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 zhòng I. | ①分(fèn)量较大,与“轻”相对:重负。重荷。重量(liàng)。重力。举重。负重。唐 杜甫《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②程度深:重色。重病。重望。重创。③价格高:重价收买。④数量多:重金聘请。眉毛重。重兵。⑤主要,要紧:重镇。重点。重任。重托(国家重大的托付)。重柄。⑥意动用法,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庄重:重视。尊重。器重。隆重。认为繁重。《论语·学而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唐 王维《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⑦言行不轻率:慎重。自重。明 王守仁《瘗旅文》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II.chóng①再:重复。重申。重版。重沓(重复繁冗)。重阳。重逢。②重庆:地名,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③层:重叠。重霄。重洋。重唱。重峦叠嶂。 |
重犴 | zhòng’àn | 幽深的牢狱。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身系重犴,如鸟在笼。” |
重宝 | zhòngbǎo | ①犹重器。多指鼎彝宝器。《战国策·东周策》:“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②泛指贵重的财宝。《孔子家语·屈节》:“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礼。”汉 贾谊《过秦论上》:“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收市重宝,逃入反侧之地。”明 刘基《郁离子·犁冥》:“余实有重宝,今将献之。”③中国古钱币的一种名称。以一当十、或当五十,有铜、铁、铅质的三种。币面多在“重宝”二字前铸有年号。最早的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铸的“乾元重宝”。后有南的“乾亨重宝”、宋仁宗的“庆历重宝”、宋徽宗的“崇寧重宝”和清代的“咸丰重宝”等。 |
重碧 | zhòngbì | ①深绿色。唐 杜甫《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②宋代叙州(故治为今四川省宜宾县)酒名。宋 费衮《梁谿漫志·二州酒名》:“叙州本戎州也。老杜戎州诗云:‘重碧倾春酒,轻红擘荔枝。’今叙州公醖,遂名以‘重碧’。” 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郡醖旧名重碧,取杜子美戎州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之句。” |
重畜 | zhòngchù | 重要财富。指宝货等。《国语·吴语》:“请王励士,以奋其朋势,劝之以高位重畜,备刑戮,以辱其不励者。”韦昭注:“重畜,宝财。”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夫天下,大器也;羣生,重畜也。”李善注:“《汉名臣奏》:陈风对问曰:‘民如六畜,在牧养者耳。’”《旧唐书·后妃传下·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守累圣之公器,御羣生之重畜。” |
重创 | zhòngchuāng | 使受到严重的损伤。重创敌军。《宋书 本纪武帝上》诸将力战,多被重创。 |
重地 | zhòngdì | ①以土地为重。②敌人内部的地方。《孙子·九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③泛指地位重要或性质重要的地方。 |
重典 | zhòngdiǎn | ①严厉的刑律。治乱国用重典。《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如敢依前容纵公吏等乞觅骚扰,当置重典。②重要的典籍。 |
重风 | zhòngfēng | 病名。中风。《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 |
重服 | zhòngfú | 服丧过度;重丧服。《汉书·文帝纪》:“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孔时为太常,形素羸瘦,著重服,竟日涕泗流涟。”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 卷四》:“国朝有诸叔而嫡孙承重服者自辉始。” |
重宫 | zhònggōng | 深宫。《晋书·惠帝纪》:“祸乱滔天,奸逆仍起,至乃幽废重宫,宗庙圮绝。” |
重厚 | zhònghòu | ①持重而敦厚。《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资治通鉴 后梁纪·后梁纪六》吴宣王(杨隆演)重厚恭恪,徐温父子专政,王未尝有不平之意形于言色,温以是安之。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大抵人性类其土风:西北多山,故其人重厚朴鲁。”郑振铎《黄公俊之最后》:“忠直而朴实,重厚而勇敢。”②富厚。《墨子·号令》:“县各上其县中豪杰,若谋士,居大夫,重厚口数多少。”毕沅校注:“重厚,言富厚。” |
重华 | zhònghuá | ①虞舜的美称。《陈书 本纪卷二高祖武帝陈霸先下》放勋、重华之世,咸无意于受终。②旧喻帝王功德相继,累世升平。③岁星的别称。 |
重寄 | zhòngjì | 重大的托付。《史记·龟策列传》:“盛德不报,重寄不归。”《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我与王公(王僧辩)俱受重寄,语未绝音,声犹在耳,岂期一旦便有异图。《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巴图辞谢曰:“臣曩膺重寄,深惧弗称,况敢叨滥厚禄以受重赐乎!” |
