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 | zhǐ | ①停住不动:止步。截止。②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③通假字: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史记 高祖本纪》今足下尽日止攻,士死伤者必多。《晋书 惠帝纪》所在买饭以供,宫人止食于道中客舍。《资治通鉴 随纪八》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资治通鉴 后周纪五》自唐主内附,帝(后周世宗柴荣)止因其使者赐书,未尝遣使至其国。《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三司使张尧佐,虽由进士登第,历官无它故,然骤被宠用,人情皆以止缘后宫之亲,非复以才能许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政和旧法,当三大钱止行于京畿东、西及河东、北,由是东南小平钱甚重而物轻,西北反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若止理细务而略其大者,将治卿等罪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狼三则》: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④古同“趾”,脚;脚趾头。⑤居住。《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郑玄笺:“王畿千里之内,其民居安,乃后兆域正天下之经界,言其为政自内及外。”《诗·小雅·緜蛮》:“緜蛮黄鸟,止於丘隅。”《礼记·大学》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⑥尽力做到,达到。《礼记·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⑦容止。指(人)仪容举止。《诗·鄘风 相鼠》:“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笺:止,容止。无止则无礼节也。《孝经·圣治章》:容止可观。 |
止暴禁非 | zhǐbàojìnfēi |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制止种种坏事。《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
止壁 | zhǐbì | 顿兵扎营。《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得淮阴侯兵,欲渡河南。郑忠说汉王,乃止壁河内。《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朱)文忠至杭州,(潘)元明等奉士诚所授诸印,并执蒋英、刘震出降,伏谒道左,以女乐导迎,文忠麾去之,止壁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 |
止次 | zhǐcì | 驻扎。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周文败,走出关,止次曹阳二三月。章邯追败之,复止次渑池十余日。” |
止跌企稳 | zhǐdiēqǐwěn | 股市术语,是指股价前期保持下跌趋势,经过一段时间,做空动能释放,到有止跌或横向整理的迹象,很可能在此稳住,后市股价可能上扬的一种现象。“企”在广东话里是“站”的意思,企稳就是站稳,这应该是首先用在股评里的。香港的股市比大陆开得早,大陆的股评学香港的,所以就有了企稳这个词。其他经济领域也借用了这个词,企稳回升就是停止下跌并已经开始上涨。原来企稳是个方言里的词,是个股市里的词。用这个词来形容全国经济大形势,而不做任何名词解释。 |
止沸益薪 | zhǐfèiyìxīn | 谓本欲止水沸腾,却反而在锅下加柴。喻所做与本来愿望相反。明·李贽《为黄安二上人书》之三:“对高洁人谈高洁,已为止沸益薪,况高洁十倍哉!” |
止戈散马 | zhǐgēsànmǎ |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
止戈为武 | zhǐgēwéiwǔ | “武”字从“止”从“戈”。意谓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汉书·武五子传赞》:“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下》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为武焉。《资治通鉴 梁纪十八》(梁武帝)又敕诸军不得复进,下诏曰:“善兵不战,止戈为武。可以(侯)景为大丞相,都督江西四州诸军事,豫州牧、河南王如故。”唐 吴兢《贞观政要·征伐》:“今陛下抚养苍生,将士勇鋭,力有余而不取之,所谓止戈为武者也。”《花月痕 第四七回》:“止戈为武,穷寇勿追。” |
止戈兴仁 | zhǐgēxīngrén | 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汉晋春秋》:“将欲止戈兴仁,为百姓请命。” |
止守 | zhǐshǒu | 留守。《史记·高祖本纪》:“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 |
止水 | zhǐshuǐ | 死水,滞止不流的水。心如明镜止水。 |
