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燭 | zhú | ①古代照明用的火炬。蜡烛(始于唐代)。②(用烛)照,照亮。火光烛天。洞烛其奸。《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有神光自天烛其庭。《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虽德称汪濊,明能普烛,犹复纡己乞言,降情访道。《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刘)潼上言请不发兵攻讨,且曰:“今以日月之明烛愚迷之众,使之稽颡归命,其势甚易。所虑者,武臣耻不战之功,议者责欲速之效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宋孝宗)昭:惧德菲薄,不敏不明,未烛厥理,将何以缉熙初政,称太上付授之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及登坛乐作,四效云阴尚盛,独岁星中天,灵光下烛,礼成不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连称手起剑落,头离枕畔,举火烛之,年少无须。《儒林外史》望见青枫城里火光烛天。《聊斋志异 画皮》婢入烛之,生已死,腔血狼藉。③洞察。《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若朝廷守静,则事有常法,小人何望哉!愿深烛其然,毋令后悔。④灯泡瓦特数的俗称:十五烛的灯泡。 |
烛跋 | zhúbá | ①《礼记·曲礼上》:“烛不见跋。”孔颖达疏:“小尔雅云:‘跋,本也。’本,把处也。”烛跋,指竖立火炬或蜡烛的底坐。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烛奴》:“(申王)每夜宫中与诸王贵戚聚宴,以龙檀木雕成烛跋童子。”聊斋志异·邵女“烛尽见跋”清 何垠 注:“烛跋,烛本可把握处。”②谓烛将燃尽。宋 陆游《十月一日浮桥成以故事宴客凌云诗》:“众宾共醉忘烛跋,一径却下缘云根。”《花月痕第三回》二人于是浅斟细酌,尘棕渴涤,烛跋三现尚未散筵。 |
烛池 | zhúchí | 蜡烛在燃烧过程中,随着蜡的融化,会在蜡烛的中心形成一个蜡池。《花月痕第九回》奈秋痕终是顾影自怜,甚至一屋子人酒酣烛池,哗笑杂沓,他忽然淌下泪来… |
烛理 | zhúlǐ | ①指英明治理。《汉书·元帝纪》:“朕承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娄遭凶咎。”《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自秋徂冬不雨,知制诰田锡上言:“此实阴阳不和,调燮倒置,上侵下之职而烛理未尽,下知上之失而规过未能。”《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八》朕(赵光义)委任非当,烛理不明,致彼亲民之官,不以惠和为政,筦榷之吏,惟用刻削为功,挠我蒸民,起为狂寇。②指考察事理。《旧唐书·代宗纪》:“朕涉道未弘,烛理多昧。”《朱子语类 卷五二》:“若非烛理洞彻,胸次坦然,即酬酢应对,蹉失多矣。”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一涉瞻徇,即为负国溺职……无如烛理不明者,比比皆然。” |
烛奴 | zhúnú | 原为雕刻成人形的烛台。后泛指烛台。 |
烛天 | zhútiān | ①照耀天空。 晋 葛洪《神仙传·孙博》:“于是博以一赤丸子掷军门,须臾火起烛天。” 《资治通鉴 晋纪三》(王)浚兵甲满江,旌旗烛天,威势甚盛,吴人大惧。宋 范成大《鄂州南楼诗》:“烛天灯火三更市,摇月旌旗万里舟。” 元 张宪《黄金台 诗》:“黄金台,高且坚……黄金万斤光烛天。”冰心《再寄小读者 八》:“今夜正是灯月交辉,焰火烛天。”②犹冲天。比喻气势极为高涨。明 张四维《双烈记·忠陷》:“秦老丞相势焰烛天,炙手可热……必当顺其意旨,不可违逆。” |
烛微 | zhúwēi | 谓观察入微。宋 洪适《辞免除右仆射兼枢密使第三表》:“臣器非任重,识不烛微。” 宋陆游德勋庙碑:“沉机独智,烛微察远。”《资治通鉴 周纪二》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 |
烛耀 燭耀 烛燿 烛曜 | zhúyào | ①照耀。《汉书·宣帝纪》:“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燿齐宫,十有餘刻。”颜师古注:“烛,亦照也。”《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玺潜汉水,伏於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晋 成公绥《天地赋》:“三辰烛燿,五纬重光。”法苑珠林卷二三引南朝齐王琰冥祥记:“云日鲜彩,五色烛耀。”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迦毕试国》:“其窣堵波中有佛舍利升餘,每月十五,其夜便放圆光,烛曜灵盘,联辉达曙。”②显耀,显扬。唐 李商隐《太尉卫公 会昌一品制集 序》:“烛耀家声,粉饰国史。” |
