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 | cái | ①金钱和物资:财产。财富。财经。财贸。财东。财政。财务。财会(kuài)。②通“裁”。《史记 吕太后本纪》于嗟不可悔兮宁蚤自财。③通“才”,仅仅。《墨子·备穴》:“难近穴为铁鈇,金与扶林长四尺,财自足。”《史记·孝文本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汉书 霍光传》“光为人沉静详审,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④通“纔(才)”,刚刚。宋 高翥《归寓舍》诗:“梅欲开时多是雨,草财生处便成春。”宋许棐《赠术士张痴》诗:“财吟诗好日,便是命穷时。”明 徐渭《画鹤赋》:“乃若素壁财粉,朱门始光。” |
财币 | cáibì | 钱财。《管子·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贾谊《过秦论中》:“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后汉书·西域传序》:“当斯之役,黔首陨於狼望之北,财币縻於卢山之壑。”《后汉书 吕布传》时,太山臧霸等攻破莒城,许布财币以相结,而未及送,布乃自往求之。 |
财帛 | cáibó | 财宝与布帛。空有几分财帛。《宋书 本纪武帝下》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王叡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券,许以不死之诏。 |
财不露白 | cáibùlùbái | 露:显露;白:银子的代称。指有钱财不能泄露给别人看。明 海瑞《驿传议 无策》:“使客谓有此官银也,廪粮夫马,百计折乾。俗谓财不露白,今露白矣,孰能保群盗仗戈夺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财不露白!’久历江湖的老张,还真有些害怕,‘好好收起来,到家再看。’” |
财采 | cáicǎi | 钱财;指财运。《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财采到不打紧,还有一事,好一个标致奶奶!”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先生道:‘青龙治世,财爻发动;若是妻问夫,行人在半途,金帛千箱有,风波一点无。青龙属木,木旺于春,立春前后,已动身了。月尽月初,必然回家,更兼十分财采。’” |
财大气粗 | cáidàqìcū | 气:气势;粗:粗大。指富有财产,气派不凡。也指仗着钱财多而气势凌人。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花婶子的这项收入十分可观。财大气粗,盖起这座青堂瓦舍的大宅院。”张周《步履艰难的中国》第二章:那时他财大气粗,大进大出。 |
财殚力竭 财殚力尽 财殚力痡 | cáidānlìjié cáidānlìjìn cáidānlìpū | 殚:竭尽;痡:过度疲劳。钱财枯竭,民力疲困。师老财殚。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晋书 刘毅传》:“自桓玄以来,驱蹙残败,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自非财殚力竭,无以至此。”《魏书·百济传》自冯氏数终,余烬奔窜,丑类渐盛,遂见陵逼,构怨连祸,三十余载,财殚力竭,转自孱踧。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汉倾天下,财殚力痡。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 第四十四回》鏖斗历四五年,肝脑涂地,财殚力痡。《辛雄传》:“当今天下黔黎,久经寇贼……财殚力尽,无以卒岁。” |
财赋 | cáifù | 财货贡赋;财货赋税。财物。《尚书·禹贡》:"庶士交正,底慎财赋。"孔传:"致所慎者,财货贡赋,言取之有节,不过度。"《新唐书·食货志》:"永泰二年,分天下财赋、铸钱、常平、转运、盐铁,置二使。"唐 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水浒传 第十六回》:"我七个只有些枣子,别无甚财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时更军旅之后,诸道财赋,亡于兵火,委于川途,乾没于胥吏者,不可胜计。 |
财贿 | cáihùi | ①财货;财物。《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 郑玄注:“财,泉穀也。” 《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周文 单子知陈必亡》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 卷一》:“御史中丞马德驤劾奏普强占市人第宅,聚敛财贿。” 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三》:“未尝如狄之入卫,财贿牲畜荡然一空焉。” ②指俸禄。 唐 韩愈《进学解》:“商财贿之有无,计班资之崇卑。” |
财货 | cáihuò | 钱财货物;财物。《老子》:“服文綵,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餘,是谓盗夸,非道也哉!”《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宋 欧阳修《朋党论》:“小人所好者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许杰《旅途小记》:“我究竟有什么财货,可以引起他们的觊觎和歹心呢?” |
财竭力尽 | cáijiélìjìn | 竭:完,尽。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汉 古永《黑龙见东莱对》:“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宋·洪迈《容斋五笔·长庆表章》:“李光颜当时名将,屯守逾年,竟无成功,财竭力尽。” |
