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 zuǒ | ①面向南时,东的一边,与“右”相对:左手。左方。左右。左膀右臂。②地理上指东方:山左。江左。淮左。③指政治思想上进步或超过现实条件许可的过头思想和行动:左派。左翼。左倾。④斜,偏,差错:左脾气。左嗓子。《聊斋志异 王桂庵》若望以非礼成耦,则用心左矣。⑤降低官职:左迁。参见“左丞相”.⑥古同“佐”,佐证。⑦丧尚右,右,隂也。吉尚左,左,阳也。逸周书说“吉礼左还,武礼右还”;管子说:“文事在左武事在右”。所谓文左武右,文华殿在左,武英殿在右;贡院在东单东,在左;杀人的菜市口在西四牌楼西边,在右。《老子·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⑧姓。 |
左膀右臂 | zuǒbǎngyòubì | 比喻得力的助手。凌叔华《古韵》:“据说恭亲王把他视为左膀右臂,将来肯定官运亨通。”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26回:“他与张居正两个可谓皇上的左膀右臂。” |
左骖 | zuǒcān | 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屈原《国殇》“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
左道 | zuǒdào | 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旁门左道”一词,词典解释为: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左道”一词俨然有着浓厚的贬义色彩。其实考之出处,上古时期我国是以左为尊的。《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故施文庆、沈客卿之徒,专掌军国要务,奸黠左道,以裒刻为功,自取身荣,不存国计。《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申严左道之禁。《聊斋志异 陆判》猜朱(尔旦)以左道杀女,往诘朱。《聊斋志异 单道士》思左道能隐形,而履处必有印迹,可随印处急击之。《聊斋志异 白莲教》左道惑众,慕其术者多师之。《聊斋志异 邢子仪》腾有杨某,从白莲教党,得左道之术。 |
左道旁门 | zuǒdàopángmén | 非正统的学术或宗教派别术。比喻不正派的东西、途径。左、旁:邪;不正;道、门:学术、宗教的体系或派别。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他骂吾教是左道傍门。”《晚清文学丛钞 扫迷帚》第十三回:这又不过是左道旁门,借书符念咒惑众骗钱罢了。 |
左纛 | zuǒdào | 古代皇帝乘舆上的饰物,以牦牛尾或雉尾制成,设在车衡左边或左騑上。《史记·项羽本纪》:“纪信乘黄屋,傅左纛。”裴骃集解:“李斐曰:‘纛,毛羽幢也,在乘舆车衡左方上注之。’蔡邕曰:‘以牦牛尾为之,如斗,或在騑头,或在衡上也。’”扬雄河东赋:“张耀日之玄旄,扬左纛,被云梢。”《史记 高祖本纪》车服黄屋左纛。《资治通鉴 汉纪十》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余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清 张玉书《大阅恭纪 诗》:“褒鄂宗臣张左纛,薛岐帝胄领中权。” |
左藏 | zuǒcáng | 古代国库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称左藏。晋有左右藏令,属少府。北齐、隋属太府寺。唐代左藏掌钱帛、杂彩、天下赋调。宋初诸州贡赋均输左藏。南宋又设左藏南库。《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秦桧)腊月生日,州县献香送物为寿,岁数十万,其家富于左藏数倍。元代禁中左藏掌收支常课和买纱罗布绢等物。《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旧制,天下金帛皆贮于左藏,太府四时上其数,比部覆其出入。《清史稿卷十 高宗本纪一》今寰宇敉宁,左藏有馀,持盈保泰,莫先足民。 |
左丞相 | zuǒchéngxiàng | 官名。春秋末齐景公置左、右相各一人。战国时秦武王始置左、右丞相各一人。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而汉武帝时期又有不同,武帝时期左丞相不算全职丞相,只不过是职位空缺时候的过渡职位,等待得到贤人再任命右丞相。从东汉至隋唐、两宋,我国又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这时期,左仆射高于右仆射,左丞相高于右丞相。蒙古族建立元朝后,一改旧制,规定以右为尊,当时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复改以左为尊。此制为明、清两代沿用了五百多年。现在戏剧舞台上上演古典剧目,客人、尊长总是坐在主人、幼辈的左侧,这反映出明朝崇尚"左"的礼仪。 |
左道 | zuǒdào | 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 郑玄注:“左道,若巫蛊及俗禁。”孔颖达疏:“卢云左道谓邪道。地道尊右,右为贵……故正道为右,不正道为左。”《汉书·杜钦传》:“假令丹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 颜师古注:“左道,不正之道也。”资治通鉴·武帝征和二年:“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 章炳麟说林(下):“使左道乱正之说,为虏廷所假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九》中常侍王甫恐后怨之,因谮后挟左道祝诅。《资治通鉴 随纪五》以元德太子有三子,恐不得立,阴挟左道为厌胜,至是皆发。《资治通鉴 唐纪十二》太子(李承干)私幸太常(寺)乐童称心,与同卧起。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酸枣尉袁楚客致书(魏)元忠,以为:“左道之人,荧惑主听,盗窃禄位,十失也。”《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肃宗、代宗皆喜阴阳鬼神,事无大小,必谋之卜祝,故王屿、黎干皆以左道得进。 |
