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ī I.

据《说文》,从艹,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说文》兹,草木多益也。②这,这个,此;那:日。行(xíng)。可代表“我”。《论语·子罕篇》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晋书 文帝纪》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否终则泰,元辅应期,救此将崩,援兹已溺,乘舟履輂,架险 浮深,经略中途,毕歼群丑。《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傥良守教耕,淳民载酒,有兹督课,议以赏擢。《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八》宋璟奏:“自大明(睿宗李隆基)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唐 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唐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迴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唐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诗》:“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朕(宋高宗)以眇躬,抚兹艰运,越自初载,痛二帝之蒙尘,故兹累年,每卑辞而遣使。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兹:这个地方)③现在,那时:聘请某先生为本校教员。《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八》自兹迄今,渐用颓弛,请申前制。④年:今。来。参见“今兹”。通"滋"。滋润;益,愈加。《管子·小匡》行地兹远。《史记·太史公自序》:“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於机利,去本趋末。”《汉书·五行志七》赋敛兹重。《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其令有司各修职任,奉遵法度,惠兹元元。”《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II.cí龟(qiū):见“龟”。

兹事体大

zīshìtǐdà

指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东汉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帝令牛弘创定仪注,既成,帝视之,曰:兹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宋 赵雄 《韩蕲王碑》:“圣主褒崇元臣,兹事体大。”《宋史·律历志三》:“兹事体大,非容轻议。”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然兹事体大,万一生意清淡,则影响于生计。”参见“此事体大”。

兹祚

zīzuò

福泽。

(形声。从子,兹声。子,小孩子,是生殖的结果。本义:繁殖,生息。孳生(繁殖);孳尾(动物交配繁殖);孳牧(繁殖牧养);孳息(繁殖);孳孕(生育);孳植(滋生);孳蕃(滋生蕃衍)。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凡木之性,其根欲舒,其土欲故,既植之,勿动勿虑,去不复顾。②通“滋”。增长。

孳蔓难图

zīmànnántú

孳:同滋,长也;蔓:繁生、蔓延。比喻坏的事物绝不能任令它蔓延开来,否则,便难以收拾。危害老百姓的恶势力必须趁早铲除,否则孳蔓难图,便不堪设想了。《左传·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孳生

zīshēng

繁殖,滋生。《晋书·乐志上》子者,孳也,谓阳气至此更孳生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冬,十月,戊子朔,置孳生马监于饶州,命守臣提领,括神武诸军及郡县官牧马隶之,仍选使臣五人专主其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六二回》那一群狗送到之后,一天天孳生起来,不到两年,变了好几百。章炳麟《定复仇之是非》用刑之本心,趣以偿害;而惩后者,乃其所孳生之利息,荡及之馀波耳。

孳息

zīxī

繁殖生息。晋 江统《徙戎论》:“始徙之时,户落百数,子孙孳息,今以千计。”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薛)讷曰:“盛夏草肥,羔犊孳息,因粮于敌,正得天时,一举灭虏,不可失也。”唐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铭》:“先是歙民畜马牛而生驹犊者,官书其数,吏掾为奸。公既下车,尽焚其籍,孳息货易,一无所问。”《明史·张本传》:“时马大孳息,畿内军民为畜牧所困。” ②存款得到的利息、出租房屋或物品得到的租金。也有观点认为租金属于经营性收益,不属于孳息。

孳育

zīyù

生息;繁殖。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水》:“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生十女,九隆皆以为妻,遂因孳育。”《晋书·乐志上》:“言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也。”《辽史·道宗纪》:“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二十八》庚戌,军器监丞齐旦请春月禁民采捕,秦桧曰:“正为孳育之时。”清 赵翼《题岭南物产图》诗:“斯皆南海滨,阳明所孳育。”

孳孳

zīzī

同“孜孜”。勤勉;努力不懈。一心一意或用心力的样子。《礼记·表记》:“俛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陈澔集说:“孳孳,勤勉之貌。”《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上》:“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东方朔《答客难》:“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七》孳孳求奸,未若礼贤。贾谊旱云赋:“既已生之不与福矣,来何暴也,去何躁也,孳孳望之,其可悼也。”宋 叶适《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在职二年,孳孳为民。”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孝武(汉武帝)乘丰富,世祖(光武帝)出戎行,皆孳孳学术。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禹简截的答道:‘我就是想,每天孳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三七回。:“从此之后,他遇了求书画的,也不敢孳孳计较了。”梁启超〈论自由〉:“‘利’主义者,天下之良主义也,有人于此,孳孳务利己,而曰我实行利主义可乎?”

