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 I.

①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②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③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孟子·滕文公上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④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⑤特指“中国”:中式。中文。⑥适于,合于:中看。⑦“始、中、后“表示事情发生的顺叙,“中”可以表示“接着”。⑧通“衷”,内心,心中。三国魏 曹植《白马篇》:“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宋 欧阳修《秋声赋》: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⑨控制情绪不爆发。《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⑩中庸。《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11.中心向内衍生至“心也”。《庄子·知北游》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史记·韩国安传》:“深中宽厚”。曹操《短歌行》:“忧从中来。”又如:中顾、中私、中函。12.不偏不倚,正。《礼记·玉藻》头颈必中。《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人之举措,何能悉中,独当己有以伤拒众意,忽不自觉,故诸君有嫌难耳。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II.参见zhòng。

中罢

zhōngbà

犹中止。《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五》而(陈)执中树恩私党,如崔峄非次除给事中、知郑州,既罢而给事中不夺,故峄治执中之狱,依违中罢以酬私恩。明 沈德符《野获编·河漕·胶莱便道》:"刘惴甚谢役,江陵亦无如之何,工遂中罢。"明 陈子龙《琴心赋》:"时扬清角,萧寥玄夜。下里寡和,怅然中罢。"

中保

zhōngbǎo

谓居中作保。居中作保之人。例如《说岳全传 第一回》:“(师父)逼他写卖华山文契,却是小青龙柴世荣、饿虎星郑子明做中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二十回》:“我们好在当面交易,用不着中保,此刻就可以立了契约。” 《聊斋志异 纫针》黄窥其女纫针美,将谋作妾。使中保质告之:如肯可,折债外,仍以什全压券。吴祖光《闯江湖 第三幕》:“中保人是我。”

中饱

zhōngbǎo

侵吞经手的钱财《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薄疑 谓 赵简主曰:‘君之国中饱。’简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对曰:‘府库空虚於上,百姓贫饿於下,然而奸吏富矣。’”《明史·李贤传》:“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清袁枚《新齐谐·波儿象》:“运丁追比无出,凑银贿王 ,图准充销,为居间者中饱。”郭沫若《金刚坡下》:“钱呢?是那联保主任中饱了。”

中饱私囊

zhōngbǎosīnáng

指经手钱物和有权的人,利用工作之便将自己的腰包装得满满的,含贬义。清·李绿园《歧路灯》:“小人贪利, 事本平常,所可恨者,银两申饱私囊,不曾济国家之实用耳。”

中表

zhōngbiǎo

跟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古时称姑父的儿子为外兄弟,称舅父或姨母的儿子为内兄弟;外为表,内为中,合称“中表兄弟”。续黄粱》曾心气殊高,指同游曰:“某为宰相时,推张年丈作南抚,家中表为参游,我家老苍头亦得小千把,于愿足矣。”一坐大笑。《聊斋志异 武孝廉》有石中表,偶至德州,与妇为邻。《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只说从幼中表约为婚姻,近因我羁滞徽州,妹夫就赖婚改适,要官府断与我儿便了。

中才

中材

zhōngcái

①中等才能。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三国志·魏志·王朗传》:“霍去病,中才之将,犹以匈奴未灭,不治第宅。” 宋德富《大众简明中国通史 第130篇》对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四十五年的所作所为褒贬参半,《明史》称乃中材之主。②指中等才能的人。史记·游侠列传序:“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宋 邵雍《秋日雨霁闲望诗》:“陈言生活不须矜,自是中才皆可了。”《资治通鉴 宋纪二》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诸生,非有晋宣帝、王大将军之心明矣;何启胡礼垣新政论议:“不知外国之才得之俱由考试,未经超考,仍是中才,未经一考,则是庸才而已。”《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五》啖以甘言,中以诡计,中材以下,鲜不为其所惑。

中肠

zhōngcháng

犹内心。三国魏 曹植《送应氏诗》:“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唐 杜甫《赠卫八处士诗》:“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唐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唐 元稹《春月诗》:“四邻非旧识,无以话中肠。”宋 秦观《幽眠诗》:“忽忽竟何就,念之动中肠。”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顾念天性恩,沉痛迫中肠。”

中朝

zhōngcháo

①临朝之时。《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而忧,臣敢请其罪。’”②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③朝廷;朝中。《三国志·魏志·杜畿传》:“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势不独多。”唐 刘长卿《集梁耿开元寺所居院诗》:“岂得长高枕,中朝正用才。”《孽海花 第六回》:“上策取南交,自立为王,向中朝请封号。”④指朝廷官员。唐 韩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南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有威名,中朝忌之,潜使人画仁肇像,悬之别室,引江南使者观之。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清 张际亮《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诗》:“唐宋中朝厌过岭,今代轺车喜驰骋。”⑤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晋书 武帝纪》中朝之乱,实始于斯矣。《杨家将 第二十三回》今有西凉国进贡中朝骕骦良马一匹,路经幽州地界,被守官夺得送来

中丞

zhōngchéng

官名。汉代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御史中丞。因中丞居殿中而得名。掌管兰台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因负责察举非案,所以又称御史中执法。唐、宋两代虽然设置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职。《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五》中丞吕文仲顿首曰:“中丞之职,非徒绳愆纠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馀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但籍其名,遇事治之,未为晚也。”帝(宋真宗赵恒)从其言。《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一》冬,十月,癸巳,罢都提举修河司,从中丞苏辙言也。

中川

zhōngchuān

①中等的河流。《周礼·地官·序官》:“川衡……中川:下士六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旧唐书·职官志二》:“其江、河,自西极达于东溟,中国之大川者也。其餘百三十五水,是为中川。”②江中。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乱流趋正絶,孤屿媚中川。”南朝齐 谢朓《临楚江赋》:“云沉四岫,风荡中川。”唐 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诗》:“中川恣超忽,漫若翔且翱。”

中辍

zhōngchuò

事情中途停顿。 "舞既蹈而中辍,节将抚而弗及。"李善注:"言以笙声为主,故舞者足蹈中止而待之,歌者将抚节而恐不及。"唐 柳宗元《贞符序》:"臣为尚书郎时,尝着《贞符》……会贬逐中辍,不克备究。"(韩)琦曰:“此事安可中辍!愿陛下(宋仁宗)赐以手札,使(宗实知出自圣意,必不敢辞。”

中大夫

zhōngdàifū

①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史记 孝武本纪》天子於是幸缑氏城,拜(公孙)卿为中大夫。官名。备顾问应对。