烛影 | zhúyǐng | ①灯烛的光亮。唐 杜甫《夜诗》:“絶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宋史·镇王竑传》:“未几,遥见烛影中一人已在御坐。”《花月痕第四二回》:“忽听颼颼的风起,檐下一树丁香花纷纷乱落,瞥见金光一闪,烛影无焰,有个垂髫女子……空手站在炕前。”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二》:“黯黯的烛影,寂寂的风声。”②灯烛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唐 李峤《银诗》:“思妇屏辉掩,游人烛影长。”唐 卢纶《送黎兵曹往陕府结亲诗》:“步帐歌声转,妆臺烛影重。”唐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烛照 | zhúzhào | ①照耀;照亮。阳光烛照万物。唐 宋之问《寿阳王花烛图》诗:“烛照香车入,花临寳扇开。”②以喻事物灿烂美好。北周 庾信《谢滕王集序启》:“若夫甘泉宫里,玉树一丛;玄武阙前,明珠六寸,不得譬此光芒,方斯烛照。”倪璠注:“言逌(滕王)之文章光芒烛照,虽珠玉不能比也。”③明察;洞悉。参见“洞若烛照”。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後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铣鋧》:“必多读史传,则此等事自能烛照源流,洞见真妄。”《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候御史退堂,再一称谢到:“若非老公祖神明烛照,小女之冤,几无所伸矣。但不知银两、首饰,老公祖何由取到?” |
烛照龟卜 | zhúzhàoguībǔ | 龟卜:即占卜。古人迷信,用火灼龟甲,从灼开的裂纹推测行事的吉凶。像蜡烛照明一样明察,像龟甲占卜一样灵验。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宋 陆游《朝议大夫张公墓志铭》:“临事前见逆决,若烛照龟卜,无秋毫疑滞。”明 王祎《原谏》:“而家国之败亡,輒不旋踵,殆如烛照而龟卜,不亦深可戒哉!” |
烛照数计 | zhúzhàoshùjì | 用烛照着,按数计算。比喻料事准确。唐 韩愈《送石处士序》:“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
烛知 | zhúzhī | 明察洞悉。《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三年》:“自非上智之主,烛知物情……则近者日亲,远者日疏。” 明 李贽《孔融有自然之性》:“使明天子、贤宰相烛知其奸……则道学之术穷矣。”《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 |
烛之武 | zhúzhīwǔ | 烛之武,烛地叫武的人,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先秦 左丘明《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蠋 | zhú | 毛虫。蝴蝶或蛾子的伸长状幼虫。色青,形似蚕,大如手指。《庄子》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成玄英疏:“蠋者,豆中大青虫” |
躅 | zhú | ①“踯躅”见“踯”。②足迹。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尘游躅於蕙路,污渌池以洗耳。” |
钃 | zhú | 砍。《荀子·荣辱》:“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将以为智邪?则愚莫大焉。”杨倞注:“狐父,地名。盖其地出名戈。” |
劚 | zhú | 用砍刀、斧等工具砍削或锄一类的农具。劚玉如泥(形容刀刃极其锋利)。劚田(挖掘田土)。劚土填井。《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八》围城初,有野豆、野麦可以为粮,后皆无生物,有凫茨/荸荠bíqi、芦根,男女无贵贱劚之。《聊斋志异 青娥》会有一道士在门,手握小镵,长裁尺许。生借阅一过,问:“将何用?”答云:“此劚药之具;物虽微,坚石可入。”《聊斋志异 黄英》劚去者,则折别枝插补之;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 |
劚掘 | zhújué | 挖掘。《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三》:“魏府城下,自屯军已来,坟墓多经劚掘,虽已差人收掩,今更遣太仆卿邢德昭往伸祭奠。”《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六》劚掘新旧冢,莫知其数,人甚苦之。 |
劚山觅玉 | zhúshānmìyù | 比喻深入推究,求得事物真谛。明·吕坤《答孙冢宰立亭论格物第二书》:“如披沙拣金,劚山觅玉,不格到十分真处,怎知到十分至处?” |
劚玉如泥 | zhúyùrúní | 形容刀刃极其锋利。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劚玉如泥。” |
斸 | zhú | ①大锄。春秋 左丘明 《国语·齐语》:“恶金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②挖。元 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移桑法》:“其下常~掘,种绿豆、小豆。”③砍。宋 杨万里《远峰》诗:“孤巘秀何似,碧莲含未开。谁将修月斧,斸取一尖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