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①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4篇》陈德被捕后,嘉庆帝立即命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严审,令将陈德“备受诸刑,再行磔zhé死”...②介词。a.表示方向,犹“”,“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孟子·告子下》有诸内必形诸外。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唐 柳宗元《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宋 苏轼《后赤壁赋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聊斋志异 狼三则》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b.付诸实施(=之于)。数易其稿,而后公诸社会(=之于)。《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有诸(=之乎)? 《论语·子路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礼记·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聊斋志异 苏仙》数月,竟举一子。欲置隘巷,女不忍也,藏诸椟而养之。《聊斋志异 负尸》后有人荷篮而行, 忽见其中有人头,人讶诘之,始大惊,倾诸地上,宛转而没。《聊斋志异 绿衣女》于(景)果起,送诸门外。《聊斋志异  杨大洪》道士接金,掷诸江流。《聊斋志异 桓侯》彭拔其余茎,嗅之有异香,因纳诸怀。c. 从,在。《礼记·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③犹“”:“能事诸乎?”。《论语·学而篇》子曰:“赐(子贡的字)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宪问篇》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孟子·梁惠王上》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④桃诸,藏桃也。诸,储也。《释名》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四》(王)渊轻财好义,家无宿诸,每曰:“朝廷官人以爵,使禄足代耕。若切切事锥刀,爱爵禄,我何不为富商大贾耶!” ⑤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⑥《说文》诸,辩也。按,者亦意辩词也。张口说话,用言语辩说。本义是辩说。《尔雅》诸诸便便,辩也。《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八》朕(宋孝宗)既遣使谕之,得其利害以归,复谋诸在廷,佥言惟允,始为之更令,许通商贩而杜官鬻,民固以为利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而赵汝愚诸以太皇后、太后旨禅位嘉王(宋宁宗赵扩)。⑦姓。

诸曹


zhūcáo

犹言各部。亦借指各部的官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颜师古注引晋灼曰:“仪注诸吏、给事中日上朝谒,平尚书奏事,分为左右曹。”《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恭、显及许、史子弟、侍中、诸曹皆侧目于望之等。《后汉书·马援传》:“诸曹时白外事。”《晋书 惠帝纪》(永安二年)秋七月甲午,尚书诸曹火,烧崇礼闼。《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秋七月丁亥,行幸阴山。省诸曹吏员三分之一。宋 苏轼《东坡志林·陈昱被冥吏误追》:“又使诸曹检己籍,曹示之。”

诸处


zhūchǔ

①他处。唐 元稹《放言诗之三》:“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唐 白居易《龙门下作诗》:“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唐 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主人甚贤,只此从容不恶,诸处亦未胜於此也。”②处处;各处。唐 王建《题詵法师院诗》:“僧院不求诸处好,转经唯有一窗明。”宋 张先《醉垂鞭词》:“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水浒传第五二回》:“次日陞厅,便行移公文,诸处缉捕,捉拿朱仝正身。”

诸恶莫作

zhūèmòzuò

诸恶:各种坏事。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大般涅槃经》:“诸恶莫作,诸善奉行。”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八:劝君诸善奉行,但是诸恶莫作。

诸父

zhūfù

①古代天子对同姓诸侯、诸侯对同姓大夫,皆尊称为“父”,多数就称为“诸父”。《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羜,以速诸父。”《管子·四称》:“獠猎毕弋,暴遇诸父,驰骋无度,戏乐笑语。” ②指伯父和叔父。《庄子·列御寇》:“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钜,再命而於车上儛,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也。”成玄英疏:“诸父,伯叔也。”《汉书·王莽传上》:“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红阳侯立,太后亲弟,虽不居位,莽以诸父内敬惮之。”《晋书 景帝纪》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诸父,于昭穆之序为不次,则烈祖之世永无承嗣。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聊斋志异 大力将军》款谈间,问,“伊璜是君何人?”答言:“为诸父行。”

诸葛庐

zhūgělú

①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唐 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名胜古迹名。

诸公

zhūgōng

①众公卿。《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诸公者何?诸侯者何?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餘大国称侯。”《论语·宪问篇》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班固《白虎通·礼乐》:“诸公六六为行,诸侯四四为行。”②诸多年老长者。《史记·田叔列传》:“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张守节《正义》:“诸公谓丈人行也。”③泛称各位人士。 唐 杜甫《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广文先生官独冷。”元 贡师泰《送江西傅与砺赴广州教授诗》:“买得吴 船便欲东,更骑羸马别诸公。”《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三位先生,小弟有个疑难在此,诸公大家参一参。”