中道

zhōngdào

半途;中途。《论语·雍也》:“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庄子·人间世》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庄子·在宥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三国蜀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唐 孟郊《审交》诗:“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②道路的中央;路上。《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郑玄注:“道有左右。”孔颖达疏:“男女各路,路各有中也。”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二》:“(李绅)镇宣武,有士人遇于中道,不避,乃为前驺所拘。”③中正之道。犹言折中。合乎道义。中庸之道。仁道标准。《礼记·中庸》:“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孔颖达疏:“从容闲暇而自中乎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唐 柳宗元《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于后。”《孟子·尽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朱子语类》:“中道之人,有狂者之志,而所为精密;有狷者之节,又不至於过激;此极难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自馀诸路,亦望推择资任较高、练达民情、识治体、近中道之人,使忠厚安民而不失之宽弛,敏给应务而不失之浅薄。④合乎道义。《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吕)范曰:人若无妻,如屋无梁,岂可中道而废人伦?吾主吴侯有一妹,美而贤,堪奉箕帚。

中道而废

zhōngdàoérfèi

事情尚未完成,就停止不做了。《论语·雍也篇》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茅盾《创造 三》他绝对自信他不是中道而废的软背脊的人儿。

中德

zhōngdé

①中正的德行。《尚书·酒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孔传:“汝能长观省古道所为,考行中正之德,则君道成矣。”《国语·周语下》:“夫有和平之声,则有蕃殖之财,於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 唐 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公秉乾刚之正性,体坤顺之中德。”②中等的德行。《庄子·盗跖》:“知维天地,能辩诸物,此中德也。”参见“三德”。③犹言自以为是。德,通“得”。《庄子·列御寇》:“凶德有五,中德为首。何谓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为者也。”成玄英疏:“用心中所好者自以为是,不同已为者訾而非之。以心中自是为得,故曰中德。”

中地

zhōngdì

①指土质中等的土地。《周礼·地官·小司徒》:“中地,家六人,可任也者,二家五人。”《管子·乘马》:“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於中地方百里。”《后汉书·仲长统传》:“今者土广民稀,中地未垦。” 李贤注:“上田已耕,唯中地以下未也。”②中原;中国。《魏书·崔浩传》:“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太平天囯 洪仁玕《资政新篇》:“中地素以骄奢之习为宝,或诗画美艳,金玉精奇,非一无可取,第是宝之下者也。”中心;中央。南朝 陈后主《洛阳道 诗之三》:“建都开洛 汭,中地乃城阳。”《旧唐书·礼仪志一》:“立秋后十八日迎黄灵於中地,祭黄帝。”④指中部地区。清 梅曾亮《王刚节公家传》:“两广总督檄以兵控两省中地。”⑤适应各种土壤。《周礼·考工记·车人》:“倨句磬折,谓之中地。”郑玄注:“中地之耒,其疵与直者如磬折,则调矣。”孙诒让正义引 戴震曰:“中地谓无不宜也。宜坚不宜柔,宜柔不宜坚为不中地;利推不利发,利发不利推为不中地。”⑥指命中之处。《庄子·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⑦及至于地。《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冶工铸器,金踊跃於罏中,必有波溢而播弃者,其中地而凝滞,亦有以象於物者矣。”

中都

zhōngdōu

zhōngdū

①京都。《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是用光昭下武,翼亮中都,雪三后之勍仇,夷三灵之巨慝。宋 姜夔《齐天乐 蟋蟀 序》: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②指一般城市。

中度

zhōngdù

①合乎标准、法度。《礼记·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淮南子·主术训》:"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一》帝(宋真宗赵恒)曰:“此虽无害,然出使绝域,远人观望,一不中度,要为失体。”《四游记·果老骑驴应召》:"言词清雅,礼数中度。"②引申为恰到好处。唐 陈鸿《长恨歌传》:"鬓发腻理,纤浓中度。"《宋史·欧阳修传》:"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

中断

zhōngduàn

半中间发生阻隔、停顿或故障而断开。交通中断。比赛中断。唐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二千石

zhōng’èrqiāndàn

官秩名。《史记·外戚世家》:“娙何秩比中二千石。”《汉书·宣帝纪》:“颍川太守黄霸以治行尤异,秩中二千石。” 颜师古注:“制,秩二千石者,一岁得一千四百四十石,实不满二千石也。其云中二千石者,一岁得二千一百六十石,举成数言之,故曰中二千石。中者,满也。” 制九卿秩皆中二千石,故又用为九卿的代称。《史记·儒林列传》:“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汉书·霍光传》:“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 未央宫 。”

中府

zhōngfǔ

①内库,跟外府相对。《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史记·田叔列传》:“鲁王闻之大慙,发中府钱,使相偿之。” 张守节《正义》:“王之财物所藏也。”宋 梅尧臣《闵尚衣盗袴诗》:“嗟嗟亦王官,奚自门阀污,中府中纹綾,袖之呼马去。” ②唐代府兵编制之一。《宋史·尹洙传》:“按唐府兵,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 中医指胃。《素问·离合真邪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张隐庵集注:“中府,胃府也。” 

中覆

zhōngfù

①朝廷的批复。《汉书·冯唐传》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颜师古注:覆谓覆白之也。宋 苏舜钦《己卯冬大寒有感》诗:近闻边方奏,中覆多沉没。②向朝廷请示。《新唐书·郑畋传》事有机急,不可中覆,请便宜从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四年》临机趋变,安用中覆。《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金主(完颜永济)谕之曰:“闻军中事皆中覆,得无失机宜乎?自今当即行之,朕但责成功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昔李牧为赵将,军功爵赏,皆得自专,出攻入守,不从中覆,遂能北破大敌,西抑强秦。

中宫

zhōnggōng

君主时代在建设宫城时,大多将皇后的宫室建于子午线上,位于后宫的中心,因而称之中宫。中宫,或称皇后,也象征皇后居住的宫室,如汉朝长乐宫中的长秋宫、紫禁城坤宁宫等等,而坤宁宫虽自雍正以后不再作为皇后寝宫,但仍是实质意义上的中宫。因以借指皇后。《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常绐我言从中宫来,即从中宫来,许美人儿何从生中?”颜师古注:“中宫,皇后所居。”《汉书 霍光传》及父子并为将军,有椒房中宫之重。《周礼·天官·内宰》“以阴礼教六宫”郑玄注:“六宫谓后也。若今称皇后为中宫矣。”《资治通鉴 晋纪五》及期,(司马)伦矫诏敕三部司马曰:“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事毕,赐爵关中侯,不从者诛三族。”《新唐书·冯元常传》:“尝密谏帝,中宫权重,宜少抑。由是为武后所恶。”《宣和遗事前集》:“中宫乃叹曰:‘宰相如此,怎能治天下?’”他夕,上(肃宗李亨)又谓(李)泌曰:“(张)良娣祖母,昭成太后之妹也,上皇所念。朕欲使正位中宫以慰上皇心,何如?”《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四》于是遣使征诸王会京师。中书百司政事,咸启中宫取进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皇)后适在屏间,闻之,由是恶(李)迪。迪所以不得留,非但(丁)谓等媒孽,亦中宫意尔。②借指正妻。清 李渔《慎鸾交·修好》:“论推乌,合把头名与。念他不向名家娶,合让鸾胶作主,但将他夹在其间,也当把中宫相遇。”

