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 zhì | ①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志远。《老子·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参见“终焉之志”。唐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②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史记·游侠列传序》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聊斋志异 饿鬼》视之,有“犬之性”四句题,心良其难,读而志之。③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三国志。④记号:标志。作动词,表示做标志。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⑤(方言)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志子。用碗志志。⑥动机,目的。《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彭更)曰:“食志。”⑦意念;感情。《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庄子·田子方》:“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於中也殆矣夫!”⑧心里想。先秦 佚名《伯牙鼓琴》:(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⑨追求。清 林觉民《与妻书》: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⑩姓。 |
志表 | zhìbiǎo | 墓表,墓碑。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欲觅九娘之墓,则忘问志表。及夜复往,则千坟纍纍,竟迷村路,叹恨而返。” |
志操 | zhìcāo | 志向节操。《汉书·李寻传》:“窃以日视陛下志操,衰于始初多矣。”《陈书·徐俭传》:“幼而修立,勤学有志操。” 宋 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度其志操,虽临以白刃,胁之汤火,亦不能变易矣。”清 孙鼎臣《江忠烈公遗诗序》:“岂气类之相感,动于中而不自觉与?抑其精神之所凭依,志操之所趋舍,定于先者,确乎不可拔也。” |
志诚 | zhìchéng | 诚实;用情专一。《水浒传第一回》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
志存 | zhìcún | 志:志向。存:怀抱。即怀抱某项志向。《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朕为帝王,志存爱养,时有臻道,不敢宁息。 |
志存高远 | zhìcúngāoyuǎn | 追求远大的理想、事业上的抱负。三国·诸葛亮《勉侄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熊召政《张居正 第三卷第九回》:“皇上年纪虽小,但志存高远,可以料定他长大之后,必然是一位英明君主。”参见“澹泊”。 |
志大才疏 | zhìdàcáishū | 指志向远大,而才能疏阔不实在;也作“志大才短”、“志广才疏”、“才疏志大”、“材疏志大”。 南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志大才疏”。 |
志大量小 | zhìdàliàngxiǎo | 志向虽大,但心胸狭窄。宋·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
志得气盈 | zhìdéqìyíng | 犹志得意满。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四:“王志得气盈,不以巡抚置意中。每诣院谒巡抚,仰面视天,言如泉涌。” |
志得意满 | zhìdéyìmǎn | 形容得意满足。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今诸将骤登贵显,如马之未驰鼓车而遽驾玉輅,安於荣华,志得意满,无復驱攘之志。”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彼其心以为幼之受苦楚,政为今日耳,志得意满,不快其欲不止也。”清 管同《饿乡记》:“其人皆尊崇富厚,志得意满,无意於是乡,而其终卒误入焉。”徐懋庸《鸡肋一》:“在别人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了,但曹操却认为这是悲剧的结局。” |
志度 | zhìdù | 气度。《晋书·石勒载记上》:“此胡状貌奇异,志度非常,其终不可量也。”《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高祖陈霸先)然志度弘远,怀抱豁如。宋 杨邦弼《辰溪令黄彻墓志》:“公学问优于人,志度闳深。”《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太平天日》:“主(洪秀全)自是志度恢宏,与前迥不相同。”心怀疑虑,徘徊不前貌。《楚辞·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隐进兮。”郭在贻《解诂》:“今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 相如大人赋云:‘跮踱輵辖容以委丽兮。’集解引徐广曰:‘跮踱,乍前乍却也。跮音丑栗反,踱音敕略反。’按此‘跮踱’实即联绵词‘踟蹰’之异文,而‘志度’实又为‘跮踱’之假借。” |
