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 zuō I. | 作坊,手工业工场。《三国志·魏志》: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II.参见zuò。 |
作坊 | zuōfang | ①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也称"作场"、"坊"、"房"、"作"等。古代有官府作坊及民间作坊之分。《资治通鉴·后汉隐帝干佑三年》:“﹝帝﹞尝夜闻作坊锻声,疑有急兵,达旦不寐。”胡三省注:“作坊,造兵甲之所,作坊使领之。”②古时负责后勤、武库的官职,作坊使。《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帝(赵匡胤)初即位,召供备库副使魏丕谓之曰:“作坊久积弊,其为我整理之!”即授作坊副使。丕在职尽力,居八年,乃迁正使;帝连岁征讨修创,器械皆精办。 |
作实 | zuōshi I. | ①家具、建筑物之类很结实、很坚固。②小树一类生长得非常壮实,极富活力。③形容摔倒或打人等动作的着力点实实在在。II.参见zuòshi。 |
嘬 | zuō I. | ①聚缩嘴唇而吸取:嘬水。嘬奶。嘬牙花子(方言,形容束手无策、为难、惋惜的样子)。参见“姑嘬”。②一口吃下去。《礼记·曲礼》毋嘬炙。又如:嘬炙(一口把大块烤肉吞食下去);嘬嘬(贪食的样子);嘬兵(大举兴兵。嘬,贪食)II. chuài大口吞食。 |
作 | zuó I. | 作践zuójiàn糟蹋;摧残。犹言折杀。客气语。《西游记第八十八回》八戒笑道:“哥的恩也有,善也有,却只是外施仁义,内包祸心。但与老猪走,就要作践人。”行者道:“我在那里作践你?”参见II.zuò,III.zuò。 |
昨 | zuó | 今天的前一天,亦泛指过去:昨天。觉今是而昨非(感到现在这样是对的,过去是错误的)。 |
昨者 | zuózhě | 昔日。唐 杜甫《入衡州诗》:“昨者间琼树,高谈随羽觴。”唐 杜甫《寄韩谏议注诗》:“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唐 韩愈《归彭城诗》:“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唐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公曹诗》:“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
捽 | zuó | ①揪持头发。《吕氏春秋》拔剑以刺王子庆忌,王子庆忌捽之,投之于江。宋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聊斋志异 金生色》无何,金捽妇发亦出。②泛指揪住,扭打。捽使跪。参见“扭捽”。小孩儿捽住妈妈的衣服;捽着他胳膊就往外走;捽引(揪拉);捽抑(揪住往下按);捽拽(揪住拖拽);捽挽(揪拉);捽搏(揪打;捕捉)。《庄子·列御寇》齐人之井饮者相捽也。《续资治通鉴·宋纪十三》民负(李)益息钱数百家,官为征督,急于租调,独观察推官冯伉不为屈。伉一日骑出,益遣奴捽下,毁辱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贼至,(曹)觐率从卒决战,不胜,被执。贼捽使拜,且诱之曰:“从我得美官,以女妻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宗)泽谓(郭)俊民曰:“汝失利就死,尚为忠义鬼。今乃为金游说,何面目见人邪!”捽而斩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捽下提殴之。《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辛怒,命数人捽(冯)生出。 |
捽风 | zuófēng | 疾风;旋风。《水浒传第七九回》:“韩存保挺着长戟,望呼延灼前心两胁软肚上,雨点般搠将来。呼延灼用枪左拨右逼,捽风般搠入来。”《水浒传第九六回》:“公孙胜把剑望秦明一指,那条狼牙棍早离了手,迎着钢枪,一往一来,捽风般在空中相斗。” |
捽胡 | zuóhú | 揪住头颈。《汉书·金日磾传》:“日磾捽胡投(莽)何罗殿下,得禽缚之。”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胡,颈也,捽其颈而投殿下也。”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段成式》:“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温飞卿曰:‘若状此,便可以“疻面”对“捽胡”。’成式乃曰:‘捽胡云彩落,疻面月痕消。’” |
捽手 | zuóshǒu | 甩开手,放手。《西游记第三十一回》(沙僧)就如拾着一方金玉一般。你看他捽手佛衣,走出门来,对行者施礼道:…《西游记第八二回》:“只为出入不便,曲道难行,若就动手,他这一窝子,老老小小,连我都扯住,却怎么了?须是这般捽手干,大家才得乾浄。” |
捽脱 | zuótuō | 摔脱,挣脱。《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好大圣,全然无惧,一心只是要保唐僧,捽脱樵夫,拽步而转。《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空照一把扯道:‘既同在此,料不容你脱白。’二人捽脱不开,将袖儿掩在面上。”《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恁样紧紧上的刑具,不知这死囚怎地捽脱逃走了?” |
捽抑 | zuóyì | 揪住往下按。《汉书·贾谊传》:“其有大辠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颜师古注:“捽,持头髮也。抑,谓按之也。”《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二年》:“全忠夫人张氏闻之,使友裕单骑诣汴州见全忠,泣涕拜伏於庭。全忠命左右捽抑,将斩之。” |
莋 | zuó | 莋都:古县名,在今中国四川省汉源县。参见“点手莋脚diǎnshǒuzuójiǎo”。 |
笮 | zuó I. | ①用竹篾拧成的索:笮桥(竹索桥)。《说文》筰,筊也。从竹,作声。竹索也。南朝宋·谢灵运《折杨柳行》负笮引文舟,饥渴常不饱。②屋上的箔席。用竹或苇编成,铺在瓦下椽上。《说文》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③地名。《水经注》太湖西南两小山,如卷笮,长老云是笮岭山。《史记 太史公自序》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此地在西南地区)II.zé①屋上的箔席。用竹或苇编成,铺在瓦下椽上。《说文》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②姓。 |
筰 | zuó | 同“笮”。 |
筰桥 | zuóqiáo | 桥名。又名夷里桥。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因桥用竹索编成﹐故名。相传晋永和四年桓温伐蜀﹐战败蜀主李势于此。《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一》(杨)怀忠与转运使陈纬退军筰桥,背水列阵,寨于槠木桥南,以扞邛、蜀之路。 |
㸲 | zuó/zuò | 《玉篇》牛名,肉重千斤,出华隂山。《山海经》小华之山,其兽多㸲牛。《注》郭璞曰:今华隂山中多山牛,肉千斤,卽此牛也。吴任臣曰:㸲牛卽犛máo牛。 |
琢 | zuó I. | 琢磨zuómo:思考;研究。这事我琢磨了很久。II. 参见zhu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