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 | zī | ①商议,询问:咨问。咨访。咨询。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用于同级机关的一种公文:咨文。③叹气的声音:咨嗟(a.叹息;b.赞叹)。咨愤。 |
咨白 | zībái | 禀告;陈说。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人曰:‘郎君皆已出,惟太夫人在,宿应不可。’公曰:‘试为咨白。’”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老仆)窥之,则故主母。帘外微嗽,将有咨白,女推儿榻上,恍惚已杳。” 《聊斋志异 乐仲》一日,琼华至儿所,儿媳咨白良久,共往见父。 |
咨禀 | zībǐng | 请教;禀告。《资治通鉴 宋纪十》帝方自揽威权,而(臧)质以少主(刘骏)遇之,政刑庆赏,一不咨禀。《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张)敬儿既至,奉事(沈)攸之,亲敬甚至,动辄咨禀,信馈不绝。《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辛酉,御史中丞张咏上言:“请自今御史、京朝使臣受诏推劾,不得求升殿取旨及诣中书咨禀。”从之。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陶趋车前,向姊咨禀。”弟有伯兄,尊曰“家长”,凡日用出入,事无大小,众子弟皆当咨禀焉 |
咨呈 | zīchéng | ①具文呈报。《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四》田令孜欲盗其军政,谓(陈)敬曰:“三兄尊重,军务烦劳,不若尽以相付,日具记事咨呈,兄但高居自逸而已。”《元典章朝纲一政纪》:"近年以来,行省六部诸衙门,应处决而不处决,往往作疑咨呈都省,以致文繁事弊。"②旧时公文的一种。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行机关之间。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公牍之体,曰奏疏,下告上之辞也;曰咨文,平等相告也;其虽平等而稍示不敢与抗者,则曰咨呈。" |
咨尔 | zī’ěr | 《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邢昺疏:“咨,咨嗟;尔,女也……故先咨嗟,叹而命之。”后常以“咨尔”用于句首,表示赞叹或祈使。《汉书 王莽传》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晋书 武帝纪》咨尔晋王:我皇祖有虞氏诞膺灵运,受终于陶唐,亦以命于有夏。《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咨尔周公,帝王之位弗常,有德者受命,时乃天道。《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咨尔髦众,服役甚勤,执劳无怠。”宋 叶适《毋自欺室铭》:“咨尔弟昆,敬事一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二》咨尔在外大小之臣,有能应变弭灾,辅朕(宋高宗)不逮者,极言无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咨尔有位,其修身奉法,以副朕嘉与维新之意。 |
咨访 | zīfǎng | 咨询访问。《后汉书·章帝纪》:“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至是修起居注石扬休言,恐上时有宣谕咨访,而坐远不悉闻,因令立侍焉。宋 司马光《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事之大者,犹宜关白咨访然后行。”明 归有光《书里泾张氏妇事》:“予方欲咨访论着之而未及也。” |
咨嗟 | zījiē | 赞叹。叹息。王逸注:“咨嗟,叹而美之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三》然而天犹有不平之效,民犹有咨嗟之怨者,百姓屡闻恩泽之声而未见惠和之实也。《晋书 符坚载纪上》吾思汉文之返千里马,咨嗟美咏。南朝宋 鲍照《梅花落 诗》:“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雁门太守行》:“(王涣)病卒,老少咨嗟,奠酬以千数。”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已而晓榜既揭,竟落孙山,咨嗟蹇步,懊惋丧志。参见“瞻望咨嗟zhānwàngzījiē“ |
咨决 | zījué | 谓断决。《南史·孔奂传》:“(奂)又达於政体,每所奏,未尝不称善,百官滞事,皆付咨决。”明 王鏊《亲政篇》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 |
咨述 | zīshù | 赞叹述说;称道。《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今梁益之民,咨述 亮者,言犹在耳。” |
咨牙倈嘴 咨牙露嘴 | zīyáláizuǐ zīyálùzuǐ | 龇牙咧嘴。形容生气﹑痛苦的样子或作怪模样。《西游记第七十四回》他就把脸抹一抹,即现出本象,咨牙倈嘴,两股通红。 |
