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 | zòu | ①作乐(yuè),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奏。奏国歌。奏鸣曲。②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奏对。《庄子·说剑》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③呈现,取得:奏效。奏功。奏捷(取得胜利)。大奏奇功。 |
奏裁 | zòucái | 奏请裁决。《新唐书·百官志三》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大事奏裁,小事专达。《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民所受蚕盐入城市,三十斤以上者,奏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应今后犯罪者,有司并据情款,直引条法定断,更不奏裁。 |
奏参 | zòucān | 向帝王上书弹劾官吏的过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前日藩臺接了这信,便回过制臺,叫他自己请假回去,免得奏参,保全他的功名。”《孽海花第五回》又隔一日,见报上有一道长上谕,却是有人奏参浙、闽总督和贵州巡抚的劣迹,… |
奏厕 | zòucè | 上厕所。《汉书·金日磾传》:“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颜师古注:“奏,向也。”宋 洪迈《夷坚丁志·周三郎》:“渐近家,遽连声欲下,曰:‘须奏厕。’” |
奏刀 | zòudāo | ①运刀,进刀。语本《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奏刀騞然。” 宋 苏轼《十二琴铭·天球》:“有蔚者桐,僵于下阳之庭;奏刀而玉质,成器而金声。” 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小松)又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二昧。”②喻下笔作文。清 钱谦益《玉剑尊闻 序》:“世之君子,有志国史者,师慎可之意而善用之,无惮筑舍,无轻奏刀。”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春秋笔》:“比将军至,而文成矣。见将军来,大呼曰:‘奏刀騞然,幸不辱命。’” |
奏对 | zòuduì | ①臣属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安西衙将刘文树,口辩,善奏对,上每嘉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自古用人,咸试以事,若止于奏对之间,安能知人贤否!②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盖典生纪传,谟开集议;贡附典而肇记志,范媵谟以启奏对。 |
奏告 | zòugào | 奏陈,上奏。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为“正祠”。 |
奏劾 | zòuhé | ①上奏章检举。《晋书·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聊斋志异 小翠》年余,公为给谏之党奏劾免官,小有罣误。 ②指代监察官员。晋 葛洪《抱朴子·吴失》:“笔不狂简而受驳议之荣,低眉垂翼而充奏劾之选。” |
奏技 | zòujì | 表演技艺。登场奏技。也说“奏艺”。《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八》(宋仁宗)还,次近郊,遣卫士更奏技御驾前,两两相当,掉鞅挟槊以决胜。 |
奏记 | zòujì | ①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迄至后,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笺。”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于天子曰奏,于王公曰奏书,于公府曰奏记,于郡将曰奏笺,其他为白事。”②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汉书·丙吉传》:“贺即位,以行淫乱废,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诸大臣议所立,未定。吉奏记光。”王充《论衡·对作》:“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唐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是以弥年不敢奏记。”《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六》先是石介奏记于(富)弼,责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欲因是倾弼等,乃使女奴阴习介书,久之,习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伪作介为弼撰废立诏草,飞语上闻。清 钱谦益《太常寺少卿鹿公墓志铭》:“公奏记大司农李汝华曰:‘每岁广东 解金花银两恭进大内,此近例也。’” |
奏假 | zòujiǎ | ①举奏升堂之乐。《诗·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郑玄笺:“假,升…… 汤孙大甲 又奏升堂之乐弦歌之。”一说,假为“徦”之假借;徦,至也。“奏假”乃祭者致神之谓。《礼记·中庸》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②向皇帝请假。 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来子仪》:“欲因閒荐之於上,特奏假,上问以为何?洪道奏上以访 子仪 。”原注:“大臣出门访亲旧必奏。” |
