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 | zhū | ①露出地面的树根:株连。株戮。先秦 韩非子《五蠹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②棵儿,指整个的植物体:植株。③量词,指植物:一株桃树。 |
株待 | zhūdài | “守株待兔”的省词。株,树桩。《聊斋志异菱角》媪曰:“大乱时,人事翻覆,何可株待?” |
株拘 | zhūjū | 亦作“株驹”。亦作“株枸”。枯树根。《庄子·达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郭庆藩集释:“徐鉉曰:株枸者,近根盘错处。”《列子·黄帝》:“吾处也,若橜株驹。”杨伯峻集释:“株驹,亦枯树本也。” |
株累 | zhūlèi | 株连牵累。《明史·阉党传·李鲁生》:“主事吕下问治徽州吴养春狱,株累者数百家。”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然在奸民之凶顽,固无足惜;而在良民之株累,亦复何堪?” 《聊斋志异 真生》一日,以株累被逮。妻弟饷食狱中,隐置信焉。 |
株连 | zhūlián | 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受株连而下狱。这事也株连了我。株连无辜。《新唐书·怀懿太子凑传》:“(王守澄)又以王贤,有中外望,因欲株联大臣族夷之。”《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五》:“今这奴才,死不肯招,若必求其人,他又要信口诬害,反生株连。” |
株治 | zhūzhì | 牵连治罪。且矫诏纷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
诛 | zhū | ①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②责罚,惩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於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荀子《荣辱篇》:我欲属之狂惑疾病邪?则不可,圣王又诛之。《孟子·万章上》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西汉 李陵《答苏武书》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③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论语·公冶长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明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④治,研究。《孙子兵法·九地篇》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
诛暴 | zhūbào | 诛灭凶暴。《管子·参患》:“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汉书·外戚恩泽侯表序》:“高帝拨乱诛暴,庶事草创,日不暇给。”明 刘基《复用韵答严上人》:“诛暴保民黄石略,将军莫自失戎机。”《汉书·吴王濞传》:“今诸王苟能存亡继絶,振弱诛暴,以安刘氏 ,社稷所愿也。” |
诛贬 | zhūbiǎn | 贬责。《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二》时仇士良等追怨文宗(李昂),凡乐工及内侍得幸于文宗者,诛贬相继。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记与戴东原论修志》:“笔削之例至严,极于《春秋》;其所诛贬,极于乱臣贼子。” |
诛剥 | zhūbāo | 诛求、剥削。前蜀韦庄《秦妇吟》:"旋教魔鬼傍乡村,诛剥生灵过朝夕。"宋 刘安世《论役法之弊》:"今聚敛之臣,惟欲诛剥生民,不为天下久长之虑,其可信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二》江、淮连年荒歉,如闻发运司惟务诛剥,以敷额为能,虽名和籴,实抑配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三》先是三司与发运使谋聚敛,奏诸路转运使上供不足者皆行责降,有馀则加升擢,由是贪进者竞为诛剥,民不堪命。清 卢文弨《跋》:"又言李象古、李涿相继诛剥,令生灵受害。" |
诛残 | zhūcán | 诛灭。《史记·楚世家》:“今子将以欲诛残天下之共主,居三代之传器,吞三翮六翼,以高世主,非贪而何?”《汉书 王莽传》斥逐仁贤,诛残戚属。《宋书·毛脩之传》:“高祖虑脩之至蜀 ,必多所诛残,土人既与毛氏有嫌,亦当以死自固,故不许。”《梁书·武帝纪上》:“勦戮忠贤,诛残台辅,含寃抱痛,噍类靡餘。” |
诛锄 | zhūchú | 根除草木;诛灭。诛锄盗贼。屈原《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五》大奸大恶,固不可不为天下国家诛锄之,若夫有用之才,岂可以细故而轻坏之! |
