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结合,构成:组成。组合。组阁。组织。组编。②因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而结合成的小单位:互助组。创作组。③合成一体的(文艺作品):组诗。组画。组曲。组舞。④古代指丝带:组缨(系冠的丝带)。组绶(玉佩上系玉的丝带)。可指绳索。《史记·高祖本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係颈以组,封皇帝璽符节,降軹道旁。”《汉书 霍光传》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宋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⑤量词,用于事物的集体:两电池。

组练

zǔliàn

①《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 。”孔颖达疏引贾逵曰:“组甲,以组缀甲,车士服之;被练,帛也,以帛缀甲,步卒服之。”组甲、被练皆指将士的衣甲服装。后因以“组练”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 南朝齐 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北拒溺驂鑣,西龕收组练。”唐 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组练照楚国,旌旗连海门。”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野竖旌旗,川回组练。唐 杜牧《东兵长句十韵》:“羽林东下雷霆怒,楚甲南来组练明。”明 唐顺之《荥阳行》:“大小一百一十战,组练峥嶸如闪电。”②组带。《新五代史·杂传一·刘守光》:“晋王至太原,仁恭父子曳以组练,献于太庙。”宋 孔平仲《续世说·排调》:“秦宗权为其爱将申丛所执,昭宗御延喜楼 受俘,京兆尹孙揆以组练繫之,徇於两市。

组绣

zǔxiù

华丽的丝绣服饰。唐 司空图《容成侯传》:“至或被以组绣,盖便其俯仰取容,虽穿鼻服役,亦无耻耳。”《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梁有龙驤、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鎧仗,费数十万,装以组绣,饰以金银,人望而畏之。”清 昭槤《啸亭续录·服饰沿革》:“国初尚沿明制,套褂有用红緑组绣者。”

组紃

zǔxún

①丝绳带。《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紝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孔颖达疏:“组、紃俱为絛也……然则薄阔为组,似绳者为紃。”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妇人,织絍组紃之事,黼黻锦绣罗綺之工,大优於江东也。”②古指妇女从事的女红。唐 白居易《封太和长公主制》:“第四妹端明成性,和顺稟教。静无违礼,故组紃有常训;动必中节,故环珮有常声。”清 唐孙华《暮春杂诗之六》:“春日谁罗綺,秋灯但组紃。”

①险要的地方:汉 司马迁《史记 孙膑》“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②拦挡:阻挡。阻隔。阻拦。阻力。阻挠。梗阻。劝阻。阻击。阻抑。阻滞。阻难(nán)。阻塞(sè)。③艰难:道阻且长。

阻隘

zǔài

险要之处。《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杜预注:“不因阻隘以求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马陵道陜,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后汉书·南蛮传》:“圣等依凭阻隘,久不破。”

阻兵

zǔbīng

仗恃军队。《左传·隐公四年》:“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杜预注:“恃兵则民残。”《周书·异域传上·宕昌羌》:“(羌酋)与渭州民郑五丑扇动诸羌,阻兵逆命。”《庄子·让王阻兵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而(曹)叡么麽,寻(曹)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宋书 本纪武帝上》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明 刘基《春秋明经·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代戴郑伯伐取之》:“则其阻兵肆暴,未有若此之甚者也。”《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九》俗竞于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阻长

zǔcháng

形容道路艰险而遥远。《诗·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两汉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唐 卢照邻 《中和乐·总歌》:“湌白玉兮饮琼芳,心思荃兮路阻长。”

阻格

zǔgé

①阻挠,阻碍。宋 苏舜钦 《闻见杂录》:“时相吕申公喻太常少卿梁燾,阻格不行。”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64篇》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②扞格不通,困难。《朱子语类》卷一〇八:“又事体重大,阻格处多,决然难行。”③半途而废。清 顾炎武 《田功论》:“天有旱涝,岁有丰凶,若何承矩之初年种稻,霜早不成,几於阻格。”

阻隔

zǔgé

两地之间隔绝,难以往来。山川阻隔。宋 李觏《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阻饥

zǔjī

《尚书·舜》:“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孔传:“阻,难;播,布也。众人之难在于饥。”后以“阻饥”指饥饿。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前述: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资治通鉴 宋纪八》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隋书·薛道衡传:“仓廪有红腐之积,黎萌无阻饥之虑。” 宋 王禹偁《籍田赋》:“民乃力穑,岁无阻饥。” 明 文征明《乡里祭沉都宪文》:“东人阻饥,公时在疚。”

