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学家方孝孺在其《深虑论》中曰:“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意思是说:“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作者举例论证,说秦始皇认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因此变封建而为郡县,以为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统一六国后仅十五年天下就始大乱;汉刘邦总结秦统治之教训,开杀异性王,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可到他的孙辈时刘姓七国萌篡弑之谋。宋太祖赵匡胤自己在陈桥之变时上演被拥戴者黄袍加身后成就帝王之业,他担心自己的五代方镇也会模仿他那样让他下台,便采用杯酒释兵权之计,让他们解甲归田,释放心中块垒,而不知其子孙卒困于敌国,可谓防不胜防。因此方孝孺说:“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深虑论 方孝孺.jpeg

何为天道,人们往往把解释不清的事情归于老天,就是我们还没有掌握和了解的必然王国。孔老夫子总结人生各个阶段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而立不惑之年如同孙悟空大闹天空一般,杀遍天下无敌手,到了知天命的年岁方知自身尽管使出浑身的解数,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做成的。 

无论微观宏观,人心民意经济规律等等,无穷尽的必然世界等待人类探索了解,我们可以逐渐认识一些规律,这就是 “人定胜天”口号的来由。“听天由命”并非一定贬义,也不一定代表懦夫而是敬畏天意。还是回到古人的箴言:“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尽人事,听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