志高气扬 | zhìgāoqìyang | 志气高昂而自得。《史记 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况且那小器量的人,一旦得了横财,那样志高气扬的态度,自己不觉,旁的人看得甚是分明。 |
志古 | zhìgǔ | 谓笃信古道。《孔子家语·五仪》:“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清 蒋涟《于忠肃公集 序》:“余读公之文,而益知公之所以致此者,固由天挺奇姿,而亦由於积学志古,有所慕效而成。” |
志怪 | zhìguài | 记述怪异之事。古小说的一类。盛于魏晋、南北朝。《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晋书·祖台之传》:“撰志怪书行於世。”唐 白居易《禽虫十二章 诗序》:“予闲居,乘兴偶作一十二章,颇类志怪放言,每章可致一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
志广才疏 | zhìguǎngcáishū | 犹志大才疏。宋·李纲《奏陈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广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谘诹良策,而专于自用。”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刘汉宏为人志广才疏,这一席话,正投其机。” |
志坚行苦 | zhìjiānxíngkǔ | 行:行为。指意志坚定,行为刻苦。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娥志坚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 |
志洁行芳 | zhìjiéxíngfāng | 志向高洁,品行端正。《史记·屈原列传》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后汉书·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刘师培《文说》虽感时抚事,亦志洁行芳。 |
志洁行廉 | zhìjiéxínglián | 志向高洁,行为廉洁。司马迁《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
志决身歼 | zhìjuéshēnjiān | 决:果决。歼:消灭。指立志坚定,以身殉职。唐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志均 | zhìjūn | 志向相同。均,同。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 |
志虑 | zhìlǜ | ①精神;思想。《周礼·考工记·弓人》:“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郑玄注:“又随其人之情性。”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禕、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宋 叶适《陈叔向墓志铭》:“君既与魏益之游,每恨志虑昏而无所明,记忆烦而不足赖。” ②指志愿。明 陈子龙《郡斋春日诗》:“物候感迁化,志虑空蹉跎。” |
志虑忠纯 | zhìlǜzhōngchún | 志向和心思都忠诚纯洁,形容忠心耿耿,坚贞不二。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禕、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志美行厉 | zhìměixínglì | 志向高远,又能砥砺操行。《后汉书·张堪传》:“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 |
志念 | zhìniàn | 心意;思想。《晏子春秋·杂上二五》:“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宋 陈亮《商夫人陈氏墓志铭》:“况余志念衰索,图所以及身之计,惧不自保,虽欲应子之求,其何以应子之求!”章炳麟《菌说》:“六道升降,由于志念进退,其説亦近,而所化者乃其胤胄,非如佛家谓灵魂堕入诸趣也。” |
志气 | zhìqì | 古意指心志气力,今意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古语评论“志”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不甘落后,力求达到一定目的的决心和勇气。是有理想、有信心的表现。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是在困难落后的条件下,越是能显示志气的精神、力量。《孟子·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庄子·盗跖》:“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
志气玱玱 | zhìqìqiāngqiāng | 其中“志气”指的是人的志向和抱负,而“玱玱”则是玉器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通常用来形容声音清脆、响亮。因此,“志气玱玱”用来形容人的志向和抱负坚定、明确,就像玉器相互撞击发出的清脆、响亮的声音一样。它象征着一个人拥有强烈的志向和决心,并且充满自信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