财匮力绌 | cáikuìlìchù | 指钱财缺乏,力量不足。《明史 赵炳然传》:“浙罹兵燹久,又当宗宪汰侈后,财匮力绌。” |
财迷心窍 | cáimíxīnqiào | 指人想发财而失去正常认识。也许他是财迷心窍,才会去抢劫银行。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三)》:“如果当时这位作者,明达冷静一些,不财迷心窍,天下原可以平安无事的。” |
财势 | cáishì | 钱财和权势。《晋书 元帝纪》长吏有志在奉公而不见进用者,有贪惏秽浊而以财势自安者,若有不举,当受故纵蔽善之罪。东晋 王嘉《拾遗记·后附南朝梁萧绮录》:“曾不恃其戚里,矜其财势。”明 焦竑《玉堂丛语·侃直》:“机械足以先发制人,财势足以广交自固。”清 沉起凤《谐铎·村姬毒舌》:“可惜风魔儿,全无一点大雅相,徒以财势恐吓人耳。” |
财粟 | cáisù | 财产粮食。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方今寇聚於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殫亡。” |
财幸 | cáixìng | 旧时对尊长的敬辞。谓以裁取为幸。财,通“裁”。《汉书·贾谊传》:“臣闻圣主言问其臣而不自造事,故使人臣得毕其愚忠。唯陛下财幸!”《汉书 王莽传》如无他谴,得全命赐骸骨归家,避贤者路,是臣之私愿也。惟陛下哀怜财幸!颜师古注:“财与裁同。裁择而幸从其言。”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请俟它日,仰叩绪餘论,不胜拳拳之情,敢言之执事者,伏惟财幸。” |
财爻 | cáiyáo | 财运。财物。六爻卦中妻财所在的爻,简称财爻。财爻一般可代表财物、妻妾、食物、晴天等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先生道:‘青龙治世,财爻发动;若是妻问夫,行人在半途,金帛千箱有,风波一点无。青龙属木,木旺于春,立春前后,已动身了。月尽月初,必然回家,更兼十分财采。’”此处财爻根据卦象可以代表财物。 |
财用 | cáiyòng | ①财物;财富。《周文 召公谏厉王止谤》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管子·重令》:“民不务经产,则仓廪空虚,财用不足。”《礼记·大学》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自汉以来,中国财用耗于虏,惟东汉为甚。” 清 唐甄《潜书·卿牧》:“众为邦本,土为邦基,财用为生民之本。”②材料与用具。财,通“材”。《左传·宣公十一年》:“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榦。”杨伯峻注:“财通材。用,用具也。筑城必分为若干工程段,计其材料工具之多少而分与之,便于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七》荆南屡为盗残,(王)庶与士卒披荆棘,致财用,治城隍,缮府库,廨舍毕修,陶瓦为民室庐,辟市区如承平时。 |
财运亨通 | cáiyùnhēngtōng | 运:运气;命运;亨通:顺利;通畅。发财的运气好;钱赚得顺利;痛快。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谁知财运亨通,飘到长人国,那酒坛竟大获其利。” |
财择 | cáizé | 裁取抉择。财,通“裁”。《汉书·晁错传》:“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颜师古注:“财与裁同也。”宋 秦观《策序》:“条其意之所欲言者为三十篇以献,唯陛下财择焉。”清 薛福成《上李伯相论赫德不宜总司海防书》:“福成因斯事利害较鉅,輒敢攄其千虑一得之愚,惟恕其狂瞽而财择焉。”《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窃见当世趋务不合于道者,谨条奏,唯陛下财择焉。 |
裁 | cái | ①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裁剪。裁缝。裁衣。对裁。唐 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王昌龄《採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②减除,去掉一部分:裁减。裁军。裁员。③决定,判断:裁判。裁夺(考虑决定)。裁决。裁度(duó)。裁断。④安排取舍,斟酌,设计:体裁。别裁。独出心裁。《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⑤节制,抑止:制裁。独裁。《论语·公冶长》:“子在陈 ,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⑥杀:自裁。⑦古同“才”“纔”,仅,方。《聊斋志异 龙》忽椽间一黄砖堕,上盘一小蛇,细裁如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⑧拟写。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
裁并 | cáibìng | 压缩归并。《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顺治九年)六月丁未,裁并直隶诸卫所。郭沫若《中国史稿 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光武帝因此不得不裁并四百多个县,同时减少了许多职官吏员。 |
裁长补短 | cáichángbǔduǎn | 裁:剪裁。指吸收别人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裁长补短的做法不可取。南朝梁 钟嵘《诗品》下卷:“安道诗虽嫩弱,有清上之句。裁长补短,袁彦伯之亚乎?” |