中钩

zhōnggōu

①犹中规。钩,圆规。《庄子·马蹄》:“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应绳。’”《礼记·乐记》:“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藳木;倨中矩,句中鉤,纍纍乎端如贯珠。”②指春秋时管仲射齐公子小白中其带钩事。《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鉤,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唐 吴兢《贞观政要·任贤》:“太宗 尝谓曰:‘卿罪重於中鉤,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③犹上钩。唐 韩愈《寄三学士诗》:“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鉤。”宋 庄绰《鸡肋编卷中》:“钓丝之半,繫以荻梗,谓之浮子。视其没,则知鱼之中鉤。”

中冓

中遘

zhōnggòu

内室,指中门以内。《诗·墉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明史卷八 仁宗》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明史卷八 仁宗》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

中冓之言

zhōnggòuzhīyán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诗经·鄘风·墙有茨》:“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汉书·济川王明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东汉·班固《汉书·文三王传》:“不窥人闺门之私,听闻中冓之言。”

中官

zhōngguān

①古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大暤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孔颖达疏引服虔云:“大暤以龙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幸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 唐 贾公彦《周礼正义 序》:“春官为木正,夏官为火正,秋官为金正,冬官为水正,中官为土正。”自唐以后,掌天文历法之官,亦以春、夏、中、秋、冬官分称,各设正一人。②宫内、朝内之官。《国语·晋语四》:“胥籍 …… 董韩,寔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韦昭注:“中官,内官。”《后汉书·郎顗传》:“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③宦官。《汉书·高后纪》:“诸中官、宦者令丞,皆赐爵关内侯,食邑。”颜师古注:“诸中官,凡阉人给事于中者皆是也。”《后汉书·朱穆传》:“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八》崔胤上言:“祸乱之兴,皆由中官典兵。乞令胤主左军,陆主右军,则诸侯不敢侵陵,王室尊矣。“《明史卷六 本纪第六》永乐三年夏六月己卯,中官郑和帅舟师使西洋诸国。清史稿·世祖纪二:“祖宗创业,未尝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国,亦因委用宦寺。” 《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四》二月,丙子,初听中官得以养子袭爵。

中规

zhōngguī

同圆规相符。荀子·劝学》:“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庄子·马蹄》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庄子·达生》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中规中矩

zhōngguī zhōngjǔ

合乎准则、要求;合乎曲尺的标准。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 中钩/钩gōu,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

中闺

zhōngguī

宫门。内室;闺房。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指妇女。

中贵

zhōngguì

中官、宦官。古代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聊斋志异 八大王》(冯)生大贿中贵人,使言于王曰:“王如见赦,天下之至宝,不难致也。不然,有死而已,于王诚无所益。”《聊斋志异 云翠仙》遂缘中贵人,货隶乐籍。中贵人亲诣才,见女大悦。

中国

zhōngguó

①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指中原地区。作动词表示看作中原人。《庄子·秋水》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汉书 王莽传》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东汉 王粲《七哀诗 其一》:“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唐 韩愈原道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③又驱中国士众。将中国人。④京城。《诗·大雅》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唐 李贺《李凭箜篌引》:“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⑤在国都中。孟子·公孙丑下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中和

zhōnghé

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庄子·说剑》中和民意以安四乡。②中正平和。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田北湖《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朱自清《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资治通鉴 周纪一》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③使中和。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用酸中和碱。酸碱中和。

中浣

zhōnghuàn

原指古时官吏每月中旬的休沐日。后泛指每月中旬。亦作“中澣”、“中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中黄门

zhōnghuángmén

在宫廷服役的太监。《汉书 王莽传》“公卿大夫多称之者,上乃加恩宠,置使家,中黄门十日一赐餐。”“诏尚书,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属莽。”

中悔

zhōnghuǐ

中途反悔;后悔。《新唐书·李密列传》既困卧树下,世充已自欲盗隋,中悔,命医许惠照往视之,欲其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蛮人请如约,未几中悔;(李)埴声言某日以兵出寨,蛮人悚惧。《聊斋志异 鸦头》赵难中悔,加金付媪。

中季

zhōngjì

犹言兴废盛衰。季,指末世。《汉书·谷永传》:“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质有修短,时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颜师古注:“中,读曰仲。” 唐 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且道有兴废,代有中季。”

中江举帆

zhōngjiānjǔfān

中:到中心;举:升起,扬起。到江中心升起船帆。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

中节

zhōngjié

①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易·蹇》:“《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孔颖达疏:“得位居中,不易其节,故致朋来,故云以中节也。”②中期。《汉书·晁错传》:“秦始乱之时,吏之所先侵者,贫人贱民也;至其中节,所侵者富人吏家也;及其末涂,所侵者宗室大臣也。”③中等的节操。《孔子家语·辩政》:“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举善矣:中节也,中人附矣,犹未足也。’”④指中气和节气。《晋书·律历志下》:“自此以降,暨於秦汉,乃复以孟冬为岁首,闰为后九月,九节乖错,时月纰缪。”⑤专指四时仲月的中气,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十年》:“魏旧制,四时祭庙皆用中节,丙子,诏始用孟月,择日而祭。”胡三省注:“自汉以来,宗庙岁五祀,四孟及腊是也。魏初用中节,夷礼也。”⑥合乎礼义法度。《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⑦合乎节奏。《淮南子·说林训》:“使但吹竽使工厌窍,虽中节而不可听。”《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时复雅舞,折旋中节;傍人见者,莫不寒心。《聊斋志异 鸽异》大者伸颈不敢动,鸣愈急,声变如磐,两两相和,间杂中节。

中结

zhōngjié

指郁结于心。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饿鬼》:“(马)大怒,拘生,生已早夜亡去。以此愤气中结,数月而死。”  蒲松龄聊斋志异·向杲》:“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 。”李古北《农村奇事》:“这驴没有什么病,不是中结,又不是水结,舌头的色气也正道。”

中酒

zhōngjiǔ

zhòngjiǔ

饮酒半酣时。醉酒。宋 张先《青门引词》:“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宋 赵长卿《临江仙 暮春》:“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③病酒。

中矩

zhōngjǔ

合乎曲尺的标准。《周礼·考工记·舆人》:“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庄子·徐无鬼》:“吾相马,直者中绳,曲者中鉤,方者中矩,圆者中规,是国马也。”崔瑗《草书势》:“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员不副规。”

中涓

zhōngjuān

①官名。指宫中主清洁洒扫的太监,后世一般指宦官。西汉·贾谊《治安策诸公幸者乃为中涓,其次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远也。古代君主亲近的侍从官。墨子·号令》:“谒者,执盾、中涓及妇人侍前者。” 岑仲勉注:“谒者、执盾、中涓均侍从名称。”汉书·曹参传》:“高祖为沛公也,参以中涓从。” 颜师古注:“涓,絜也,言其在内主知絜清洒埽之事,盖亲近左右也。”泛指君主的左右亲信。旧五代史·梁书·朱珍传》:“太祖初起兵, 珍与庞师古 ……等八十余人,以中涓从。”指宦官。明史·周朝瑞传》:“如辅臣阿中涓意,则其过滋大。”清 赵翼《行围即景·虎枪》诗:“中涓传旨催赐金,孔雀修翎长一尺。”

