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 | zhú | ① “舟”“由”为“舳”,可理解为船的头部。故“舳”有船头之意。“舟”“由”为“舳”,又可指船身的后部,即船尾。也可将“由”视为“轴”省,意为轮轴,是用来控制方向的装置,代表关键、枢纽。舵是掌控船的方向的关键,且大都位于船尾,故而“舳”既表现了船尾之意,也意为舵。舳舻:a.船尾和船头;b.首尾衔接的大船,如“舳舻千里”,“舳舻相继”。唐 王勃 《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遂焚行朝草市,结大舶千馀,作一字陈,碇海中,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栅如城堞,奉宋主居其间为死计,人皆危之。②可指战船。《后汉书·袁绍刘表传赞》:“鱼儷汉舳,云屯冀马。” |
舳舻 | zhúlú |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多泛指前后首尾相接的船。舳舻山积。《汉书·武帝纪》:“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颜师古注引李斐曰:“舳,船后持柂处也。舻,船前头刺棹处也。言其船多,前后相衔,千里不絶也。”晋 郭璞《江赋》:“舳舻相属,万里连樯。”《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四》(桓)温引舟师自清水入河,舳舻数百里。《资治通鉴 宋纪十》戊申,(刘)义宣帅众十万发江津,舳舻数百里。明 梁辰鱼《浣纱记·谋吴》:“江樯辏舳舻,海雉环楼橹。” |
舳舻蔽水 | zhúlúbìshuǐ | 指水面上首尾相接的船只几乎把水面覆盖了,形容水面上船只的数量很多。《续资治通鉴元纪九》帝(忽必烈)至上都还,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 |
舳舻千里 | zhúlúqiānlǐ | 舳:船后持舵处;舻:船前刺棹处。形容船多,首尾相接,千里不绝。《汉书·武帝纪》:“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宋·苏轼《前赤壁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窋 | zhú I. | ①(物在穴中)欲出的样子。②空。II.kū古同“窟”,洞穴:“公子光伏甲士于窋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