重客 | zhòngkè | 贵客。《史记·高祖本纪》:“沛中豪桀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唐 王勃《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陶潜彭泽,自得高人;王吉临邛,仍延重客。”清 王晫《今世说·惑溺》:“(邵弥)与人饮,不半升,颓然就睡,虽坐有重客弗顾。” |
重劳 | zhòngláo | 增加劳累。《左传·襄公十五年》:“(向戌)见孟献子,尤其室,曰:‘子有令闻而美具室,非所望也。’对曰:‘我在晋,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资治通鉴 隋纪·隋纪三》卿辈自犯国刑,身婴缧绁,固其职也;重劳援卒,岂不愧心哉!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今又重劳营奉,朕所哀矜。” |
重利 | zhònglì | ①高利。重利放债。②以利为重。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③看重钱财。重利轻义。④使获利。《庄子·胠箧》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
重敛 | zhòngliǎn | 犹苛税。《管子·法禁》:“以重敛为忠,以遂忿为勇者,圣王之禁也。”《后汉书·贾琮传》:“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姦。”《晋书 王羲之传》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明 方孝孺《书三王策文后》:“武帝穷侈极欲,以处其身,而严刑重敛,以困天下。” |
重练 | zhònɡliàn | 厚而无纹的素丝织品。《汉书·王莽传上》:“陛下春秋尊,久衣重练,减御膳,诚非所以辅精气,育皇帝,安宗庙也。” |
重名 | zhòngmíng | ①盛名,很高的名望或很大的名气。很高的名位。《后汉书·孔融传》:“孔文举有重名。”《后汉书·袁术传》:“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邪?”《晋书 谢安传》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晋书 王羲之传》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王)敦主簿。《宋书 本纪武帝上》(王)绥少有重名,以高祖起自布衣,甚相凌忽。《资治通鉴 齐纪·齐纪一》太傅(萧)道成以谢有重名,必欲引参佐命,以为左长史。明 宋濂《赠马氏复姓序》:“怡氏名宽者,有重名于时。”清 吴伟业《圆圆曲》:“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指清 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一:“梅思祖以淮安降,上谕之曰:‘汝等多故赵均用部曲,往往皆授重名,继归张氏,复食其禄。’”②重视名誉。《庄子·刻意》:“众人重利,廉士重名。”犹同名。《红楼梦 第五四回》:“重名重姓的多呢。”《红楼梦 第五六回》:“同时隔代,重名的很多。” |
重明节 | zhònɡmínɡjié | 农历九月四日,宋光宗赵惇生日。宋 陆游《丞相率文武百僚请建重明节表》臣等不胜大愿,请以九月四日为重明节。《宋史·光宗纪》辛巳,以生日为重明节。《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庚午,重明节,百官上寿,请帝(宋光宗)朝重华宫,不听。 |
重男轻女 | zhòngnánqīngnǚ | 重视男子,看轻女性。指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曲波《林海雪原》:“说的白茹含羞带乐的一撅嘴,‘什么黄毛丫头,重男轻女的思想。’” |
重逆无道 | zhòngnìwúdào | 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汉书·吴王刘濞传》:"而昂(楚王刘昂))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丁)谓亦知其不可,而重逆(雷)允恭意,唯唯而已。允恭即入奏曰:“山陵使亦无异议矣。” |
重器 | zhòngqì | ①国家的宝器。《孟子·梁惠王下》:“毁其宗庙,迁其重器。”焦循《正义》:“复迁徙其国中之宝器。”《国语·晋语九》:“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韦昭注:“重器,圭guī璧钟鼎之属。”《淮南子·本经训》:“大钟鼎,美重器。”高诱注:“重器,大器,盖钟鼎也。”《战国策·赵策四 触詟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诸葛)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②比喻天下,政权。《史记·伯夷列传》:“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司马贞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父(曹)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輦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③指重要的器物、财物。清 周亮工《书影卷一》:“吏部伪以金、银、锦、币诸重器为籍,使追捕如法。”④犹大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书·梅福传:“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三国志·蜀志·诸葛瞻传》:“瞻 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隋书·李礼成传》:“此儿平生未尝回顾,当为重器耳。”⑤犹重兵器。《墨子·备梯》:“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岑仲勉简注:“重器,犹今言重兵器。” |
重迁 | zhòngqiān | ①不轻易迁居。《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晋 束晳《广农议》:“徙迁 西州,以充边土,赐其十年之复,以慰重迁之情,一举两得,外实内宽。”参见“怀土”。②谓再次调动官职。唐 杨巨源 《酬裴舍人见寄 诗》:“谁道重迁是旧班,自将霄汉比乡关。” |