诛窜 | zhūcuàn | 杀戮。诛杀或流放。《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四》天授革命之际,(李唐)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上(宣宗李忱)自即位以来,治弑宪宗之党,宦官、外戚乃至东宫官属,诛窜甚众。宋 苏辙《乞罢修河司札子》:“夫伟以欺君动众,害及数路,据法当即日诛窜以谢天下。”元 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实赖圣上洪福,幸殒其命,妻子诛窜,无有孑遗。”《明史·徐阶传》:“嘉靖中叶,南北用兵。边镇大臣小不当帝指,辄逮下狱诛窜,阁臣复窃颜色为威福。” |
诛放 | zhūfàng | 谓责其罪而放逐之。《尚书·多方》“非天庸释有夏 ”孔传:“桀纵恶自弃,故诛放。”《晋书·刘颂传》:“周之封建,使国重于君,公侯之身轻于社稷,故无道之君不免诛放。”《资治通鉴 晋纪四》周之诸侯,有罪诛放其身,而国祚不泯 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下:“非不知百官内外各有职分,以谏官御史畏罪而不言,遂恐庶人之议不得上达,故敢不避诛放。” |
诛服 | zhūfú | 征服。《封神演义 第三十五回》子牙曰:“杀降诛服,是为不义。黄将军既言,传令放来。”袁康《越绝书·外传本事》:“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任用贤者,诛服彊楚。” |
诛殛 | zhūjí | 诛杀。《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君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是用锡君鈇钺各一。《晋书 文帝纪》公爰整六军,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维诛殛。《旧唐书·裴度传》:“臣比者犹思隐忍,不愿发明。一则以罪恶如山,怨谤如雷,伏料圣明,必自诛殛。”《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四》帝(赵光义)待(赵)昌言厚,垂欲相之,会(赵)普以勋旧复入,恶昌言刚戾难制,因是请加诛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即有自缚来归者,亦当择其首要,分别诛殛。” |
诛翦 | zhūjiǎn | 亦作“诛剪”。亦作“诛揃”。剪除。《后汉书·窦武传》:“武既辅朝政,常有诛翦宦官之意。”《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平王无道,乃用贼臣之言,囚禁父身,拟将诛剪。”《晋书·王羲之传》记羲之为会稽内史,致书尚书仆射说:“仓督监耗盗官粮,动以万计,吾谓诛剪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资治通鉴 晋纪四十》初,司马楚之奉其父荣期之丧归建康,会宋公(刘裕)称诛翦宗室之有才望者,楚之叔父宣期、兄贞之皆死,楚之亡匿竟陵蛮中。《魏书·刘骏传》:“不任枉酷,即加诛揃。”《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南陈陈叔宝)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诛翦骨肉,夷灭才良。清 唐孙华《闻毁明逆阉魏忠贤墓 诗》:“梼杌宜诛翦,骟马禁腾骧。” |
诛剿 | zhūjiǎo | 诛戮剿灭。《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七》王佐以帅臣亲入贼巢,擒捕诛剿,与向来捕贼不同,书生中不易得也。《水浒传 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剿,他日养成贼势,难以制伏。明 陆采《明珠记·回生》当时交妾身赍奉圣旨,到皇陵上开读,道尚书已行诛剿。 |
诛敛 | zhūliǎn | 求索聚敛。唐 陆贽《奉天遣使宣慰诸道诏》:“又以军费滋广,公储不充,厚取于人,罔率厥典,科条互设,诛敛无常。”《新五代史·杂传九·皇甫遇》:“少从唐明宗征伐,事唐为武胜军节度使,所至苛暴,以诛敛为务,宾佐多解官逃去,以避其祸。”《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一》又,府库匮竭,民鲜盖藏,诛敛科率,殆无虚日。梁启超《岁暮感怀》诗:“近闻诛敛空罗雀,傥肯哀鸣念泽鸿。” |
