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ì

①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②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老子·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庄子·外篇·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第三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朱子注:“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宋 苏轼《晁错论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③想到。《论语·泰伯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至诚

zhìchéng

极为诚恳;诚心诚意。至诚待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故至诚无息。《孟子·离娄上》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汉书 楚元王传》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东汉 班固《苏武传》(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汉书·王莽传上》:“虽性愚鄙,至诚自知。”《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且其初至,吾告之至诚,今而害之,人将谓我何!明 方孝孺《豫让论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至此

zhìcǐ

到此为止。达到这种地步。到目前(为止)、到现在。至此,已经真相大白。事已至此,也就无可奈何了。唐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第十八回》:“卫之野人也,姓宁名戚。慕相君好贤礼士,不惮跋涉至此,无由自达,为村人牧牛耳。”

至达

zhìdá

最为通达,达到最高水平。《庄子·秋水》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

至大至刚

zhìdàzhìgāng

至:最,极。极其正大、刚强。《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朱自清《论气节》他说“至大至刚”,说“养勇”,都是带有战斗性的。

至当不易

zhìdàngbùyì

至:极;当:恰当;易:改变。形容极为恰当,不能改变。明·李贽《焚书·读史·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故汲长孺谓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论六家要指者,又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八字概之,可谓至当不易之定论。”

至道

zhìdào

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战国策·秦策一》:“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乱於治。”《纪泰山铭》: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②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庄子·在宥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庄子·知北游》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晋书 符坚载纪上》敦至道以厉薄俗,修文德以怀远人。

至德

zhìdé

最高的道德;本能天性;盛德。《论语·泰伯篇》孔子曰:“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庄子·马蹄》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庄子·秋水》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庄子·盗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史记·商君列传》:“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荀子《不苟篇》: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汉书 王莽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五》刘膺常叹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

至高无上

zhìgāowúshàng

形容高于一切。至:最。西汉 刘安《淮南子 缪称训》:“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梁斌《红旗谱》四十二:只要能把国家从水深火热里救出来,他就是至高无上的英雄。

至公

zhìgong

①最公正;极公正。《管子·形势解》:“风雨至公而无私,所行无常乡。”《吕氏春秋·慎大》:“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郼如夏,此之谓至公。”《后汉书·荀彧传》:“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资治通鉴 汉纪三》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晋书 文帝纪》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哉。晋 刘琨《劝进表》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由巢抗矫之节。《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非所以弘理至公,缉熙帝载者也。《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帝(后唐末帝李从珂)欲杀楚匡祚,韩昭胤曰:“陛下为天下父,天下之人皆陛下子,用法宜存至公。”②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谓其大公无私。唐 刘虚白《献主文诗》:“不知岁月能多少,又着麻衣待至公。”宋 欧阳修《与吴正献公书》:“某向以孤危之迹,当羣论汹涌之时,犹赖至公遏以清议,保全至此,恩德可量。”

至关重要

zhìguānzhòngyào

指具有特别重大影响或后果。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3章:“这次命运的大决战不仅对她是至关重要的,对所有的同学都一样。”王朔《许爷》:“对我大有用处的人,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至极

zhìjí

①终极;达到极点。《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汉书·叙传上》:“许班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臧,女宠至极,不可尚矣。”南朝梁 刘孝标《辩命论》:“寧前愚而后智,先非而终是,将荣悴有定数,天命有至极,而谬生妍蚩?”②指君位。明 何景明《皇告》:“皇帝告万国:朕祗命上帝,乃御至极。”

至计

zhìjì

①最好的计策、办法。《汉书·西域传上·康居国》:“敦煌、酒泉小郡及南道八国,给使者往来人马驴橐驼食,皆苦之。空罢耗所过,送迎骄黠絶远之国,非至计也。”《东周列国志 第七九回》:“二卿言守言和,皆非至计。”《晋书 王羲之传》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②根本大计。《后汉书·何敞传》:“驸马都尉瓌,虽在弱冠,有不隐之忠,比请退身,愿抑家权。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窦氏之福。”宋 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臣伏见陛下发德音,下明诏,以天下安危之至计,谋及于布衣。”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理学诸儒,如熊赐履、魏象枢、陆陇其、朱轼辈,时有献替,而其所因革,未有关于至计者。”

