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记载,道光帝旻宁的皇子们的名字“奕”加上一个言字旁的字,皇四子奕詝,“长且贤”,即年龄最大,又很仁孝;皇六子奕訢/欣(下写“奕訢”)虽为庶出,即非皇后所生,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而且奕訢“天资颖异,能文能武。”随着他们年龄渐大,皇储争夺,暗藏机关。据说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奕詝的智、识、才都不敌奕訢,不能以条陈时政和骑马习武取胜,即对奕詝面授机宜,以仁孝之心取悦于道光帝。一日,道光帝领诸皇子狩猎,奕詝故意一箭不发,上问之,对曰:“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道光帝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储遂密定。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用立储家法,书名缄藏。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丁未,道光帝不豫。正月十四日,病危,急召诸路大臣公开启匣,宣示建储朱谕: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二月二十五日午时,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己未,咸丰帝即位,以第二年(1851年)为咸丰元年。咸丰帝御批奏折,奕詝的几个兄弟都得以追封,弟奕訢为恭亲王。就是这个恭亲王奕訢在咸丰和后来的同治时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奕詝一登基就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内部爆发了多路农民起义,影响最大的是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太平军被称作“太平贼”,捻军是“捻匪”,另外还有“教匪”、“会匪”、“回匪”和“苗匪”,东南西北到处起火冒烟,清军忙于剿贼肃匪。《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记述的是咸丰统治的十二年里的大事,其中的“贼”和“匪”字都高达100个。咸丰六年(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发生了火烧圆明园的重大历史事件,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北方的俄罗斯一直觊觎满清的领土,要求重划国界。
捻军起义
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意思。早在清朝嘉庆年间,中国北方就有捻子活动。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淮北地区的涡阳、蒙城、亳县一带遭到大旱,入捻的农民逐渐增多。张乐行在安徽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召集各路捻军首领会盟、会议推举张乐行为盟主,称“大汉明王”,宣布信条,制定《行军条例》,分设黄、白、红、黑、蓝五色旗,五色总旗各设总旗头。
咸丰七年(1857年)春,张乐行率捻军渡淮南下,与北上的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部会师,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与太平军联合作战,在淮河两岸抗击清军围攻,并一度攻入湖北。究竟谁是“贼”谁是“匪”,连清朝的侦探们也辨别不清了。咸丰八年(1858年),捻军主力回到淮北,一面以“圩寨”为依托抗击清军进攻,一面以快速的流动作战方式出击豫、鲁、苏,歼灭大量清军,并与太平军配合进行了多次重要作战。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曾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可惜都落第。咸丰元年(1851年)一月十一日,洪秀全生日,当日他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拜上帝会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三月二十三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后改称天王,并建立"太平天国",于咸丰三年(1853年)三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
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八日,太平军两万余人北伐,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六月三日,太平军溯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咸丰五年(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咸丰六年(1856年)四月五日,太平军再克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六月,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
关于捻军和太平军遭遇最后失败的经过下篇专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入侵我国始于咸丰七年(1857年)。当时英法帝国主义借口广东官吏到英国商船上捉拿罪犯和一个法国传教士在广西被杀的事,联合派兵侵犯广东,攻陷广州,俘虏了总督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五月攻占大沽炮台,兵临天津,并以进攻北京作为威胁。六月二十三日清朝被迫派遣大学士桂良与英、法、美三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后陆续南撤。主要内容为:
1.公使进驻北京;
2.开放牛庄(今营口)、登州(今烟台)、台湾(今台南)、淡水、潮州(今汕头)、琼州、汉口、九江、江宁(今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
3.外国商船可以自由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
4.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
5.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
6. 确定领事裁判权;
7. 中国赔偿英国白银四百万两、法国二百万两;
8.约定来年于北京换约。
后与英国在上海追订《通商税则善后条约》,承认鸦片合法。
咸丰九年(1859年),英法发舰前往北京换约,在大沽发生炮战,受创而去。第二年咸丰十年(1860年)蒙古人清将“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之战中,因指挥失误,以骑兵正面进攻英法联军,致使所部马队不敌联军炮火而溃,继而冲乱步队,清军大败,被迫退至京城西南。天津守不住了,不能让洋人打到北京啊,大清赶紧派人到通州跟洋人谈判。“僧格林沁”得到皇上的指令,英法人要是太嚣张,谈判搞不定的话就把他们扣了。僧王听从指挥,就把英国谈判团全都逮起来了,一共三十九个人。联军进了北京,马上就去解救。而咸丰帝奕詝等则以西狩为名逃奔热河。留下几万守兵龟缩在城墙内(即如今二环路以内的范围),郊外任由侵略军劫掠。十月六日,英法联军攻入海淀镇,到处焚掠,当晚即侵入圆明园。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战即败,护园大臣只好投水自杀。联军发现圆明园是虐待他们俘虏的地方,首先对富丽堂皇的宫殿园林,开始了疯狂的劫掠,把园内珍宝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捣毁。至此,圆明园中的珍宝荡然无存了。因为看到了他们谈判代表的尸体,英国将军们在他们政府支持下发布了焚毁圆明园的命令。十月十七日,联军骑兵团就在园内到处放火。十八日清晨,英国密克尔骑兵团三千五百余人进园纵火,一时圆明园成了一片火海,火势三日不熄。一座经营了150多年,综合中西建筑艺术成就,聚集了古今艺术珍品和历代图书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壮丽宫殿和园林,在惨遭侵略军大肆抢掠和焚烧后化为乌有。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火烧圆明园后,十月,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訢出面代表议和,除了完成《天津条约》的换约外,加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给英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买卖人口;将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和财产发还,法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买田地,建造教堂;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八百万两白银。
《清史稿》说咸丰帝无一日之安,此说并非言过其实。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著派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载淳就是同治皇帝,其生母即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读者注意,八大王中没有恭亲王奕欣,绝不是咸丰疏忽而至。欲知慈禧太后怎样联合奕訢并导致八大王遭遇厄运的前后经过,请续读第15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