诛戮 诛僇 | zhūlù | 诛杀;杀害。《周礼·秋官·讶士》:“居馆,则帅其属而为之跸,诛戮暴客者。”《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如复诛戮,益失民望。”《晋书 宣帝纪》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父子二人,同时诛戮。”《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下》然果于诛戮,后多悔之。《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又自以过失,惧人议己,小有疑忌,便见诛戮。《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其间诛戮黜免者,不可胜言。唐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八》至汴,(完颜)崇浩怒(方)信孺不曲折建白,遽以誓书来,有诛戮禁锢语,信孺不为动。宋 欧阳修《朋党论》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鲁迅《准风月谈·“抄靶子”》:“至于偶有凌辱诛戮,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人的缘故。” |
诛茅 | zhūmáo | 有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安居。亦作“诛茆”。南朝梁 沈约 《郊居赋》:“或诛茅而剪棘,或既西而复东。”唐·杨炯《寻杨陷居诗》序:诛茅作室,挂席为门。闽 徐夤《新葺茆堂》诗:“翦竹诛茆就水滨,静中还得保天真。”明 汪廷讷《狮吼记·谈禅》:“他风流慷慨世间稀,选胜诛茅堂搆美。”庞树松《檗子书来约游》诗:“到此倘嫌山水浅,人间何地可诛茅。” |
诛灭 | zhūmiè | 诛杀;消灭。诛灭异端。《水浒传第十五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神明鉴察。 |
诛名 | zhūmíng | 谓根据名义、表面现象而定是非善恶。董仲舒《贤良策二》:“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
诛逆 | zhūnì | 讨伐叛逆。《韩诗外传卷一》:“於是灵公乃与师而从之。宋人闻之,儼然感説,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诛逆存顺。”《史记·晋世家》:“郤至曰:‘发兵诛逆,见彊辟之,无以令诸侯。’”《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宋 王禹偁《宣徽南院使镇州都部署郭公墓志铭》:“五月,夏州白狄之戎叛,公往招诱之。至则张以军威,諭以朝旨,诛逆抚顺,蕃部便之。” |
诛辟 | zhūpì | 杀戮。《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晋书·景帝纪》:“奸臣李丰等靖谮庸回,阴构凶慝。大将军纠虔天刑,致之诛辟。”《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夫子罪莫大于累父,臣恶莫深于毁君,固之过衅,事合诛辟。 |
诛谴 | zhūqiǎn | 亦作“诛遣”。诛杀贬谪。何垠注:“诛谴音株缱,戮也,谪也。”一本作“诛谴。”《资治通鉴 陈纪七》(北周宇文赟)密令左右伺察群臣,小有过失,辄行诛谴。 |
诛求 | zhūqiú | 需索;强制征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杜预注:“诛,责也。”《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征师日滋,赋敛日重,内自京邑,外洎边陲,行者有锋刃之忧,居者有诛求之困。《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暴令峻于诛求,疲空于杼轴,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王)播领盐铁,诛求严急,正入不充而羡余相继。郁达夫《杂感 诗之三》诛求又掠旄倪去,风鹤重添妇女惊。《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幸逢廉吏,犹可有馀。若诛求无艺,则民无以为生。 |
诛求无厌 | zhūqiúwúyàn | 指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厌:满足。清朝末年,人民对诛求无厌的封建统治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元史 乌古孙泽传》:“湖广平章政事要来木贪纵淫虐,诛求无厌。” |
诛求无已 | zhūqiúwúyǐ | 索取贪求,指勒索诈取没完没了。《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经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
诛却 | zhūquè | 杀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五通(二)》:“妾为君遣婢南下矣。婢子弱,恐不能便诛却耳。”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昏官若动,即便诛却!” |
诛伤 | zhūshāng | 诛杀。焦赣《易林·大有之师》:“三火起明,两灭其光,高位疾巅,骄恣诛伤。”《汉书·刘向传》:“臣见众人闻堪前与刘更生等谋毁骨肉,以为当诛,故臣前言堪不可诛伤,为国养恩也。” |
