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下边这段话常被人们用来鼓励自己排除艰难而做成自己的事业: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写下上面八个(分号隔开)克难攻坚的例子实际上是在鼓励自身。

司马迁子承父业当上了太史公,先父寄希望于司马迁,要他完成一部如同《春秋》的史书。司马迁四十岁动笔写《史记》,写了七年遭遇不测之罪。他为走投无路投诚匈奴的李陵说了几句辩词,被判死刑。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他面临一个选择,如要活命得接受宫刑(阉割)惩罚。考虑要完成《史记》的写作,尽管“诟莫大于宫刑”,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受辱生存,就极刑而无愠色。三年牢狱放出,身体遭遇严重摧残。为了以遭难创造奇迹的先人为榜样,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下了以上那段话,不但使自己鼓起勇气,也成为激励一代代后人的至理名言。

司马迁奋发著《史记》.jpeg

   司马迁奋发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