中军

zhōngjūn

①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左传·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左传·成公十六年》:“栾书将中军,士燮佐之;郄锜将上军,荀偃佐之;韩厥将下军,郄至佐新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②称主将或指挥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军以鼙pí令鼓,鼓人皆三鼓。”郑玄注:“中军,中军之将也。”《史记 太史公自序》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唐 李贺《贵主征行乐》:“中军留醉河阳城,娇嘶紫燕踏花行。”宋 王明清《摭青杂说》:“门者命报中军,须臾中军传令召兼资入。”程树榛《励精图治》:“调整后的干部大军,阵容一新,宫本言坐镇中军,运筹帷幄,经过周密部署,全厂兵分三路杀向生产、整顿、生活三条战线。”③中军将军的省称。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④京师的军队。《晋书·安平献王孚传》:“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渠》:“司马懿帅中军讨太尉王凌于寿春。”《资治通鉴 晋纪六》(司马)伦、(孙)秀闻三王兵起,大惧,诈为表曰:“不知何贼猝见攻围,臣懦弱不能自固,乞中军见救,庶得归死。”

中款

zhōngkuǎn

出于内心的真诚情意。亦指出于内心的恳挚之言。合乎款式,合乎规格。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中馈

zhōngkuì

①指家中供膳诸事。《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孔颖达疏:“妇人之道……其所职,主在于家中馈食供祭而已。”王粲《出妇赋》:“竦余身兮敬事,理中馈兮恪勤。”《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那妇人答道:‘奴家职在中馈,炊爨当然。’”《晋纪总论》其妇女,庄栉织纴皆取成于婢仆,未尝知女工丝枲之业,中馈酒食之事也。②指酒食。三国魏 曹植《送应氏诗之二》:“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赵幼文校注:“《后汉书·王符传》章怀注:‘中馈,酒食也。’”《聊斋志异 鬼作筵》尔母老,龙钟不能料理中馈。③指妻室。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张相夫人始否终泰》:“及为中馈也,善治家,尤严整。” 清 钮琇《觚剩·汤素畹》:“汤氏素畹,字雅卿,大都吴啸雯中馈也。”《官场现形记 第三八回》:“他是上年八月断弦,目下尚虚中馈。” 《聊斋志异 公孙九娘》生乃坐,请所命。曰:“今女甥寡居无耦,仆欲得主中馈。屡通媒妁,辄以无尊长之命为辞。幸无惜齿牙馀惠。”《聊斋志异 湘裙》一日,双媒来为阿小议姻,中馈无人,心甚燥急。《聊斋志异 王桂庵》女隔窗审其家世,王具道之。女曰:“既属宦裔,中馈必有佳人,焉用妾?”

中馈中肠

zhōngkuìzhōngcháng

犹内心。三国魏 曹植《送应氏》诗:“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唐 元稹《春月》诗:“四邻非旧识,无以话中肠。”宋 秦观《幽眠》诗:“忽忽竟何就,念之动中肠。” 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顾念天性恩,沉痛迫中肠。”

中阃

zhōngkǔn

①内室,内宫。宋 张师正《括异志·孙翰林》:"遽呼左右逐之,出中阃,即不见。"《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谨案唐肃明皇后,本中阃之正,昭成皇后,缘帝母之尊,开元中并祔睿宗之室。明 张居正《恭颂母德》诗:"圣化基中阃,坤仪贞万方。"②犹中军。《元史·伯颜传》:"乃命阿剌罕取道独松,董文炳进师于海渚,臣与阿塔海忝司中阃,直指伪都。"

中郎

zhōngláng

官名。秦置,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苏武、蔡邕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东汉班固《苏武传》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次子。

中牢

zhōngláo

猪羊二牲。《汉书·昭帝纪》:“有不幸者,赐衣被一袭,祠以中牢。”颜师古注:“中牢即少牢,谓羊豕也。”唐 杨炯《为薛令祭刘少监文》:“中书令河东薛某,谨以清酌中牢之奠,敬祭故少监刘公之灵。”鲁迅《文学史纲要第六编》:“(高祖)即位,过鲁,虽曾以中牢祀孔子,盖亦英雄欺人,将借此收揽人心。参见“太牢”

中理

zhōnglǐ

犹正理。切合事理。《南史·隐逸传上·顾欢》:“夫中理唯一,岂容有二?”《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必当义,然后议。”《后汉书·李固传》:“其言有中理,即时施行,显拔其人,以表能者。”《北齐书·文襄帝纪》:“神武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中理。”《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四》帝(宋英宗)于制诰多亲阅,有不中理,必使改之,尝谓执政曰:“此人君谟训,岂可褒贬失实也!”明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辞艰者意反近,意苦者辞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读之,若摇鞞铎耳。”

中二千石

zhōngèrqiāndàn

官秩名。汉代官吏秩禄等级,中即为在中央任职的意思,中二千石即为中央实得二千石,月俸一百八十斛,一岁凡得二千一百六十斛。《后汉书 吕布传》即增(陈)珪秩中二千石,拜(陈)登广陵太守。

中黄门

zhōnghuángmén

在宫廷服役的太监。《晋书 惠帝纪》宫人有持升余粇米饭及燥蒜盐豉以进帝,帝啖之,御中黄门布被。

中坚

zhōngjiān

①指军队中最重要最坚强的部分。《杨家将 第七回》(袁)希烈自以为得计,驱兵直杀入中坚。②指集体中最有力并起主要作用的成分。③内中坚强。

中馈犹虚

zhōngkuìyóuxū

指没有妻子。《周易·家人》:“无攸遂,在中馈。”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两现状》第七十回:久而久之,中馈犹虚,你便知道鳏居的难处了。

中垒

zhōnglěi

西汉有中垒校尉,掌北军营垒之事,东省。刘向曾任此职,后世因以“中垒”称之。《晋书 符坚载纪上》以其中垒梁成为南中郎将、都督荆、扬州诸军事。

中立不倚

zhōnglìbùyǐ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唐·白居易《除裴度中书舍人制》:“况中立不倚,道直气平,介然风规。”

中林

zhōnglín

林野。树木丛生的山野。指隐居之地。《晋纪总论》是以汉滨之女,守洁白之志,中林之士,有纯一之德,始于忧勤,终于逸乐。

中流

zhōngliú

①水流的中央;渡程中间。使船保持在中流驶行。汉 刘彻《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宋 苏轼《石钟山记》大石当中流。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其二》:“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②江河的中段。长江中流。宋 苏轼《后赤壁赋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③中等。