诛赏 | zhūshǎng | 责罚与奖赏。亦赏诛。《周礼·天官·大宰》:“三岁,则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之。”《晋书 武帝纪》古者岁书群吏之能否,三年而诛赏之。晋 潘岳《西征赋》:“昔明王之巡幸,固清道而后往,惧衔橜之或变,峻徒御以诛赏。”《资治通鉴 汉纪三》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汉书 王莽传》借假遗诏,频用赏诛。《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晋书 文帝纪》师次于项,假廷尉何桢节,使淮南,宣慰将士,申明逆顺,示以诛赏。《资治通鉴 晋纪四》人主诚能居易执要,考功罪于成败之后,则群下无所逃其诛赏矣。宋陆游上殿札子:“臣昧死伏望陛下推至平至公之道,自朝廷始,然后下诏戒敕四方,而继之以诛赏。” |
诛死 | zhūsǐ | 杀戮。《史记·田叔列传》:“时左丞相自将兵,令司直田仁主闭守城门,坐纵太子,下吏诛死。”《汉书·司马迁传》:“为人臣子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诛死之罪。”《汉书 王莽传》二子前诛死,(王)安颇荒忽,乃以临为皇太子,安为新嘉辟。明 沉德符《野获编·刑法·逸囚正法》:“江陵当国时,持法不少假,如盗钱粮四百两以上,俱非时诛死。” |
诛讨 | zhūtǎo | 征伐;讨伐。《汉书 王莽传》“臣闻古者畔逆之国,既以诛讨,则猪其宫室以为污池,纳垢浊焉,名曰凶虚,虽生菜茹,而人不食。”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唐 李德裕《请先降使至党项屯集处状》:“若不送罪人,犹敢啸聚,必当大兵诛讨,他日不得有词。”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目录》:“前日商学报各界开会,发表对内对外宣言,皆以诛讨卖国贼为人民一致之主张。” |
诛心 | zhūxīn | 谓揭露、指责人的思想、用心。 明 沉周《石田杂记》:“传闻于天下,以为王公诛心之钺也。”《儿女英雄传 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一番话说得言言逆耳,字字诛心,叫那安公子怎样的开口?” 夏衍 《观剧偶感》:“讽喻之妙,在于诛心。” |
诛心之论 | zhūxīnzhīlùn |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90回:“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你那里晓得,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 |
诛夷 | zhūyí | 杀戮,诛杀。《史记·封禅书》:“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 《后汉书 袁绍传》于是绛侯、朱虚兴威奋怒,诛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道化兴隆,光明融显,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宋 苏轼《到常州谢表之一》:“伏念臣所犯罪戾,本合诛夷,向非先帝之至明,岂有余生于今日?” 章炳麟《社会通铨 商兑》:“其始固不得不甲兵耀武,不幸而被诛夷,则与革命何择?”《资治通鉴 汉纪三》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资治通鉴 汉纪七》下吏治,诛夷平。 |
诛责 | zhūzé | 惩罚;责罚。《尉缭子·原官》:“明赏赉,严诛责,止奸之术也。”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之一:“乃如安石之愚,则愿执事不矜宠利,不惮诛责,一为天下昌言,以寤主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一》闻(胡)铨上章历诋,盖缘臣等识浅望轻,无以取信于人,伏望睿断早赐诛责,以孚众听。清 陈鳣《对策》:“故托夫币迹以为发起也,则又以宰我为有心昼寝,以待夫子诛责,恐无此情理也。” |
诛逐 | zhūzhú | 诛戮、贬斥。董仲舒贤良策二:“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xiè、咎繇。”《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二》(李林甫)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元年》:“时殿省旧人多见诛逐,唯爰(徐爰)巧于将迎,始终无迕;废帝待之益厚,羣臣莫及。” |
诛罪 | zhūzuì | 讨伐有罪者。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吾见强弩长戟,诛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 |
