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叙述了康熙帝玄烨亲政后干了四件大事,本篇接着,讲述他为维护清帝国统一捍卫主权而采取的其它措施。

 

1.     了解民情吏治

康熙亲政不久,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以刺激农业发展。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六次南巡,此外还有三次东巡,一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此举极大的促进了康熙对民情的了解。他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2.  崇尚儒家文化

康熙自幼就对儒家学说充满浓厚兴趣,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 

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

 

3.  大破准噶尔军

准噶尔是卫拉特蒙古,元明时期是瓦剌,其首领叫“噶尔丹”。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噶尔丹两次出兵,占领新疆的哈密和吐鲁番。十九年“噶尔丹”控制了南疆地区,遂将兵锋转向漠北喀尔喀蒙古。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噶尔丹”分南北两路征讨喀尔喀蒙古,并扬言借助的俄罗斯兵将助其一战。 

3.1 初次亲征 “乌兰布通”之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五月,噶尔丹借口追击“喀尔喀”,率兵三万自库楞湖(今呼伦湖)沿大兴安岭西麓南下,兵锋指向北京。七月初,清廷发兵十万,采取分进合击的方略。七月二十九日,康熙异母兄“福全”侦知准噶尔军屯于乌兰布通,便整军前往。准噶尔军列营于山坡上,因东西两翼无屏蔽,“噶尔丹”命将万余头骆驼缚足卧地,背上加箱笼,蒙以湿毡,构成“驼城”,士兵依托箱垛,发射弓矢、火器,进行阻击。清军及时调整部署,以火器兵为前列,步兵继后,骑兵为两翼。八月初一,清军集中火炮轰击,自晡至暮,大破准噶尔军的“驼城”,随后步兵正面冲杀,骑兵从左右迂回夹击。噶尔丹见势不利,遂行缓兵计,遣使向清军乞和,并乘夜率部渡“色拉木伦河”北撤,沿途焚烧野草,以迟滞清军追骑。“福全”中计,致使噶尔丹逃逸 。 

3.2 再征破敌,“昭莫多”之战

准噶尔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兵败之后退据“科布多”(今蒙古国西部),招集旧部,求援沙俄,图谋再举。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十三,清军西路进抵“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南宗英德,距“特勒尔济”三十里扎营。清西路军统帅“费扬古”以逸待劳,将东阵兵陈于山上,一部沿土拉河布防于西,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派400精骑至准噶尔军营地挑战,诱其入伏。“噶尔丹”果然将万余骑全部出击,追至“昭莫多”,即向清军阵地猛扑。清军居高临下,依险俯击,弩铳迭发,藤牌兵继之,每进则以拒马木列前自固。准噶尔军初战受挫,乃下马力攻,冒矢铳鏖战,伤亡甚众,仍不退兵。“费扬古”见其后阵不动,知为妇女和驼畜所在,即令一部迂回横冲,一部袭其后阵,准噶尔军顿时大乱。扼守山顶的清军乘势奋击,上下夹攻,斩杀三千余,俘获数百人,“噶尔丹”之妻等被击毙。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名骑兵脱逃。 

3.3 三征决胜,“噶尔丹”自尽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是“噶尔丹”负隅顽抗。隔了一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仰药死。


4.  团结蒙藏两族,尊重达赖和班禅

全国的统一对于康熙帝来说,是不可动摇的目标。他说:“朕为天下一统主,务使四海之内,人民咸获其所,一享太平”。康熙三征“噶尔丹”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喀尔喀内部纷争,不能诉诸武力,只能协商调解。于是,康熙帝亲自调解其内部的矛盾与纠纷,康熙三十年(1691年)亲临塞外,在多伦诺尔(多伦)与蒙古各部贵族主持会盟。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攻占西藏,康熙派第十四子胤禵领兵入藏驱逐了准噶尔势力,维护了西藏地区的安宁。 

早在清军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全藏。清入关后,五世达赖进京朝贺,受到顺治帝接见。并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后来康熙又册封日喀则的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就正式定下来了。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 

在西藏问题上,康熙除了承继顺治帝尊敬并册封达赖政策外,清朝分兵驻藏,并任命朝廷官员协助达赖和班禅分理前后藏事务。 

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共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任内平定内乱,收回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联络蒙古各部,取代战争,使中国的疆土进一步扩大。当时清朝的疆域,东起大海,西至帕米尔高原葱岭,南到曾母暗沙,北达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为1300万平方公里。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清史稿》评价曰:“纬武经文,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康熙帝维护统一捍卫主权的措施.jpeg

    康熙帝维护统一捍卫主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