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生的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定有不同意见,但笔者坚信,大部分人是赞成我的观点的。
人生大致可以分成如下五个阶段,年岁和应该做的事情列表如下:
阶段 | 年龄 | 细分 | 该做的事 |
童年 | 0岁-6岁 | 婴儿期 0-1岁 | 哺乳期 |
小儿期1岁-3岁 | 学步,学语 | ||
幼儿期3岁-6岁 | 幼儿园生活 | ||
少年 | 7岁-17岁 | 启蒙期6岁-10岁 | 义务教育起始到中期 |
逆反期11岁-14岁 | 义务教育结束 | ||
成长期15岁-17岁 | 接受高中或职业教育 | ||
青年 | 18岁-40岁 | 青春期18-25岁 | 就业或接受高等教育,恋爱或结婚 |
成熟期26岁-35岁 | 事业开始,立稳脚跟,结婚生子,或攻读较高学位 | ||
过渡期36-40岁 | 事业有成,教育子女 | ||
中年 | 41岁-60岁 | 壮实期41-48岁 | 事业中天,负担教育子女经费,承担抚养老人义务 |
稳健期49-55岁 | 事业顶峰,子女进入青年阶段,继续承担抚养老人义务 | ||
调整期55-60岁 | 站好最后一班岗,开始承担抚养第三代的某些义务,为退休做好准备 | ||
老年 | 60岁后 | 初老期60-70岁 | 继续承担抚养老一辈或孙辈的某些义务,从事上班期间无法完成的事情 |
中老期71-80岁 | 总结人生,弥补遗憾,自我实现 | ||
年老期80岁以后 | 力所能及,颐养天年 |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分类都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连续的和模糊的,这叫模糊逻辑。人生阶段与阶段之间没有截然的分界线,另外还要注意因人而异。
作为一种自然人,不能超越大自然赋予您的不同阶段的不同的本能以及对后天的学习能力的影响。
刚出蛋壳的小鸡在数小时内具有跟随母鸡的本能,时间一过这种本能就会丢去。
人类不同时段的不同能力有的是十分明显毋庸争议的,譬如学习语言的能力,14岁之前为最佳期,过了14岁就乡音难改了。女性从初潮到闭经,就那么一个时段具有生育能力等。
人类共同意识到,很多技巧都要在儿童期学习,譬如游泳,骑车,唱歌,跳舞等。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强,年纪大一点也能学习这类技巧性,但一定会觉得笨手笨脚,学成不易。
恋爱这件事情不能太早或太晚。早恋出事率很高,晚恋更让父母揪心。笔者认为这里有一个“情感”和“理智”的平衡问题。早恋往往激情多于理智,属于一种不成熟的恋情;晚恋倒过来,“理智”过剩,“激情”不足,对未来考虑太多,过于成熟和清醒,太过谨慎和细心,缺少必要的糊涂。只有不早不晚,女性年龄大约在21岁到25岁,男性可以在22岁到26岁之间。这样的年龄段是“理智”和“激情”搭配相对平衡期,既有狂想,也有冷静;既有清醒,也有模糊。正像“过把瘾”的主题曲“糊涂的爱”所唱的那样: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爱,糊里又糊涂;这就是爱,他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这就是爱,能保持着糊涂的温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通讯方式的便捷,公益事业的发达,男女相互遴选的范围更大,恋爱成功率应该有所提高才对,但是如今剩男剩女数量却居高不下,竟然成了一种社会问题,说让家长揪心一点也不夸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社会舆论,事业压力,学制漫长,地位壕沟,等等。很多女性都害怕攻读博士。算算时间太长: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硕士,再来4年博士,一点不耽误也要23年,7岁上学就到了30岁,不要说是恋爱结婚了,生孩子也是高龄产妇了。有人调侃说,人共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再说老人退休,有的人很不适应,尤其那些担任一官半职者,在职时养尊处优,特别到了55岁以后,自己官位到顶了,儿女们的事情办完了,只有别人有求于自己,没有自己有求于别人,常有美酒佳肴伺候,听到的是赞美,看到的是笑脸。办公室里还有年轻的异性陪伴,有兴致的时候骚扰两下也无妨。这类人物一旦退下来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适应期。其实年刚花甲,还有些精力,获得了绝对的自由,可以从事一些自己十分喜欢,在职时无法完成的工作,弥补人生遗憾有什么不好。如果懊糟缠脑,身心不悦,一旦卧床方才想到还应该做的事情,精力已经不支,带着遗憾撒手人寰实不可取。人人都要老,从哪里来还得到哪里去,把该做的事情统统做完,该到回归自然时,因不枉活一生而感觉足矣。
二、该是什么就必须是什么
这个话是笔者翻译过来的,原创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他是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的鼻祖。他认为人类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自己全部能耐的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就所谓的“该是什么”。人生在世就是要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能,该拼就拼,该搏就搏。这是因为人们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全部能耐,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挖掘,才能尽可能地接近自己应该实现的价值。该是什么就必须是什么(What a man can be, he must be.)表现了自我实现的决心。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
“该是什么”牵涉到人生目标。历史的经验表明,人的一生,事事去争,事事去学,事事去想,则俱殆矣!只有发挥专长,切合禀赋,搞清时代的背景,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天人合一,抗拒诱惑,心无旁骛,穷尽解数,方为可取之道。因此“必须是什么”牵涉的是自我实现的恰当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