珠 | zhū | ①蛤蚌因沙粒窜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的物质,逐层包起来形成圆粒,乳白色或略带黄色,有光泽,可做装饰品,亦可入药。称“珍珠”(亦作“真珠”,简称“珠”):蚌。珠宝。珠花。夜明珠。珠玑(喻优美的词藻或诗文)。珠联璧合(珍珠联成串,美玉放在一起,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宋 宋祁《落花》:“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古代传说:南海有鲛人,泣泪成珠。这里指以蚌生珠喻人落泪。)②像珠子的东西:汗珠。泪珠。露珠。 |
珠箔 | zhūbó | ①即珠帘。汉武帝故事:“武帝起神室,以白珠织为箔。”唐 李白《陌上赠美人诗》:“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唐 白居易《长恨歌》:“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宋 刘秉《七夕诗》:“珠箔风轻月似钩,还将锦绣结高楼。”明 夏完淳《怨晓月赋》:“美人二八兮捲珠箔,明月三五兮流华阁。”清 汪懋麟《东风第一枝词》:“喜六街高揭金幡,万户低垂珠箔。”参见“珠帘”。②比喻春雨细密。唐 李商隐《春雨》:“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
珠箔银屏 | zhūbóyínpíng | 珠缀的帘子,银制的屏风。多形容神仙洞府陈设华美。唐·白居易《长恨歌》:“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
珠沉玉碎 | zhūchényùsuì | 比喻美女的死亡。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便要提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 |
珠翠 | zhūcuì | ①珍珠和翡翠。妇女华贵的饰物。②借指盛装女子。《水浒传第二回》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③指蚌和翠鸟。 |
珠珥 | zhūěr | 缀珠的耳饰。刘向《说苑·贵德》:“郑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珮,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瑟之声。”《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珠珥在耳,首饰犹存。”元 方回《孔府判野耘读》唐书·南诏传为此诗问其俗:“碧鈿悬珠珥,银鉤摘象驮。” |
珠歌翠舞 | zhūgēcuìwǔ | 指声色美妙的歌舞。宋·周邦彦《尉迟杯·离恨》词:“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清·吴伟业《圆圆曲》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
珠宫贝阙 | zhūgōngbèiquè | 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形容房屋华丽。战国楚·屈原《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一进门,便是十几架一间的敞厅,厅上陈设的如珠宫贝阙一般,处处都夺睛耀目。 |
珠冠 | zhūguān | 珠饰的帽子。《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大郎抬眼看时,见一个年老妇人,珠冠绯袍,拥一女子,袅袅婷婷,走出厅来。清 袁枚《题柳如是画像诗》:“生綃一幅红妆影,玉貌珠冠方绣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者》:“珠冠秀紱,南面坐。”鲁迅《彷徨·孤独者》:“(她)穿着描金的衣服,戴着珠冠。” |
珠光宝气 | zhūguāngbǎoqì | 形容衣服、饰物华丽、光采四射。珠、宝:指首饰;光、气:指闪耀的光采。清 漱六山房《九尾龟》:“簪饰虽是不多几件,而珠光宝气,晔晔照人。”鲁迅《准风月谈 难得糊涂》:“这光芒要是只在字和词,那大概像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了。” |
珠还 | zhūhuán | 失而复得或去而复返。“珠还合浦”的省略。《聊斋志异 马介甫》归告侄,欲谋珠还。侄固不肯。 |
珠还合浦 | zhūhuánhépǔ | 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亦“还珠合浦”。出自《后汉书·循吏传·孟尝》:“(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聊斋志异 赌符》族人曰:“倘得珠还合浦,花骨头当铁杵碎之!”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十七回:“闻未家只有两女,其幼者已沉西湖,生死未卜;方才老伯说是两位小姐,想已珠还合浦矣?” |
