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现代汉语中只能用作不及物动词,但在古汉语中可作及物动词,表示“欢迎招待”或“使之来”。《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意思是说远方的人不服从,就通过修文德把他们招来,既找来了就得让他们安顿。《礼记·中庸》“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五个短语中的第一个字“体”、“子”、“来”、“柔”和“怀”都是及物动词了,“来百工”就是招纳各种技艺人才。
“既来之,则安之”是中国俗语,后被误读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这种误解没有法子解释其中的两个“之”字。譬如毛主席为勉励王观澜养病而写了一幅题词:“既来之,则安之,自己完全不着急,让体内慢慢生长抵抗力,和它作斗争,直至最后战而胜之,这是对付慢性病的方法。”其实我们老祖宗早就这样误解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一〇二回》“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语言是不讲理的,大家都这样用了,流行了,就不必较真了。
“死”在现代汉语里也只用作不及物动词,但在古文中,“死”字后可以接宾语,表示“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孟子·梁惠王下》君行仁政,斯民(指百姓)亲其上、死其长矣。“死其长”就是为长官而死。《史记·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死国“就是为国牺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七》夏人寇兰州,围九日。甲午,大战,侍禁韦定死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六》东兵正将古沆与金人战于交城县,死之。其中的“死之”就是死于此次战役。《聊斋志异 佟客》“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臣与子不能为君为父而死,最初难道没有拿起武器勇敢赴敌的时候吗?重要的是一转念而耽误罢了。“死君父”就是为君父而死。
“眠”表示睡觉,一般作不及物动词使用,但在成语“眠花藉柳,眠花醉柳,眠花宿柳。眠花卧柳,眠霜卧雪,眠云卧石”中作及物动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