咨怨 | zīyuàn | 嗟叹怨恨。颇有咨怨。《陈书·宣帝纪》:“飞刍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宁忘咨怨。”《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八》绛州素无储蓄,民间饥,不可赋敛,将士粮赐不充,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屡以状闻;朝廷未报,军中咨怨。《资治通鉴 后梁纪五》(王)宗弼纳贿多私,上下咨怨。宋光嗣通敏善希合,蜀主(王建)宠任之,蜀由是遂衰。宋 范仲淹 《再奏乞两府兼判》:“今诸路骑兵,絶未精强,诸军阙马,人多相与咨怨。”《明史·梁廷栋传》:“户部尚书毕自严 阿廷栋意……于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盘庚迁殷,民胥咨怨。” |
谘 | zī | 同“咨”。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 |
谘禀 | zībǐng | ①请示、禀报。《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内外咨禀,事同成人。”《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南史·臧质传》:“时孝武自揽威权,而质以少主遇之,刑政庆赏,不复咨禀朝廷。”《旧唐书·高崇文传》:“崇文不通文字,厌大府案牍咨禀之繁。”②请教。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初,跋摩至京,文帝欲从之受菩萨戒,会虏寇侵疆,未及咨禀,奄而迁化。”唐 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四》:“龙光道生慧解洞微,亦入关咨禀。” |
谘访 | zīfǎng | 咨询访问。《后汉书·陈忠传》引咎克躬,谘访羣吏。《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刘湛)至是待遇特隆,动皆谘访。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元帅宜虚心谘访,常存谦退。夫刚而自矜,子玉所以败于晋也,不可不戒。《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朕谘访民瘼,深悉力作艰难。 |
谘谟 | zīmó | 犹谘谋。《淮南子·修务训》:"《诗》云:'我马唯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谘谟。'"按,《诗·小雅·皇皇者华》作"咨谋"。《旧唐书·文苑传中·陈子昂》:"谘谟太后,平章宰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六年》:"坐朝不闻谘谟,便殿无所顾问。" |
谘谋 | zīmóu | 商议谋划。《左传·桓公六年》:“夏,会于成,纪来諮谋齐难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今承来意,当重谘谋,务从其可。《南齐书·褚渊传》:“朝廷机事,多与諮谋。”清 吴伟业《江上诗》:“铁马新林战鼓休,十年军府笑諮谋。” |
谘请 | zīqǐng | 谘询请教。《三国演义 第一○四回》:“适因匆遽,失于咨请,故复来耳。” |
咨惋 | zīwǎn | 叹惜。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女还往之间,人咫尺不相窥。归家咨惋,遽遣婢子去。” |
谘议 | zīyì | 谘询议论。《三国志·魏志·田畴传》:“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諮议。”《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累迁随王镇西谘议参军。唐 郑棨《开天传信记》:“上每游韦杜间,必过琚家。琚所諮议合意,益亲善焉。”明 许浩《两湖尘谈录》:“张太后在上有拥怙之功,凡事专任三杨 。百司奏事,必命中使諮议,然后裁决。” |
谘诹 咨诹 | zīzōu | ①征询,访问。《金石萃编·汉合阳令曹全碑》:“于时圣主,咨诹羣僚,咸曰:‘君哉!’”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前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孔)坦又以(晋成)帝委政于(王)导,从容言曰:“陛下春秋已长,圣敬日跻,宜博纳朝臣,谘诹善道。”《资治通鉴 陈纪七》北周乐运:“玄象垂诫,(宣帝宇文赟)不能谘诹善道,修布德政。”宋 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愿君博咨诹,无择壮与耉/耇gǒu。”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尤大鼻》:“自午日相失,在在咨诹。”②商量。《后汉书·朱儁传》:“谦等并共咨诹,议消国难。”宋 王安石《进 字说 表》:“咨诹讨论,博尽所疑。” |
仔 | zī I. | 所担负的职务。仔肩。 II.zǐ①仔细:周密,细致,如“办事仔细”。 ②幼小的(多指家畜):仔鸡。仔猪。III.参见zǎi。 |
吱 | zī I. | 发出声音,多形容小动物的叫声。吱声zīshēng:方言,做声,吭声。问他几遍,他都没吱声。II.参见zhī。 |
吱嗻 | zīzhē | ①象声词。形容人的嘈杂声。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闻喜》:“人语闹吱嗻,听风声,似是女孩儿关节。”②象声词。形容脚步急促细碎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