中流砥柱

zhōngliúdǐzhù

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上古时代,黄河三门峡河道狭窄处有一座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中,影响河水的通行,大禹治水时把两边的河道凿宽,这样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砥柱却巍然屹立在急流中。《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中流击楫

zhōngliújījí

西晋末年,王朝内部发生“八王之乱”,皇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权,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内乱期间,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贵族乘机称王称帝,攻掠中原。西晋的官吏百姓纷纷逃向江南躲避战乱。当时有个名叫祖逖的小吏,也带着几百户族人渡过黄河,南迁淮河流域。原是祖逖在河流中央拍打船桨的起誓行为(中流:河流中央;击:敲打;楫:船桨),后比喻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意气。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伞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宋·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错误!未指定文件名。明·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枻归。”

中伦

zhōnglún

合乎准则。《论语·微子》:“言中伦,行中虑。”《韩诗外传 卷五》:“言中伦,行中理,天下顺矣!” 章炳麟《五朝学》:“济江而东,民有甘节,清劭中伦,无曩时中原媮薄之德,乃度越时也。”

中落

zhōngluò

中途衰落。清 侯方域《蹇千里传》:“鸣既斥,家益中落,乃退与奇章氏耕於野。”《花月痕第八回》本是巨家别业,后来中落,此园又不转售于人,关闭数年,屋宇渐渐塌坏。邹韬奋《书箱·错误的眼光》:“因为缺了孔方兄做伴侣,便由‘钱’的‘中落’而连带陷入‘势’的‘中落’”

中门

zhōngmén

①内、外门之间的门。《周礼·天官·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郑玄 注:“中门,於外内为中,若今宫閽门。郑司农 云,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玄 谓雉门,三门也。”孙诒让 《正义》:“此中门实不专属雉门。当兼库、雉、应三门言之。盖五门以路门为内门,皋门为外门,餘三门处内外之间,故通谓之中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执诸 季氏中门之外。”唐 张鷟《朝野佥载·补辑》:“籤崔简妻郑氏 初到,王遣唤……遂入王中门外小阁。”②门的当中。《礼记·曲礼上》:“行不中道,立不中门。”郑玄注:“中门谓棖闑之中央。”《论语·乡党篇》立不中门,行不履阈。③正中的大门。明 沉德符《野获编·司道·乡绅见监司礼》:“见廵按、按察司官,则入中门,走通道。”《红楼梦 第十六回》:“忽有门吏报道:‘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特来降旨’。吓得 贾赦、贾政一干人不知何事,忙止了戏文,撤去酒席,摆香案,启中门跪接。”④内、外室之间的门。唐 孟郊《征妇怨诗之二》:“渔阳万里远,近于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常在眼。”《初刻拍案惊奇 卷二三》:“崔生 知是闺中之物,急欲进去纳还,只见中门已闭。”

中秘

zhōngmì

中书省和秘书省的合称。魏书·伊馛传》:“中秘二省,多诸文士。”宫廷珍藏图书文物之所。

中馁

zhōngněi

内心缺勇气。《明史·成祖纪一》王(燕王朱棣)语诸将曰:”(李)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官人》惜太史中馁,不曾诘所来。

中女

zhōngnǚ

①女红能力居中等的女子。《管子·揆度》:“上女衣五,中女衣四,下女衣三。”②仲女,次女。《易·说卦》:“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 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后汉书·皇后纪下·献穆曹皇后》:“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

中寝

zhōngqǐn

古代天子、诸侯常居治事的正室。亦泛指居屋的正室。②睡到一半;睡梦之中。南朝齐 谢朓《思归赋》:“忽中寝而念厉,魂申旦而九移。” ③指午睡。唐 李频《长安书情投知己》诗:“幽斋中寝觉,珍木正阴圆。” ④犹中止。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中:“帝深纳其言,事遂中寝。” 宋 钱易《南部新书》丁:“(唐)大中中,于琮选尚永福公主,忽中寝。”章炳麟《邹容传》:“镜如慙,事中寝。”《聊斋志异 青娥》夙与故武评事女小有盟约;后以微嫌,遂致中寝。     

中清

zhōngqīng

符合洁身之道。《论语·微子》:“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唐 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召碑》:“闻少连之风而悦之,庶乎身中权,行中清。”

中情

zhōngqíng

①内心的思想感情。《管子·形势解》:“中情信诚则名誉美矣。”《晋书·张轨传》:“弹剑慷慨,中情藴结。”清 徐干学《请告得旨留别诸公诗》:“一官鸡肋中情淡,万卷牛腰远道难。”②谓内心真诚。《墨子·尚同下》:“今天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为仁义。”孙诒让《间诂》:“情,实也。”③内在的实际情况。《史记 淮阴侯列传》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陆贾《新语·术事》:“世俗以为自古而传之者为重,以今之作者为轻;淡于所见,甘于所闻;惑于外貌,失于中情。”牟融《理惑论》:“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资治通鉴 汉纪一》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亦谓有内在的真实才能。 国魏 刘劭《人物志·效难》:“中情之人,名不副实,用之有效。”刘昞注:“真智在中,众不能见,故无外名而有内实。”《聊斋志异 青娥》青娥知之,中情皇急,阴使腹心者风示媪。

中秋

zhōngqiū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参见“中秋节”。宋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宋 苏轼《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宋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指秋季的第二个月。

中秋节

zhōngqiūjié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秋瑾《满江红 小住京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权

zhōngquán

合乎时宜或情势。《论语·微子》:“身中清,废中权。” 何晏集解引 马融 曰:“遭乱世,身废弃以免患,合於权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故凡人之有为也,前枉而后义者,谓之中权。虽不能成,春秋善之,鲁隐公郑祭仲是也。”《后汉书·隗嚣传》:“将军以至德尊贤,广其谋虑,动有功,发中权。”