阻绝

zǔjué

隔断;隔绝。阻塞不通,阻隔。坦克阻绝壕。关山阻绝。兵戈阻绝老江边。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三峡》:“夏水襄陵,沿泝阻绝。”

阻险

zǔxiǎn

亦作“阻嶮”。险阻。贾谊《过秦论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闔,长戟不刺,彊弩不射。” 西汉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零陵县》:“兰陵山,其路阻嶮,絶人行跡。”清 刘大櫆《游黄山记》:“遡鸣弦泉而上,地皆阻险,行者如鼯鼠之穿林。”

阻抑

zǔyì

阻止抑制。《旧唐书·裴延龄传》:“今希旨自默,浸以成风,奬之使言,犹惧不既,若又阻抑,谁当贡诚。”《说岳全传第十四回》老夫本欲力荐大用,不期被奸臣阻抑。叶圣陶《倪焕之二一》:“不过另有一种不愿意详说的心情阻抑着他,使他只能概括地回答。”

①父亲的上一辈:祖父。祖考。祖母。祖妣。《蜀书 先主传》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祖(苻)洪,从石季龙徙鄴,家于永贵里。《晋书 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王)导之从子也,祖(王)正,尚书郎。②称与祖父同辈的人:外祖父。外祖母。③先代:祖宗。祖业。祖制。祖祭。祖国。④初,开始:鼻祖。《庄子·山木》:“浮游乎万物之祖。”⑤某种事业或派别的创始人:祖师。⑥出行时祭路神,引申为送行:“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祖饯。《周文 展禽论祀爰居》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晋书 符坚载纪上》(苻)融将发,坚祖于霸东,奏乐赋诗。⑦效仿。《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⑧姓。

祖传秘方

zǔchuánmìfang

指祖先遗传下来的秘密配方。曲波《林海雪原》:“他说涂上既能防冻又能治疗,并说这是他祖传秘方。”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9章:“说不定老人家还会拿出什么祖传秘方,把女儿侯玉英的那条跛腿治成好腿哩!”

祖道

zǔdào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并饮宴送行。《史记·滑稽列传》:“故所以同官待诏者,等比祖道于都门外。”《汉书·刘屈牦传》:“贰师将军 李广利将出兵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颜师古注:“祖者,送行之祭,因设宴饮焉。”《东周列国志 第八十回》:“范蠡具舟于固陵,迎接越王,临水祖道。” 《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八》莽遣使征诩,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诩据地哭。《资治通鉴 陈纪九》及举秀才,祖道于郊,以财物资之。唐 陈子昂《金门饯东平序》:“羣公以眷深王粲,思邀祖道之欢。”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清 洪楝园后南柯·立约:“荣行之际,拟备席饯行,一来压惊,二来祖道,亦是做东道的微忱。”

祖饯

zǔjiàn

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路神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义同“祖道”。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仙人岛》:“王(勉)涕下交颐,哀与同归,女筹思再三,始许之,桓翁张筵祖饯。” 犹祖奠。出殡前夕设奠以告亡灵。明 唐寅 《祭妹文》:“今秋尔家袭作蓍龟,以有此兆宅,来朝驾车,幽明殊途,永为隔绝,有是庶物,用为祖饯,尔其有灵,必歆吾物而悲吾词也。”

祖犒

zǔkào

祖饯犒赏。《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四年》:"(林摅)及辞,答语复不逊。 辽人大怒,空客馆水浆,绝烟火者三日,乃遣还,凡饔饩祖犒皆废。"

祖考

zǔkǎo

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壬戌,(宋太祖赵匡胤)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宋 欧阳修《泷冈阡表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朱巷》:"既即大位,刻石于临濠之陵,并祭四代祖考。"

祖灵

zǔlíng

祖宗英灵。蔡邕《京兆樊惠渠颂》:“泯泯我人,既富且盈,为酒为酿,烝畀祖灵。”《后汉书·袁谭传》:“昔先公废黜将军以续贤兄,立我将军以为嫡嗣,上告祖灵,下书谱牒。”三国魏 曹植《禾讴》:“昔生周朝,今植魏庭,献之朝堂,以照祖灵。”清 孔尚任《拜方正学先生祠诗》:“祖灵不凭孙,臣駡即天讨。”

