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何许人也?就是在鸿门宴上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又使项庄舞剑,意欲借机行刺的项羽的谋士是也。
秦末陈胜大泽乡起义不久,项梁率会稽(江南吴越地区)子弟兵渡江而西,成为反秦斗争的主力,范增前往投奔,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智慧贡献给反秦事业。当时陈胜已被杀害,反秦斗争陷于低潮,项梁、刘邦等义军首领正相会于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商议挽救时局的方针和策略,范增的到来适逢其时。范增认为项梁渡江以来,楚地将领纷纷前来依附,就是因为项氏世代为楚将,人们以为他能复立楚国社稷,是以他力主扶立楚王的后裔。项梁等人接受了范增的提议,找到了已经在民间替人放羊的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这就是义帝,定都盱眙,草创了楚国政权。
项梁阵亡后范增成为其侄子项羽的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汉元年),范增随项羽攻入关中,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未被采纳。后在鸿门宴上想杀掉刘邦终未获成功。汉三年,刘邦被困荥xíng阳(今河南荥阳东北),用陈平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范增一怒之下告老还家,未至彭城,疽jū发背,死。
到了宋朝,大文豪苏轼撰写了题为《范增论》的文章,认为陈平哪来的能耐可以挑拨楚的主臣关系,他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项羽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范增一直被汉高祖所畏惧。“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假设项羽多一些忍耐,少一些刚愎自用,不要把亚父的警告当成耳边风,楚汉之争庶几就会改写。但历史无法假设,这就叫个性决定命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