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 | zhōng | ①诚心尽力:忠心。忠诚。忠实。忠告。忠于。忠魂。忠义。忠贞。效忠。赤胆忠心。忠言逆耳。《论语·学而篇》为人谋而不忠乎?②尽量做好份内的事情。先秦 左丘明《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忠臣 | zhōngchén | 忠于君主,为君主效忠的官吏。《老子 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忠臣之分。《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故为忠臣不得为孝子。《晋书 武帝纪》“凡关言人主,人臣所至难,而苦不能听纳,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也。”宋 欧阳修《五代史宦官传序》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明 方孝孺《豫让论》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豫让)为忠臣义士也。 |
忠诚 | zhōngchéng | 尽心竭力。忠诚无私。《宋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忠诚天亮,神武命世,用能贞明协契,义夫响臻。 |
忠纯 | zhōngchún | 忠诚纯正。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禕、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旧唐书·忠义传下·卢奕》:“先黄门以直道佐时,奕嗣之以忠纯,可谓遵业。”宋 曾巩《贺韩相公赴许州启》:“忠纯之操,简注于三朝;愷悌之风,仪刑于四海。”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保路运动·四川铁路案档案:“伏念职弟端锦,天性孝友,制行忠纯。” |
忠谠 | zhōngdǎng | 忠诚正直。蔡邕琅邪王傅蔡朗碑:“规诲之策,日谏于庭,忠谠着烈,令闻流行。”《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忠谠之言,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而云‘不敢极陈’,何得为忠谠哉?“《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各进忠谠,无所隐讳。《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五》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儒学忠谠之士莫得进矣。唐 吴兢《贞观政要·论行幸》:“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旌忠谠以导敢言,乃朕(宋理宗)志也。明 何景明《宁母朱太夫人状》:“昔滂有母,澄清之志行;轼有母,忠谠之节立。”《花月痕 第四六回》:“次日,内阁传旨,御史梅山,忠谠可嘉,着赏人参二觔。” |
忠德 | zhōngdé | 忠正有德行。亦谓忠正有德行的人。《后汉书·袁绍传》:“常侍张让等滔乱天常,侵夺朝威,贼害忠德,扇动姦党。”《晋书·简文帝纪》:“赖宰辅忠德,道济伊望,羣后竭诚,协契断金,内外尽匡翼之规,文武致匪躬之节,冀因斯道,终克弘济。” |
忠愤 | zhōngfèn | 忠义愤激。《魏书·刁冲传》:“冲乃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义忠愤。”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书说》:“唐杜工部更天寳之乱,作诗独出忠愤,措意甚深,而用事不苟。”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明 杨慎《岁享旌忠庙碑记》:“以身殉城,以死勤事,忠愤之气,凛然千载。”章炳麟《杂感诗之一》:“羣公辛苦怀忠愤,尚忆‘扬州十日’不?” |
忠附 | zhōngfù | 犹忠顺。贾谊《新书·藩彊》:“欲诸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 |
忠肝义胆 | zhōnggānyìdǎn | 忠心耿耿,仗义行事。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丞相金銮直谏君,忠肝义胆孰能群。”郁达夫《扬州旧梦寄语堂》:“更觉得史公的忠肝义胆,活跃在纸上了。” |
忠告 | zhōnggào | ①诚恳地劝告。忠告他们避免鲁莽行动。《论语·颜渊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明 方孝孺《豫让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②也指忠告的话。不听忠告。 |
忠鲠 忠梗 | zhōnggěng | 忠诚耿直。忠鲠有闻。《世说新语·规箴》"孙皓问丞相陆凯"刘孝标注引晋 张勃《吴录》:"逊族子忠鲠有大节,笃志好学。"唐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颠沉在须臾,忠鲠谁复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益养民爱力,选贤任能,疏远奸谀,进用忠鲠,使天下悦服,边备日充。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白居易》:"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三侠五义》第二三回:"因刘洪义是个年老之人,而且为人忠梗。" |
忠功 | zhōnggōng | 尽忠建功。《后汉书·袁绍传上》:“今赏加无劳,以携有德;杜黜忠功,以疑众望。斯岂腹心之远图?”《新唐书·李听传》:“家声在人,若示衰薄,恐不见忠功之効,吾欲夸而劝之也。” |