重囚 | zhòngqiú | 旧指犯有重罪的囚犯。《宋书·刘燮传》:"遇其所生,弃若粪土;褴褛比于重囚,穷困过于下使。"《宋史·李衡传》:"(衡)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历任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
重辟 | zhòngpì | 极刑;死罪。《东周列国志 第二回》:“幽王大喜,传旨将申后退入冷宫,废太子宜臼为庶人,立褒妃为后,伯服为太子。如有进谏者,即系宜臼之党,治以重辟。”《陈书·孔奂传》:“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辟,事连台阁,人怀忧惧。”《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韦澳对曰:“陛下(宣宗李忱)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臣未敢奉诏。”宋 陆游《与尉论捕盗书》:“此十许人,皆负重辟。”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六·罗文毅》:“使应魁不死,将置重辟矣。” |
重肉 | zhòngròu | 谓两种以上的肉食。《北齐书·杨愔传》:“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到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明 唐顺之《王母缪孺人墓志铭》:“诸子有进重肉者輙不食,至奉宾客,未尝不丰洁。”《资治通鉴 汉纪十》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
重深 | zhòngshēn | ①幽深;深邃。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躕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祕。”三国魏 曹植《离思赋》:“水重深而鱼悦,林修茂而鸟喜。”明 何景明《白菊赋》:“迺若閒舘重深,高幕虚凉,簷萧萧以下月,庭蔼蔼而降霜。”②谓困难或险阻多而大。文选·张载《拟四愁诗》:“愿因流波超重深,终然莫致增咏吟。”吕延济注:“重深阻险,喻谗佞也。”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
重生 | zhòngshēng | ①谓珍重身体,爱惜生命。道家以生命为贵,以富贵利欲足以妨其生,故强调重生轻物。《庄子·让王》:“重生则利轻。”陆德明释文引李颐曰:“重存生之道者,则名利轻。”《韩非子·解老》:“爱子者慈於子,重生者慈於身,贵功者慈於事。”《吕氏春秋·本生》:“故古之人有不肎富贵者矣,由重生故也。”②谓以民命为重。晋 挚虞《祀皋陶议》:“祭用仲春,义取重生。”③再生;复活。《南史·谢惠连传》:“灵运见其新文,每曰:‘张华重生,不能易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九》:“令爱小姐与小壻实是夙缘未絶,得以重生。”鲁迅《彷徨·伤逝》:“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
重始 | zhòngshǐ | 慎重于事物行为的开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二端》:“岂非贵微重始、慎终推效者哉!”汉·班固《白虎通·礼乐》:“合观之乐儛於堂,四夷之乐陈於右,先王所以得之,顺命重始也。”《晋书 景帝纪》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 |
重士 | zhòngshì | 重视有才能的人。西汉 贾谊《过秦论》: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参见“敬贤重士”。 |
重誓 | zhòngshì | 大誓,庄重的誓言。立重誓。宋 叶适《取燕一》:“夫坚守重誓於既亡之契丹,不知女真一旦袭其后踵以陵我。” 《聊斋志异 云萝公主》俟兄出,罚使长跪,要以重誓,而后以瓦盆赐之食。 |
重死 | zhòngsǐ | ①谓宝爱自身,不肯轻易而死。《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王弼注:“使民不用,惟身是宝,不贪货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远徙也。”《荀子·荣辱》:“重死持义而不橈,是士君子勇也。” 杨倞注:“虽重爱其死,而执节持义,不橈曲以求生也。”②谓恶人身死而名裂,是较常人更多一死。《吕氏春秋·慎行》:“黄帝之贵而死,尧 舜之贤而死,孟賁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许维遹集释引毕沅曰:“死而又死,谓之重死。”③谓犯罪者及其妻、子皆处死刑。刘向《说苑·尊贤》:“晋文侯行地登隧,大夫皆扶之,随会不扶, 文侯曰:‘会,夫为人臣而忍其君者,其罪奚如?’对曰:‘其罪重死。’ 文侯曰:‘何谓重死?’对曰:‘身死,妻子为戮焉。’” |
重听 | zhòngtīng I. | 作为医学术语时指听觉减退。《汉书·循吏传·黄霸》:“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唐·白居易《欢喜二偈 诗》:“眼暗头旋耳重听,唯馀心口尚醒醒。”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训》:“司训教官某,甚聋,而与一狐善;狐耳语之,亦能闻。每见上官,亦与狐俱,人不知其重听也。”《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公子道:“家君年老,常患肺病,不耐劳烦,兼之两耳重听。II.chóngtīng作为日常行为则指再次聆听。 |
重瞳子 | zhòngtóngzǐ | 亦作“重童子”。谓目中有两个瞳人。旧时认为是一种异相、贵相。《尸子》:“舜两眸子,是谓重瞳。”《五灯会元·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道场如讷禅师》:“师目有重瞳,手垂过膝。”代称虞舜或项羽。元 萨都剌《木兰花慢 彭城怀古》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清 钱谦益《徐州杂题 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十丈黄楼临泗水,行人犹说霸王厅。” |
