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 | zī | ①面貌,容貌:姿容。丰姿。姿色。天姿。元 赵孟頫《东城》:“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②形态,样子:姿态。姿势。舞姿。风姿。英姿。 |
姿表 | zībiǎo | 姿态,仪容。《南史 本纪卷四齐本纪上》高帝(萧道成)以宋元嘉四年丁卯岁生,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长七尺五寸,鳞文遍体。《梁书·王茂传》:“姿表瓌丽,须眉如画。”《宋史·真宗纪一》:“幼英睿,姿表特异。”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元少先生》:“筵既撤,则公子出拜,年十五六,姿表秀异。” |
姿貌 | zīmào | ①姿容;体态。《后汉书 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后汉书 刘表传》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鲁恭王之后也。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后汉书·独行传·陆续》:“(续)美姿貌,喜著越布单衣。”《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苻)洪每曰:“此兒姿貌瑰伟,质性过人,非常相也。”《新唐书·柳泽传》:“姿貌魁异,高祖奇之。”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姿貌如仙,服饰炳燿。”②指美好的容貌。《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长壮有姿貌。”③指身材。《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刘孝标注引晋孙盛魏氏春秋:“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 |
姿媚 | zīmèi | 犹妩媚。三国魏 阮籍《咏怀之十二》:“流盼发姿媚,言笑吐芬芳。”南朝梁 徐防《长安有狭斜行》:“小妇多姿媚,红纱映削成。”唐 韩愈《石鼓歌》:“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宋 苏舜钦《和韩三谒欧阳九之作》:“自顾屯钝极,出语少姿媚。”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 |
姿仪 | zīyí | 容貌,仪表。谓美好的仪态。《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瓚)有姿仪,大音声,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北齐书·冯翊王润传》:“(润)美姿仪。”《隋书 帝纪卷三炀帝杨广上》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复之引本朝名臣传:“钱若水额有异骨,山庭月角,姿仪英秀。”《新唐书·岑文本传》:“(文本)性沉敏,有姿仪。” |
姿致 | zīzhì | 容貌举止。美好的姿态。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遇一二八女郎,姿致娟娟。”《聊斋志异 恒娘》洪大业,都中人,妻朱氏,姿致颇佳,两相爱悦。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庶品》:“头容目光,皆能运转,助其姿致。”《花月痕第十八回》荷生接过手来,觉得封面行书字迹姿致天然,不似剑秋拘谨笔迹.,.. |
资 | zī | ①财物,钱财:资源。物资。资财。资金。资费。资料。工资。川资(路费)。东晋末南朝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②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资本。外资。独资。合资。资方。③供给,帮助:资助。资送。资敌。可资借鉴。《史记 李斯列传》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西汉·贾谊《治安策》贯高因赵资,则又反。《晋书 武帝纪》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为天下笑,其故何哉?《晋书 王羲之传》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南朝齐 释宝月《估客乐四首》:“郎作十里行,侬作九里送。拔侬头上钗,与郎资路用。”《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时宁都人刘蔼等资(李)迁仕舟舰兵仗,将袭南康。④智慧能力:资质。天资。⑤出身和经历:资格。资历。《晋书 葛洪传》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⑥表现机会。西汉·贾谊《过秦论》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⑦资,货也。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綌。皆居积之谓。《老子·第二十七章》: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⑧姓。 |
资财 | zīcái | ①资本与财物。《管子·轻重丁》:“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出其资财,以予其远近兄弟。”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后汉书·周燮黄宪等传序》:“资财千万,父越卒,悉散与九族。” ②资质,才能。财,通“才”。《汉书·晁错传》:“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资财不下五帝,临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 颜师古注:“资,质也,谓天子之财质。” |
