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篇,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死,他的异母弟,十八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朱常洛是皇祖父神宗万历帝所厌的太子,母亲又是太子所薄的婢妾,一个淑女而已,幼年并不幸福。五岁时,其母刘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杀。史书曰其母:“失光宗意,被遣,薨。”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被哥哥朱由校册封为信王。无疑,魏忠贤也想要控制崇祯皇帝,据说,他曾进献国色四人,带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要把崇祯皇帝变成一个痴皇帝,但没有得逞。
崇祯皇帝即位初,小心谨慎,无所举动。九月,他采取了第一个措施,把客氏赶出皇宫。上篇已经交代客氏是僖宗的乳母,魏忠贤的支持者。十月,弹劾魏忠贤和魏党的奏疏突然出现,十一月,魏忠贤就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黜发凤阳守祖陵。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决定,没有引起大的骚乱。于是,崇祯皇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魏忠贤在凤阳知道大事不妙,自行缢死,朝廷下旨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帝又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魏忠贤是明朝的大奸臣之一,充斥着文艺作品。由于他和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他的坏处被无限放大了。譬如没有证据表明魏忠贤在执政时有过侵害百姓,肆意杀民的行为。和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宠爱,号称“立皇帝”的宦官刘瑾,以及嘉靖帝时期的严嵩等人相比贪得实在不多。魏忠贤还向国家捐款,用自己的私产资助辽东战事兵器马匹等物品。两浙受灾,魏忠贤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可见农民出生的他还是懂得百姓之苦的。
魏忠贤并非文艺作品演义的那么糟糕
朱由检即位后,勤于政务。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初九,因“偶感微恙”而临时传免早朝,竟遭辅臣的批评,崇祯帝连忙自我检讨,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兴的可能。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祯十四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崇祯十六年,北京人口死亡近四成,十室九空。十六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江南在崇祯十三年遭大水;崇祯十四年有旱蝗并灾;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地方社会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为剿流寇,朱由检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李自成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下篇将专门叙述李自成等农民起义的故事。
此时后金政权皇太极执政,不断骚扰入侵,明朝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朱由检又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使反清的形势变得十分糟糕。
135篇已经叙述了袁崇焕在天启六年(1626年)击败了努尔哈赤取得了宁远大捷。宁远之战后,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继续坚持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凭城固守,渐次进取的原则,构筑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关外防线。七年五月,皇太极自朝鲜回师以后,获悉明军再造宁锦防线的消息,决定立即出兵宁锦,打破袁崇焕的计划。天启七年即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藉口,亲率数万军队出沈阳,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宁锦之战中,后金军攻城,明辽军坚守,凡二十五日,宁远与锦州,以全城而结局。明人谓之“宁锦大捷”,载入中国战争史册。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崇祯任命袁崇焕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袁崇焕入都,十四日崇祯帝在故宫保和殿平台召见。平台召见减少了那些繁文缛节,君臣可以免礼平身,比较自由的谈话,谈心。袁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皇帝大喜。袁崇焕担心有小人嫉妒坏事,奏曰“以臣之力治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嫉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岂臣谋”。二十四日崇祯赐袁崇焕尚方宝剑,便宜行事。
故宫保和殿图片
袁崇焕五年复辽的承诺很快被打破。第二年后金皇太极率清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包围北京城。得知消息后,袁崇焕率军星夜驰援,于京郊与清军展开激战。战余,崇祯帝又于平台第二次接见袁崇焕。皇帝对袁崇焕倍加珍爱,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武器弹药给武器弹药。当袁崇焕提出让兵士进京城驻扎休整,皇帝不答应。
皇太极向袁崇焕递交了和谈书信,袁崇焕考虑到后金军来势凶猛,且他需要时间休整军备,于是同意和谈。同时,皇太极提出了条件,要求袁崇焕提着毛文龙的头颅来议和。毛文龙是明朝将领中歼灭后金军数量最多的,后金攻下辽东之后,毛文龙逃到沿海岛屿,招募辽地百姓四十多万,并挑兵买马屡次袭扰后金,战绩颇丰。然而,袁崇焕考虑到毛文龙是魏忠贤的党羽,如今又驻守海岛,割据一方,还虚报军饷,留之后患无穷,而且迫于形势,袁崇焕便有了除掉毛文龙之心。袁崇焕打着犒劳军士的幌子前往毛文龙的小岛,将毛文龙杀死。此事传到朝廷,崇祯皇帝感到震惊和疑惑,虽鉴于形势所需,没有追究袁崇焕,但也起了戒心。关于袁崇焕杀毛文龙的缘由还另有版本,请参见后续的第143篇。
接着袁崇焕带领精兵驻扎在北京广渠门外。军中虽然条件十分艰苦,粮草极度缺乏,然而,将士们白日作战,夜间露宿,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大胜,誓死保卫京城。
皇太极得知袁崇焕被迫驻守城外的消息后,便知道了崇祯皇帝对他有了戒心。于是就让两名将士在被俘获的太监帐外谈话,意思大概是已与袁崇焕有密约,大事将成,故意让太监听到这番话后,就借机把太监放走了。
正当袁崇焕奋勇作战使得京师转危为安的时候,京师之中却已谣言四起,传言后金军是袁崇焕带领而来的。崇祯皇帝接到太监的密报,联想袁崇焕杀死毛文龙,不分真假果然中计,便以商议军饷为由,将袁崇焕召到宫中。当时,要进入北京城可不容易,因为北京城戒备森严,九门紧闭,袁崇焕被逼无奈只得坐在筐中,被人用绳索吊到城上。等到了紫禁城保和殿平台,还未议饷,崇祯皇帝就下令将其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天,袁崇焕含冤而死。
欲知袁崇焕死后的抗金形势和数支农民起义军的最终结局请读续篇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