中热

zhōngrè

一种病证名,即夏季伤暑;也指指心胸中热。中暍、中暑。躁急心热,如热心功名仕进。《聊斋志异 素秋》今见大哥不能发舒,不觉中热,十九岁老童,当效驹驰也。

中人

zhōngrén

①中等的人;常人。《论语·雍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汉书·食货志上》:“数石之重,中人弗胜。”颜师古注:“中人者,处强弱之中也。”汉 贾谊《过秦论》:(陈涉)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宋 王谠唐语林·政事上:“大凡中人三十成名,四十乃至清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恒娘》:“恒娘三十许,姿仅中人,言词轻倩。” 冰心《到青龙桥去》:“(兵丁)脸上微微的有点麻子,中人身材。他站起来,只到那稽查的肩际。”②中等人家。《汉书·文帝纪赞》:“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颜师古注:“中,谓不富不贫。”唐 白居易《秦中吟·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唐·白居易《知足吟》中人百户税,宾客一年禄。曹聚仁《万里行记·食在扬州》:“徐宁门问鹤楼 以螃蟹面胜……一碗面的钱,就等于中人一日之用了。”③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将行,秦官,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颜师古注:“中人,奄人也。” 唐 司空曙《晚秋西省寄上李韩二舍人诗》:“赐膳中人送,余香侍女收。”明 侯方域《太常公家传》:“会当祭祀,中人魏忠贤欲代行礼。”④宫女。《史记·佞幸列传》:“久之,(李延年)寖与中人乱,出入骄恣。”唐 苏颋《春晚紫微省直寄内诗》:“内史通宵承紫诰,中人落晚爱红妆。”《资治通鉴 汉纪十七》中人守园,疾者当勿治,相杀伤者当勿法,欲令亟死。⑤指有权势的朝臣。三国魏 曹植《当墙欲高行诗》:“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 晋 鲁褒《钱神论》:“谚曰,官无中人,不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何异无足而欲行,无翼而欲翔?”唐 殷寅《铨试后征山别业寄源侍御诗》:“虽承国士恩,尚乏中人援。”⑥犹内人。古诗笺·吴均·《古意》:“中人坐相望,狂夫终未还。”闻人倓注:“中人,室中之人,谓思妇也。”⑦居间介绍或作证的人。《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六》:“产业交关少不得立个文书,也要用着个中人才使得。”《笑林广记 中人》既见朝,朝中人讶之曰:“天庭所遣中人,何黑如此?”灶君笑曰:“天下中人,哪有是白做的。”鲁迅《祝福》:“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 带她进来了。”⑧中国人。清 孙诒让《周礼政要·谕刑》:“故中西狱讼,中人则疑西律之轻,西人又疑中律之重。”清 冯桂芬《采西学议》:“舆地书备列百国山川、阨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⑨借指中等酒。唐 皇甫松《醉乡日月·饮论》:“凡酒以色清味重而饴为圣……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以家醪黍觞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醪秫觞醉人者为小人。”

中山酒

zhōngshānjiǔ

相传产于中山的一种名酒,又称千日酒。亦泛指名酒。《搜神记 十九谓》: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错误!未指定文件名。狄希,中山人,能造千日酒,饮之亦千日醉。州人刘玄石尝求饮一杯,至家醉死;三年后狄希往探,令其家发冢破棺,刘方醉醒,而发墓人为其酒气所中,竟各醉卧三月。《聊斋志异 金陵乙》即善饮者,不过数盏,便醉如泥。以此得“中山”之名,富致巨金。

中觞

zhōngshāng

宴饮之中。晋 陶潜《游斜川》诗:"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宋 苏轼《瓶笙》诗引:"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饯饮东坡,中觞,闻笙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五年》:"壬午,卢益等赴花宴。时金主形神已病,中觞,促令便辞,略不及交燕事。"

中身

zhōngshēn

①中年。《尚书·无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郑玄注:“中身谓中年。” 南朝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年在中身,疚维痁疾。” 唐 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邓君墓志铭》:“年极中身,葬兹高岸。”章炳麟《悲先戴》:“寿不中身,愤时以陨,岂无故耶?”②身体的中部。《庄子·达生》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战国策·魏策四》:“有虵於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中声

zhōngshēng

①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杜预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杨伯峻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韦昭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明 唐顺之《送陆训导序》:“昔孔子患郑、卫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诗,定其中声,得三百篇。”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岂皆古之中声也哉? ②指五音中的商声。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

中使

zhōngshǐ

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勑/,号曰‘中使’。《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勉膳禁哭,中使相望。《文选·沈约张铣注:“天子私使曰中使。”《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顷之,中使督趣者数四,(武则天)曰:“反状昭然,何稽留如此?”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诸王每旦朝于侧门,退则相从宴饮,斗鸡,击,或猎于近郊,游赏别墅,中使存问相望于道。唐 白居易缭绫》诗忽见有二中使,赍天子手诏,召曾太师决国计。《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三》天威都头杨守立与凤翔节度使李昌符争道,麾下相殴,帝(僖宗李儇)命中使谕之,不止。

中式

zhōngshì I.

①中国式样。曹聚仁《万里行记·食在扬州》:“在香港,一盘菠萝牛柳,可算是西式中菜,也可说是中式西菜,广东馆子有,川扬馆子有,北京馆子也有。”②符合规格。汉 桓宽《盐铁论·错布》:“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东观汉记·光武纪》:“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II.zhòngshì科举考试合格。“高第”可指科举中式或中式之人。参见“高第”。《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醒世恒言 苏小妹三难新郎》丫鬟道:“奉小姐之命,有三个题目在此,三试俱中式,方准进房。这三个纸封儿便是题目在内。”《清史稿·礼志八》:“顺治 初,会试中式举人集 天安门 考试。”茅盾 《童年·父亲的抱负》:“没有考第三场,自然‘中式’无望。”

中寿

zhōngshòu

次于上寿为中寿,说法不一,约在七、八十岁上下。《左传 蹇叔哭师》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汉 王充《论衡.正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清史稿·穆宗纪论》藉使蕲至中寿,日新而光大之,庸讵不与前古媲隆。

中书令

zhōngshūlìng

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中书令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的密奏"封事",责任重要。《资治通鉴 唐纪十五》中书令柳以王皇后宠衰,内不自安,请解政事;癸亥,罢为吏部尚书。

中书舍人

zhōngshūshèrén

官名。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篇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中书省

zhōngshūshěng

中国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中书长官有令﹑仆射。中书省的组织,历代均有变化。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南史 本纪卷四高帝纪上》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举兵于寻阳,朝廷惶骇,帝与褚彦回等集中书省计议,莫有言者。《续资治通鉴 卷第一百七十六》蒙古主(忽必烈)既立,遂命僧子聪及许衡定内外官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

中庶子

zhōngshùzǐ

太子属官。《战国策·韩策二》:“中庶子强谓太子曰:不若及齐师未入,急击公叔。”鲍彪注:“庶子,本周官,秦置中庶子,为太子官。”一说掌公族之官。《史记·商君列传》:“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司马贞索隐:“官名也。魏已置之,非自秦也。《周礼·夏官》谓之‘诸子’,《礼记·文王世子》谓之‘庶子’,掌公族也。”《汉书 王莽传》益安汉公宫及家吏,置率更令,庙、厩、厨长丞,中庶子,虎贲以下百余人,又置卫士三百人。《晋书 宣帝纪》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晋书 武帝纪》(咸宁)十二月,征处士安定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封后父镇军将军杨骏为临晋侯。

中宿

zhōngsù

①次夜。《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汝)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今诣许昌,不过中宿。” 胡三省注:“中宿,次宿也。”②半夜。《三国志·魏志·华陀传》:“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梁书·韦叡传》:“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中岁

zhōngsuì

①农业收成一般的年景。《周礼·地官·均人》“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郑玄注:“人食三鬴为中岁。”《宋史·食货志上 四》:“熙河四州田无虑万五千顷,十分取一以为公田,大约中岁亩一石,则公田所得十五万石。”中年。南朝齐 谢朓《赋贫民田诗》:“中岁歷三臺,旬月邦政。”唐 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明 吴承恩《斋居诗之一》:“中岁志丘壑,茅斋寄城郭。”清 唐孙华《张母陈太孺人贞节诗》:“娥月悲掩曜,中岁忽云徂。”