①生出,长:滋生。滋芽。滋事。滋扰(骚扰生事)。潜滋暗长。《老子·第五十七章》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金主完颜雍)谓宰相曰:“儿辈尚幼,若奉承太过,使侈心滋大,卒难节抑,此不可长。”②增益,加多,更加,愈益。《孟子·公孙丑上》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六》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十万,所出日滋,所入日寡。魏源《默觚上》去人滋久,思人滋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七》(刘娥)太后左右姻家,稍通请谒,(王)曾多所裁抑,太后滋不悦。③汁液,润泽:滋润。滋养。滋补。滋阴。助长。灌溉。《左传 郑庄公戒饬守臣》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左传 吴许越成》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唐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④味道:滋味。⑤喷射:往外滋水。莫言《丰乳肥臀》络腮胡子道:“大哥,咱们每人一泡尿就能滋开。”⑥浊:“何故使吾水滋?”

滋垢

zīgòu

犹污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史记五·屈原贾生列传》:“滋与‘兹’同。説文:‘兹,黑也。’”

滋久

zījiǔ

①愈久。《庄子·徐无鬼》不亦去人滋久,思人滋深乎?宋 苏轼《赐李干德制敕书》卿守藩滋久,事上益虔。《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戍边滋久,常轸朕(宋孝宗)怀,可令总领所管特与犒设一次。②渐久;长久。《魏书·律历志上》岁月滋久,而崇及胜前后并丧。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宪圣不妒忌之行》德妃吴氏,服劳滋久,外廷之议,谓其宜主中馈。清 厉鹗《东城杂记·叶居仲》惜乎历年滋久,故散佚不传者多。

滋愧zīkuì

感到惭愧或羞愧。在诗句“辱君见称我滋愧,共厉晚节毋诡随”中,“滋愧”表达了作者因受到称赞而感到惭愧的心情。在古汉语中,“滋”有“更加”的意思,“愧”则表示惭愧、羞愧。

滋蔓

zīmàn

生长蔓延。常喻祸患的滋长扩大  

滋蔓难图

zīmànnántú

滋:滋长;蔓:繁生、蔓延。野草滋生,难以消除。比喻势力扩大了再要消灭就很困难。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元年》:“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清史稿 王拯传》:“群贼相为一气,滋蔓难图。”

滋润zīrùn

不干燥,浸润、润泽、舒适。汉 王充《论衡·是应》:“彼露味不甘者,其下时,土地滋润,流湿万物,洽沾濡溥。”宋 沈作喆 《寓简》卷十:“傥遇阴云,表里滋润,信宿然后乾,色正赤无疑矣。”《封神演义第十回》滋禾润稼,花枝上斜挂玉玲珑;壮地肥田,草梢尖乱滴珍珠滚。

滋事

zīshì

滋生事端,闹事,惹麻烦。惹禍官话指南 卷五 官话问答》并且敝国翻译官,风闻那些个百姓,有意滋事。《文明小史 第四回》现在滋事为首的人虽已拿到,究竟洋人逃落在何处,至今一无下落。《清史稿卷十二  高宗本纪三》三姓副都统巴岱以挖葠/参人众滋事,不能捕治,反给牌票,上以畏懦责之,命正法。

滋味

zīwèi

味道。《庄子·盗跖且夫声色滋味权势之于人,心不待学而乐之,体不待象而安之。南唐·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宋 张耒《秋蕊香词》:“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宋 辛弃疾《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 序》鲜肥滋味之享。参见“殊滋异味”。

滋益

zīyì

①滋生或增衍。《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唐 贾公彦疏:古者之文字少,直曰名:后代文字多,则曰字。字者,滋也;滋益而名,故更称曰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四》(张)暐曰:“此辈(僧)浮食,无益有损,不宜滋益也。②滋养补益。《朱子语类 卷二四》如人吃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里,如何能滋益体肤?

滋章

zīzhāng

森严酷烈。《史记·酷吏列传序法令滋章,盗贼多有。《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上》高祖以法令滋章,非兴化之道,切谏,不纳。

滋殖

zīzhí

增加;增长;增生。《史记 吕太后本纪》民务稼穑,衣食滋殖。《汉书·食货志上》:“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资治通鉴 随纪三》故衣食滋殖,仓库盈溢。唐 元稹处分幽州德音制:“四十年间,海内滋殖,风俗谨朴,君臣平宁,人无争端。”廖仲恺《中国实业的现状及产业落后的原因》:“一方面可以维持物价,一方面可以滋殖生产。”

滋炽

zīzī

增生猖獗。宋 苏轼《喜雨亭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①形声词,意为嗞拉,象声词,如:鱼放在热油锅里,嗞啦嗞啦直响。《说文》嗞,嗟也。《战国策·秦策》平原令见诸公,必为言之曰:“嗟嗞乎,司马空!” 

山名,在甘肃。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

基:古代的锄头。亦作“镃錤”。

镃基

zījī

农具名。大锄。《孟子·公孙丑上》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②基业﹔家业。《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一》自是东接海隅,南连宋,西通夏,北安远国之民,建万世之镃基,兴帝王之社稷,行之有疑,祸如发矢,大王(阿骨打)如何?③才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