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ǐ

①意义,目的:意旨。要旨。主旨。宗旨。言近旨远。《庄子·列御寇以支为旨,忍性以视民,而不知不信。《史记·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②封建时代称帝王的命令:旨令。奉旨。宋 司马光《肥水之战》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③美味:旨酒。甘旨。旨蓄(贮藏的美好食品)。汉 戴盛《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聊斋志异 丐仙》君旨酒嘉肴,来自空中,君家当在天上。

旨酒

zhǐjiǔ

美酒。《诗·周南·丝衣》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左传 季梁谏追楚师》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孟子·离娄下》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战国策·鲁共公择言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我有旨酒,与汝乐之。”唐 李商隐《祭吕商州文》:“华樽旨酒,绮席嘉肴。”《聊斋志异 酒友》(车)生既醒,则狐已去。乃治旨酒一盛,专伺狐。《聊斋志异 单道士》袖中出旨酒一盛,又探得肴一簋,并陈几上。

旨意zhǐyì

①主要的目的和意图:秉承旨意、天地安能知其旨意。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三回:“前日这里贵妃娘娘有些欠安,昨日奉过旨意,宣召亲丁四人,进里头探问。”②圣旨。《文明小史第三五回》要不然,一道旨意下来,叫把寺院废掉,改为学堂,那时你这寺如何保得住?《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众人道:“旨意问了些什么?”贾政道:“旨意问的是云南私带神枪一案。

zhǐ

①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纹。指印。屈指可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能走者夺其翼,善飞者减其指,有角者无上齿,丰后者无前足②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指雨。③(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指着。指画。指南针。指手画脚。《晋书 元帝纪》卿指诏丞相,具宣朕意,使摄万机,时据旧都,修复陵庙,以雪大耻。④点明,告知:指导。指引。指正。指责。指控(指名控告)。指摘。指挥。指日可待。⑤直立,竖起:令人发(fà)指(形容极为愤怒)。晋 陶潜《咏荆轲》:“雄髮指危冠,猛气衝长缨。”⑥意向针对:指标。指定。⑦古同“旨”,意义,意图,目的。意旨,旨趣。《孟子·告子下》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史记 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贾谊《治安策》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资治通鉴 宋纪十六》太尉右长史王俭知其指,他日,请间言于道成曰:“功高不赏,古今非一。以公今日位地,欲终北面,可乎?” ⑧古通“脂”。《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⑨直指。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⑩同‘恉',意为意旨;意图。参见“合指”。

指扳

指攀

zhǐbān

zhǐpān

招供时攀扯牵连别人。元章·刑部十九·禁宰杀》:“城外南人常是夤夜宰牛隻,前去捉拿,各局官拒抗不令收捉。更有指扳下贼人,亦不分付本司。”《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捕人拿牌票出来看,却是海贼指扳窝家,巡捕衙里来拿的。”

指不胜偻

指不胜屈

zhǐbùshènglǚ

zhǐbùshèngqū

板着指头也不过来(不胜:不能承受)。形容数量很多。明 沈德符《野获编》:“而贫弱者或衣食不给,其小有才者至窜入匪类,以辱先人,以余所见,指不胜屈。”清曾朴《孽海花》第一回《春秋》之义,不以父命辞王命,不以家事辞王事。象这样的,指不胜屈。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吴喆》:“奇遇之多,指不胜偻,若今日所昵,未数数觏也。”

指陈

zhǐchén

指明和陈述。《后汉书·桓帝纪》又命列侯……郎官各上封事,指陈得失。唐 白居易《三教论衡·问道士》谁为此经?谁得此道?将明事验,幸为指陈!宋德富《中国通史故事第89篇》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陆贽)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七》宰执、侍从、台谏,各宜指陈定论以闻。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每欲以管见所知,指陈时事,上诸当道,以备刍荛之采。