裁处 | cáichǔ | 指裁决处置。《旧唐书·李晟传》贼寇未平,军中给赐,咸宜均一。今神策独厚,诸军皆以为言,臣无以止之,惟陛下裁处。《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荆州之事,皆听孔明裁处。《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王)文统本李璮幕属,有荐其才智者,遂得亲幸,更张庶务,悉委裁处。《西游记 第十四回》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
裁答 | cáidá | 裁纸答复。《新唐书·韦陟传》:(陟)常以五采牋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 陟唯署名。宋苏轼 《答陈季常书》:自山中归来,灯下裁答,信笔而书,纸尽乃已。《聊斋志异 胡四娘》大郎浼妇翁王观察函致之,殊无裁答,益惧。《聊斋志异 陆押官》往来笺奏,任意裁答,无不工妙。 |
裁当 | cáidāng | 谓处断其罪。《宋书·武帝纪上》:“高祖与大将军牋,白‘(褚)粲等备位大臣,所怀必尽。执宪不允,自应据理陈诉,而横兴怨忿,归咎有司。宜加裁当,以清风轨’。并免官。” |
裁夺 | cáiduó | 指定夺;斟酌决定其取舍可否。明·罗贯中 |
裁缝 | cáiféng | ①裁剪缝制衣服;作名词表示制作完成的服装。唐 李白《子夜吴歌·冬歌》:“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②以制作或拆改衣服为职业的人。 |
裁剪 | cáijiǎn | ①裁割剪开。裁剪衣服。宋 赵佶《燕山亭 北行见杏花》:“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②指事情的斟酌取舍;指诗文的润色修饰。 |
裁节 | cáijié | 裁抑节制。削减;节省。《后汉书·王充传》(王充)乃造《养性书》十六篇,裁节嗜欲,颐神自守。宋 苏洵《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宋 苏洵《上皇帝书》今之用人最无谓者,其所谓任子乎……朝廷自近年始有意于裁节,然皆知损之而未得其所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今日用度,多费于养兵。朕(宋孝宗)常览户部所具支费,可裁节者不过数千缗,无使台谏论议。《元史·许有壬传》有壬极论,帝当亲祠太庙……冗职当沙汰,钱粮当裁节。 |
裁量 | cáiliàng | 减少分量;打折扣。 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笨麴并酒》:“与人此酒,先问饮多少,裁量与之。”《资治通鉴 宋纪八》诏以肥马给猎骑,(古)弼悉以弱者给之。帝(拓跋焘)大怒曰:“笔头奴敢裁量朕!朕还台,先斩此奴!” |
裁损 | cáisǔn | 裁汰,削减。宋 欧阳修《论举馆阁之职札子》:“臣谓今后膏粱子弟既不滥居清职,则前已在馆阁者,虽未能沙汰,尚须裁损。”《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八》王拱辰抗言其(青苗法)害曰:“非止困其财力,夺其农时,是以法驱之使陷于罪罟也,浸淫为大盗。其兆已见,纵未能尽罢,愿裁损下户以纾之。”明 归有光《与王子敬书》之六:“惟土俗俭陋,近来务为裁损,几于貊道。”《明史·后妃传二·光宗李庄妃》:“魏忠贤、客氏用事,恶妃持正,宫中礼数多被裁损,愤郁薨。” |
裁衣 | cáiyī | ①裁剪衣料缝制衣服。南朝梁 徐陵《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嬾营饌,欲暖而惰裁衣也。”《水浒传第二四回》:“老身也前日央人看来,説道明日是个黄道好日。老身只道裁衣不用黄道日了,不记他。”②即裁缝。清 东轩主人《述异记·鬼交产蛇》:“海盐俞氏,有一僕善成衣,因名杨裁衣。”参见“裁缝”。 |
裁抑 | cáiyì | ①制止;遏止。裁抑耗蠹。《东周列国志 第五回》主公若欲传位於吁,便当立为世子。如其不然,当稍裁抑之,庶无骄奢淫佚之祸。《资治通鉴 宋纪四》荆州刺史江夏王义恭,年长,欲专政事,长史刘湛每裁抑之,遂与湛有隙。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篇第四章:“在教职员固归咎于学生不良,欲裁抑之,而不知教职员之自身,已早以其不良之习气影响学生而潜化之矣。”②制裁。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三·举人勒停会试》:“今年署礼部事,侍郎李廷机上疏,谓举人在籍恣肆,作奸犯科,无法惩创,请将最不肖者,勒停会试,以示裁抑。上允之。”③削减,抑损。宋 苏辙《乞裁损待高丽事件札子》:“臣欲乞凡馆待送遗并量加裁抑。”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武帝为了提高皇帝的威权,有意裁抑丞相的职权。” |
裁月镂云 | cáiyuèlòuyún | 裁:剪裁;镂:雕刻。剪裁明月,雕刻云霞。比喻诗文中辞藻润饰,景物描绘的新巧。清 薛雪《一瓢诗话》第42卷:“温柔敦厚,缠绵悱恻,诗之正也;慷慨激昂,裁月镂云,诗之变也。” |
裁云剪水 | cáiyúnjiǎnshuǐ | 裁:裁剪。裁行云,剪流水。比喻诗文构思精妙新巧。明 屠隆《彩毫记 夫妻玩赏》:“名擅雕龙,诗成倚马,请思裁云剪水。” |
裁择 | cáizé | ①权衡选择。汉 晁错《言兵事疏》:“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裁择。”唐 韩愈《送张道士序》:“或是章奏繁,裁择未及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五》曾巩上言曰:以陛下之圣资而加之精勤,以变因循苟且之弊,方大修法度之政,以幸天下,诏万世,故臣敢因官以讲求其损益之数,而终前日之说以献,惟陛下裁择。②谓裁剪选择。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瞿氏之文,其弊在欲夸博,滥引古书,使其文浩浩洋洋,而无裁择,结果为不得要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