珠玑 | zhūjī | 珠玑:珠子。字字珠玑: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庄子·列御寇》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螺蚌相语》螺曰:“然,云何珠玑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孙)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何苦而不听其交易?”宋 柳永《望海潮》:“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乾隆下江南》:真是文能安邦,武可定国,胸罗锦绣,满腹珠玑,上晓天文,下知地理 |
珠玑满腹 | zhūjīmǎnfù | 玑:不圆的珠子;珠玑:比喻优美的文章。形容人很有文才。唐·杜牧《樊川文集》三:“一杯宽幕席,五字弄珠玑。”宋·吴处厚《表箱杂记》卷八:“只知外貌之粉泽,谁料满腹填珠玑。烘内翰珠玑满腹,锦绣盈肠,一只曲儿,有甚难处?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烘内翰珠矾满腹,锦绣盈肠,一只曲儿,有甚难处? |
珠泪 | zhūlèi | 眼泪。泪滴如珠,故称。南朝梁 张率《长相思》诗:“空望终若斯,珠泪不能雪。”唐 李白《学古思边诗》:“相思杳如梦,珠泪湿罗衣。”宋 韩稹《凤箫吟 锁离愁》:“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明 施耐庵《水浒传 第九八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 八十七回》:不料这几句话更提起黛玉初来时和宝玉的旧事来,一发珠泪连绵起来。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我总不相信国粹家道德家之类的痛哭流涕是真心,即使眼角上确有珠泪横流,也须检查他手巾上可浸着辣椒水或生姜汁。” |
珠砾 | zhūlì | ①珍珠碎粒。朱仲《相贝经》:“南海贝如珠砾,或白驳,其性寒,其味甘,止水毒。”②谓以珍珠当瓦砾。唐 杜牧《阿房宫赋》:“鼎鐺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邐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③珍珠与砂砾。比喻好与坏。元 柳贯《文子方寓直翰林数日即以使往云南选诗用识别》:“岂无甲乙簿,珠砾同一收。” |
珠帘 | zhūlián | 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唐 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捲西山雨。”唐 李白《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唐 王昌龄《长信怨》:“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唐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宋 黄升《清平乐 宫怨》:“珠帘寂寂。愁背银缸泣。记得少年初选入。三十六宫第一。” |
珠联璧合 | zhūliánbìhé | 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的美好样子。亦“璧合珠联”。《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钱钟书《围城》董太太是美人,一笔好中国画,跟我们这位斜川兄真是珠联璧合。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便是你两个,当日无心相遇,也想不到今日珠联璧合,作了同床姐妹。 |
珠履 | zhūlǚ | ①原指珠饰之履。唐 储光羲《同王维偶然作》诗之八:“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②后喻指有谋略的门客。宋 陆游 《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诗:“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明 孙梅锡《琴心记·王孙作醵》:“身老爱才华,座上皆珠履。” 《聊斋志异 宫梦弼》雍门泣后,珠履杳然,令人愤气杜门,不欲复交一客。 |
珠钿 | zhūdiàn | 嵌珠的花钿。多为妇女首饰。 宋 秦观《满庭芳·咏茶》词:“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 元 大欣《次韵张梦臣侍御游蒋山五十韵》:“珠钿沉眢井,金铺委坏垣。”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丑狐》:“女自往搜括,珠钿衣服之外,止得二百馀金。” |