祖龙

zǔlóng

①指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 祖龙死。’”裴駰集解引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唐 胡曾《咏史诗·东海》:“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元 陈孚《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明 许时泉《武陵春》:“只弄得上蔡门兔犬酸心,望夷宫马鹿攒眉,鲍鱼车风动祖龙归,四海内干戈鼎沸。”清 梁佩兰《易水行》:“荆卿不得刺秦王,无且在殿提药囊,为谋不成实天意,祖龙胆落荆卿死。”②借指其他帝王。唐 温庭筠《湖阴词》:“祖龙黄鬚珊瑚鞭,铁驄金面青连钱。”按,晋书·明帝纪:“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鬚黄。”此指晋明帝。

祖龙之虐

zǔlóngzhīnüè

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祖龙,指秦始皇。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异史氏曰:‘天下之物,积则招妒,好则生魔:女之妖,书之魔也。事近怪诞,治之未为不可;而祖龙之虐,不已惨乎!其存心之私,更宜得怨毒之报也。’” 

祖祢

zǔmí

①祖庙与父庙。《周礼·春官·甸祝》:“舍奠于祖祢,乃敛禽,禂牲,禂马,皆掌其祝号。”《史记·孝武本纪》:“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庭,以合明应。”《晋书 武帝纪》辛卯,迁祖祢神主于太庙。②先祖和先父。亦泛指祖先。 蔡邕《鼎铭》:“乃及忠文,克慎明德,以服享祖祢之遗风,悉心臣事,用媚天子。”《旧唐书·段文昌传》:“以先人坟墓在荆州,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岁时伏腊,良辰美景享荐之。”宋 文天祥《告先太师墓文 跋》:“余始至南安军,即絶粒为告墓文,遣人驰归,白之祖祢。”③本源;起始。 清 徐釚《词苑丛谈·三百篇为词祖》:“凡此烦促相宣,短长互用,以启后人协律之原,岂非三百篇实祖祢哉。”章炳麟《訄书·订文》:“数字之义,祖祢一名,久而莫踪迹之也。”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一章》:“所谓徽调、调、秦腔等等,都是代表的地方戏,先于皮黄而出现,而为其祖祢的。”

祖庙

zǔmiào

供祀祖先的宫庙。《周礼·春官·甸祝》:“舍奠于祖庙。”西汉·贾谊《治安策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神器固有归,天命固有分,祖庙固有灵,忠臣固有心,陛下其念之哉!”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河神》:“元兵入临安,掳太后、少主去,义不臣虏,赴江死,尸僵不坏,乡人义而瘞之祖庙侧。”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 第九七回》:“边境要区,割削尽去,拊背扼吭,及其祖庙,卧榻之间,鼾声四起。”

祖生

zǔshēng

东晋名将祖逖,率部渡长江时中流击楫,誓复中原。所部纪律严明,得到沿途各地人民拥护,收复黄河以南地区。由于东晋内部迭起纠纷,对他不加支持,他大功未成,忧愤而死。后世诗文常用此故,称祖逖为祖生。《晋书·刘琨祖逖传赞》:“祖生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唐 胡曾《咏史诗·豫州》:“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祖生去后,有人来否?”明 徐复祚《投梭记·渡江》:“抚景追思,投鞭欲济谁敢尸,矫矫祖生词,嵬嵬公瑾祠。”

祖识

zǔshí

熟习知悉。《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韦昭注:“祖,习也;识,知也。”

祖述

zǔshù

①效法;仿效。《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后汉书·张衡传》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臣(真德秀)观蒙古之在今日,无异昔日女真方兴之时,一旦与我为邻,亦必祖述女真已行之故智。②阐述;发扬。《汉书·司马迁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唐 黄滔《省试王者之道如龙首赋》岂非祖述圣明,披陈道德,以王者为天下之大,域中之式。

祖性

xìng

祖先传留的品性。唐 吕岩《敲爻歌》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四十七》今乃祖性理之说,以浮言游词相高。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三》北京议员王讷提议推行新武术,以‘强国强种’;中华武士会便率领了一班天罡拳、阴截腿之流,大分冤单,说他‘抑制暴弃祖性相传之国粹’。

