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亲自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记录了清乾隆时期的十次重大军事行动。乾隆说:“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越南)各一,即今两次受廓而喀(尼泊尔中部地区)降,合为十。”后人说乾隆实在是在凑整数,自称“十全老人”,实际只有九次,本篇结尾还将对“十全武功”进行评论。下边简介乾隆为维护国内统一的四次国内战争和为平息边疆的两次对外战争。
维护统一的四大内战
1. 瞻对之乱
瞻对是四川省西部的一块藏族聚居地,明朝时即授印归附中央朝廷。瞻对居民甚勇悍,频繁抢劫骚扰地方。至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下令征讨,始料未及的是瞻对土司拼死抵抗,经过一年激战,瞻对首领班滚下落不明,官兵则号称取得全面胜利。乾隆帝也对川陕总督“庆复”所奏存在疑问,但没有实据。如此,瞻对之役便在乾隆帝论功行赏中草草收场,后来引发了第一次金川之役。
2. 镇压苗疆起义
弘历即位初年,他任命张广泗替换张照,采取安抚为主,征讨为辅的手段迅速镇压了古州、台洪苗疆起义。之后他免除苗赋,尊重苗俗,实行屯田,慎选苗疆守令,减少了苗民的抵触情绪。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使得贵州苗族地区基本上平定下来。
3.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土司莎罗奔起义,弘历三次派兵进攻大金川,但损兵折将,用了两年时间仍未将其完全打败,为此还军法处置了四川总督张广泗和大学士讷亲。后改用岳钟琪,分两路进攻大金川,莎罗奔战败乞降。弘历找到了台阶下,立刻从金川之役抽身。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起义,不断侵掠邻近土司。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弘历三次派兵,花费七千万两白银才最终镇压了大小金川(小金川为大渡河左岸一级支流)。此后清朝在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加强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4. 安定西藏
乾隆十五年(1750年),藏王“珠尔墨特”阴谋叛乱被驻藏大臣傅清和拉布敦设计杀死,他的余党攻击杀害驻藏大臣。“班第达”受达赖喇嘛委托代理藏务,抓捕逆党,平息了叛乱,弘历命“策楞”率八千兵入藏,第二年制订《西藏善后章程》,废除了藏王制度,确立了达赖喇嘛为政教合一的代表和驻藏大臣共治西藏的体制。
为了处理好和西藏的关系,乾隆四十四年(1777年),乾隆帝为庆贺自己的七十大寿,邀请六世班禅进京。乾隆四十五年(1779年)猪年六月,六世班禅率领随行人员两千余人,从札什伦布寺启程。鼠年(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六世班禅一行到达承德,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命王公大臣等迎入专为六世班禅入觐时居住而兴建的“须弥福寿”庙,清高宗亲临“须弥福寿”庙看望班禅,高宗说:“切欲对话,故学藏语,但只能讲普通用语,圣经文奥典,仍须由人译述。”皇上能用藏语交谈,班禅大为惊讶,也深受感动。
乾隆帝为六世班禅在承德建造的须弥福寿庙
十一月二日下午,六世班禅在北京黄寺因患天花治疗无效而圆寂,享年四十二岁。班禅遗体在黄寺停放了六天,供各界人士和佛教徒瞻仰。然后用防腐药水浸洗,移置到由高宗御赐的用七千两黄金制造的天降金塔里。次年二月,六世班禅的灵塔运往西藏札什伦布寺,札什伦布寺僧众造了一座大银塔,将御赐金塔供奉在内。高宗为了纪念六世班禅,特命在他生前住过的黄寺西侧,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清净化城塔”,俗称西黄寺。寺内有清高宗御制的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书写的碑文。乾隆帝的这一举动进一步改善了汉藏关系,对清朝有效管理西藏十分有利。
对外战争
1. 清缅战争
清缅战争是清朝和缅甸两国围绕边境地区的领土和资源控制权发生的一场战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冬缅甸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地区,中国自卫反击为开端,以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一月十六日双方签订停战合约收场。历时七年,国力强盛的清王朝虽然取得了缅甸名义上的臣服,但是并未能获得战争的真正胜利且损失惨重,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对缅战争也是存在着较多争议的一战。
2. 清越战争
清越战争指的是乾隆五十四年(1788年)底至第二年年初清朝与越南西山朝之间发生的战争。西山朝首先北伐,攻破北方的后黎朝的都城升龙(今越南河内市)。后黎朝的昭统帝逃往保禄山,派大臣阮辉宿向清朝求救。乾隆帝便派孙士毅为主帅攻入安南(当时的越南)境内,欲让昭统帝复位。清朝军队势如劈竹,占领了升龙(今越南河内市);但后来西山朝皇帝阮惠自富春(今越南顺化)率军反击,战局迅速得到逆转。阮惠趁清军庆祝春节之机,对驻守玉洄(今河内市清池县玉洄市社)、栋多(今河内市栋多郡)等地的清军发起突袭,清军大败,退回边境以内。最终阮惠主动向清朝请和,弘历同意讲和并承认了阮惠为安南的新君主。
总结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况不同,性质各异:有镇压民变,有平息叛乱,有扬兵耀武,有小题大做,有得不偿失,有多管闲事,有维护正义,有反击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尔喀(尼泊尔)用兵两次,这五次用兵对新疆、西藏的巩固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题大做,穷兵黩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这样。
乾隆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密切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整个战争看,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战争开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结束,长达45年,几乎伴随着乾隆的统治岁月。将近半个世纪的连续战争,不仅耗费了庞大的军费,死伤了众多的官兵,同时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所谓“十全武功”,确有好大喜功之嫌。但是战争保障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统一,在这一点上,乾隆的功绩不可抹杀。
乾隆时期的清朝疆域达到最大范围:东北与俄罗斯帝国分界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这条疆线直到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正北与沙俄分界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与额尔古纳河。西北至哈萨克汗国等。西北藩属国分界萨彦岭、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巴尔喀什湖至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的蒙兀儿帝国,喜马拉雅山诸国家以喜马拉雅山至野人山分界。正南到缅甸北部的南坎、江心坡等地。澎湖、海南及南海的南海诸岛(时称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等)。总面积达到1296.45万平方公里,比如今的中国多336.45万平方公里,超过了298万平方公里的印度面积。
乾隆时期的大清帝国疆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