资次 | zīcì | 资历的次第,年资等次。依次。晋 干宝《晋纪 总论》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其五品已上及清要官,吏部不注,送名中书门下者,各量资次临时敕除。唐 牛僧孺《玄怪录·袁洪儿夸郎》即有女娃十馀人并出,别有胡优,咬指翘足,一时拜员外,资次即为给舍。《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九》其民间自难久行,不能息争讼者,州县依见行条法,照民力资次从公差募。 |
资从 | zīcóng | 陪嫁的钱财;嫁妆。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素览之欣然,以妾与之,并资从数十万。” |
资斧 资鈇 | zīfǔ | ①利斧。《后汉书·杜乔传》故陈资斧而人靡畏,班爵位而物无劝。李贤注引《汉书音义》资,利也。元 邓文原《登五岭》诗:想当混沌初,疏凿驱神奸。幸经资斧贯,犹有苍石顽。②诛戮,征伐。《晋书·刘弘传》(张弈)虽贪乱,欲为荼毒,由臣劣弱,不胜其任,令弈肆心,以劳资斧,敢引覆餗之刑,甘受专辄之罪。《宋书·前废帝纪》朕位御三极,风澄万宇,资鈇电断,正卯斯戮。《梁书·武帝纪上》今资斧所加,止梅虫儿、茹法珍而已。③货财器用。《易·旅》得其资斧。程颐传:得货财之资,器用之材。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王公戚属,相携而至者,蓝缕腻囊,襁负鳞次,竭其资斧,亲自赡恤。茅盾《新疆风土杂忆》但既至镇西或迪化,往往资斧已罄,不能再贩土产归来。④今借作旅费、盘缠。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第九卷》近除湖州录事参军,不期行到潼津,忽遇盗劫,资斧一空。《聊斋志异 崂山道士》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聊斋志异 葛巾》未几,花渐含苞,而资斧将匮。《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大人往京,老汉愿少助资斧。 |
资给 | zīgěi | ①天资聪敏,言语便捷。刘向《说苑·敬慎》:“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 三国魏 刘劭《人物志·流业》:“辨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辨,乐毅、曹邱生是也。”②资助,供给。《三国志·蜀志·刘璋传》:“璋资给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唐 蒋防《霍小玉传》:“玉常以薪蒭衣服,资给于崔。”③货财富足。《晋书·郄诜传》:“官得其人,则事得其序;事得其序,则物得其宜;物得其宜,则生生丰植,人用资给,和乐兴焉。”④资财给养。《北史·邢峦传》:“昔邓艾、钟会率十八万众,倾中国资给,裁得平蜀。”《南史·何尚之传》:“时或遣军北侵,资给戎旅,悉以委之。”《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二》(袁)绍客逢纪谓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
资货 | zīhuò | 钱财货物。《韩非子·解老》:“诸夫饰智故以至於伤国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资货有餘。’”《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臣已斩巫,请以所积资货,以贷贫民输税。” |
资考 | zīkǎo | ①谓资格与考绩。唐 白居易《大官乏人策》校正欠资考者,不署畿官。宋 刘克庄《水龙吟》词: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金史·李石传》他日,上复问曰:“外任五品职事多阙,何也”石对曰:“资考少有及者。”②指供参考。李大钊《史观》过去的陈编,汗牛充栋,于治史学者亦诚不失为丰富资考的资料。 |
资品 | zīpǐn | 资格和品级。《晋书·贺循传》:“至於才望资品,循可尚书郎,訥可太子洗马、舍人。”《北齐书·废帝纪》内外百官普加泛级,亡官失爵,听复资品。《旧唐书·昭宗纪》:“今参详近朝事例,若内官及诸卫将军必须製冠服,即各依所兼正官,随资品依令式服本官之服。”明 宋濂《拟诰命起结文·司勋郎中》:“尔尚计其勋庸之转迁,以定资品之高下,庶几贤者劝而不肖者惩矣。” |
资赡 | zīshàn | ①资给;供养。《晋书·石勒载记上》:“时多嗤笑,唯邬人郭敬、阳曲宁驱以为信然,并加资赡。”唐 范摅《云溪友议 卷五》:“雍族以崔郎甚有诗名,资赡每厚。”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七二回》:“年谷富穰,足以资赡。”②资财丰足。《晋书·郄诜传》:“故人居则资赡而知方,动则亲上而志勇。” |
资身 | zīshēn | 资养自身;立身。《汉书·韩信传》:“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宋 陆游《散发诗》:“从来耻作资身策,老去终怀报国心。”《东周列国志 第九十回》:“过了数日,苏秦欲出游列国,乃请于父母,变卖家财,为资身之费。” |
资深 | zīshēn | ①蓄积深厚。语出《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明 李东阳《邃庵解》:“彼居安以资深,亦引伸而触类者也。” 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附《朱子晚年定论》:“从事於朱子之训余三十年,非不专且笃,而竟亦未有居安资深之地,则犹以为知之未详,而览之未博也。”②阅历丰富,资格老。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 卷九》:“但选材堪此选,资深者入三院,资浅者为里行。”《醒世姻缘传 第八三回》:“他守制的时候,正是守选点卯之时,点到起复,倒成个资深年久,头一个便该选他。” |