诸侯

zhūhóu

①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孟子·滕文公下》:“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③星名。④各位大吏,州郡长官。东晋末南朝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诸暨zhūjì诸暨市,浙江省辖县级市,由绍兴市代管。诸暨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越国故地、西施故里、越王勾践图谋复国之所。《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偶到诸暨村中行走,只见天色看看傍晚,一路是些青畦绿亩,不见一个人家。

诸己

zhū

诸:“之于”的合音。之于自身。《礼记·大学》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晋书 符坚载纪上》苟求诸己,何惧外患焉。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非有他故,直以不能内审诸己。”

诸吕

zhūlǚ

指代吕后的亲信吕产、吕禄等。《史记 吕太后本纪》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友以诸吕女为受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妒,怒去,谗之於太后。

诸母

zhūmǔ

①庶母。《礼记·曲礼上》:“诸母不漱裳。”郑玄注:“诸母,庶母也。”孔颖达疏:“诸母,谓父之诸妾有子者。”②称与父亲同辈或年龄相近的妇女;老妇。《史记·高祖本纪》:“沛 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③特指伯母、叔母。清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诸母背我骂:健犊行破车。”《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五》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

诸人

zhūrén

①众人。《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梁书·刘显传》:“任昉尝得一篇缺简书,文字零落,历示诸人,莫能识者。”《红楼梦 第二九回》:“过了一日,至初三日,乃是薛蟠生日,家里摆酒唱戏,来请贾府诸人。”②别人。唐 谷神子《博异志·崔玄微》:“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元 杨暹《西游记第十一出》:“诸人怕你吃,恁爷不怕你吃。”③诸:“之于”的合音。之于别人。礼记·大学》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诸戎

zhūróng

古代称众少数民族。《国语·晋语七》:“五年,诸戎来请服。”《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地东与松、茂、巂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圆餘万里,魏诸戎所无也。”

诸如此类

诸如此例

zhūrúcǐlèi

zhūrúcǐ

许多像这种类型的。指与上述同类的。诸:一些;许多;如:像。书法、绘画、吟诗,诸如此类,他无一不会。晋 葛洪《抱朴子》:“诸如此类,不可具举。”《梁书 武帝纪中》:“凡后宫乐府,西解暴室,诸如此例,一皆放遣。”唐 田再思《服母齐衰三年议》周则冠冕衣裘,乘车而战,今何故不行?周则三老五更、胶序养老, 今何故不行乎?诸如此例,不可胜述。

诸色

zhūsè

各色,各种(事或物)。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语资》:“薛平司徒尝送太仆卿周皓,上诸色人吏中,末有一老人,八十余,着绯。”国子祭酒杨上言,以为:“若以出身人太多,则应诸色裁损,不应独抑明经、进士也。”《水浒传 第五五回》:“且说凌振把应用的烟火药料,就将做下的诸色火炮,并一应的炮石炮架,装载上车。”《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既而户部请自绍兴十一年至十七年,诸色拖欠钱物,除形势及公吏、卿司与上上有力之家未纳数外,并与放免。从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一》臣等向蒙圣恩,俾习儒学,圣意岂不以诸色人仕宦者常多,蒙古人仕宦者常少,欲臣等晓识世务,以备陛下之任使乎?

诸色人等

zhūsèrénděng

各种各样、各色各等的人们。唐·陆贽《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百姓及诸色人等如能力行仁义,均减有无,赒贷贫人,全活数众者,府司具事迹闻奏,朕当授以官秩,蠲其征徭。

诸生

zhūshēng

①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明清时代,凡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通称诸生。唐 韩愈《石鼓歌》:“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宋 李觏《袁州州学记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 袁宏道《徐文长传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聊斋志异 耳中人》谭晋玄,邑诸生也。《聊斋志异 庙鬼》新城诸生王启后者,方伯中宇公象坤曾孙。《聊斋志异 红玉》广平冯翁,有一子,字相如。父子俱诸生。《聊斋志异 元少先生》韩元少先生为诸生时,有吏突至,白主人欲延作师,而殊无名刺。②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史记  孝武本纪》自得宝鼎,上与公卿诸生议封禅。