至教

zhìjiào

最好的教导。《礼记·礼器》:“天道至教。”陈澔集说:“天道,阴阳之运,极至之教也。”《庄子·渔父》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谓极其高明的道理和见解。明·何景明《杂器铭》:“盖道本无垠,物各有理,故觕迹有至教,末器有鸿法。”

至戒zhìjiè

深戒。最恳切的告诫。《孔子家语·三恕》:“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明君以为至诫,故常置之於坐侧。”《后汉书·梁冀传》:“夫四时之运,功成则退,高爵厚宠,鲜不致灾。今大将军位极功成,可为至戒。”《后汉书·杨终传》:“今君地位尊重,海内所望,岂可不临深履薄,以为至戒!”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铭金人云:“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

至精

zhìjīng

①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吕氏春秋·君守》:“天无形而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以化。”《淮南子·主术训》:“至精之象,弗招而自来,弗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文选·王褒《洞箫赋》:“吸至精之滋熙兮,稟苍色之润坚。” 李善 注引周易:“精气为物。”②指其他精妙绝伦的人或事物。《易·繫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於此?”《汉书·律历志上》:“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溼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介然有常,有似於士君子之行。”③至诚。唐 张九龄《感遇诗之二》:“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④精通。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

至乐

zhìlè

最高妙的音乐。《庄子·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吕氏春秋·制乐》:“欲观至乐,必於至治。”《大戴礼记·王言》:“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最大的快乐。《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晋 陆机《招隐诗》:“至乐非有假,安事浇醇朴。”明 方孝孺《赠河南王佥事序》:“遇时而得位者,众人之所慕,非君子至乐之所存也。”

至礼

zhìlǐ

谓达到最高境界的礼。《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 郭象注:“不人者,视人若己。视人若己,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孔子家语·王言解》:“至礼不让而天下治。”

至理名言

zhìlǐmíngyán

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清 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老舍《鼓书艺人》十二:“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至理名言。

至平

zhìpíng

旧指贤君在位,公道大行,人尽其力的治世。《荀子·荣辱》:“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君道》:“故藉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汉书·元帝纪》:“五帝三王,任贤使能,以登至平。”极其公平;极其清平。三国魏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宋 叶适《财总论二》:“夫当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至契

zhìqì

①意气极相投合。《儿女英雄传 第二三回:“并非舍间的事,却是位至契好友;因他家现无男丁,所以就在荒茔,代他料理。”②交情极深的朋友。《三国演义 堤四十八回》昔日乔公与吾至契,吾知其二女皆有国色。后不料为孙策、周瑜所娶。

至戚

zhìqī

最亲近的亲属。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困负送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 第四十六回》:“愚兄老拙株守,两家至戚世交,只和老弟气味还投合的来。” 

至洽至协

zhìqiàzhìxié

非常恰当且协调。《红楼梦芙蓉女儿诔》始信上帝委托权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

至亲骨肉

zhìqīngǔròu

至亲:关系最近的亲戚;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最亲近的亲属。一般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他吝啬得连至亲骨肉都不多给一个钱,何况是外人。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除是至亲骨肉,终日在面前的,用意体察,才看得出来。”

至情

zhìqíng

至诚的感情。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六韬文韬文师》言至情者,事之极也。宋 苏洵《辨奸论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至人

zhìrén

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天道》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庄子·达生》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庄子·天下》不离于真,谓之至人。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司马贞索隐引 张机 曰:“体尽於圣,德美之极,谓之至人。”三国魏 嵇康《声无哀乐论》:“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至人无梦

zhìrénwúmèng

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清·钱彩《说岳全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无梦,梦境忽来,未必无兆。”

