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亲属,泛指同姓之亲:族规。族长。家族。②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③指在历史上形成的人群的稳定共同体,他们有共同的语言、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民族。④聚居而有血统关系的人群的统称:宗族。氏族。部族。⑤事物有共同属性的一大类:芳香族。《周文 展禽论祀爰居》非是族也,不在祀典。⑥封建时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有罪,把全家或包括母亲、妻家的人都杀死:族灭。可作动词表示消灭,灭族。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史记 高祖本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汉书 霍光传》陛下虽宽仁,恐左右不听,久之犹发,发即族矣,不如先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明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聚合,集中:《庄子·在宥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⑧文言,(筋骨)交错聚结处。《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族党

zúdǎng

聚居的同族亲属。《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晋人克欒盈于曲沃,尽杀欒氏之族党。”《晋书 武帝纪》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宋 曾巩《宜黄县县学记》:“一家之行修,移之於乡邻族党。”清 姚海柏《双头牡丹灯记》:“先人既没,家事零替,既无兄弟,仍鲜族党。”

族弟zúdì

同高祖兄弟的弟辈。亦泛指同族同辈中年较少者。《说岳全传 第四十九回》小人乃是杨幺的族弟,名唤杨钦。

族阀

zúfá

犹家世。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封到门投刺,具通族阀。既退,托媒,展喜。赘封于家。 《聊斋志异 阿英》珏云:“小生幼孤,夙好都不曾闻,请言族阀,归当问兄。”

族父

zúfù

同族兄弟之父。亦泛指同族伯叔父。《尔雅·释亲》:“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后汉书·刘玄传》:“(更始)悉拜置诸将,以族父良为国三老。”唐 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族父领元戎,名声国中老。”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纪》:“学部郎中顾栋臣,忠琛族父也。”

族贯

zúguàn

家族籍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二班》:“既至,两人问客何来,殷(元礼)乃自陈族贯。”

族灭

zúmiè

谓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史记·酷吏列传》:“(义纵)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资治通鉴 卷一百》(张)祚族灭之(王鸾)。宋德富《大众简明中国通史 第34篇西汉名相霍光摄政上官桀等人见无法从昭帝处下手,便决定发动政变杀霍光,废黜昭帝,立燕王为帝。但计划泄漏,霍光族灭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随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帝每忿怒,谓后曰:“必族灭尔家!”唐 刘肃《大唐新语·刚正》:“说又曰:易之以臣宗室,故托为党。然附易之,有台辅之望;附元忠,有族灭之势。”唐 杜牧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宋 乐史《广卓异记·三世为廷尉》:“雄少时家贫,母葬之所封之地。不卜时日,巫言族灭,而雄子欣孙恭为廷尉。”范文澜《中国通史绪言》:“北魏皇帝说崔浩谋叛,族灭崔氏,并大杀士族,抑制了这个要求。”

族庖

zúpáo

众庖。指一般的厨师。《庄子·养生主》:“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郭庆藩集释引崔譔曰:“族,众也。”

族杀

zúshā

即族灭。《新五代史·杂传十六·司空颋》:"颋有侄在梁,遣家奴召之,裕擒其家奴,以谓通书于梁。庄宗族杀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六》(夏国主)谅祚母族鄂特彭乃族杀(李)守贵,保养谅祚,以其女妻焉,时谅祚生九岁矣。参见"族灭"。

族属

zúshǔ

同族的亲。《礼记·大传》:“同姓从宗,合族属。”郑玄注:“合,合之宗子之家,序昭穆也。”唐 刘禹锡《天论上》:“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天下之人,蹈道必赏,违之必罚……当其罚,虽族属之夷,刀锯之惨,处之咸曰宜。何也,为恶而然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宋真宗皇后郭氏)尤恶奢靡,族属入谒禁中,或服饰华侈,必加戒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且既到吾家,认做妹子,必是亲戚族属逐处明白,方像真的,这却不便。”

族夷

zúyí

族灭。《史记·田儋列传》:“高皇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唐 李翱《准制祭伏波神文》:“无极巧舌,伍奢族夷。”《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以辰州刺史裴虔通,隋炀帝故人,特蒙宠任,而身为弑逆,虽时移事变,屡更赦令,幸免族夷,不可犹使牧民,乃下诏除名,流驩州 。”

族帐

zúzhànɡ

①指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聚族而居的帐幕。②指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设帐聚族而居的部族。《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会边臣多言横山族帐可招纳者,是日,召向入。

族诛

zúzhū

族灭。《晋书 文帝纪》天子知事泄,帅左右攻相府,称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资治通鉴 晋纪四》乃诏族诛荣晦,迫复(司马)亮爵位,谥曰文成。封为兰陵郡公,谥曰成。《新五代史·杂传十二·王峻》:“是时岩方用事,筠因以峻遗岩。梁亡,岩族诛,峻流落民间。”唐 韩愈《平淮西碑》:“蔡人有言:天子明圣,不顺族诛,顺保性命。”元 李翀《日闻录》:“甚至刘安以谋逆族诛,而反夸鸡犬亦仙。”鲁迅《而已集·小杂感》:“刘邦除秦苛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而后来仍有族诛,仍禁挟书,还是秦法。法三章者,话一句耳。”

族祖zúzǔ

即族祖父。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参见“族祖父”。

族祖父zúzǔfù

曾祖父的亲兄弟的孙子,即伯叔曾祖父(即族曾祖父)的孙子,即曾祖父的侄孙(即从孙),是祖父的堂兄弟(即从父兄弟)的儿子,即堂伯叔祖父(即族祖父)的儿子,即祖父的堂侄(即从子),是父亲的从兄弟(即从祖兄弟)。

箭头:箭镞。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利镞穿骨,惊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宋 郑侠《观孔义甫与谢致仕诗有感》诗:“父母教子勤,羽括而砺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既而(韩)世忠为敌所围,乃按甲不动,俄麾其众曰:“视吾马首所向。”奋戈一跃,已溃围而出,不遗一镞。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参见“亡失遗镞”。②形容箭的锋利轻捷:“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资治通鉴 汉纪七》中不能入,与无镞同

镞矢

zúshǐ

一种轻疾而锋利的箭。《庄子·天下》:“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鹖冠子·世兵》:“出实触虚,禽将破军,发如鏃矢,动如雷霆。”《吕氏春秋·贵卒》:“所为贵鏃矢者,为其应声而至。”高诱注:“鏃,矢轻利也。小曰鏃矢,大曰篇矢。”②指大箭头的箭。《汉书·胶东康王刘寄传》:“淮南王谋反时,寄微闻其事,私作兵车鏃矢,战守备,备淮南 之起。”颜师古注:“鏃矢,大鏃之矢,今所谓兵箭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