忠规 | zhōngguī | ①尽心规划;忠心谋划。《晋书 惠帝纪》并以明德茂亲,忠规允著,首建大策,匡救国难。晋 潘岳《西征赋》:“入郑都而抵掌,义桓友之忠规。”南朝宋 傅亮《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若乃忠规密謨,潜虑帷幕,造膝诡辞,莫见其际。”《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八年》:“又言寇準忠规亮节,宜还之内地。”②忠言规谏。《旧唐书·儒学传下·邢文伟》:“公譖申勗戒,聿荐忠规,敬寻来请,良符宿志。”王闿运《巫山天岫峰 诗序》:“又考宋玉赋,知高唐齐地,神女忠规,乃作山祠铭,陈先楚开国主山氏巫之义,云雨朝暮,谬解克正焉。” |
忠魂 | zhōnghún | 忠勇志士的英魂。明 杨继盛《就义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毛泽东《蝶恋花 答李淑一》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
忠嘉 | zhōngjiā | 忠厚善良。宋 曾巩《枢密迁官加殿学士知州制》某忠嘉惠和,德操惟邵,先帝所遗,以辅朕躬。《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内而卿士、师尹,外而牧、监、伍、参,其各罄忠嘉,无有所隐,辅朕(宋理宗)不逮。 |
忠俭 | zhōngjiǎn | 忠贞俭朴。《左传·襄公三十年》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 |
忠荩 | zhōngjìn | 犹忠诚。《三国志·蜀志·董和传》“后从事于伟度 ”南朝宋 裴松之注:“(伟度)为亮主簿,有忠荩之效,故见褒述。”唐 钱起《送毕侍御谪居诗》:“忠荩不为明主知,悲来莫向时人说。”《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六》陆贽上奏:由是才能者怨于不任,忠荩者忧于见疑,着勋业者惧于不容,怀反侧者迫于及讨,驯致离叛,构成祸灾。《续资治通鉴 卷第十五》左正言谢泌,数论时政得失,帝(赵光义)嘉其忠荩,丙辰,擢右司谏,赐金紫,并钱三十万。明 王玉峰《焚香记·赴任》:“须补报君恩,尽忠荩,安黎庶。”聂绀弩《古时候的公务员》:“君主需要臣仆的忠荩,远过于需要他的良心与智慧。” |
忠謇 | zhōngjiǎn | 亦作“忠蹇”。①忠诚正直。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臣愚以为宜擢文右职,以劝忠謇。”东汉 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忠蹇匪躬,尽诚事国。”《三国志·吴志·王蕃传》:“常侍王蕃黄中通理,知天知物,处朝忠蹇,斯社稷之重镇,大吴之龙逢也。”《新唐书·魏征传》:“帝曰:‘当今忠謇贵重无踰征。’”②指忠诚正直的人。晋 葛洪《抱朴子·过》:“忠謇离退,奸凶得志,邪流溢而不可遏也,伪涂辟而不可杜也。” |
忠谏 | zhōngjiàn | 忠诚的劝谏。《庄子·至乐》:“忠谏不听,蹲循勿争。”西汉·贾谊《治安策》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谏者谓之诽谤,深计者谓之妖言,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后汉书 袁绍传》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议有可纳,故圣朝含听,改容加锡。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三十八回》:“子之忠谏,天下所知也,今日可以无死。”《封神演义 第二十七回》陛下仁政不修,荒淫酒色,诛谏杀忠,致使诸侯反乱。 |
忠节 | zhōngjié | ①忠贞的节操。《汉书·元后传》:“王氏爵位日盛,唯音为修整,数諫正,有忠节。”《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孙)登身朝到,夕召兵还。”“忠节在国,孝道立家,出身为臣,焉得兼之?”晋 潘岳《杨荆州诔》:“忠节克明,茂绩维嘉。”昭槤《啸亭杂录·孔王祠》引清 永珹《孔王祠诗》:“素帛全忠节,丹忱报亶聪。”炉魂《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楚号雄区,人多忠节。”②忠贞而有节操。《后汉书·周荣传》:“出为潁川太守,坐法,当下狱。 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③指忠贞有节操的人。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愿王更隐抚忠节,勿为谗口能谤褻。”宋 文天祥《平原诗》:“崎嶇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节。” |
| 忠谨 | zhōngjǐn | 忠诚敬慎。《汉书·昭帝纪》右将军张安世宿卫忠谨,封富平侯。 |
忠恪 | zhōngkè | 忠诚恭谨。《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公卿百官,其勉尽忠恪,以辅朝廷。”《晋书 武帝纪》乙未,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一曰忠恪匪躬。 |
忠款 | zhōngkuǎn | 忠诚。《资治通鉴 魏纪五》臣(高堂隆)寝疾有增无损,常恐奄忽,忠款不昭,臣之丹诚,愿陛下少垂省览!西汉 杜邺《临终作墓石文》:“魏郡杜邺,立志忠款,犬马未陈,奄先草露。”《南齐书·氐传》:“君奕世忠款,深识理顺,想即起义,应接大军,共为掎角,讨灭乌奴。”宋 陈亮《上孝宗皇帝 第二书》:“故左右亲信之臣,又得以窥意向而效忠款,陛下喜其颐指如意,而士大夫亦喜其有言之易达也。” |
忠悃 | zhōngkǔn | 忠诚。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武后》:“其言虽出忠悃,然秽语竟入奏章,可乎?” 郭沫若《看了侵略》:“但在国难期间,敌人有无数可耻可恨的暴行,亲人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忠悃,一一都呈现在眼前。”《桃花扇》:览卿等题本,汲汲以报仇复同为请,俱见忠悃。 |