诸孙

zhūsūn

本家孙辈。宋 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 序》:“先生少时多病,不娶,无子。诸孙大年能掇拾所为诗,请予为序。”《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诸子、诸孙须年十五已上,弟姪等并须年二十已上,方得奏荐。”宋 苏辙《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诸涂

zhūtú

涂”同“途”、“道”,在路上意外遇见,遇诸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八》帝(宋徽宗)时为端正,每退朝,(蔡)攸(蔡京长子)适趋局,遇诸涂,必下马拱立。

诸王

zhūwáng

①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汉 潘勖《册魏公九锡文》魏国置丞相以下羣卿百僚,皆如汉初诸王之制。《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蒙古诸王呼必赉/忽必烈,图垒/托雷第四子也,思大有为于天下,访求贤才,虚己咨询。②众王。唐 韩愈《顺宗实录 一》还至别殿,诸王亲属进贺。元 白珽《湖居杂兴 诗之一》御舟初出赏春霏,传是诸王与后妃。《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诺延悦,许之。于是诸王之谋皆解。③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五车南六星曰诸王,察诸侯存亡。

诸夏

zhūxià

①周代分封的中原各个诸侯国。泛指中原地区。《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论语·八佾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周文 申胥谏许越成》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汉书 王莽传上》春秋晋悼公用魏绛之策,诸夏服从。《汉书 王莽传中》“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敝。”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灭国十五有余,独先诸夏,鲁晋俱诸夏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覬覦,分裂诸夏。”《晋书 文帝纪》公镇靖宇宙,翼播声教,海外怀服,荒裔款附,殊方驰义,诸夏顺轨,是用锡公硃户以居。《晋书 元帝纪》景(司马师)、文皇帝(司马昭),奕世重光,缉熙诸夏。②指中国。明 王鏊《震泽长语·音韵》:“瞿昙之书,能入诸夏,而宣尼之书,不能至跋提河者,以声音之道障阂耳。”《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以慰绥元元之心,诸夏之乱庶几可息!郭沫若《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诸相

zhūxiāng

佛教语。指一切事物外现的形态。《维摩诘所说经·弟子品》:“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羣生而无所度。”《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以释教论之,则宜救苦厄,灭诸相,崇无为。

诸有

zhūyǒu

所有,一切。《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今兵革不起,畜积有余,诸有杂调,一以与民。《百喻经·出家凡夫贪利养喻》:“昔有国王,设於教法:诸有婆罗门等,在我国内,制抑洗浄。”

诸有此类

zhūyǒucǐlèi

犹言诸如此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诸有此类,并文士之瑕累。”

诸御

zhūyù

①嫔妃。《庄子·德充符》:“为天子之诸御,不爪翦,不穿耳。”成玄英疏:“夫帝王宫闈,拣择御女,穿耳翦爪,恐伤其形。”②官名。军中理事官员。《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 。” 司马贞索隐:“诸御谓诸理事之官在军有职掌者。”③复姓。 春秋齐有诸御鞅 。

诸缘

zhūyuán

佛教语。指色香等百般世相。此种种世相,皆为我心识攀缘之所,故称诸缘。《楞严经 卷一》:“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诸缘,缘所遗者。” 西汉·贾谊《治安策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宋 苏轼《和陶杂诗之九》:“思我无所思生,安能观诸缘。”清 顾炎武《应州诗之一》:“顿觉诸缘减,临风独洒然。”

诸子

zhūzǐ

①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明·顾炎武《复庵记》诸子及经史。参见“诸子百家①”。②称呼诸位书生好友。唐 元结《石鱼湖上醉歌》:“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众儿。《宋书 本纪武帝下》诸子旦问起居,入阁,脱公服,止著裙帽,如家人之礼。《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

诸子百家

zhūzǐbǎijiā

①先秦至初学术思想流派的总称。诸子指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举成数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宋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②借指各行各业。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但不知你九流三教,诸子百家,可都通晓么?” 王西彦《古屋第五部二》:“我们决不拘泥统属,我们只以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

zhū

常绿乔木,叶长椭圆形,花黄绿色,果实球形。木材坚硬,可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