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祖籍今安徽砀山,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出生于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说刘统勋官至宰相需要加以说明。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废除宰相一职后,中国古代史上再无真正的宰相了(详见123篇胡惟庸案)。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相当于内阁,内阁和军机处人员相当于宰相,所以刘统勋被尊称为“宰相”或“相”,其子被称“宰相刘罗锅”都属名义或尊称。
刘统勋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
雍正二年(1724年)二十六岁的刘统勋考取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雍正时期,刘统勋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
乾隆元年(1736年),皇帝将刘统勋提拔为内阁学士成为内阁成员,跟随大学士水利专家嵇曾筠到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和治水之法。乾隆二年(1737年),刘统勋升任刑部侍郎,留在浙江继续工作,翌年返还京城。
直言敢谏
乾隆六年(1741年),刘统勋被朝廷任命为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员言行。 不久后刘统勋向皇帝上疏,参奏大学士张廷玉以及尚书讷亲,称:大学士张廷玉历经三朝重用,名望很盛,但晚年实在应当谦谨些,外面对他的责备已经很多。有舆论说现在缙绅望族里,张、姚(夫人姚氏)两姓占据一半,他们互相通婚,为官举荐时互相包庇。请皇上三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又称:尚书讷亲管辖吏部和户部,部中议论大事,讷亲说什么别人必须执行,心存谦诚,集思广益已完全丢失。请皇上给予他批评,让他反省改正错误。两个奏章呈上后,乾隆将两人革职,并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众臣,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皇帝股肱,治水能臣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水治世能臣。不久后刘统勋升任工部尚书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后又调任刑部尚书。乾隆十七年(1752年),刘统勋进入帝国的核心权力机构,担任军机处行走,相当于宰相职务了。
天下粮仓刘统勋的扮演者王庆祥
操劳猝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一月十六日,刘统勋赴紫禁城早朝,行至东华门外时,轿内忽然倾斜,抬轿人拉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乾隆听说后赶忙派御前大臣携药赶往救治,但刘统勋已经故去,享年七十五岁。乾隆皇帝亲往吊唁,到刘统勋家门口时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为之感动。回宫尚未进乾清门,乾隆就忍不住涕泣,对群臣说:朕失一股肱也。
《中国名人志》的评论:刘统勋为官近五十载,清正廉洁,秉公无私。一生多次奉命审理官员贪渎案件,所拟判决多得皇帝嘉许。据《清史稿》本传记载,刘统勋每次出巡查案,凡属贪官一经查明都严惩不贷,显示出刘统勋为官刚正,清风独标的秉性,因此被乾隆称赞为真宰相。电视剧“天下粮仓”,及姊妹篇“天下良田”讲述的就是刘统勋一身正气,执政为民的故事。
刘统勋长子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已经三十二岁的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
刚正不阿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父亲刘统勋因为办理军务失宜被下狱,刘墉受牵连也被惩治。后来父子得到宽释,刘墉被降为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起,刘墉被外放为地方官,此后20余年主要在地方为政,先后担任过安徽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举)、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和江宁知府等府一级行政长官职务。为官期间,刘墉基本秉承了父亲刘统勋的正直干练与雷厉风行,对科场积弊、官场恶习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顿,为百姓做了实事。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掌管一省军政和民政。当时湖南多处受灾,一些无灾州县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第二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九人。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宦海沉浮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奉调入京出任左都御史,在南书房行走。当时和珅炙手可热,刘墉也只能“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表现出其为人和为官的另一面:面对和珅专宠于乾隆,刘墉只好静默自守,滑稽模棱取容。和珅的故事下篇将有较详叙述。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因为漏泄与皇帝关于汉大臣领班嵇璜、太子太保曹文埴的谈话内容而受到告诫,被罢免了大学士职务。八月,乾隆委托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受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弹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又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上书房的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作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刘墉担任当年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可谓宦海沉浮,风波险阻不断。
到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刘墉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属正一品衔,但仍被皇帝指责向来不肯真心实意做事,干活懒散。并称是因为没有其他人选,所以才提拔的刘墉。
善始善终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再次展现出不畏权势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报朝廷。嘉庆随即处死和珅。嘉庆四年(1800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七年(1802年),皇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已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5岁。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沉浮宦海,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墉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擅权纳贿案
“罗锅”传说
刘墉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的说法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80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