止宿 | zhǐsù | 住宿。指止宿之处。《笑林广记 补药》一医止宿病家,半夜屎急不便。乃出于一箱格中,闭之。 |
止谈风月 | zhǐtánfēngyuè | 止:只,仅。只谈风、月等景物。隐指莫谈国事。《南史·徐勉传》:“今昔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 |
止息 | zhǐxī | ①休息;住宿。②停止;停息。《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于是人思劝励,号称多士,盗贼止息,请托路绝,田畴修辟,帑藏充盈,典章法物靡不悉备。③古琴曲名。 |
止于至善 | zhǐyúzhìshàn |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而已集 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
止止 | zhǐzhǐ | 犹止之。止于其上。停止;止住。《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郭象注:“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王先谦集解:“案下止字或‘之’之误。” 唐 权德舆《与道者同守庚申》诗:“吉祥能止止,委顺则生生。”《法华经·方便门》:“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唐 窦参《湖上闲居》诗:“止止复何云,物情何自私。” 宋 苏轼《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谁要卿料理,欲说且止止。” |
止足 | zhǐzú | 谓凡事知止知足,不要贪得无厌。有止足之志。《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隽疏于薛等传赞》:“疏广行止足之计,免辱殆之絫。”《晋书 王羲之传》止足之分,定之于今。《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南朝陈叔宝)征责女子,擅造宫室,日增月益,止足无期。唐 白居易《自宾客迁太子少傅分司诗》:“诚合知止足,岂宜更贪饕?”明 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三》:“人若存一止足之心,则贫贱而衣食粗足,可以止矣。”严复《论世变之亟》:“物不足则必争,而争者人道之大患也,故宁以止足为教。”《聊斋志异 刘夫人》所获既盈,隐思止足,渐谢任于伍。 |
趾 | zhǐ I. | ①脚:趾高气扬。②脚指头:趾骨。趾甲。③踪迹:“庶追芳趾”。④古同“址”。基址。《续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零七》穴趾而峻墉必危,再实之木,必伤其根。④支撑器物的脚。II. 参见cǐ |
趾错 | zhǐcuò | 履迹交错。比喻人来往之多。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刘亮采》:“为人任侠,急人之急,以故秦、 楚、燕、赵之客,趾错於门;货酒卖饼者,门前成市焉。”《聊斋志异 纫针》此言出,问名者趾错干门,夫妻为拣宫室。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 卷下》:“逢三月六月九月,进观音香者,远近趾错。” 严复《主客平议》:“况今者全球云蒸,五洲趾错,物竞之风潮甚大,优者必胜,劣者必僵。” |
趾高气扬 | zhǐgāoqìyáng |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先秦 左丘明《左传 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闻一多《复古的空气》但是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
址 | zhǐ | 地基,地点:住址。地址。旧址(a.过去的住址;b.过去某个机构的建筑物所在的地址)。遗址。 |
沚 | zhǐ | 水中的小块陆地。《说文》小渚曰沚。《楚辞·陶壅》淹低沚兮京沚。注:“京沚即高洲也。”《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水中央的小块陆地)三国魏 曹植《杂诗七首,其四》:“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南朝宋 鲍照《赠傅都曹别》:“轻鸿戏江潭,孤雁集洲沚。”参见“沼沚”。 |
祉 | zhǐ | ①福:“既多受祉”。福祉。《说文》祉,福也。从示,止声。《左传·哀公九年》祉,禄也。②喜。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
祉猷并茂 | zhǐyóubìngmào | 福气和事业一起蓬勃发达。祉:幸福。《说文》。祉,福也。《左传哀公九年》祉,禄也。猷:计划、谋略、计谋。并:合在一起。茂:草木繁盛。祉猷并茂是一句经典的中文谚语,通常用来表达对家庭友爱、和谐的美好祝愿。出自《诗经小雅白芷》 “夫祉猷并茂,常受其枝。”有时新年祝福语中使用“静宁见春,祉猷并茂”。静宁见春是表示祝愿对方日子能安安稳稳地度过。它往往与祉猷并茂连在一块表示祝愿,祝愿对方平安度过每一个日子,福气和事业都有好的发展。 |
阯 | zhǐ | ①同“址”。《史记 孝武本纪》丙辰,禅泰山下阯东北肃然山,如祭后土礼。②水中的小块陆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