至仁

zhìrén

①最大的仁德。《庄子·天运》:“曰:‘谓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孔子家语·屈节解》:“躬敦厚,明亲亲,尚篤敬,施至仁,加恳诚,致忠信,百姓化之。” 西汉·贾谊《治安策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②指最有仁德的人。《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至仁无亲

zhìrénwúqīn

道德修养高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差别。即至仁无私。《庄子·天运》:“曰:‘谓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庄子·庚桑楚》:“至礼有不人,至义不物,至知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

至任zhìrèn

最重要的职责。《孙子·地形》:“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张预注:“六地之形,将不可不知。”

至日

zhìrì

指冬至、夏至。宋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水浒传第七八回》至日祭旗,辞驾登程。

至如

zhìrú

①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史记·游侠列传》:“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学士多称於世云。至如以术取宰相卿大夫,辅翼其世主,功名著於春秋,固无可言者。”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铭箴》:“蔡邕铭思,独冠古今;桥公之鉞,吐纳謨;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长也。至如敬通杂器,準矱戒铭,而事非其物,繁略违中。” ②连词。即便;即使。元 乔吉《小桃红·别楚仪曲》:“至如小子,十分不是,好处也想些儿。”③连词。倘若;与其。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至如个穷人家女孩儿到十六七,或是谁家来问亲,那家来做媒,你教女孩儿羞答答説甚的。”元 郑廷玉《忍字记第四折》:“去时节这一科松柏树儿高似我,至如道是长得疾,莫不是雨水多。” ④极像。 王充《论衡·宣》:“五凤三年,帝祭南郊,神光并见,或兴子谷,烛耀斋宫,十有餘日。明年祭后土,灵光復至,至如南郊之时。”     

至若

zhìruò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个话题,用在下文的开头,可译为“至于”。《史记 货殖列传》至若诗书所述。南朝梁 江淹《别赋》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宋 范仲淹《岳阳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至善

zhìshàn

①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四章》“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②最好的办法、情况。《管子》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至圣

zhìshèng

指道德智能最高的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墨子·辞过》:“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虽至圣不能更也。”清 侯方域《豫省试策一》:“夫大舜生於东,文王生於西,其实天下至圣,非东西可得而限也。” 旧时亦以专指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论》:“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六》:“宋祥符元年,幸曲阜,謁文宣王庙,諡玄圣文宣王;五年,改諡至圣 。”翁元圻 注引 明世宗时礼部议曰:“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已备。”参见“至圣先师”。③谓极圣明;超脱凡俗。《庄子·胠箧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汉 扬雄《剧秦美新》:“陛下以至圣之德,龙兴登庸,钦明尚古,作民父母,为天下主。”晋 潘岳《闲居赋》:“顾常以为士之生也,非至圣无轨,微妙玄通者,则必立功立事,効当年之用。”

至圣先师

zhìshèngxiānshī

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也称大成至圣先师。《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 ②把帝王圣人神化,赋予一种神秘色彩,烘托出一种既高大、神圣、迷离、模糊而又平近、合乎想象这样一种效果,从而达到使臣民敬畏的目的。

至圣至明

zhìshèngzhìmíng

至:极。最神圣最贤明。旧时用以称颂帝王。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至是

zhìshì

至:到来,到达。是:正也。到正此。需要的时候。《晋书 景帝纪》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至是而(檀)凭之战死,高祖知其事必捷。《明史 卷九 宣宗》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至熟

zhìshú

谓虑事极其成熟。本作“至孰”。汉 贾谊《治安策》:“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 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又人伦有理,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至死

zhìsǐ

到死。一直卧床至死。至死不渝。至死方休。《魏书·皇后传·文成文明皇后冯氏》是以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至死不变

至死不渝

zhìsǐbùbiàn

zhìsǐbùyú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他俩之间有着至死不渝的爱情。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至死不悟

zhìsǐbùwù

到死都不觉悟。形容顽固不化。悟:醒悟。那些屡教不改,至死不悟的犯罪分子,最终难逃法网。晋 葛洪《抱朴子》:“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