重闱 | zhòngwéi | ①重重宫门。指深宫。《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古之圣王,所以潜处重闈之内而知万里之情……任贤之功也。”唐 张说《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酬宴应制》:“御楼横广路,天乐下重闈。”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圣明纂绪,宗社又安,怡愉重闈,共享天下养。”②闺门。《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闈。”③旧称父母或祖父母。宋 岳珂《桯史·周益公降官》:“尊重闈而濡浹於庆施。”明 何景明《寿罗山胡侍御诗》:“更喜绣衣经故里,遥看綵服拜重闈。”清 赵翼《蒋心馀孙立中来谒感赋诗》:“报刘更听重闈老,存殁相关泪满巾。” |
重违 | zhòngwéi | 犹难违。《汉书·孔光传》:“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唯师丹与光持不可。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颜师古注:“重,难也。”《晋书 文帝纪》朕重违让德,抑礼亏制,以彰公志,于今四载。《隋书·李安传》:“安请为内职,高祖重违其意,除左领左右将军。”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一》:“世传太祖将禅位于太宗,独 赵韩王密有所启,太祖以重违太母之约,不听。”《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三》先帝(宋仁宗)天性宽仁,重违物议,晚年婴疾,厌倦万几,遂以天下之事悉委之两府,取舍黜陟,未必皆当。宋 苏轼《晁错论》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明史·刘健传》:“帝重违太后意,曲从之,而健等谏甚力。” |
重违其意 | zhòngwéiqíyì | 难于违反其意而勉强服从。汉·班固《汉书·孔光传》:“上重违大臣正议。” |
重帏 | zhòngwéi | 一层又一层帷幔。唐 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明 何景明《秋夕怀曹毅之诗》:“南国江湖远,佳人尺素稀;独愁谁与语,明月鉴重幃。”明 夏完淳《春雪怀不识诗》:“重幃不知煖,无乃行路难。” |
重言 | zhòngyán I. | ①为人所重视的言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②重视言语。《文选.干宝.晋纪总论》:正位居体,重言慎法。③重视承诺,信守诺言。如:你若重言,就不要轻易承诺。II. chóngyán①复词的一种。由两个相同单字,重叠组成的词语。参见“叠字”条。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②重复的说。《后汉书.卷三○下》:故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
重议 | zhòngyì | 从重议处。《文选·任昉》未尝鞠人于轻刑,锢人于重议。吕向注:“言人有轻刑者,宽而不问,议人罪名,不执其重科。” |
重茵 | zhòngyīn | 指双层的坐卧垫褥。《韩诗外传》卷六:“又与子从君而东至阿,遭齐君重鞇而坐。吾君单鞇而坐。”《东观汉记·祭遵传》:“时遵有疾,诏赐重茵,覆以御盖。”《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已而开封尹(赵)光义至,即普堂中,设重裀地坐,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宋太祖赵匡胤)以嫂呼之。” 明 陈铎《二犯江儿水·四时闺怨》曲:“绣被与重裀,炉香夜夜熏。” 清 姚莹《论诗绝句》之五十:“眇目谈诗谢茂秦,白头康邸醉重茵。” |
重于泰山 | zhòngyútàishān |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为人民而死重于泰山。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重镇 | zhòngzhèn | 军事上占重要战略位置的城镇,也泛指在其他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镇。工业重镇。《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为国重镇。 |
重拙 | zhòngzhuō | 迟钝、笨拙。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龙》:“北直界有堕龙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绅家。” |
重足 | zhòngzú | ①迭足站立。《墨子·尚同下》:“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孙诒让《间诂》:“诗·无将大车郑笺云:重犹累也。”②迭足不前。形容非常恐惧。桓宽《盐铁论·周秦》:“死者相枕席,刑者相望,百姓侧目重足,不寒而栗。”《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龟到职,州郡重足震栗,省息经用,岁以亿计。《魏书·恩幸传·王椿》:“椿性严察,下不容奸,所在吏民,畏之重足。”《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宣皇帝宇文赟》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矣。《资治通鉴 陈纪七》于是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资治通鉴 唐纪五》(窦轨)性严酷,将佐有犯,无贵贱立斩之,鞭挞吏民,常流血满庭,所部重足屏息。宋 叶适《朝请大夫主管冲佑观焕章侍郎陈公墓志铭》:“攻伪既日峻,士重足不自保。”明 李东阳《题丁御史同年墨竹走笔长句》:“淛江之东县新昌,乃在千岩万壑之中央。侧身重足恐无路,五步一涧十步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