资深望重 | zīshēngwàngzhòng | 资格老,声望高。宋·苏轼《答试馆职人启》:“非独使之业广而材成,抑将待其资深而望重。”曾朴《孽海花》第25回:“差不多有将无帅,必须另简资深望重的宿将,如刘益焜、刘瞻民等。” |
资实 | zīshí | ①军需物资。《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乃从(刘)璋求万兵及资实,欲以东行。②资望实力。 |
资涂 | zītú | 资历仕途。《晋书·刘毅传》:"司徒魏舒、司隶校尉严询与毅,年齿相近,往者同为散骑常侍,后分授外内之职,资涂所经,出处一致。"宋 司马光《言御臣上殿札子》:"臣窃见国家所以御羣臣之道,累日月以进秩,循资涂而授任。" |
资性 | zīxìng | 资质;天性。资性泛爱,不疑于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汉书 霍光传》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宋 邵雍《教子吟》:“善恶一何相去远,也由资性也由勤。”清 谭嗣同《报贝元征书》:“以谓足下资性卓絶,造德隆崇,出之渊渊,等辈咸伏。” |
资须 | zīxū | 需求。维持生计的必需品。《南史·蔡廓传》:“公禄赏赐,一皆入轨,有所资须,悉就者请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衣食资须,公私驱役;而望遁跡山水,超然尘滓,千万不遇一尔。” |
资序 资叙 | zīxù | 资历;资格。指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予官职。唐 韩愈《举张惟素自代状》:"累历中外,资序已深。"《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四》(宋哲宗)诏:“许将、蔡京、黄履、蔡卞、钱勰、林希、王震,不拘资序,各举堪备任使二员以闻。”《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参知政事韩亿,初乞男综不以资叙回授兄纲,将朝廷要职从便退换,如己家之物,紊乱纲纪,举朝非笑。《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三》诸府少尹多阙员,当选进士,虽资叙未及而有政声者,皆擢用之。元 黄溍《日损斋笔记·辩史》:"若夫权行试守,皆正除之官,特以是别资序之崇卑而已。"清 全祖望《七贤传》:"乘六于资序已应贡入太学,得官弃去,固守其志。" |
资益 | zīyì | ①利益。《魏书·食货志》河东郡有盐池,旧立官司以收税利,是时罢之,而民有富强者专擅其用,贫弱者不得资益。②增益。《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复有无量主药神"唐 澄观疏:主药神,表行德伏惑,资益法身,若约利他,则三业不空。 |
资荫 资荫 | zīyīn | 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但以门衰,骨肉单弱,五服之内,傍无一人,播越他乡,无复资荫,使汝等沉沦厮役,以为先世之耻。”《周书·苏绰传》:“今之选举者,当不限资荫,唯在得人。”《资治通鉴 唐纪八》上(李世民)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唐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如有资荫不补学生应举者,请礼部不在收试限。” |
资政殿学士 | zīzhèngdiànxuéshì | 宋官职名。宋景德二年(1005年),参知政事王钦若罢政,真宗特置资政殿学士授钦若,以示尊宠,无吏守、无职掌,仅出入侍从备顾问。旋又以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后由罢职辅臣充任,以示尊宠。此二职除罢宰相外,它官充任仅为特例。南宋则常以侍从官充任。《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参知政事董德元罢,为资政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
资治 | zīzhì | ①致治。《新唐书·陆贽传》:“治或生乱者,恃治而不修也。乱或资治者,遭乱而能治也。”《元典章·户部四·嫁娶》:“志在敦厚风俗,急于资治,人臣之心,昭然可见。”②资助修治。宋 曾巩《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智暹食淡衣粗,所居屋坏不自治,所得于人,惟资治其寺。” |
粢 | zī I. | ①谷子,子实去壳后为小米。②泛指谷物。《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II.cí古同“餈”。 |
粢盛 | zīchéng | 粢:谷子,子实去壳后为小米。泛指谷物。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何休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周文 敬姜论劳逸》日入,监九御,使洁奉鐕郊之粢盛,而後即安。《孟子·滕文公下》:“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孟子·尽心下》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汉书·文帝纪》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九》户部尚书赵与欢言:“暴风淫雨,害于粢盛,浙江东、西,室庐漂荡,愿下哀痛之诏,遣赒恤之使,遍行诸道许以便宜施惠。” |
