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张良劝说刘邦忍耐的故事很多,最令人啧啧称道的是在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即封异姓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xíng阳(今河南荥阳东北),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劝说高祖放弃不忍之气,不能在兹紧急时刻与韩信闹翻。刘邦醒悟,答应韩信要求封其齐王,从而笼络平息之。

张良的忍耐个性是天生的吗?否。其先辈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年青时血气方刚,不忍忿忿之心,决心以匹夫之力逞于一击。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找到了一位大力士,打制一只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后乘始皇东游之机,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史记》记载了就在这里发生的颇具神秘色彩的圯(yí桥)上受书的故事: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至良所,直堕其履圯(yí桥)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

此老者把鞋子扔到桥下,还让张良拾来并给他穿上,如此般的羞辱实际上是在磨练他的忍耐,能忍者,可成大事,故老翁曰:“孺子可教也。”从而赐书助良。

张良下邳拾履.jpeg

       张良下邳拾履

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留侯是张良的封爵),专门评议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认为“尽管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圯(yí桥)上老人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zhé,折磨)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苏东坡认为: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即项羽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爆发是痛快的,一泄怨气,但只是痛快一时;忍耐是痛苦的,如刃插心,怕后遗忧患将存在持久。明代冯梦龙的对子写的太好了: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忍耐的障碍之一怕做窝囊废。其实是否窝囊并非显露匹夫之刚即可排除,而应该脚踏实地成功事业,事业成了旁观者一定认为此君度量大而非窝囊废。

后人纪念忍者张良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张良辟谷处有20多个,张良祠庙约100上下,张良墓也有10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