珠襦 | zhūrú | ①贯珠为饰的短衣,古代帝、后所服。《汉书 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②古代帝、后及贵族的殓服。《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先是,霍州发楚夷王女冢,尸如生焉。得珠襦玉匣,帝珍之,还以敛焉。 |
珠围翠绕 | zhūwéicuìrào | 珍珠、翡翠团团围绕。形容豪华、富贵或女子服饰华丽。也形容美女侍从众多。元 金好问《书贻第三女珍》:“珠围翠绕三花树,李白桃红一捻春。”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 |
珠犀 | zhūxī | 是指珍珠与犀角。谓珍贵之物。《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四》库库尝以秘书监丞奉命往核泉舶,芥视珠犀,不少留目。明 袁华《渡吴淞江 诗》鱼蟹松陵市,珠犀沪渎舟。 |
珠袖 | zhūxiù | 珠子袖饰。女性手腕旁的成排的珠串袖饰,它们被缝在上衣或其他外衣的袖子上。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
珠缨 | zhūyīng | ①串珠的缨络,常作冠纽,头饰。 《花月痕第四三回》:“许多宫妆侍女……簇拥着两位珠缨蔽面的女神下车。”②喻指晶莹成串之物。 宋 陆游《蟠龙瀑布诗》:“远望纷珠缨,近观转雷霆。”此指成串的水珠。③喻指穿戴华贵的人。 明 何景明《白紵歌》:“珠缨列座琼筵开,秦筝慷慨赵瑟哀。” |
珠有泪 | zhūyǒulèi | 《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唐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
珠玉 | zhūyù | ①珍珠和玉。泛指珠宝。《晋书 武帝纪》戊辰,下诏大弘俭约,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颁赐王公以下各在差。《宋书 本纪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南朝梁 江淹《别赋》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②小粒圆形的玉。③比喻妙语或美好的诗文。④比喻丰姿俊秀的人。⑤喻俊杰,英才。 |
珠玉在侧 | zhūyùzàicè | 比喻有容貌、德才都超过自己的人在身边。侧:一旁;珠玉:珍珠美玉;借指仪态华贵的人。今有珠玉在侧,怎能不令人自惭形秽? 《晋书 卫玠传》:“玠风神秀异,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每见玠辄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
珠圆玉润 | zhūyuányùrùn | 像珍珠那样浑圆;像美玉那样润泽。形容皮肤、歌喉;文笔等圆润而富有光彩。润:润滑;光滑。明 汪珂玉《珊瑚网 名画题跋》:“黄鹤仙翁寄余诗画,两学贤友俱有和章,明窗展玩,珠圆玉润,照耀后先。”清 周济《词辨》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 |
铢 | zhū | ①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等于旧制一两(亦有其他说法,标准不一):铢两(极轻微的分量)。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喻极微小的数量)。铢积寸累(lěi)(喻一点一滴地积累)。《资治通鉴 齐纪五》但当校其寸长铢重者先叙之,则贤才无遗矣。② 不锋利:铢钝。 |
铢钝 | zhūdùn | 不锋利。《三国志·吴志·薛综传》:“器械铢钝,犬羊无政,往必禽克,诚如明诏。” |
铢积寸累 | zhūjīcùnlěi | 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也形容事物完成的不容易。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寒女之丝,铢积寸累。步武所临,云生雷起。《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曾国藩《克勤小物》为学须铢积寸累。 |
铢累寸积 | zhūlèicùnjī | 犹言一点一滴地积累。常形容事物完成之不易。宋·朱熹《朱子语类·朱子一》扬某自十四五岁时,便觉得这物事是好底物事,心便爱了。某不敢自昧,实以铢累寸积而得之。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武宗至大三年》货财非经天降,皆世祖铢累寸积而致之。 |
铢两 | zhūliǎng | ①一铢一两。引申为极轻的分量。子华子·北宫子仕:“夫平犹权衡然,加铢两则移矣。”《资治通鉴 宋纪十》转相骄矜,互争铢两,唯论门户,不问贤能。南史·刘悛传:“时议多以钱货轻转少,宜更广铸,重其铢两,以防人奸。” 宋王安石感事诗:“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明归有光会文序:“时之论文,率以遇不遇加铢两焉。” 鲁迅《热风·估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②比喻微小。《汉书·晁错传》:“今秦 之发卒也,有万死之害,而亡铢两之报。”《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四》(安禄山)又令府县推按,铢两之物无不穷治,连引搜捕,支蔓无穷,民间骚然,益思唐室。《明史·佞幸传·陆炳》:“炳任豪恶吏为爪牙,悉知民间铢两奸。” |