忠良 | zhōngliáng | ①忠厚善良;诚实。《晋书 惠帝纪》物号忠良,于兹拔本,人称妖孽,自此疏源。②忠诚贤良的人。杨家将一门忠良。 |
忠亮 | zhōngliàng | 忠诚坚贞。亦可指忠诚坚贞的人。《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惟君天资忠亮,命世作佐,深睹历数,达见废兴,远遣行人,浮于潜汉。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伏见司隶颍川周弁,忠亮刚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七》特穆尔达实天性忠亮,学术正大。清 孔尚任《桃花扇·设朝》收复中原,调燮黄阁,急须封拜卜忠亮。 |
忠谅 | zhōngliàng | 犹忠信。《资治通鉴 陈纪五》(宇文)孝伯为人,沈正忠谅,朝政得失,外间细事,无不使帝闻之。《周书·尉迟运传》:“时宣帝在东宫,亲狎谄佞,数有罪失。高祖于朝臣内选忠谅鲠正者以匡弼之。”宋 葛立方《韵语阳秋 卷十八》:“公以瓌奇忠谅之才,而当路者祇以常辈遇之,信乎知人之难也!” |
忠烈 | zhōngliè | 指对国家或人民无限忠诚而牺牲生命。忠烈之臣。指有这种行为的人。缅怀忠烈。《南史·宋纪上·武帝》:“是故夕寐宵兴,援奬忠烈;潜构崎嶇,过於履虎;乘机奋发,义不图全。”“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 |
忠谟 | zhōngmó | 繁体写作“忠謨”。忠贞的谋划。《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堪笑浅夫多自用,谁能舍己听忠谟? |
忠清 | zhōngqīng | 忠诚廉正。亦指忠诚廉正的人。东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 晋 葛洪《抱朴子·审举》:“尝小仕者,有忠清之効,治事之干,则寸锦足以知巧,刺鼠足以观勇也。”宋 黄庭坚《司马文正公挽词之二》:“忠清俱没世,孝友是生知。”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赖文文中公笃棐忠清,宣布威德,五省通商,慬得无事。” |
忠悫 | zhōngquè | 忠诚朴实。《魏书·罗结传》世祖以其忠悫,甚见信待。《旧唐书·屈突通传》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八》(洪)咨夔鲠亮忠悫,有助亲政,可特与执政恩数。 |
忠善 | zhōngshàn | 忠诚善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后汉书·张酺传》:“臣伏见夏阳侯瓌,每存忠善,前与臣言,常有尽节之心。”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姦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忠舌 | zhōngshé | 忠臣之口。《后汉书·刘陶传》:“且秦之将亡,正谏者诛,谀进者赏,嘉言结于忠舌,国命出于谗口,擅阎乐于咸阳,授赵高以车府。” |
忠圣 | zhōngshèng | 指忠臣中品德最高的人。《庄子·说剑》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桀士为夹。《史记·乐毅列传》:“故紂负桀暴之累,二子不失忠圣之名。”《晋书·慕容盛载记》:“古来君子,皆谓周公忠圣。” |
忠恕 | zhōngshù | 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礼记·中庸》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汉书 王莽传下》孝弟忠恕,敬上爱下,博通旧闻,德行醇备。《后汉书·章帝纪》:“体之以忠恕,文之以礼乐。”宋 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夫以忠恕为心,而以平易为政,则上易知而下易达,虽有卖国之奸,无所投其隙,仓卒之变,无自发焉。” |
忠肃 | zhōngsù | 忠诚恭敬。《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疏:“忠者,与人无隐,尽心奉上也。肃者,敬也,应机敏达,临事恪勤也。”《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忠肃内发,款诚外昭。”三国魏 曹丕《策孙权九锡文》君以忠肃为基,恭俭为德,是用锡君秬鬯一卣,圭瓒副焉。《隋书·经籍志二》:“致令允恭之德,有闕於坟;忠肃之才,不传於简策。” |
忠贤 | zhōngxián | ①忠诚贤明。西汉 王褒《四子讲德论》:“夫忠贤之臣,导主志,承君惠,攄盛德而化洪,天下安澜,比屋可封。”《晋书 惠帝传》:“赖祖宗遗灵,宰辅忠贤,得以眇身托于群后之上,昧于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晋 葛洪《抱朴子·过》:“忠贤望士,谓之党人,囚捕诛锄,天下嗟嗷。”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五》:“故忠贤才识之士,谓之寳臣。”②忠诚贤明的人。《汉书·元后传》:“凤不可久令事,宜退使就第,选忠贤以代之。”唐 康骈《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任忠贤,则享天下之福;任不肖,则受天下之祸。”清 陈天华《警世钟》:“维新变法,破除满的意见,一切奸臣,尽行革去;一切忠贤,尽行登用。” |
