接上篇,《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三十九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大清国驻美公使梁诚跟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进行讨论庚子赔款时,海约翰无意提到“大清国对我们的赔款着实太多了”,梁诚敏锐的捕捉到这一信息。后来在中国各界的努力之下,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但只能用于教育事业。

美国国会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08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一百人。如果到第四年派足了四百人,则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要派五十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1914年美国又实施“二次退款”,就是全部退还庚子赔款余额,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并于1924年9月组成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简称中基会),推举颜惠庆为董事长,孟禄为副董事长,范源濂为总干事,后由任鸿隽()兼任,以具体管理这笔庚子退款。

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庚款赴美留学生.jpeg

      庚款赴美留学生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9年、1910年和1911年,三次从全国招考庚款留学生的考试在北京举行。考取庚子赔款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其中梅贻琦第一批,胡适是第二批,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曾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庚款留学生”的计划继续进行。

 

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学生.jpeg


      梅贻琦是第一批庚款留学生

     前排左起:叶企孙、潘光旦、罗家伦、梅贻琦、冯友兰、朱自清

     后排左起:刘崇、浦薛凤、陈岱孙、顾毓、沈履

到了三十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十二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其中燕京大学司徒雷登任校长,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央人民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 。

民国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全盘认可了所有不平等条约,庚子赔款还得继续,不过随着一战的爆发,列强为了拉拢中国纷纷延期十年庚子赔款支付时间,中国加入了协约国,自然拒绝支付了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赔款。

19178月,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年即停付德国之赔款。1919年凡尔赛和约第128款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赔款,德国赔款即告终止。奥匈帝国瓦解后,奥地利和匈牙利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弃所占奥匈帝国赔款也至此结束。

1917年沙俄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为了让中国政府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苏俄主动废除了所有对华的不平等条约,放弃赔款。1924年中俄双方签订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俄政府表示抛弃俄国部分之庚子赔款,并声明该款所担保的各种优先债务清偿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之用。至此,俄国赔款也告结束。当然以前割的地自然没有还回来。

美国将退还的庚款主要投放在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上给其它国家作出了榜样,剩下几国基本也走了同样的道路。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五年。 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折合美金为七千五百五十五万余元。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于北京创办中法大学。李煜瀛 (即李石曾)先生在中法大学成立后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聘蔡元培先生为该校校长。同年冬,蔡元培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1950年9月,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等院系并入北京工业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旧址位于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现为中国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比利时在1925年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意大利于1933年订立中意协定,退还庚款。荷兰在1926年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但指定用于水利事业65%,文化事业35%。

日本的退款,发生的波折和争执较大,日本始终坚持以挪用庚子赔款的手段,在华搞所谓的“文化事业”,1923年至1936年的部分事业略具亲善旨意。从中可以看出美国与日本在侵华中的矛盾,中国无一团体申请到日本的退款补助。其次是用于留日学生的补助。三是用于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及中日文化交流。1936年以后则用于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的赔款加利息总数在十亿两以上,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经过延付、停付及退还,实际赔款并没有达到这个数目。到1926年八国列强全部放弃了庚子赔款。而有一些小国却孜孜不倦,西班牙,葡萄牙,瑞典由于数额较小,便没有退回。据历史资料统计,至1939年1月15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子赔款为止,1902-1938年这37年间,庚子赔款总计实付之数为六亿六千四百万海关两,扣除美英等国退款等,中国实际支付给帝国主义的赔款数额共五亿七千六百多万两,约占总数的58%。

需要提示的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不是庚款留学生。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爱国革新思想家容闳条陈清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詹天佑在第二年,即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进入美国康奈狄克州威士哈芬West Haven小学,寄宿于校长家中。清光绪三年(1877年)继续在纽哈芬希尔豪斯中学求学。清光绪四年(1878年)中学毕业,为全校第二名。考入耶鲁Yale大学谢菲尔德Sheffield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并专习铁路工程。   

同治时期派出的幼童留美学生.jpeg

      同治时期派出的留美幼童(19世纪7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