至微

zhìwēi

指极微细的物类;极微妙的事理。《淮南子·本经训》:“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史记·龟策列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明 方孝孺《送太学赵孝先从军诗序》:“昭昭生於太阴,隆隆隐於至微。” 极卑微。晋 李密《陈情事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至为

zhìwéi

最好的行为。《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吕氏春秋·精谕》:“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至味

zhìwèi

最美好的滋味;最美味的食品。宋诗特征: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吕氏春秋·本味》:“汤得伊尹,祓之於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明日设朝而见之,説汤以至味。”高诱注:“为汤説美味。”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明 方孝孺《王温子栗字说》:“饮食资乎水火,而饮食非水火也。咸酸本乎盐梅,而至味非盐梅也。”

至文

zhìwén

最有文德。谓德行完备。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②最有文饰。荀子·礼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明,至察以有说。”文,指礼的形式。至文,谓礼制的规定极其完备。③最好或极好的文章。《研云甲编·<陶庵梦忆>序=:“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

至孝

zhìxiào

谓极尽孝道。《礼记·祭义》:“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西汉·贾谊《治安策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汉书 王莽传中》皇帝至孝,往年文母圣体不豫,躬亲供养,衣冠稀解。《后汉书 刘表传》伏惟将军至孝蒸蒸,发于岐嶷,友于之性,生于自然。《晋书 景帝纪》宣穆皇后崩,居丧以至孝闻。《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笃学至孝、义烈力田者,皆令具条以闻。晋 袁宏《后纪·灵帝纪下》:“楷(李楷)字公超,河南人,至孝自然,丧亲哀毁。北齐书·元孝友传》:“崇壮丘陇,盛饰祭仪,邻里相荣,称为至孝。”

至行

zhìxíng

卓绝的品行。《晋书 武帝纪》甲寅,以东海刘俭有至行,拜为郎。《晋书·朱冲传》:“少有至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南史·沉顗传》:“顗字处默,幼清静有至行。” 宋 王安石《上宋相公书》:“伏惟阁下以直道相先帝,虽已不在政事之地,然纯德至行,九州岛四海所共矜式。”

至性

zhìxìng

①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如性情淳厚、刚正,至慈至孝等。《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显祖曾患痈,帝亲自吮脓。唐 刘湾《虹县严孝子墓》诗:“至性教不及,天然得所资。”宋 王安石《黄菊有至性》诗:“黄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聊斋志异 王成》不知一贫彻骨,而至性不移,此天所以始弃之而终怜之也。②使本性充分发挥。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至言

zhìyán

①最高超的言论;极其高明的言论。延纳至言。《庄子·天地》:"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吕氏春秋·异宝》:"以龢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 王充《论衡·效力》:"岂其心不欲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宋 苏轼《策总叙》:"臣闻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②古代道家用虚静无为的思想阐述事理,以不言为至言。《庄子·知北游》:"至言去言,至为去为。"成玄英疏:"至理之言,无言可言;至理之为,无为可为。"《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③发自内心的真话。后汉书·袁绍传》:“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迕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

至养

zhìyǎng

谓最高的奉养。语本《孟子.万章上》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后因以"至养"称颂封建帝王对父母的孝养

至要zhìyào

事理或学问的要旨、要诀。《商君书·农战》:“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賞賜而民親上,不待爵禄而民從事,不待刑罰而民致死。”紧要;极其重要。明 沈德符《野獲编·禨祥·甘露瑞雪》:“又言七日奏請青詞,尤爲至要。”