左符 | zuǒfú | 符契的左半。汉制,太守出任执左符,至州郡合右符为验。宋 梅尧臣《送棣州唐虞部》诗:“人持左符去,马逆北风行。”宋 苏轼《送吕昌明知嘉州》诗:“横空好在脩眉色,头白犹堪乞左符。”宋 程大昌《演繁露·左符》:“汉太守之官,必得左符以出,至郡用以为验。盖右符先以留州,故令以左合右也。” |
左辅 | zuǒfǔ | 三辅之一左冯翊的别称。因在京兆尹之左(东)得名。后世亦称京东之地为“左辅”。唐 杜甫《沙苑行》:“君不见,左辅白沙如白水,繚以周墙百餘里。”仇兆鳌注:“梦弼曰:书:‘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谓之三辅。’同州、属冯翊郡,故曰左辅。”唐 杜甫《留花门诗》:“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
左辅右弼 | zuǒfǔyòubì | 圃、弼:本指辅助帝王或太子的官,后引伸为左右辅佐的人。比喻在左右辅助。汉 焦赣《易林 随之屯》:“左辅右弼,金玉满柜。”清 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以后还望中堂忍辱负重,化险为夷,两公左辅右弼,折冲御侮。 |
左顾 | zuǒgù | ①向左方观看。《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晋士弥牟逆叔孙于箕,叔孙使梁其踁待於门内,曰:‘余左顾而欬,乃杀之;右顾而笑,乃止。’”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宋史·乐志三》:“文舞曰化成天下之舞:第一变……再鼓,皆左顾左揖。”清 顾炎武《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天颜仍左顾,国难一趋从。”②犹言枉顾;屈驾。谢人见访的谦词。《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子高乃幸左顾存恤。”颜师古注:“左顾,犹言枉顾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今辱左顾,綺阁生光。”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刘锻工》:“幸左顾,勿见拒也。”③犹斜视,怒视。清 魏源《圣武记卷六》:“议未决,贼帅左顾而去。” |
左顾右盼 | zuǒgùyòupàn | 向左看看;向右望望。形容得意或警戒的神态。顾、盼:看;望。三国魏 曹植《与吴季重书》:“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吾子壮志哉!”唐 李白《走笔独孤附马》诗:都尉朝天跃马归,香风吹人花乱飞。银鞍紫鞚照云日,左顾右盼生光辉。 |
左降 | zuǒjiàng | ①由左面台阶而下。《仪礼·觐礼》“侯氏降阶东北面” 郑玄注:“侯氏坐取圭,则遂左降。”②贬官。多指京官降职到州郡。《晋书·王羲之传》:“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玄宗李隆基)敕:“流贬人多在道逗留。自今左降官日驰十驿以上。”是后流贬者多不全矣。唐 白居易《舟中雨夜 诗》:“船中有病客,左降向江州。”参见“左迁”。 |
左邻右里 | zuǒlínyòulǐ | 解释见“左邻右舍”。欧阳山《苦斗》五十八:“左邻右里的贫苦农民带着红糖、生姜、糯米……来探望她。” |
左邻右舍 | zuǒlínyòushè | 左右的邻居。指相邻的地区、部门、单位等。明 吴承恩《西游记》:“云来雾去,走石飞砂,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俱不得安生。”鲁迅《坟 我的节烈观》:“父兄丈夫力不能救,左邻右舍也不帮忙,于是她就死了。” |
左契 | zuǒqì | ①左券。《老子·第七十九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唐 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今权归於佛,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宋 苏轼《三槐堂铭》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清 赵翼《偶书所见诗》:“皆自夙世来,徵验若左契。”②符契之左半。宋 司马光《送周密学沆真定安抚使诗》:“玉帐前茅举,铜鱼左契分。”《宋史·舆服志六》:“高宗建炎三年,改铸虎符,枢密院主之,其制以铜为之,长六寸,阔三寸,刻篆而中分之,以左契给诸路,右契藏之。”参见“左符”。 |
左迁 | zuǒqiān | ①降官,贬职。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左迁九江郡司马。《资治通鉴 汉纪十九》秋,八月,壬午,诏左迁望之为太子太傅。《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朕闵而不治,又惜其材能未有所效,其左迁堪为河东太守,猛槐里令。《资治通鉴 随纪七》由是(隋炀帝)左迁(韦)云起为大理司直。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唐 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明 李攀龙《送皇甫别驾往开州》诗:“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②向东部迁徙。《隋书·礼仪志六》:“自晋左迁,中原礼仪多缺。”《薄熙来传》:市场九年左迁巡抚辽东。 |
