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 I.

①仅仅,惟一:只是(仅仅是;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但是)。②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只顾。只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II.参见zhī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zhǐkěyìhuì

bùkěyánchuán

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 刘大櫆《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上,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如:这篇文章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争朝夕

zhǐzhēngzhāoxī

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毛泽东《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zhǐ

殴人致皮肤肿起无创痕者为“疻”。泛指殴伤。按,凡殴伤皮肤起青黑而无创瘢者为疻,有创瘢者曰痏。《说文》疻,殴伤也。从疒,只声。宋 计有功《唐诗纪事·段成式》:“光风亭夜宴,妓有醉殴者,温飞卿曰:‘若状此,便可以“疻面”对“捽胡”。’成式乃曰:‘捽胡云彩落,疻面月痕消。’”

zhǐ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亦称“枸橘”):实(中药称“枳”、“构橼”等的近成熟的果实)。壳(中药称“枳”、“枸橼”等的成熟的果实)。南橘北枳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二》昭陵因平冈种柏成道,旁不垣,而周以枳橘,四面缺角,所存者半。清 查慎行《秋感》:“渡淮橘成枳,一变性终失。不闻返故土,枳又化为橘。”

枳枸

zhǐgǒu

即枳椇。《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枸”毛传:“枸,枳枸。”《庄子·山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参见“枳椇”。

枳花

zhǐhuā

枳树之花。唐 温庭筠《商山早行》:“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枳棘zhǐjí

①枳木与棘木。因其多刺而称恶木。常用以比喻恶人或小人。《文选·左思〈咏史〉》:“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吕向注:“枳棘,有刺之木,喻谗佞也。”②比喻艰难险恶的环境。

枳椇

zhǐjǔ

鼠李科枳椇属高大乔木。

枳落

zhǐluò

①枳木编制的篱笆。张衡《西京赋》:“揩枳落,突棘藩。”《资治通鉴·灵帝中平六年》:“卓(董卓)又发何苗棺,出其尸,支解节断,弃于道边,杀苗母舞阳君,弃尸于苑枳落中。” 胡三省注:“落,篱落也。”②引申指村落,乡间。《晋书·夏侯湛传》:“仆固脂车以须放,秣马以待却,反耕于枳落,归志乎涡濑,从容乎农夫,优游乎卒岁矣。”

zhǐ

①古代指车毂外端的小孔。②车轴端,轴头。③语辞即文言虚词。《庄子·大宗师》许由曰:而奚来为轵。《注》轵、只同。

轵道

zhǐdào

轵道,典故名,亭名,位于现今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北。《史记 吕太后本纪》三月中,吕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史记 卷六》〈秦始皇本纪〉。"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后遂以"轵道"借指亡国投降。高骈又曰:无使百代有抱恨之臣,千古留刮席之耻。臣但恐寇生东土,刘氏复兴,即轵道之灾,岂独往日!

轵深井里

zhǐshēnjǐnglǐ

古地名。战国刺客聂政的乡里。在今河南省济源市 。《战国策·韩策二》:“ 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间。”鲍彪注:“轵之里名深井。”《史记·刺客列传》:“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司马贞索隐引《地理志》:“河内有轵县。深井,轵县之里名也。”亦省称“轵深井”。《聊斋志异 聂政》余读刺客传,而独服膺于轵深井里也。

zhǐ

中国古代长度单位(周代指八寸,合现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吕氏春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聊斋志异 跳神》旋忽伸 颈巨跃,离地尺有咫。

咫尺

zhǐchǐ

①比喻相距很近。咫尺之遥。《左传 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故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北瞻河内,咫尺非遥,前诏经营,今宜停罢。②比喻微小。无咫尺之功。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於世,岂若卑论儕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咫尺天涯

zhǐchǐtiānyá

比喻距离虽近;却像远在天边一样(咫:古代长度单位;八寸;天涯:天边)。唐 李中《宫词二首》:“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左右如今也不容相近,咫尺天涯一般,有甚舍不得处?

咫尺天颜

咫尺威颜

zhǐchǐtiānyán

zhǐchǐwēiyán

《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原谓天鉴察不远,威严如常在面前。”后以“咫尺天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宋·王安石《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联翩人贺知君意,咫尺威颜不隔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咫尺天颜,瞻仰尤为亲切。

咫尺千里

咫尺万里

zhǐchǐqiānlǐ

zhǐchǐwànlǐ

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也形容在短小的篇幅里表现了寥廓深远的景象和意境。唐 鱼玄机《隔汉江寄子安》:“含情咫尺千里,况听家家远砧。”宋·苏轼《何公桥》:“维水之害,咫尺千里。”《南史 萧贲传》:“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清 王闿运《湘绮楼论唐诗》杜甫歌行,自称鲍、庾,加以时事,大作波涛,咫尺万里,非虚夸矣。

咫尺之功

zhǐchǐzhīgōng

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明,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咫尺之书

zhǐchǐzhīshū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闻得钱騕智勇足备,明公若驰咫尺之书,厚具礼币,只说越州贼寇未平,向董昌借钱騕来此征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