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的名词可以作动词使用,而且还是及物动词,后边可以有宾语,譬如:
表示老人和幼孩的 “老”和“幼”可分别表示“敬老养老”和“爱幼抚养”:《孟子·梁惠王上》“老(动词)吾老(名词),以及人之老(名词);幼(动词)吾幼(名词),以及人之幼(名词)。”意思是说“敬爱和护养自己的和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以及别人家的幼孩。”
名词“饭”能表示给某人饭吃。《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说的是韩信小时落魄,在城下钓鱼,几个妇女在河边洗衣服,有一漂母见韩信饥饿的样子“饭信”,即给饭韩信食用,十多天都是如此。这就是著名的“漂母饭信”的故事。
名词“妻”:读第四声qì可作动词,表示以女嫁人。《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léi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以其子妻之”其中的“子”不是儿子,而是女儿,就是把女儿嫁给缧绁(监狱)中人。同样《论语·先进篇》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指女儿)妻之。
名词“子”,作动词表示当儿子养,抚养小的。譬如“亲老子幼”。《战国策·秦策一》:“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所谓“子元元”就是把老百姓当儿子养,这就是父母官的来历。
“女”读第四声nǜ也是及物动词,将女子嫁给人。《汉书·叙传下》:姼姼shíshí公主,乃女乌孙(把女儿嫁给了乌孙人。
“雨”读第四声yù是及物动词,表示下雨,落下:“雨雪”即下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是从前。“往”是出走、离开。“来”是回来,与“往”相对。“思”在这没有具体的意思,是一个语气助词,“霏霏fēifēi”是纷纷落下的样子。《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夏,四月,京师,郡国四十一“雨雹”,河西雹大者如斗。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两汉《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宋 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衣”和“食”作及物动词分别表示给衣穿和给饭吃。《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yī衣yì我,推食shí食sì我。”
篇幅有限,仅举以上数例名转动说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