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 | zhòu | ①(马)快跑:驰骤。《庄子·马蹄》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庄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②急,疾速,突然:天气骤冷。骤然。暴风骤雨。《资治通鉴 魏纪六》曹爽素与亲善,及辅政,骤加引擢,以为腹心。《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二》曾有人言,近日自郡守为郎,间有不曾历职事官者,却似太骤。《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叶)衡由知县不十年至宰相,进用之骤,人谓出于曾觌云。 |
骤得 | zhòudé | ①屡次实现。寓意为长在。②骤然得到。宋 苏轼《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骤贵 | zhòuguì | 突然显贵。《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王钦若骤贵,(杨)亿素薄其为人,钦若衔之,陈彭年方以文史售进,忌亿名出己右,相与毁訾于帝(宋真宗赵恒)。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吏部二胡暴贵不终》:“二胡皆以权奸荐用,亦以材谞受上知,皆骤贵而死非命。”明 文征明《记震泽锺灵寿崦西徐公》:“柄臣用事,中外之臣攀附,骤贵者比比,而公顾独以不合去。” |
骤马 | zhòumǎ | 使马奔驰,纵马。《水浒传 第八十八回》斗不到二十余合,番将回身便走,王文斌见了,便骤马飞枪直赶将去。 |
骤胜 | zhòushèng | 屡次胜利。《吕氏春秋·适威》:“骤战而骤胜。”高诱注:“骤,数也。”《战国策·燕策二》:“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三年》:“楚王聪等进攻洛阳 ……长驱至宜阳,自恃骤胜,怠不设备。”《资治通鉴 陈纪九》李充言于(杨)爽曰:“突厥狃于骤胜,必轻我而无备,以精兵袭之,可破之。” |
骤雨 | zhòuyǔ | 暴雨。《老子·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宋 秦观《满庭芳·咏茶词》:“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宋 柳永《雨霖铃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明 无名氏《白兔记·访友》:“百花逢骤雨,万木怕深秋。”花城1981年第3期:“有次,下了场仲夏的骤雨,甜菜组的姑娘和小媳妇们,都急着忙着朝林带里躲。” |
宙 | zhòu | 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宇宙。 |
胄伷 | zhòu | ①帝王或贵族的子孙:贵胄。胄裔。胄子(古代帝王和贵族的长子,都要进入国学学习,后亦泛称国子学生)。胄耳。簪缨之胄。《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伏惟大王出自孝景皇帝中山靖王之胄,本支百世。《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资治通鉴 宋纪四》广平游雅、太原张伟等,皆贤隽之胄,冠冕周邦。《资治通鉴 齐纪三》(北)魏宗室及功臣子孙封王者众,乙丑,诏:“自非烈祖之胄,余王皆降为公,公降为侯;而品如旧。”《聊斋志异 青梅》尼婉语之曰:“渠簪缨胄,不甘媵御。公子且归,迟迟当有以报命。”②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甲胄(甲衣和头盔)。介胄(“介”,甲衣)。《晋书 惠帝纪》金墉毁冕,汤阴释胄,及尔皆亡,滔天来遘。《资治通鉴 周纪三》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宋 苏洵《心术》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
胄监 | zhòujiān | 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近年文气委苶,请申饬胄监师儒之官,专于训导,使之通习经传,考订义理,课试抡选,须合体格,去浮华穿凿之弊。明 沈德符《野获编·科场二·北场口语之多》然向来被议者,主试皆南人,举子皆胄监,岂畿辅子衿,皆曾史耶? |
胄裔 | zhòuyì | 子孙后代。《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周之胄裔也,而弃在海滨,不与姬通。”《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恪见诛於吴,子孙皆尽,而亮自有胄裔。”李燮和《上孙大总统书论和战之局宜早定》:“若公犹迟疑不决,当机不断,或且误听袁氏再求和议之举,则误我神州大局,沦胥我炎黄胄裔者,公将不能辞其咎矣。” |
胄子 | zhòuzǐ | ①帝王或贵族的长子。语出《尚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孔颖达疏:"继父世者,惟长子耳,故以胄为长也。"②国子学生员。晋 潘尼《释奠颂》:"莘莘胄子,祁祁学生。"《隋书·高祖纪下》:"而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隋书·高祖纪下》:"而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续资治通鉴 卷第十六》上(赵光义)言:“方今文士虽多,通经者甚少,愿精选《五经》博士,增其员,各专业以教胄子。此风化之本。”《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修国子监以居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