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ǎi I.

①摘取:采撷。采花。采摘。采制。②开采:采煤。采矿。《史记 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③选取,取:采访(搜集寻访)。采纳(接受意见)。采集。采购。采写。宋 晏殊《山亭柳 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④神采,神色,精神:神采。精采。⑤同“”,彩饰。秦 李斯《谏逐客书》: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参见“五采”。⑥(采采)盛多的样子。⑦古代指官,同寀”,官员,可指人才。唐 王勃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II.cài采地,古代卿大夫的封邑。采邑。《礼记・礼运》:大夫有釆以处其子孙。孔颖达疏:大夫以采地之禄养其子孙,故云以处其子孙。参见“采地cǎidì通“菜”。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采,闵借为菜。

采拔

cǎibá

①选拔,拔擢任用。《晋书 愍帝纪》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七》抚纳降附,采拔贤俊,华(人)、夷(人)大悦。宋 司马光《龙图阁学士李公墓志铭》:“时杜祁公为宰相,多採拔英儁,寘之臺省。”《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八》赏罚黜陟,悉陈非当,朕岂吝于采拔!宋 李纲《辞免兵部侍郎奏状》:“如臣孱庸,何足採拔!”②揪打。《醒世姻缘传第四四回》:“(狄婆子)心中发恨,算计赶到下处,带他连那妓者採拔一顿,与他做个没体面。”

采捕

cǎibǔ

采集,捕捞之意。如:采捕龙虾。《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二》山场、河泊听民采捕。

采采

cǎicǎi

①犹言采了又采。②犹事事。③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周南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④华饰貌。⑤形容美妙的乐声。

采椽

cǎichuán

栎木或柞zuò木椽子。言俭朴。《韩非子·五蠹》:“尧之王天下也,茅茨máocí不翦,采椽不斲。”《史记·太史公 自序》:“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司马贞索隐引韦昭曰:“采椽,櫟榱也。”《汉书·艺文志》:“茅屋采椽,是以贵俭。”颜师古注:“采,柞木也。”《晋书 符坚载纪上》愿陛下则采椽之不琢,鄙琼室而不居。《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采椽不斫,土阶而已。宋 苏轼《超然台记》:“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章炳麟《訄书前录客帝匡谬》:“夫苟怠惰苟安,虽采椽茅茨,若自处於臣虏,可以亡国。”

采地

cǎidì

①选择风水好的地方。《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王朔)见许郭二人登山採地,料必异人,遂迎至其家。”②指古代卿大夫的封地。采邑。《韩诗外传卷八》:“古者天子为诸侯受封,谓之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汉书·刑法志》:“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颜师古注:“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汉书 王莽传》其令安汉公居摄践祚,如周公故事,以武功县为安汉公采地,名曰汉光邑。王充《论衡·感类》:“礼,诸侯之子称公子,诸侯之孙称公孙,皆食采地,殊之众庶。何则?公子公孙,亲而又尊,得体公称,又食采地,名实相副,犹文质相称也。”清 张丹《晏城诗》:“平仲之采地,缅然起思慕。”

采葑采菲

cǎifēngcǎifēi

葑:蔓青,叶和根、茎都可食,但味苦;菲:芜菁类植物。比喻不因其所短而舍其所长。《诗经 邶风 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宋·陈亮《与章德茂侍郎书》旧部当尊之人,相马不失之瘦,采葑采菲取节焉。

采风问俗

cǎifēngwènsú

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清 俞蛟《梦厂杂著 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柳亚子《<盛湖竹枝词>题辞》诗之十二:采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輶轩异代求。

采缋

cǎihuì

彩色的修饰。《清史稿·圣祖纪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

采及葑菲

cǎijífēngfēi

别人征求自己意见时表示谦虚的说法。《诗经·国风·邶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三回:弟见世兄浪滚风飘,又怕徒惹絮聒,今既采及葑菲,敢不敬献刍荛。