左铅右椠 左椠右铅 | zuǒqiānyòuqiàn zuǒqiànyòuqiān | 书写工具不离左右,意指不停地写作。椠:书的刻本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十回:“做书人左铅右椠,舌敝唇焦。”《孽海花第十四回》:“从此就杜门谢客,左椠右铅,于俎豆折冲之中成竹素馨香之业。” |
左券 | zuǒquàn | 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片,左片称左券,由债权人收执,用为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於秦韩。此其善於公而恶张子多资矣。”宋 陆游《禽言·打麦作饭 诗》:“人生为农最可愿,得饱正如持左券。”参见“左契”。 |
左衽 | zuǒrèn | 前襟向左,指代少数民族。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衽,指衣襟。披发左衽: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四》李绛尝从容谏上(宪宗李纯)聚财,上曰:“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故不得不蓄聚耳。不然,朕宫中用度极俭薄,多藏何用邪!” |
左省 | zuǒshěng | ①唐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唐杜甫有《春宿左省 诗》。唐 罗隐《酬寄右司李员外诗》:“左省望高推健笔,右曹官重得名人。”②礼部。宋 范祖禹《谢礼部侍郎表》:“备员左省,久尘夕拜之詔。” |
左授 | zuǒshòu | 降官;贬职。《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睿宗李旦)于是左授(祝)钦明饶州刺史,(郭)山恽括州长史。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当贞元之癸未,惕皇威而左授。”《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熙载后房妓妾数十人,多出外舍私侍宾客,煜以此难之,左授熙载右庶子,分司南都。”清 袁枚《随园诗话 卷十三》引 张秉政 诗:“此去未须怜左授,下方欲识谪仙人。 |
左书右息 | zuǒshūyòuxī | 喻倒行逆施。《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众,犹左书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书,而左手不能书也。今反用左手书而右手息而不动倒行逆施之譬。” |
左思右想 | zuǒsīyòuxiǎng | 形容反复思考。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左思右想,放心不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 |
左袒 | zuǒtǎn | ①指古代仪礼,露出左臂。②管偏护一方叫左袒。吕后死,太尉周勃谋诛诸吕,行令军中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后因以称偏护一方为左袒。《史记 孝文本纪》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清 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内阁高弘图、姜日广左袒逆党,俱已革职了。”《聊斋志异·李伯言》:“李见王,隐存左袒意。” 《聊斋志异 酒狂》缪(永定)谓左袒客,又益迁怒。 |
左提右挈 | zuǒtíyòuqiè | 相互扶持;左右辅佐。《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夫以一赵尚易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矣。”(李)密自恃兵强,欲为盟主,使祖君彦复书曰:“与兄(李渊)派流虽异,根系本同。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咸阳,殪商辛于牧野,岂不盛哉!”唐 王勃《三国论》:“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明 李贽《荀卿李斯吴公》:“有骨可籍以行立;苟无骨,虽百师友左提右挈,其奈之何。” 郭沫若《人民英雄碑》:“一百多年来的英雄形象,牺牲生命,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仆后继,左提右挈,西杀东挡。” |
左徒 | zuǒtú | 战国时楚国官名。后人因屈原尝为楚怀王左徒,即用以指屈原。《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清 陈维崧《采桑子·题画兰小册词》:“左徒弟子今谁在?只有章华,沦落天涯,忍看灵均九畹花。” |
左图右史 | zuǒtúyòushǐ | 形容室内图书多。《新唐书 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晚清文学丛钞 轰天雷》第十二回:北山在狱中,一日三餐,左图右史,倒很舒服。 |
左性 | zuǒxìng | 性情偏执怪癖。《红楼梦 第四六回》如今又听邢夫人如此的话,便知他又弄左性,劝了也不中用。 |
左宜右有 | zuǒyíyòuyǒu | 宜:适宜,适合。形容多才多艺,什么都能做。《诗经 小雅 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文采斐然,左宜右有,吾不如孙渊如。 |