中台

zhōngtái

①星名。《晋书·天文志上》:“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次二星,曰中台。”唐 白居易《司徒令公分守东洛移镇北都云云寄献以抒下情诗》:“天上中台正,人间一品高。”②汉代以来,以三台当三公之位,中台比司徒或司空,后遂成为司徒或司空的代称。《后汉书·郎顗传》:“白虹贯日,以甲乙见者,则谴在中台……宜黜司徒,以应天意。”南朝陈 徐陵《司空韦昭达墓志铭》:“属上将之韜光,逢中台之掩曜。”唐 王维《故太子太师徐公挽歌》:“久践中台座,终登上将坛。”元 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又不是相府中台,御史西臺,打的你肉绽也那皮开。”明 夏完淳《即事三首》:“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中堂

zhōngtáng

①正中的厅堂。《仪礼·聘礼》:“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郑玄:“中堂,南北之中也。”《古今小说·张舜美中宵得丽女》:“庵主出迎,拉至中堂供茶。”《东周列国志 第一百回》:“安国君谓华阳夫人曰:‘吾儿至矣!’夫人并坐中堂以待之。” 指厅堂之中《文选·张衡<西京赋>》:“促中堂之陿坐,羽觞行而无筭。”薛综注:“中堂,中央也。” 正室。《旧唐书·马璘传》:“璘之第,经始中堂,费钱二十万贯,他室降等无几。” ④庭院。三国魏 曹丕《感物赋》:“掘中堂而为圃,植诸蔗于前庭。”明 何景明《寄孙世其》诗:“系马中堂树,听莺上苑花。” ⑤犹明堂。《晋书·礼志上》:“穆帝、孝武并权以中堂为太学。”《宋书·文帝纪》:“丁酉,谒初宁陵还於中堂即皇帝位。” ⑥指母亲。唐 李贺《题归梦》诗:“怡怡中堂笑,小弟裁涧菉。”叶葱奇注:“‘中堂笑’指在母前欢笑。” ⑦唐于中书省设政事堂,以宰相领其事,后因称宰相为中堂。明、清大学士亦沿用此称。《儒林外史 第八回》:“中堂在朝二十馀年,薨逝之后,赐了祭葬,諡为文恪。”《官场现形记 第三七回》:“不过看徐中堂面上,所以才委他这个差使。” 《聊斋志异 三朝元老》某中堂,故明相也。⑧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老残游记 第三回》:“只有中间挂着一幅中堂,只画了一个人。”

中天

zhōngtiān

天空;天顶。一轮明月高悬中天。王勃《滕王阁序》:穷睇眄於中天,极娱游於暇日。唐 杜甫《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广东军务记》虹亘中天。

中庭

zhōngtíng

①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管子中匡》:“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礼记·檀弓上》:“孔子哭子路於中庭。”陈澔《集说》:“哭於中庭,於中庭南面而哭也。不於阼阶下者,别於兄弟之丧也。”阼阶、堂前东阶。宋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厅堂正中;厅堂之中。《汉书·朱买臣传》:“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謁。”唐 李商隐《齐宫词》:“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復印中庭。”《宣和遗事 前集》:“红袖调筝於屋侧,青衣演舞於中庭。”庭院;庭院之中。《汉乐府 民歌 十五从军征》:“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司马相如《上林赋》:“醴泉涌於清室,通川过於中庭。”南朝宋 鲍照《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唐 刘禹锡《和乐天春词》“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宋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词》:“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餘情。”郭沫若《牧羊哀话》:“小小一个中庭,薄有一些花木。”④指现代高级旅馆中庭院式的大厅。《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所谓中庭,往往是一个多层的、带有玻璃天棚的大厅…… 北京的香山饭店,在世界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精心设计下,建造了一个具有中国园林特色的中庭--溢香厅 (又名 四季庭院 )。”⑤中草药“百合”的别名。见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百合》

中土

zhōngtǔ

中原地带。中土名士;泛指中国。李白《古风其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唐 韩愈原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明 王守仁《瘗旅文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

中外

zhōngwài

表里,内心与外表。《逸周书·谥法》行见中外,曰悫。孔晁注:“表里如一。②宫内和宫外。唐韩愈《顺宗实录一》二十馀日,中外不通,两宫安否?③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宋司马光《与吴相书》窃见国家自行新法以来,中外汹汹,人无愚智,咸知其非。《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七》特们德尔贪虐日甚,中外切齿,群臣不知所为,中丞杨多尔济慨然以纠正其罪为己任。

中脘

zhōngwǎn

①谓胃的中部。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②穴位名。属任脉经,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

中微

zhōngwēi

①中道衰微。《史记·楚世家》季连生附沮,附沮生亢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汉 王逸《鲁灵光殿赋》遭汉中微,盗贼奔突。《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宋高宗)诏曰:“朕履运中微,遭家多难。八陵废祀,可胜抔土之悲;二帝蒙尘,莫赎终天之痛。”②射中微小的目标。《庄子·庚桑楚》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荀子·儒效》弓调矢直矣,而不能以射远中微,则非羿也。杨倞注:善射者能及远又中微细之物。

中西合璧

zhōngxīhébì

璧:古代玉器。指兼有中国和外国优点的事物。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咱们今天是中西合璧……这边底下是主位;密司忒萨坐在右首,他同来这刘先生坐在左首。”茅盾《子夜》八:她转过脸去看墙壁上的字画:那也是“中西合璧”的,张大千的老虎立轴旁边陪衬着两列五彩铜版印的西洋画。

中夏

zhōngxià

意为中华。中国、中原、中土、中华、华夏,震旦。意为中华。《晋书 文帝纪》仁风兴于中夏,流泽布于遐荒。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于时以比王夷甫。"《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八》考之前代,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唐 白居易《册新回鹘可汗文》:"克保大义,永藩中夏。"《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翰林学士韦处厚因上疏言:“裴度勋高中夏,声播外夷,若置之岩廊,委其参决,河北、山东必禀朝算。"明 宋濂《阅江楼记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

中宵

zhōngxiāo

中夜,半夜。唐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唐白居易《除夜》诗:“薄晚支颐坐,中宵枕臂眠。”《聊斋志异 姬生》案头有钱二百,及明失之。生至夜,增以数百。中宵,闻布幄铿然。

中心

zhōngxīn

跟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中央。花园的中心有一个池塘。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某一方面的主要机构。商业中心。③事物的主要部分。中心工作。④内心。我有嘉宾,中心喜之。《庄子·大宗师》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庄子·天道》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魏晋 徐干《室思》:“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⑤衷心。《汉书 李广传》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中心摇摇

zhōngxīnyáoyáo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安。形容心神恍惚,难以自持。《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为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中兴

zhōngxīng

①通常指国家或单位家庭由衰退而复兴:国家中兴;中兴机会。中途振兴;转衰为盛。·大雅·烝民序》:“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晋书 元帝纪》日有重晕,皆以为中兴之象焉。晋 刘琨《劝进表》:“四海想中兴之美,群生怀来苏之望。”“中兴之兆,图谶垂典。”《晋书 王羲之传》往事岂复可追,顾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 自隆中兴之业。《聊斋志异 钱卜巫》生暴天物,死无含饭,可哀矣哉!幸而鸟死鸣哀,子能干蛊,穷败七十年,卒以中兴。②偏安的讳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覊旅。”《宣和遗事 前集》:“在后高宗中兴,定都杭州,盖将前定之数,亦非偶然也。” 