采葵

cǎikuí

语出《古诗源·古诗》:“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后因以“采葵”喻不耻与贫贱者为友。《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紫骝马歌辞》:“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南朝梁 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无射九月》:“既深伐木之声,更问采葵之咏。”唐 骆宾王《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得风字诗》:“六郎道合采葵,啸悬鶉而契赏;诸君情谐伐木,仰登龙以缔欢。”

采兰赠芍

cǎilánzèngsháo

兰:兰花,花味清香;芍:芍药。比喻男女互赠礼物,表示相爱。《诗经 郑风 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姚锡钧《似了公》诗:采兰赠芍终何奈,借琐消奇恰未安。

采莲

cǎilián

即采莲曲。宋 曼殊《渔家傲词》:“一曲採莲风细细,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南朝梁 何逊《寄江州褚咨议诗》:“因君奏采莲,为余吟别鹤。”唐 孟浩然《夜渡湘水诗》:“露气闻香杜,歌声识采莲。”明 王世贞《赠梁公实谢病归诗》:“采莲一曲杳然去,得醉即卧清溪头。”唐 王昌龄《採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菱

cǎilíng

①采收菱角。明 杨士奇《发淮安》:“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②乐府清商曲名。又称採菱歌、採菱曲。晋 郭璞《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南朝宋 鲍照《代春江行》有“奏採菱,歌鹿鸣”之句,并作採菱歌七首。南朝 梁武帝《制江南弄》中有採菱曲一首,其辞曰:“歌採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③古代歌曲名。《楚辞·招魂》:“涉江、采菱,发扬荷些。”王逸注:“楚人歌曲也。”南朝宋 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诗》:“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元 张翥《多丽词》:“澄碧生秋,闹红驻景,采菱新唱最堪听。”

采荠

cǎiqí

亦作“采齐”。古乐曲名。一说,逸诗名。《周礼·春官·乐师》:“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西汉·贾谊《治安策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采樵

cǎiqiáo

樵:柴,散木;樵苏(柴草,亦指打柴割草)。采樵。打柴:樵夫。樵客。 古同“谯”,谯楼。砍柴。《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打柴。《左传·桓公十二年》:“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杜预注:“樵,薪也。”

采芹cǎiqín指入学或指考中秀才成了县学生员。《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他日必为攀桂客,目前尚作采芹人。
采芹人cǎiqínrén

科举时代称县学生员,即秀才。源自《诗经·鲁颂·泮水》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其中“泮水”指的是学宫的水,“薄采其芹”则是指入学宫的意思。

采任

cǎirèn

古代九服中的“采服”和“男服”。《汉书·王莽传中》:“邦畿连体,各有采任。”颜师古注:“采,采服也;任,男服也。”一说“男食邑於畿内曰采,女食邑於畿内曰任。”

采桑

cǎisāng

①谓采摘桑叶。《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唐 李白《子夜吴歌·春歌》:“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宋 晏殊《破阵子词》:“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俗语:“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路望晴农望雨,采茶娘子望阴天。”②古乐曲名。明 胡震亨《唐音癸籤·乐通二》:“采桑,晋清商西曲。羽调。唐有大曲。”参见“采桑子”。 ③古黄河津渡名。在今山西乡宁西。《左传·僖公八年》:“晋里克帅师,梁由靡御,虢射为右,以败狄于采桑。”杜预注:“平阳北屈县西南有采桑津。”

采色

cǎisè

①指绚丽的颜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淮南子·齐俗训》:“听失於诽誉,而目淫於采色。”②神色,容态。《庄子·人间世》:“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郭象注:“喜怒无常。”成玄英疏:“神采气色,曾无定準。”③文辞的色采。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八:“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嶸,采色绚烂。” 明 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三》:“相如、扬雄之流夸富艷,昡采色,穷精毕虑而为之。”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凡文理、文字、文辞,皆言文,言其采色发扬谓之彣。”④指某种思想倾向或事物的某种情调风味。胡适 梁启超《墨子校释 后序》:“(墨子)主张‘上同’之法--上之所是,必皆是;所非,必皆非之--很带有专制的采色。”