左拥右抱 | zuǒyōngyòubào | 形容人姬妾多(多见于旧小说)。《战国策·楚策四》:“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13回:“嗣是左拥右抱,备极欢娱。” |
佐雍得尝 | zuǒyōngdécháng | 比喻助人为善,自己也分享光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王子晋云:‘佐雍得尝,佐斗得伤。’此书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 |
左右 | zuǒyòu | ①帮助;辅佐。《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孔颖达疏:“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国语·晋语四》:“此三人者,实左右之。”《晋书 武帝纪》惟尔股肱爪牙之佐,文武不贰之臣,乃祖乃父,实左右我先王,光隆我大业。《晋书。元帝纪》“天生蒸黎而树之以君,选建明哲以左右之,当深思以救其弊。”唐 刘禹锡《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以公用经术左右先帝五年,稔闻其德。”清 刘大櫆《程孺人传》:“吴君竭力以养其兄嫂,抚其兄之子,延师教督,而孺人常左右之。”②袒护;保护。晋 袁宏《后纪·献帝纪二》:“君观吾方略、士众,足辨(办)郭多不?多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宋 周密《齐东野语·林复》:“有告监文思院常良孙赃墨事,朝廷下之临安狱,久不得其情,上意谓京尹左右之;尹不自安。”清 戴名世《程之藩传》:“鸣球濒行属巡抚宋一鹤、巡按汪承诏斥逐之。两人不肯,且为左右之甚力。”《资治通鉴 卷六十七》尚书仆射何夔及东曹属东莞徐奕独不事(丁)仪,仪谮奕,出为魏郡太守,赖桓阶左右之得免。③支配;控制。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杜预注:“左右,谓进退在己。”国语·越语上:“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韦昭注:“左右,在君所用之。”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九:“本(周本)已昏耄,不知时变,皆其子祚左右其事。”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切宗教没有不受生产技术进步的左右的,没有不随着他变迁的。”④分辩或论断其高低、优劣。宋 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请露肝膂之万一,皆质于前志,非敢左右其说,惟公之采择。”宋 文天祥《刘定伯墓志铭》:“或不约经造,至则善为言谭,名理蠭出。意所左右,辩者不可诘。”⑤左面和右面。《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御史再三推辞,定要傍坐,只得左右相对。”⑥附近;两旁。《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逐之,左右角之。”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三》:“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⑦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王充《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卷三》:“生携莺宵奔蒲州,时二更左右。”鲁迅《书信集·致钱玄同》:“他大约十日左右总可到。”⑧犹言向背。《后汉书·郅恽传》:“恽善恕己量主,知我必不有所左右而轻天下也!”李贤注:“左右犹向背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方乱事之初作也,叛者不过工程等三营,其余马步炮各营并怀观望,意将伺动静,以为左右。”⑨身边。《诗·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孙子·用间》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唐 韩愈《唐故赠绛州刺史马府君行状》:“方书、本草恒置左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前定》:“又在萧中道者,日侍左右。忽得罪,黜为外郡监。”⑩古时官员的左右之制,从历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大于左丞相,但也有例外。《续资治通鉴 齐纪十》至元佑中,遂自金紫光禄大夫至承务郎,皆以有出身、无出身分左右,至犯赃则并去左右字,论者尤以为当。11.写信时对对方的尊称。唐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唐 韩愈《与于襄阳书》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 |
左右采获 | zuǒyòucǎihuò | 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采材料。《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子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东汉·班固《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子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 |