粢食 | zīshí | 古代祭祀时用的以黍、稷所作的饭食。《左传·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孔颖达疏:“粢食不凿,谓以黍、稷为饭,不使细也。”《淮南子·主术训》:“太羹不和,粢食不毇。” 高诱注:“毇,细也。” |
齐 | zī I. | ①同“粢”。古代用于祭祀的谷物。②衣下缝也。参见“摄齐shèzī“II.参见“齐qí”。 |
齐斧 | zīfǔ | ①利斧。齐,通“资”。《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姚)绍气盖关中,今兵屈于外,国危于内,恐其凶命先尽,不得以膏齐斧耳。②借指象征帝王权力的黄钺。《晋书·元帝纪论》:“中宗失驭强臣,自亡齐斧,两京胡羯,风埃相望。”《旧唐书·玄宗纪上》:“上御承天门楼,下制曰:‘齐斧一麾,凶渠尽殪。’”章炳麟《訄书·商鞅》:“虽不刑措,其势将偃齐斧以攻榱桷。”参见“黄钺”、“资斧”。 |
齐明 | zīmíng | ①整齐而严明。《礼记·中庸》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孔颖达疏:齐谓整齐,明谓严明,盛服谓正其衣冠,是修身之体也。②敏捷明智。齐,通“齌”。《国语·周语上》国之将兴,其君齐明衷正。《荀子·修身》齐明而不竭,圣人也。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齐者,智虑之敏也,故以齐明连文。 |
赀 | zī | ①计量:所费不赀。不可赀计。《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五》萧至忠上疏,以为:“今列位己广,冗员倍之,干求未厌,日月增数,陛下降不赀之泽,近戚有无涯之请,卖官利己,鬻法徇私。”《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自李林甫、安禄山辈皆因之(高力士)以取将相。其家富厚不赀。《聊斋志异 梅女》计毁舍易楹,费不赀,故难之。②同“资”。《苍颉篇》赀,财也。抄其家赀。僦屋取赀。《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资治通鉴 晋纪十一》吾(刘琨)倾身竭赀,以长子为质而奉之者,庶几为朝廷雪大耻也。《资治通鉴 齐纪四》初,(刘)悛罢广、司二州,倾赀以献世祖(南齐武帝),家无留储。《聊斋志异 二商》复执大商,搒楚并兼,梏毒惨至,所有金赀,悉以赎命。③转义:小额罚款(具体额度相当于一顿饭的钱)。小罚改为少量钱财赎罪。《说文》赀,小罚以财自赎也。 |
赀本 | zīběn | 做买卖的本钱。貲,通“資”。元 王晔《桃花女》楔子:“自春初收拾些貲本,着孩兒販南商做買賣去。” |
赀财 | zīcái | 钱财,财物。赀,通“资”。《资治通鉴 宋纪十三》入城,约勒将士,士民赀财,秋毫无所失。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每于驿边起店停商,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续资治通鉴 元纪五》时河东按察使阿哈玛特以赀财谄媚权贵。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
赀计 | zījì | 计量;计算。《后汉书·陈蕃传》:“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李贤注:“赀,量也。”明 海瑞《兴革条例·户属》:“乃今里甲,乃今均徭,乃又飞差大户,费用不可赀计。” |
訾 | zī I. | ①通“赀”。钱财。作动词表示收取取钱才。《史记》家訾累数巨万矣。《盐铁论·击之》以訾助边。《汉书 王莽传中》今丹、熊惧于自诡期会,调发诸郡兵、谷,复訾民取其十四,空破梁州,功终不遂。②疾病。訾厉(疾病,灾害)《管子·入国》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③缺点。毁谤,非议。诋毁。訾缺(过错与缺失)《礼记·檀弓下》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战国策·魏策》诋訾今古。《庄子·天下》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聊斋志异贾奉雉》越日,索文而阅,不以为可,又令复作;作已,又訾之。④考虑,不訾即不思。《礼记·少仪》:“不訾重器。”郑玄注:“訾,思也。”孔颖达疏:“重器不可思玩之,若思玩之,则憎疾己贫贱,生淫乱滥恶也。”《庄子·人间世》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 其庸讵可乎!⑤估量,限度:“訾粟而税”。《汉书 王莽传下》:“一切税天下吏民,訾三十取一,缣帛皆输长安。”“翼平连率田况奏郡县訾民不实,莽复三十税一。”《宋书 卷十 顺帝纪》而丹雘之饰,糜耗难訾,宝赂之费,征赋靡计。II.参见zǐ。 |
訾给 | zīgěi | 资助供给。訾,通“赀”。《史记·平准书》:“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清 方苞《谢季方传》:“数年中,旧业尽摽,薪米半吾家訾给。” |
訾相 | zīxiāng | 谓衡量省视。《国语·齐语》:“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韦昭注:“訾,量也;相,视也。”《新唐书·李绩传》:“临事选将,必訾相其奇厖福艾者遣之。”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六一居士上》:“高斋诗话云:‘祖无择晚娶徐氏,有姿色。议亲之时,无择为馆职,徐氏必欲訾相其人。’” |
訾笑 | zīxiào | 诋毁和讥笑。《资治通鉴·文帝前六年》:“使或訾笑匈奴俗无礼义者,中行说辄穷使。” 胡三省注:“訾,将此翻,毁也。”明 归有光《雍里先生文集 序》:“其间稍息激励,欲举其职事,世共訾笑之,则先生之见谓不知时务也固宜。” 蒋光慈《短裤党六》:“李普璋还是安安稳稳地坐着,帝国主义者将要在旁边訾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