采山

cǎishān

①开采矿产。晋 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採山铸钱。”《史记·吴王濞列传》唐 司马贞《索隐述赞》:“富因採山,衅成提局。”②上山打柴;采山货。唐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宋 梅尧臣《田家·四时诗》:“採山持野斧,射鸟入烟林。”宋 吴潜《江城子 示表侄刘国华》:“采山钓水美而鲜。饮中仙,醉中禅。闲处光阴,赢得日高眠。”

采善贬恶

cǎishànbiǎn’è

采取善良的,贬斥恶劣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采石矶

cǎishíjī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为牛渚山北部突出江中而成,江面较狭,形势险要,自古为大江南北重要津渡,也是江防重镇。相传为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为游览胜地。清 尤珍《采石矶诗》:“李白昔醉酒,曾游采石磯。”宋 韩元吉有《霜天晓角 题彩石蛾眉亭》词。

采听

cǎitīng

①探听。《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凌準等主谋议唱和,採听外事。”宋 苏轼《谢制科启》:“通变者恐人才之未尽,故详於採听而畧於临时。”②犹采纳。宋 欧阳修《论修河第三状》:“臣前已具言河利害甚详,而未蒙採听。”③收集听取。《国语·晋语六》“风听臚言於市”三国吴韦昭注:“采听商旅所传善恶之言。”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古今诗话云:‘太祖采听明远,每边事,纤息必知。’”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三·附录》:“旅蒙盛杏蓀、唐景星、徐雨之三观察,采听商情,禀请傅相帮办招商局。”

采薇

cǎiwēi

《诗·小雅》篇名。《诗·小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殷之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指归隐或隐遁生活。三国魏 嵇康《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唐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採薇。”唐 杜甫《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唐 王绩《野望诗》:“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归潜志卷十四引元刘肃诗》:“二陆不可作,故山归采薇。”宋 文天祥《南安军》: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③指亡国。黄人《清文汇 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采缬

cǎixié

有褶的彩色丝织品;彩结。 《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八》李泌对曰:今吐蕃久居原、会之间,以牛运粮,粮尽,牛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采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不过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余头。宋 秦观《春日杂兴诗之七》:“鲜粧耀渌酒,采纈生风澜。”元 马祖常《画海棠图诗》:“葳蕤采纈盘仙綬,襞积云罗落舞襦。”

采撷

cǎixié

①摘取。唐·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②采集。

采薪之患

采薪之疾

采薪之忧

cǎixīnzhīhuàn

cǎixīnzhījí

cǎixīnzhīyōu

指身患疾病,不能外出打柴。作为婉称有病而无法亲赴之辞。《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宋·王安石《辞参知政事表》先朝备位,每怀窃食之惭;故里服丧,重困采薪之疾。《红楼梦》第三七回:漏已三转,犹徘徊桐槛之下,竟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

采药

cǎiyào

谓采集药物。亦指隐居避世或求仙修道。《后汉书·逸民传·庞公》:“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唐 李白《悲清秋赋》:“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託些,吾将采药於蓬丘。”唐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宋 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诗》:“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清 刘献廷《赠张铁桥先生诗》:“还期徧走齐州地,同作天台采葯人。”清 钱金甫《赠魏惟度诗》:“偶停司马游梁骑,暂作嵩山采药人。”

采邑

càiyì

指古代卿大夫的封邑。参见“采地②”。

采择

cǎizé

选取;采用。《资治通鉴 汉纪十八》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诏采择!陆贾《新语·思务》:“闻见欲众而采择欲谨。”《晋书 武帝纪》诏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备六宫,采择未毕,权禁断婚姻。《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才逾年,便恣声乐,采择天下子女,以充后宫。《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民间讹言,上(玄宗李隆基)采择女子以充掖庭,上闻之,八月,乙丑,令有司具车牛于崇明门,自选后宫无用者载还其家。宋 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于前志,非敢左右其説,惟公之采择。”清 顾炎武《日知录·阍人寺人》:“后主欲采择以充后宫,而终执不听。”