左右逢源 | zuǒyòuféngyuán | 逢:遇到。源:水源。中性词,指做事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形容办事圆滑。也可用作贬义词,指为人圆滑老到,精明。这个人最善于玩弄权术;看风使舵;左右逢源。严复《救亡决论》其究极也,必道通为一,左右逢源,故商明。冯骥才《俗世奇人·好嘴杨巴》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着杨巴那张好嘴了。邹韬奋《经历·青年“老学究”》这样,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胸”、“左右逢源”的形势。余秋雨《文化苦旅》这个上海人非常善于处世,并不整天拿着一整套数学思维向封建政治机构寻衅挑战,而是左右逢源,不断受到皇帝重用。 |
左右逢原 左右逢源 | zuǒyòuféngyuán | 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原指学问工夫到家后,则触处皆得益。后泛指做事得心应手。《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前辈作文者,古人有名文字皆模拟作一篇,故后有作时,左右逢原。”宋 林希逸《不下带道存 诗》步趋如有见,左右自逢原。 |
左右开弓 | zuǒyòukāigōng | 双手都能拉弓射箭。形容双手交替打人耳光;也形容向两边拉开。元 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开弓,一十八般武艺,无有不会。”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那兴儿真个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 |
左右两难 | zuǒyòuliǎngnán | 两面为难,不容易决定。件事真叫他左右两难。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我欲待亲自去寻来,限次又紧,着老夫左右两难,如何是好?” |
左右图史 | zuǒyòutúshǐ | 周围都是图书,谓嗜书好学。同“左图右史”。《新唐书 杨绾传》:“[绾]性沉靖,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 |
左右袒 | zuŏyòutăn | 袒,露出胳膊。左袒或右袒即袒露左肩臂或右肩臂以示偏护某一方。后称偏护一方为左袒两无所助为不作左右袒。西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封吕氏及其亲信。大将周勃要消灭吕氏,维护刘氏政权。他下令军中说:“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全军上下都“左袒”,表示拥护刘氏。《聊斋志异·珊瑚》二成又懦,不敢为左右袒。《聊斋志异 鬼妻》聂(鹏云)惕然赤蹲,并无敢左右袒。 |
左右为难 | zuǒyòuwéinán | 无论怎么办都有困难。指处于某一困境中;不易做出决定。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太太听了,自然是左右为难;但事到其间,实在无法。”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三章:“他想随风倒,附和任何人;他总处在左右为难的地位。” |
左右摇摆 | zuǒyòuyáobǎi | 左右来回游移。比喻思想观点等游移不定。《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由于各种情况的变化而产生的左右摇摆、好走极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长期的‘左’的财经政策,左右摇摆(基本是‘左’)的锄奸政策,形式主义的生产领导……” |
左支右绌 | zuǒzhīyòuchù | 原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养由基曰:‘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 注:“支左屈右,善射法者也。”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左支右绌,困不可忍。”清 沈复《浮生六记严睗记愁》:“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绌。” |
左转 | zuǒzhuǎn | 降官;贬职。《后汉书·陈蕃传》:“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后汉书·周荣传》:“(周荣)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 |
佐 | zuǒ | ①辅助,帮助:佐证(证据)。佐餐。《孙子兵法 火攻》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资治通鉴 周纪四》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汉文帝《文帝议佐百姓诏》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汉 扬雄《逐贫赋》昔我乃祖,宣其明德,克佐帝尧,誓为典则。《晋书 文帝纪》昔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耳,一佐成汤,遂荷阿衡之号。②处于辅助地位的人:僚佐。《庄子·渔父》“侯王之佐与?”子贡曰 :“非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远遣行人,浮于潜汉。《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尧台禹佐,未始能阶,殷相周师,固非云拟。③劝:佐食。佐酒(a.陪伴喝酒;b.就着菜肴把酒喝下去)。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王子晋云:“佐饔得尝,佐斗得伤。”《资治通鉴 汉纪四》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诸母、子弟佐酒,道旧故为笑乐。 |