至意

zhìyì

①极深远的用意,良苦用心。《汉书 王莽传》臣无愚智,民无男女,皆谕至意。《汉书·鲍宣传》:“览五经之文,原圣人之至意,深思天地之戒。”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岂我祖宗求遗书於天下,垂则於万世之至意乎!”②极诚挚的情意。《后汉书·孔融传》:“苦言至意,终身诵之。”宋 曾巩《梁书 目录序》:“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明 李贽《与河南吴中丞书》:“昨冬获读与晋老书,欲僕速离武昌,甚感远地惓惓至意。”③志意。心意;情意。至,通“志”。《荀子·正论》:“桀紂者,其知至险也,其至意至闇也。”杨倞注:“至意,当作志意。”《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郑玄笺:“好合,至意合也。”阮元《校勘记》:“小字本、相臺本至作志。案志字是也。”

至于

至於

zhìyú

①到;达到。于,助词,无义。宋 苏洵《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③连词。提出突出事例,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犹竟至于,甚至于。④连词。承接上文,表示下文是上文引出的结果。犹以致于。⑤连词。犹即使是,即便是。⑥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犹竟然。

致远恐泥

zhìyuǎnkǒngnì

致远:到达远方。比喻委以重任。泥:阻滞拘泥。原指实现远大目标恐有妨碍。后常用以比喻小技无补于大业。《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晋书·武帝纪》:“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励学者,思勤正,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

至正

zhìzhèng

最中正之道。《庄子·骈拇》:“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郭象注:“至正者不以己正天下,使天下各得其正而已。”《礼记·礼运》:“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陈澔集说:“王居其中,此心何所为哉?不过守君道之至正而已。”唐 元稹《沂国公魏博德政碑》:“先帝曰:‘兴吾六州善心者,田兴也。使兴弘吾至正,不亦可乎!’”②最正常。《史记·历书》:“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

至知

zhìzhī

最高的智慧;最有智慧的人。知,通“智”。《庄子·胠箧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庄子·庚桑楚》:“至义不物,至知不谋。”成玄英疏:“率性而照,非谋謨而智,斯至智也。”《庄子·外物》:“夫流遁之志,决絶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与!”

至治

zhìzhì

指安定昌盛、教化大行的政治局面或时世。《尚书 周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文子·下德》:“欲治之主不世出,可与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世出求不万一,此至治所以千岁不一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世祖(陈霸先)天姿睿哲,清明在躬,早预经纶,知民疾苦,思择令典,庶几至治。元 独乐园主《咏史》:“朝文景称至治,刑措可比成康前。”②最好的治理。《孔子家语·五刑解》:“冉有问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设防,贵其不犯也。制五刑而不用,所以为至治也。’”《庄子·胠箧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明 王鏊《亲政篇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至嘱zhìzhǔ

谓极恳切的嘱咐。《封神演义第十回》你切不可差人来接我。此是至嘱至嘱,不可有忘!《儒林外史第二三回》:“望即命驾往伊处。至嘱!至嘱!”

至自

zhìzì

从某地回来。《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三年春正月壬申,车驾至自北伐。②至于自己。

至足

zhìzú

极其充足。《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赵岐注:“水火能生人,有不爱者,至饶足故也。”最大的满足。《荀子·荣辱》:“今使人生而未尝睹刍豢稻粱也,惟菽藿之为睹,则以至足为在此也。”③指应该达到的最适当的限度。《荀子·解蔽》:“故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

至尊

zhìzūn

①最尊贵,最崇高。《荀子·正论》:“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天子,或称帝王何?以为接上称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明位号天下至尊之称,以号令臣下也。”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君父至尊,在三罔极。”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②至高无上的地位。多指君、后之位或为皇帝的代称。《史记 孝武本纪》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惧弗任。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唐 张祜《集灵台·其二》“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唐 杜甫《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有悲往事》:“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资治通鉴 宋纪七》明旦,与俱入朝,至宫门,(太子拓跋晃)谓(高)允曰:“入见至尊,吾自导卿;脱至尊有问,但依吾语。”《资治通鉴 随纪三》后数日,(杨)素入侍宴,微称“晋王(杨广)孝悌恭俭,有类至尊。”唐 杜甫石笋行:“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一》:“近年财空虚,大吏告民穷,而至尊忧帑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