志趣 | zhìqù | 意向;志向和情趣;动向。《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一年》:“恪分遣轻军先至河上,具舟楫以观龛志趣。” 陆游《七月二日夜赋诗》:“鄙人志趣在渔樵,四十年来负圣朝。”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一折》:“俱系天台县人氏,幼攻诗书,长同志趣。” 柔石《二月一》:“可是毕业以后,因为志趣不同,就各人走上各人自己底路上了。” |
志尚 | zhìshàng | 志向;理想。《史记 孝武本纪》志尚奢丽,尤敬神明。晋 葛洪《抱朴子·金丹》:“聊书其心,示将来之同志尚者云。”《隋书·艺术传·庾质》:“庾质字行修,少而明敏,早有志尚。”《明史·聊让传》:“为学有志尚,明习时务。” |
志士 | zhìshì | 有远大志向和高尚节操的人。爱国志士。唐 杜甫《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
志士仁人 | zhìshìrénrén | 有远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故卑身贱体,説色微辞,愉愉喣喣,终无益於主上之治,即志士仁人不忍为也。”宋 陆游《秋雨叹诗》:“志士仁人万行泪,孤臣孽子无穷忧。”清 邹容《革命军第六章》:“滥用名器,致贵贱贫富之格大相悬殊,既失保民之道,而又赋歛无度,此法国志士仁人所以不辞暴举逆乱之名,而出于革命之原因也。”袁鹰《悲欢·飞》:“多少忧国忧民的中华儿女,志士仁人,怀着满腹豪情,都在向往、找寻和探索使国家民族腾飞的道路。” |
志同道合 | zhìtóngdàohé | 道:途径,指志向观点相同,道路一致。亦“道合志同”。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志同道合”。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这句话正是个伤心蒿目之词,不是个志同道合之语。”闻一多《杜甫》:“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 |
志望 | zhìwàng | 心愿;志向。 三国蜀《诸葛亮绝盟好议》:“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宋 叶适《上孝宗皇帝札子》:“臣诚愚陋,窃计陛下志望广远,中夜太息,何止一事哉!”鲁迅《三闲集·在钟楼上》:“大概是来寻求新的生命的罢,曾经写了一封长信给K委员,说明自己的过去和将来的志望。” |
志喜 | zhìxǐ | 谓表示喜悦。宋 苏轼《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清 吴大澂《师趛鼎诗注》:“丙申,东坡生日,得此誌喜。” |
志心 | zhìxīn | ①心气。②专心;诚心。《西游记第一回》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
志行 | zhìxíng | ①志向和操行。《二刻拍案惊奇 卷十五》喜的是得银解救,全了三命,疑的是妇人家没志行,敢怕独自个一时喉极了,做下了些不伶俐的勾当,方得这项银子也不可知。②志意得行。 |
志学 | zhìxué | 男子15岁。《论语·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
志义 | zhìyì | ①犹志节。《礼记·乐记》:“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唐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使此儿五十不死,其志义何如哉!”宋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②意义。《荀子·正名》:“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荀子《修身篇》: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
志意 | zhìyì | ①思想;精神。《荀子·修身》:“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庄子·盗跖》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韩诗外传 卷四》:“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②犹意志,志向,意趣。宋 陆游《贺汤丞相启》:“历万变而志意愈坚。”明 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
志欲 | zhìyù | 欲念。《宋书 本纪武帝上》高祖既志欲图玄,乃逊辞答曰:“楚王,宣武之子,勋德盖世。晋室微弱,民望久移,乘运禅代,有何不可!”《南史·王晏传》:“晏性浮动,志欲无厌,自谓旦夕开府。” |
志愿 | zhìyuàn | ①志向和愿望。 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资治通鉴 晋纪十七》中山王(石虎)虽为皇太后所养,非陛下天属,虽有微功,陛下酬其父子恩荣亦足矣,而其志愿无极,岂将来有益者乎!唐 杜甫《写怀 诗之二》:“古者三皇前,满腹志愿毕。”清 李渔《比目鱼·决计》:“知道此女出身虽贱,志愿颇高。” 巴金《家 十二》:“只要使弟妹们长大,好好地做人,替爹妈争口气,我一生的志愿也就实现了。”②期望,愿意。唐 赵元一《奉天录 卷一》:“郭曙与家仆数十人,于苑中猎射。闻跸,伏谒道左。上宣劳之。志愿翊从,上许之。” |
志在四方 | zhìzàisìfāng |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5回:“妾闻男子志在四方,君壮年不出图仕。” |
志在千里 | zhìzàiqiānlǐ | 形容志向远大。三国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梽 | zhì | 梽木山:地名,在中国湖南省邵阳县。 |
痣 | zhì | 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