铢两分寸 | zhūliǎngfēncùn | 指极少的数量。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 |
铢两悉称 | zhūliǎngxīchēng | 悉:都。形容两者的轻重或优劣相当,没有一点差别。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
侏 | zhū |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
侏儒 | zhūlú | ①梁上短柱。礼记.明堂位.郑玄注:藻梲,画侏儒柱,为藻文也。韩愈《进学解》“欂栌侏儒,椳阓楔,各得其宜”。②身材异常矮小的人;矮子。《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零一》(阎)孝忠为所执,金人见貌陋而侏儒,不知为守臣,乃令荷担,孝忠乘间奔西陵。阿英《明朝的笑话》奉化应方伯,在京与试,成绩很优;因为貌颇侏儒,未能列选。 |
侏儒观戏 | zhūrǔguānxì | 比喻自己没有主见,只是跟着别人说。宋 朱弁《曲洧旧闻》第七卷:“譬侏儒观戏,人笑亦笑,谓‘众人决不误我’者,比比皆是也。” |
侏儒一节 | zhūrǔyījié | 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汉 桓谭《新论 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唐·刘知幾《史通·核才》:“观侏儒一节,而他事可知。” |
侏张 | zhūzhāng | 强横跋扈;放肆。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自顷辀张,困于逆乱”李善注引 扬雄《国三老箴》:“负乘覆餗,奸寇侏张。”《宋书·索虏传》:“天未忘难,祸乱仍起,猃狁侏张,侵暴中国。”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三》:“ 朱滔长驱于河北 …… 希烈侏张于淮楚。” |
茱 | zhū | 植物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 |
茱萸 | zhūyú | ①落叶小乔木,结长椭圆形核果,红色,味酸,可入药。通称“山茱萸”。茱萸寺位于江苏徐州贾汪区境内,是中国最大的药师佛道场。它坐落在徐州市最高峰大洞山南麓,依傍着古老的不牢河,紧邻鹿楼万亩石榴园。始建于北魏,兴于隋唐,明代中期最为鼎盛。清末民国,战乱纷生,寺院毁损,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仅见门楼和千年银杏一棵,余则没入荒草之中,2009年寺院重建。②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蛛 | zhū | 指“蜘蛛”:蛛网。蛛丝马迹。 |
蛛蝥 | zhūmóu | 蜘蛛的别名。《吕氏春秋·异用》:“昔蛛蝥作罟,今之人学纾。”高诱注:“贾谊书·谕诚篇:‘蛛蝥作,今之人循绪。’”晋 左思《魏都赋》:“薄戍绵羃,无异蛛蝥之;弱卒琐甲,无异螳螂之卫。” 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殷汤闵禽兽,解祝蛛蝥。”清 姚鼐《送朱子颍知泰安府诗之二》:“埽定蛛蝥将偃伯,登封鹣鲽 》欲来王。《资治通鉴 秦纪二》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 |
蛛丝马迹 | zhūsīmǎjì | 马蹄的痕迹,蜘蛛的细丝。比喻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我们要细心去寻找其中的马迹蛛丝。清 魏子安《花月痕》第五回:“明中之暗,正中之侧,侧中之正,草蛇灰线,马迹蛛丝。”亦“马迹蛛丝”。 |
蛛网 | zhūwǎng | 蜘蛛所织成的丝,系由腹部腺体分泌粘液,通过纺织器小孔排出,暴露在空气中变硬。宋 辛弃疾《摸鱼儿词》:“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宋 陈师道《春怀示邻里诗》:“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
洙 | zhū | 洙水:水名,在中国山东省,泗水的支流。 |
洙泗 | zhūsì | 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
邾 | zhū | 古国名,在中国今山东省邹县。《左传 子鱼论战》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明史卷七 成祖三》永乐十五年夏四月己巳,次邾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