采缯

cǎizēng

指彩色丝织品。《汉书 霍光传》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贾谊《治安策》:“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岁致金絮采繒以奉之。”

采章

cǎizhāng

①彩色花纹。多指有彩纹的旌旗、车舆、服饰等。《左传·宣公十四年》:“臣闻小国之免於大国也,聘而献物,於是有庭实旅百;朝而献功,於是有容貌采章嘉淑,而有加货。”杜预注:“采章,车服文章也。”孔颖达疏:“谓主人陈设物采文章以接宾。”《周文 襄王不许请隧》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隋书·宇文恺阎毗等传论》:“稽前王之采章,成一代之文物。” 唐 元稹《镇圭赋》:“备采章以尽饰,瑑崇高而定位。” ②借指官吏。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武弁僭服》:“偶犯令輒和衣受缚,宛转於鞭挞之下,少顷,即供役如故。孰知一二品采章,辱褻至此!” ③喻才华。《后汉书·杨终应奉等传论》:“应氏七世才闻,而奉劭采章为盛。”《宋书·郑鲜之传》:“伏见行参军谢绚,清悟审正,理怀通美。居以端右,虽未足舒其采章;升庸以渐,差可以位拟人。”

采真

cǎizhēn

道教语。指顺乎天性,放任自然。《庄子·天运》:“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义,以游逍遥之虚,食於苟简之田,立於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郭象注:“游而任之,斯真采也。真采则色不伪矣。”成玄英疏:“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游也。”后多指求仙修道。明 宋濂《浩然子序引》:“且赐白玉真仙像二十餘躯以镇山中,龙光赫奕,光动林谷,采真之士,无不歆艷之。”清 潘陆《酬李某诗》:“道广新知众,诗成老气横。遥知采真罢,删定在南荣。”

采摭

cǎizhí

选取,掇拾。《书序》:“於是遂研精覃思,博考经籍,採摭羣言,以立训传。”《宋书·礼志三》:“昔氏之初,承秦灭学之后,採摭残缺,以备郊祀。” 宋 苏轼《复改科赋》:“殊不知採摭英华也,簇之如锦绣;较量轻重也,等之如錙銖。”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魏晋之间,採摭未备。”清 刘毓崧《古谣谚 序》:“採摭期於至详,裁鉴期於至审。”

采擢

cǎizhuó

选拔。三国魏 阮籍《诣蒋公》籍无邹卜之德,而有其陋,猥见采擢,无以称当。《晋书 武帝纪》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唐 韩愈《感二鸟赋》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宋 范仲淹《举张问孙复状》今退隐泰山,著书不仕,心通圣奥,迹在穷谷,伏望朝廷依赦文采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金主(完颜雍)问宰臣曰:“古有居下位能忧国为民,直言无忌者,今何无之?”(石)琚对曰:“是岂无之,但未得上达耳!”金主曰:“宜尽心采擢之。”

采斫

cǎizhuó

砍伐。唐 柳宗元行路难 诗之二》虞衡斤斧罗千山,工命采斫杙与椽。宋 苏轼《巫山》诗:“穷探到峯背,采斫黄杨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是春,创新寺于西湖之积庆山,内司分遣吏卒市木于州县,旁缘为奸,望青采斫,鞭笞追逐,鸡犬为之不宁。清 张岱《西湖梦寻·集庆寺》经始时,望青采斫,勋旧不保。

cǎi

理会,答理:理也不

睬瞅cǎichǒu

理睬;过问。明·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兴哥上路,心中只想着浑家,整日的不瞅不睬。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况家乡隔郑州,有谁人相睬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