佐贰 | zuǒ'èr | 辅助主官的副官。《新唐书·食货志四》主以郎官,其佐贰皆御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六》金主(完颜雍)曰:“阿克年幼,于事未练,授佐贰官可也。” |
佐酒 | zuǒjiǔ | ①陪同饮宴。《汉书 王莽传中》二年二月,置酒王路堂,公卿、大夫皆佐酒。大赦天下。②就着菜肴把酒喝下去。佐酒佳肴。 |
佐理 | zuǒlǐ | ①协助治理。《三国志·吴志·步隲传》夫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也。《清史稿卷四·世祖纪一》(顺治元年)六月丁巳朔,令洪承畴仍以兵部尚书同内院官佐理机务。②指协助长官治事的副职。唐 岑参《陪使君早春东郊游眺 诗》郡中叨佐理,何幸接芳尘。 |
佐吏 | zuǒlì | 指古代地方长官的僚属 |
佐命 | zuǒmìng | ①古代帝王得天下,自称是上应天命,故称辅佐帝王创业为“佐命”。《后汉书·班彪传》:“佐命则垂统,辅翼则成化,流大之恺悌,荡亡秦之毒螫。”《晋书 宣帝纪》:“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资治通鉴 晋纪三》侍中、司空、齐王(司马)攸,佐命立勋,劬劳王室,其以为大司马、都督青州诸军事,侍中如故,仍加崇典礼,主者详按旧制施行。《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汉祖起自布衣,廓平四海,佐命功臣孰为首乎?《晋书 谢安传》于时悬象失度,亢旱弥年,安奏兴灭继绝,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资治通鉴 宋纪一》及上即位,(谢)晦以佐命功,位任益重,(谢)瞻愈忧惧。南史·宋武帝纪上:“桓玄之篡,王谧佐命,手解安帝玺绂。”《资治通鉴 齐纪一》太傅(萧)道成以谢有重名,必欲引参佐命,以为左长史。《资治通鉴 齐纪一》壬子,上(萧道成)赏佐命之功,褚渊、王俭等进爵、增户各有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博尔济位终右万户,博勒呼以第一千户殁于阵,唯穆呼哩勋绩最着,然当时称四人佐命功无异词。②指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后汉书·朱景王等传论》:“然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晋书 武帝纪》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唐 杨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王氏之先,代为佐命。” |
佐觞 | zuǒshāng | 劝酒。《聊斋志异 丐仙》陈(九)曰:“不可无以佐觞。” |
佐时 | zuǒshí | 谓辅佐当世之君治理国家。汉 张衡《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 李善注:“言久淹滞于京都,而无知略以匡佐其时君也。” 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者,上士也。” 《隋书·杨素传》:“越国公素,志度恢弘,机鉴明远,怀佐时之略,包经国之才。”唐 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启》:“君侯蕴明略以佐时,虚灵台以照物。” 宋 王安石《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
佐佑 | zuǒyòu | 辅助;支持。引申为袒护。宋 苏舜钦《上孙冲谏议书》:“某故敢缮写杂文共八十有五篇,求为佐佑。”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四》:“湘山野録,乃僧文莹所编也。文莹尝游丁晋公门,公遇之厚,其中凡载晋公事,颇佐佑之。”《封神演义 第四十回》今事到急处,自有高人来佐佑,此是武王福大。 |
佐杂 | zuǒzá | 清代州县官署内助理官吏佐贰、首领、杂职三者的统称。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74篇》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wòchuò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
左昭右穆 | zuǒzhāoyòumù | 用于描述古代宗庙或祭祀时的排列次序。其中,“昭”和“穆”都是古代宗法制度中用来区分辈分的术语。“昭”代表父辈,而“穆”则代表子辈。因此,“左昭右穆”意味着在宗庙或祭祀场所中,父辈的神位(或牌位)被安排在左侧,而子辈的神位则被安排在右侧。
|
佐证 | zuǒzhèng | 证据:伪造的单据就是他贪污的佐证。清 方苞《狱中杂记》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聊斋志异 李伯言》一宗,江南某,稽生平所私良家女八十二人。鞫之,佐证不诬。 |
佐治 | zuǒzhì | 辅佐治理。《花月痕第二回》曾在秦王幕府佐治军书,意欲招之幕中,又恐其不受羁束。 |
撮 | zuǒ I. | 量词,专用于丛状的毛发:一撮胡子。一撮儿毛。两撮子头发。II.参见cu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