中行

zhōngxíng

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泛指中庸之道。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③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

中野

zhōngyě

①原野之中。《易·系辞下》:“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史记·淮阴侯列传》:“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三国魏 曹植《送应氏诗之一》:“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清 顾炎武《先妣忌日诗》:“秋雨秀连中野蔚,夕阳光起北园葵。”②古邑名。《逸周书·殷祝》:“汤将放桀于中野 。”朱右曾校释:“中野,邑名。”

中夜

zhōngyè

半夜,大概时间为:22:00-02:00。《尚书·冏命》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孔传:“言常悚惧惟危,夜半以起。”三国魏 曹植《美女行》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聊斋志异 鬼令》一日,纵马人,触树头裂,自言:“子路怒我无礼,击脑破矣!”中夜遂卒。

中音

zhōngyīn

①雅正和谐之音。《国语·周语下》:“於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韦昭注:“中音,中和之音也。”②音乐名词。五声音阶中的第三音。亦泛指介于高音、低音之间的音高。:如:男中音、女中音。③合于音节、韵律。《庄子·养生主》:“(庖丁)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淮南子·氾论训》:“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

中庸

zhōngyōng

①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 民鲜久矣。《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宋 王安石《同学一首别子固子固作《怀友》一首遗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②见“四书”。③德才平常;中材。中等平常。贾谊《过秦论》材能不及中庸。《颜氏家训 教子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并以中庸之才,怀可移之性,口存于仁义,心怵于嗜欲。

中庸之道

zhōngyōngzhīdào

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鲁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中庸之道”的。

中原

zhōngyuán

①原野之中。②地区名。广义指整个黄河流域,狭义指今河南一带。宋 王安石《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迴。”宋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南宋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参见“逐鹿中原”。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 词》:“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清 纳兰性德《秣陵怀古》:“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③泛称中国。

中原逐鹿

zhōngyuánzhúlù

中原:古代指我国中部;跟边疆相对而言;逐:追逐;鹿:比喻政权或争逐的对象。旧时比喻群雄在中原争夺天下;也作“逐鹿中原”。 北伐战争时期,几支军阀武装中原逐鹿,使百姓深受其苦。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中元节

zhōngyuánjié

俗称鬼节、七月半。(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秋,七月,己未,禁诸州中元张灯。

中诏

zhōngzhào

宫中直接发出的帝王亲笔诏令。后汉书·陈蕃传》:“宦官由此疾蕃弥甚,选举奏议,辄以中诏谴却。”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中诏所施,或存好问。”《资治通鉴 宋纪八》错误!未指定文件名。错误!未指定文件名。上(刘宋文帝)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交战日时,亦待中诏,是以将帅趑趄,莫敢自决。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先赐中诏敕之。” 胡三省注:诏自中出,不经门下者,谓之中诏,今之手诏是也。

中正

zhōngzhèng

得当;不偏不倚。正直;忠直。指正直之士。荀子·劝学》:“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官名。秦末陈胜自立为楚王时置,掌纠察群臣的过失。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诏诸州中正各举其乡之民望,年五十以上守素衡门者,授以令长。

中正无邪

zhōngzhèngwúxié

中正:正直,正直而没有邪念。《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中知

zhōngzhī

犹中等智能。知:通“智”。晓得,明了。谷梁子《虞师晋师灭夏阳》 “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中州

zhōngzhōu

①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地处九州岛之中,称为中州。指中原地区。王充《论衡·对作》:“建初孟年,中州颇歉,颍川汝南民流四散。”《三国志·吴志·全琮传》:“是时中州士人,避乱而南依琮者以百数。”《晋书 元帝纪》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晋 桓温《平洛表》:“今中州既平,宜时绥定。”《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前凉张)曰:“中州好食言,向者石氏使车适返,而戎骑已至,吾不敢信也。”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秦汉而还,多事四夷,中州耗斁,无世无之。唐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宋 王安石《黄河诗》:“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清 孔尚任《桃花扇·听稗》:“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归德人也。”汤用彤《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是时交州为东西海程之中心,因能吸收异教异俗,思想较中州能自由开发。”②特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 李清照《永遇乐 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中洲

zhōngzhōu

①洲中。《楚辞·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王逸注:“中洲,洲中也。水中可居者曰洲。”唐 李白《捣衣篇》:“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鸟泛中洲。”宋 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清 顾炎武《金山诗》:“黄旗亘长江,战鼓出中洲。”②海中仙岛,借称道士所居。唐 李颀《送暨道士还玉清观诗》:“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中洲俄已到,至理得而闻。”

中主

zhōngzhǔ

①中等才德的君主。《吕氏春秋·应同》:“中主犹且为之,况於贤主乎?”《后汉书·爰延传》:“帝游上林苑,从容问延曰:‘朕何如主也?’对曰:‘陛下为中主。’帝曰:‘何以言之?’对曰:‘尚书令 陈蕃任事则化,中常侍黄门豫政则乱,是以知陛下可与为善,可与为非。’”《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用适和羹,是隆大厦,上智中主,咸由此术。宋 苏洵《辨奸论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王)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清史稿·礼志三》:“子孙但能守成,即为中主。”梁启超《立宪法议》:“专制之国,遇令辟则治,遇中主则衰,遇暴君则乱。”②中心,主宰。严遵《道德指归论·说目》:“冥冥混沌,道为中主。”③南唐立国,凡历三世, 宋 马令《南唐书仿三国志·蜀志之例》称之为先主,嗣主,后主。嗣主李璟,又称“中主”。如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所选李澋之词,即标为“李中主”。

中资

zhōngzī

中等资产。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瑞云》:“馀杭贺生,才名夙著,而家仅中资。”《聊斋志异 凤仙》家不中资,而性好修饰,衾榻皆精美。中间人的润金。《镜花缘 第七三回》:“妹子最喜做中人,希图落点中资。”

中訾

zhōngzī

亦作“中貲”。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泛指富有。《聊斋志异 酒友》车生者,家不中赀,而耽饮,夜非浮三白不能寝也,以故床头樽常不空。《聊斋志异 丑狐》于业农,家不中赀;三年间,援例纳粟,夏屋连蔓,所衣华服,半生家物。

中子

zhōngzǐ

①排行居中的儿子。《汉书 王莽传》莽杜门自守,其中子获杀奴,莽切责获,令自杀。②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约和质子相等。由于它不带电,故从原子核分裂出来的中子容易进入原子核,可用来轰击原子核,引起核子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