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景仁宫,其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时为庶妃。顺治帝去世时已有八子,玄烨能够接位的缘由是什么呢?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玄烨年仅八岁,二十四岁的父亲福临突然病逝。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太子。朝廷里有一个威望很高的德国耶稣传教士汤若望经常出入宫廷,对朝政得失多所建言,先后上奏章三百余封。顺治帝临终议立嗣皇,曾征求他的意见。而当时朝廷中只有汤若望一人知道天花病流行的后果。玄烨得过天化,但不严重,具备了免疫力,因此汤若望建议由他继承帝位,外加祖母孝庄太后也特别喜欢他,这样当年正月初九日(2月8日),玄烨就即位于太和殿,时年仅六周岁(虚岁八岁),颁诏大赦,并改明年为康熙元年。玄烨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智擒鳌拜
顺治遗诏同时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联合辅政。需要特别介绍鳌拜其人。鳌拜满洲镶黄旗人,顺治三年(1646年),因剿灭四川张献忠大西军有功,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即担任皇帝贴身警卫的指挥。
四辅臣联合辅政的局面并未维持很久,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公开而激烈起来。在四人中,逐渐专擅实权的是鳌拜。他平时已表现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受“顾命”之初,尚能谨慎从事,履行誓词。然而,不出三年,他就暴露出骄横和专权的野心。他位在最末,但不甘人后,处处越位抓权。首先便跟苏克萨哈不相容。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但仅十天后,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
当时,康熙帝找来一支由一群少年组成的队伍,在宫内陪皇帝练习“布库”(即摔跤)。鳌拜征战半生,认为他们是小孩子的把戏,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1669年6月14日),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其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诛族,康熙帝特念其“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没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随后康熙帝甄别官吏,为被鳌拜矫旨处死的苏克萨哈等昭雪,奖励百官上书言事,禁止圈地等弊政,实操朝政大权。
康熙智擒鳌拜
削平三藩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汉族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考虑到自身八旗兵力不足和中国地域的广大,扶植了三藩军队,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偏安小朝廷的先锋,即以汉制汉。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同年十一月,吴三桂却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广西、四川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康熙帝的对策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讲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变者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回击,孤立削弱吴三桂的羽翼。这样,康熙帝把湖南作为军事进攻的重点,调动江西兵力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康熙十五年(1676年),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闽、粤、赣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周,大封诸将。未几即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吴三桂死后,其部将迎立其孙吴世璠继位,退居云贵。此后,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广西和四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冬,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自杀,三藩平定。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三藩之乱中,清朝和吴三桂鏖战五年
统一台湾
上篇最后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中大破郑成功舰隊,攻占澎湖,郑成功孙子郑克塽降清封爵,台湾进入清朝版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即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诸罗县(今嘉义),隶福建省,并在台湾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二员,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驱逐沙俄的雅克萨之战
《清史稿》把俄罗斯翻译成鄂罗斯,如今台湾延续此名。清军入关后,沙俄远征军曾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清廷勒令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沙俄侵略军撤离清领土。沙俄军不予理睬,反而率兵窜至爱珲劫掠。清将萨布素将其击败,并将黑龙江下游沙俄军建立的据点均予焚毁,使雅克萨成为孤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鄂罗斯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数日攻克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爱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当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俄军这一背信弃义的行为引起清政府的极大愤慨。次年初,康熙接到奏报,即下令反击。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俄军不理。八月,清军开始攻城。考虑到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且考虑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和马匹粮秣等不便,清军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俄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雅克萨城旦夕可下,俄国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廷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清朝领土,这是中俄历史上的第一次边界条约。
1689年“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