祖爷爷

zǔyéye

对爷爷的父亲的尊称。《红楼梦第一○九回》这块玉还是祖爷爷给我们老太爷,老太爷疼我,临出嫁的时候叫了我去,亲手递给我的。

祖荫

zǔyīn

祖先荫封。祖先荫庇。后世子孙以先代官爵而受封。《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仲臣长子元广,也是祝家女婿,他有祖荫在身,未及调官,今且守孝在州。”明 高濂《玉簪记·破虏》:“腰下雪喷剑,马前云绕旗,百年承祖荫,敢不报明时。”徐懋庸《鸡肋三》:“天下本是父亲打出来的天下,至于儿,本来是没有这个权利的,至多不过是托庇祖荫罢了。

祖茔

zǔyíng

祖辈的坟地。

祖帐

zǔzhàng

古代送人远行,在郊外路旁为饯别而设的帷帐。亦指送行的酒筵。《聊斋志异 聂小倩》燕生设祖帐,情义殷渥。

祖宗

zǔzōng

对祖先的尊称。《史记 孝文本纪》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汉书·张汤传》:“国家承祖宗之业,制诸侯之重,新失大将军,宜宣章盛德以示天下,显明功臣以填藩国。”唐·韩愈《禘祫议》:“陛下追孝祖宗,肃敬祀事。”王杏元《“铁笔御史”》:“由他吧!我家祖宗没积德,今日才落得如此。”

祖祖辈辈

zǔzǔbèibèi

辈辈:一代一代。世世代代。丁玲《在严寒的日子里》第四章:“我们要记住,祖祖辈辈过的牛马不如的日子。”王朔《永失我爱》:“何雷,咱祖祖辈辈可没出过流氓。”

①求神加祸于别人,现泛指咒骂:“百姓之咎怨诽谤,诅君于上帝者多矣”。诅咒。诅骂。②盟誓:“诅无畜群公子”。《周礼·春官·诅祝》“盟诅” 汉 郑玄注:“主於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

诅詈

zǔlì

诅咒;咒骂。《尚书·无逸》"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孔传:"有人诳惑之言,小人怨憾诅詈汝,则信受之。"《新唐书·藩镇传·吴少诚》:"甲皆画雷公星文以厌胜,诅詈王师。"《续资治通鉴 卷第七十四》太后曰:“闻诅詈岐王,有诸?”(岐王颢之夫人冯氏)对曰:“妾乘愤或有之。”《明史·吴兑传》:"三娘子有盛宠于俺答,辛爱嫉妬,数诅詈之。"

诅盟

zǔméng

①誓约。《庄子·齐物论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尚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孔颖达疏:“虽有要约,皆违背之。”唐 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启》:“某顷堕危厄,常受厚恩。诅盟于心,要之自效。”清 魏源《圣武记 卷七》:“于是苗逃归,播告徒党,诅盟益坚,多手刃妻女,而后出抗官兵。”②谓歃血结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在昔三王,诅盟不及,时有要誓,结言而退。”唐 刘禹锡《郑州刺史东厅壁记》:“里无吏迹,民去痼疾,授牍占租,如临诅盟。”

诅咒

zǔzhòu

原指祈求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先是(完颜)永中舅张汝弼妻高陀干以诅咒诛,金主疑事在永中,未有以发也。

①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俎豆(a.“俎”和“”,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左传 臧僖伯谏观鱼》鸟兽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聊斋志异 狐妾》门内设一几,行炙者置其上;转视,则肴俎已满。参见“雕俎 diāozǔ”。②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俎(刀和砧板)。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患之,乃为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俎豆

zǔdòu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史记 孝武本纪》杀一犛牛以为俎豆牢具。《后汉书 袁绍传》臣备公族子弟,生长京辇,颇闻俎豆,不习干戈。谓祭祀,奉祀。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庄子·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唐 柳宗元《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宋 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伯恭晚岁亦念其憔悴可怜,欲抆拭而俎豆之,旁观皆为之嘻笑,已而叹骇,已而怒骂。”

俎樽折冲

俎豆折冲

zǔzūnzhéchōng

zǔdòuzhéchōng

折冲:打退敌人的战车,指抵御敌人;尊俎或俎豆: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在会盟的席上或外交谈判中制胜对方。《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十四年》:“许国之忠,应变之略,隐然有俎樽折冲之风。”《孽海花第十四回》:“从此就杜门谢客,左椠右铅,于俎豆折冲之中成竹素馨香之业。”

zǔ I.

古同“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参见II.zū III.zh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