奏荐 | zòujiàn | ①犹奏荫。宋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两大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于庶僚,大示区别,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宋史·选举志五》淳化改元恩,文班中书舍人、武班大将军以上,并许荫补;如遇转品,许更荫一子,由是奏荐之恩始广。②上奏朝廷,荐举官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九》殿中侍御史王伯庠请裁定奏荐,诏三省、台谏集议。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 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先锋将康延孝自以为功大,应得重赏,郭崇韬却奏荐亲信将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康延孝大怒。 |
奏捷 | zòujié | 取得胜利,获得成功。如:奏捷归来。①向帝王报捷。宋 苏轼 《获鬼章二十韵》擒奸从窟穴,奏捷上烟霄。《金史·斡鲁传》斡鲁使使奏捷曰:“赖陛下威灵,屡败敌兵,辽主无归,势必来降。”②战争获胜。《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帝(元世祖忽必烈)用其(叶李)谋,果奏捷。清 昭梿《啸亭杂录·陆中丞》已而官兵奏捷,一城鸡犬不惊焉。 |
奏凯 | zòukǎi | 同义词:班师,凯旋。《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令奏愷乐。”郑玄注:“大献,献捷於祖;愷乐,献功之乐。”谓战胜而奏庆功之乐。后以“奏凯”泛指胜利。《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宋江等才略过人,屡建奇功,征辽回来,又定河北。今已奏凯班师。陈毅《绘画五解》:“画侵略者必然失败,画反侵略终要奏凯。” |
奏目 | zòumù | 奏事的条目。宋 沈括《梦溪笔谈·谬误》黄宗旦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于口。元 萨都剌《题进士索士严诗卷 诗》故人传奏目,请便趣行装。《元典章·礼部四·蒙古学》省部台院凡有奏目用蒙古字写。《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今近臣乃伺隙援引非类,曰某居某官,某居某职,以所署奏目付中书施行。 |
奏辟 | zòupì | 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九》(宋)太祖(赵匡胤)之世,每岁进士不过三十八人,经学五十人,诸侯不得奏辟,士大夫罕有资荫,故有终身不获一第,没齿不获一官者。宋 王栐《燕翼诒谋录》卷四:“国初,州郡官属,皆长吏自行奏辟,姓名未闻于朝,已先莅职。” |
奏事 | zòushì | ①向皇帝陈述奏陈事情。《汉书·王莽传上》:"高皇帝褒赏元功,相国萧何邑户既倍,又蒙殊礼,奏事不名,入殿不趋。"②指向丞相陈述事情。 |
奏疏 | zòushū | 臣子向皇帝 |
奏闻 | zòuwén | 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后汉书·安帝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唐 薛用弱《集异记·叶法善》玄宗承祚继统,师于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金以澄州刺史王遵古为翰林直学士,仍敕无与撰述,入直则奏闻,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尝侍讲读也。《水浒传 第五五回》(高太尉)次日早朝,越班奏闻天子。 |
奏效 | zòuxiào | 取得成效、见效。《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郑观应 《盛世危言·禁烟上》:“迄今痼疾日深,疗救猝难奏效。”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倘非达於共和,国民之意欲难厌,霸者弥缝掩饰之策,决其不能奏效也。” |
奏谳 | zòuyàn | ①承办案件的官员不得越级行使审判权。除有上请制度给官僚贵族以法律特权外,遇有疑案不能决者,也应逐级上报请示。②对狱案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朝廷评议定案。《后汉书·郭躬传》:“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躬奏谳法科,多所生全。”宋 洪迈《容斋三笔·奏谳疑狱》:“州郡疑狱诈奏谳,盖朝廷之深恩。”《资治通鉴 齐纪二》然吏民犯他罪者,魏主率宽之,疑罪奏谳多减死徙边,岁以千计。《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奏谳不时报而久系者怨,幽枉不获伸而负罪者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诏:“自今有司奏谳死罪不当者,论如律。” |
奏议 | zòuyì | ①臣子向帝王上书陈述事情,议论是非。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②奏章。 |
奏御 | zòuyù | 上奏帝王。《汉书·霍光传》:"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天子。"《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宰相李昉、张齐贤、参知政事贾黄中、李沆亦赋诗颂美,(苏)易简悉以奏御。 |
奏状 | zòuzhuàng | 犹奏章。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熙河之师》高若讷作中丞,与小黄门同监修祭器,遂同书奏状,议者非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旧制,凡内外官登对者,许用札,其馀则前宰职、大两省官以上许用札,以下并用奏状。明 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臣告君之辞也。 |
揍 | zòu | ①打:揍他。②打碎:小心别把碗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