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豪格争位
前篇说到清崇德八年八月庚午(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逝世,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王亲自统领的两黄旗,还得到伯父代善、堂叔济尔哈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后又迫降朝鲜,其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正镶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使多尔衮继位的呼声很高。叔侄双方争得不可开交,陷入僵局。最后多尔衮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立帝之第九子福临。因其年岁幼稚,由叔父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左右辅佐,年长之后,当即归政。皇子嗣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黄旗大臣不再坚持立豪格,转附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祭祖祷天,集体盟誓,六岁的小娃娃福临被扶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顺治。
多尔衮和豪格争位娃娃福临扶上了皇帝宝座
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福临母亲,多尔衮的嫂子孝庄的幕后活动。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次女,其姑姑和姐姐均嫁给了皇太极。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是姐姐宸妃。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孝庄生皇九子福临,因此被封为庄妃。当时解决黄白旗嗣位之争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而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孝庄与小叔子多尔衮关系亲近,使多尔衮采纳了她的方案,把她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
多尔衮比寡妇嫂子孝庄还大一岁,分别是32和31岁,两者关系亲密是不争的事实,但孝庄皇后究竟是否下嫁了多尔衮,这乃清初三大疑案之一。顺治年幼,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太后下嫁似有合理之处。文献对下嫁事实也有记载。清代史料长编《东华录》有记载,多尔衮经常出入皇宫内院,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由此,众多史学家认为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但总无史实依据。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清朝大权转移到顺治手中,接着又传给了她的孙子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致使孝庄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培育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君主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顺治亲政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二日福临御太和殿宣布亲政,此年他虽仅十四岁,但“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二月二十一日,福临即颁发谕旨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采取一系列措施沉重打击并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是年还发生了一件值得记上一笔的事件,九月改承天门为天安门,鼎鼎大名的天安门名始存至今。
顺治九年正月,福临谕内三院:“以后一应奏章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从而将大权集于一身,当上名副其实的满清皇帝。
福临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尽管亲政时汉字几乎不认识一个,“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至午打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前后读书九年,曾致呕血地步。大量的汉文典籍对他影响极深。
福临膺服孔子,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实行满汉一致,消除了广大汉人对满清统治者心理上的隔阂,缓和了民族矛盾。
重用汉官
在争取汉人,提高汉官权力方面,福临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他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对洪承畴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144篇记叙了松锦战役中洪承畴是明廷的蓟辽总督,因突围不成而当了皇太极的俘虏。后来他在建议满清大军入关和招抚江南反政府武装中立了大功,但后遭满将猜疑被召回京,任大学士而无实权。福临为结束西南战事消灭南明永历政权,认为“偏察廷臣无如大学士洪承畴”,因于十年五月,特升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破格允许“便宜行事”之权。这是对洪承畴的极大的信任。作为回报,洪承畴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
读福临下达的众多谕旨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皇上,他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宽松和招抚政策,对各地出现的反抗斗争不主张一概坚决镇压。他亲政的第二个月谕兵部说:“朕思各处土寇本皆吾民,或为饥寒所迫,或为贪酷官吏所驱。皆因管兵将领纵令所部杀良冒功,真贼未必剿杀,良民先受荼毒,朕甚痛之”,因而下令“不得轻动大兵,使玉石俱焚”。
顺治帝为招抚郑成功花费了不少心思。十年(1653年)五月,福临特颁敕谕对郑氏家族大加封爵,赞扬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降清大功,指责多尔衮与地方官吏之咎,造成郑成功“前有功而不能自明,后有心而不能上达”的局面,并恳切地对郑成功说:“朕亲政以来,知百姓疮痍未起,不欲穷兵,尔等保众自全亦非悖逆”,对郑成功的抗清活动表示谅解。但郑成功并不买账,且提出清廷难以接受的苛刻要求。招抚努力失败了,但福临的招抚政策仍坚定不移。福临死后不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诛降将郑芝龙及其子世恩、世荫。
郑成功抗清驱荷
郑成功父亲为海盗出身的南明将领郑芝龙。明朝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到日本做贸易时,与当地女子田川氏结为夫妻,在日本生下郑成功。1645年清军攻入江南,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只好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继续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1650年中秋,郑成功用计袭夺厦门,建立了稳固的厦门和金门两岛的抗清根据地。此后数年,郑成功在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一带反复同清军交战,并利用控制台湾海峡制海权的优势,发展海上贸易,以商养战。鼎盛时期有陆精兵二十余万,大小船舰五千多艘,对清王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1659年5月,郑成功开始平生最大规模的北伐,大军自舟山北上,从长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势如破竹,七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迟延了进攻时机,在清廷后续援军的反攻之下惨遭失败,被迫沿长江东撤,转海道南下,9月退回金门厦门基地。
郑成功北伐失败后,清王朝已控制了中国的大部分国土。鉴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全国客观形势的变化,仅凭金、厦两岛将危在旦夕,郑成功决定东征台湾,利用海峡天险和海上力量的优势,建立新的抗清基地。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击,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
荷兰援军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
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
郑成功占领台湾开启了台湾的明郑时期,将台湾改称“东都”,奉南明正朔之永历年号。其长子郑经继位后,改“东都”为“东宁”。由于南明已不复存在,东宁王朝实际上是一个以郑氏王族为最高元首的独立王国。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中大破郑军舰队,攻占澎湖,郑成功孙子郑克塽降清封爵,台湾进入清朝版图。郑成功开始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帝赐迁葬在福建南安郑氏祖墓。
清朝水师提督施琅于澎湖海战中大破郑军舰队
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而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