忠孝 | zhōngxiào |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孝经·开宗明义》“终於立身”郑玄注:“忠孝道著,乃能扬名荣亲,故曰终於立身也。”《汉书 霍光金日磾dī传》由是著忠孝节。《后汉书·袁绍传》:“臣所以荡然忘哀,貌无隐戚者,诚以忠孝之节,道不两立。”班固等《东观记·北海敬王刘睦传》:“大王忠孝慈仁,敬贤乐士。”《晋书 王羲之传》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唐 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或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清 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王风既降,圣教莫修,忠孝情衰,廉耻道丧。” |
忠孝节义 | zhōngxiàojiéyì | 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些充满了忠孝节义、悲欢离合的故事曾迷惑了他。” |
忠心耿耿 | zhōngxīngěnggěng |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捐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八回:卢永祥见一个忠心耿耿的陈乐山忽然变了样子,还不晓是何缘故,十分诧异。 |
忠心赤胆 | zhōngxīnchìdǎn | 形容十分忠诚。清 李渔《比目鱼》:“我闻得慕容兵道是个忠心赤胆的人,未必就肯投降。”施蛰存《阿秀》:“这种男人家都是犯贱的,真不配拿忠心赤胆来待他们。” |
忠信 | zhōngxìn | 忠诚信实。《易·乾》:“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论语·公冶长篇》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子罕篇》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卫灵公篇》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礼记·大学》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史记 淮阴侯列传》以忠信言之,则不过大夫种、范蠡之於勾践也。宋 欧阳修《朋党论》:“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 |
忠信仁笃 | zhōngxìnréndǔ | 忠信:忠诚信实。《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仁笃:仁慈厚道。《汉书·王莽传上》:“孝友温恭,仁笃柔惠。” |
忠言 | zhōngyán | 忠直之话。《汉书 王莽传下》以况忠言忧国,进爵为伯,赐钱二百万。《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孤岂不乐忠言以自裨补邪?诸葛亮《出师表》进尽忠言。《晋书 王羲之传》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 不痛心悲慨也。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忠言逆耳。 |
忠言逆耳 | zhōngyánnìěr | 诚恳劝告的话,往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忠言逆耳利于行。《儿子家·六本》:“孔子曰:‘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
忠益 | zhōngyì | ①尽忠报效的益处。三国蜀 诸葛亮《与群下教》:“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清 侯方域《豫省试策一》:“夫古之缀衣虎賁皆选吉士,而后出入起居不陷於非几,所以慎辅导,广忠益也。”②犹忠效。《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三年》:“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 |
忠勇 | zhōngyǒng | 忠诚勇敢。《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君忠勇并奋,清除奸慝,是用锡君虎贲之士百人。 |
忠允 | zhōngyǔn | 忠诚公充。《隶释·小黄门谯敏碑》:“忠允篤诚,以直佐主帅。”《晋书 王羲之传》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晋书·荀顗传》:“侍中、太尉顗,温恭忠允,至行纯备,博古洽闻,耆艾不殆。” |
忠贞 | zhōngzhēn | 忠诚坚贞。忠贞不渝。《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忠贞不渝 | zhōngzhēnbùyú | 忠诚坚定;永不改变。忠:忠诚;贞:有操守;坚定;渝:改变。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
忠正 | zhōngzhèng | ①忠诚正直。亦可指忠诚正直的人。《六韬文韬盈虚》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汉书·刘向传》:“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皆忠正无私,欲致大治,忤於贵戚尚书。”贾谊《新书·先醒》:“退僻邪而进忠正……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②同“中正”。古官名。 荀悦《纪·高祖纪一》:“(陈王)以朱房为忠正,胡武为司过。” |
忠志 | zhōngzhì | 忠心;忠诚。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晋书·忠义传·吉挹》:“遂乃杜口无言,絶粒而死…… 挹之忠志,犹在可録。”明太祖《诚意伯诰》:“尚其敷尔勤劳忠志,训尔子孙以光永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