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叙述第一次鸦片战争涉及的当时清朝的头面人物有:前后担任两广总督的林则徐、邓廷桢英、琦善和水师提督关天培等。 

林则徐

福建省侯官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二月初四,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经过坚决的斗争,收缴全部鸦片近两万箱,约二百三十七万余斤,于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烧了四十天整。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由于林则徐早有准备,英军无法登岸,改沿海岸北上,于七月五日攻占浙江定海,八月九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二十九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奋力抗英而闻名中外,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为后人称颂。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五年悲壮的流放生活。他忍辱负重,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十四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满腔愤怒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表明了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林则徐被遣戍新疆,在西安与家人告别.jpeg

      林则徐被遣戍新疆,在西安与家人告别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九月奉召回京候补,十一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二十六年(1846年)四月,授陕西巡抚,后又任云贵总督,暂署广西巡抚赴剿洪秀全金田起事。林则徐的体力开始不支,疝气不时发作,结果他躺在特制的卧轿,由福建、广东山区,一路直达广东,到潮州时,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暂住普宁行馆。最后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十九日道卒,享年六十六岁。

 

邓廷桢

原籍江苏吴县西山,道光十五年(1835年)升任两广总督。十九年(1839年)初他上奏道光帝,决心与钦差大臣林则徐“共矢血诚,俾祛大患”,并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走私,收缴鸦片,添置木排铁链,整顿海防,成为林则徐的亲密同僚。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调任闽浙总督,购洋炮,建炮台,招募练勇,出海巡缉,加强守备。七月,英舰进犯厦门,他亲督水师击退侵略军,后因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革职,充军伊梨。他还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割让香港的大臣。后起用为陕西巡抚、陕甘总督,在西北大力组织垦荒。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卒于任,享年七十整。

 

关天培

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行伍出身,积功提升,曾任苏凇镇总兵,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除了积极配合两广总督邓廷桢打击鸦片走私贩外,还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并出动水师,承担了收缴和销毁鸦片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立下汗马功劳,受到清廷加一级的奖励。道光二十年(1840年)九月,林则徐被撤职查办,广东地方官吏大多改持与侵华英军和谈的态度,而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仍然坚决主战。是年十二月初十,虎门要塞的沙角、大角炮台均被英军攻陷,守将陈连升等战死。关天培坐镇虎门,仅剩数百名将士随其坚守要塞。他多次向两广总督请援,但均无法取得有力的援助。时任两广总督琦善仅遣兵二百进行敷衍。关天培知道难以挽回战局,遂决心以战死报国。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以战舰十艘、汽船三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关天培所在的靖远炮台。战斗从中午到深夜,进行得异常激烈。年逾六旬的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英国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至傍晚时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共受伤十多处,但他仍屹立阵前,亲手燃炮射击。后被枪弹击中,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 

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随从哭着拽住他的衣襟,请求一同撤走。关天培厉声拒绝,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忽然,敌人又一发炮弹袭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将不幸中弹牺牲。最后,守卫炮台的四百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关天培战死在虎门炮台.jpeg

      关天培战死在虎门炮台

爱新觉罗氏,一贯主张投降媚外,就是他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谈判,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不久,耆英又在璞鼎查要挟下,诬陷在台湾抗英的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冒功欺罔,致使姚、达二人被革职逮问。上篇已经交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开始的后三年耆英再任钦差大臣,先后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被派赴天津与英法联军交涉。由于英军在占领广州期间查获大量档案文件,发现耆英在上报朝廷的时候并没有如实禀报英方的要求,因此拒绝与其谈判。耆英因惧罪擅自回京,咸丰帝登基不久下谕旨曰:“协办大学士耆英无耻无能,降员外郎”。 咸丰八年五月英使坚逼立约,不见耆英。耆英请回京,诏止之。耆英擅回京,赐自尽。

 

琦善

博尔济吉特·琦善,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但在直隶总督任上,琦善缴获鸦片十三万两,仅次于两广总督邓廷桢二十六万两(广州是鸦片最主要的走私地),多于湖广总督林则徐两万两。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十一日,英军舰队进至天津海面,时任直隶总督的琦善赴天津与英军司令会面。琦善伙同穆彰阿、伊里布等一向与林则徐有过节的朝臣向道光帝夸大英军实力,诬指林则徐允许烟片贩卖后又反悔禁烟,激起英国发动战争,将所有战争责任归咎林则徐身上,主张“罢战言和”,要求进行谈判。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九月初又革林则徐、邓廷桢职,任琦善为两广总督兼海关监督。十一月二十九日,琦善到达广州,谈判开始。但由于双方开价差距悬殊,一开始就进入了扯皮阶段。道光帝收到琦善奏折后,认为英人的要求过分(和南京条约的内容相似),下令备战。在谈判期间,琦善增铸火炮,并从广东各地调兵至虎门,虎门兵力超过万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七日,谈判破裂,英军发动进攻,虎门战役开始。英军仅以受伤三十八人的代价即击败清军。第二天琦善要求重开谈判,英军同意暂时停战。琦善打算于正月十八正式签订《穿鼻草约》。此时,广东士绅声讨琦善,琦善不敢签约。正月二十一日,英方公布了《穿鼻草约》,要求割让香港岛、赔款六百万银元。此条约传至伦敦,英国政府认为得到利益太少,也未签字。英军乃于二十六日,强行占领香港。道光皇帝得知虎门战事不利、琦善畏敌,且擅自在谈判中割让香港,乃将琦善撤职查办,锁拿进京。 

后又有人告发琦善收受英人贿赂,道光帝下令彻查,发现确无此事。琦善在战争中也未有传说的卖国动机与行为。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作为主和派的琦善与作为主战派的林则徐二人,在鸦片战争之后都被发配流放,这种情况在中外尚属罕见。 

琦善后来也获得赦免,几经官场沉浮,任热河都统、四川总督、陕甘总督等。咸丰二年(1852年)任钦差大臣组建江北大营围攻太平军。“琦善进攻连获胜仗,均嘉赉之。”咸丰四年(1854年),七月丁丑,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卒於军,享年六十八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