指斥

zhǐchì

指名直呼。汉 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羣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晋 葛洪《抱朴子·黄白》:“古人秘重其道,不欲指斥,故隐之云尔。”南史·刘瓛传》:“学徒敬慕,不敢指斥,呼为青溪焉。”指摘,斥责。指斥之罪。晋书·范宁传》:“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元来德宗皇帝心性最是猜忌,说他指斥朝廷,讥讪时政。”《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武)惠妃泣诉于上(玄宗李隆基)曰:“太子(李瑛)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张九龄),欲皆废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五》枢密院言:“昨降旨不得指斥大金,尚虑行移之间,或有违误,理宜饬诏中外官司常切遵守。”

指点江山

zhǐdiǎnjiāngshān

指点:批评;江山:指国家。指批评国家大事。他习惯于指点江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指点迷津

zhǐdiǎnmíjīn

迷津:迷失渡头所在,找不到渡口,多指使人迷惘的境界。针对事物的困难处,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

指东划西

指东画西

指东话西

zhǐdōnghuáxī

zhǐdōnghuàxī

zhǐdōnghuàxī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说青道黄,指东划西。”宋 释悟明《联灯会要 道闲禅师》:“到处插语,指东划西,举古举今。”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远远望着应伯爵与王妈妈二人,指东画西,见了他来,便各自走散。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又说:“临时我自来照料。”又说:“连我也不懂得甚么。”三荷包无可奈何,只得辞了出来,又与丁师爷商量。”张天翼《儿女们》:“廉大爷……指东划西地告诉别人,他这回赶回家来是为了造门栅的。”丰子恺《钱江看潮记》:“只管凭窗眺望江景,指东话西,有说有笑,正是得其所哉。”

指方画圆

zhǐfānghuàyuán

谓谈论时以手指比画。明·宋濂《王府君墓志铭》:“或共其议论,辄掀眉吐气,指方画圆,滚滚数千言不休。”

指腹为婚

zhǐfùwéihūn

双方家长将腹中胎儿结为婚姻。《魏书 王宝兴传》:“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彼时九王爷因娘娘又怀身孕,曾与骆老爷指腹为婚,倘生郡主,情愿与骆公子再续前姻。

指顾

zhǐgù

①手指目视;指点顾盼。《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九》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临淮武穆王李光弼,治军严整,指顾号令,诸将莫敢仰视,谋定而后战,能以少制众,与郭子仪齐名。②一指一瞥之间。形容时间的短暂、迅速。 班固《东都赋》:“指顾倏忽,获车已实。” 宋 苏轼《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边臣贾勇,争欲立功,以为河南之地,指顾可得。” 明 陆粲《庚巳编·神丹》:“女每有所须,虽远方非时之物,一指顾间可致。”朱德《攻克石门 诗》:“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

指归zhǐguī

主旨;意向。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

指画

zhǐhuà

指点,规划。《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资治通鉴 梁纪十一》(高)干轻骑入见尔朱羽生,与指画军计,羽生与干俱出,因擒斩之,持羽生首谒(高)欢。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卷六》:“王性之记问该洽,尤长于国朝故事,莫不能记。对客指画诵说,动数百千言。”《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天将又蘸着酒在桌上写出秀童二字;又向空中指画,详其字势,亦此二字。”《红楼梦 第一○二回》:“法师下坛……洒了法水,将剑指画了一回。”

指环

zhǐhuán

同“戒指”,以金属或宝石制成的小环,约于指上,作为饰物或信物,今称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代表有不同的意义。

指挥

指麾

zhǐhuī

①以手或手持物挥动示意。指手画脚。唐 杜甫《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②发令调遣。《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神色不变,指麾部分,自脔斩群贼而漆其首,秘不发丧。③安排。④犹指示。犹指点。⑤唐宋诏敕和命令的统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三》(赵)汝愚曰:“兹事重大,播之天下,书之史册,须议一指挥。”太皇太后允诺。汝愚袖出所拟指挥以进云:“皇帝以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⑥军职名。唐中叶后有都指挥使,后唐、后周及宋,均沿用其名,为禁卫之官。⑦五代、宋军队的编制单位。宋 王溥《五代会要·京城诸军》:"后唐长兴三年三月敕:'……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⑧专指领导乐队、合唱队进行排练和演出的人。

指挥可定

指麾可定

zhǐhuīkědìng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 《陈书·蔡景列传》是时高宗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宋·周煇《清波别志》卷上:“某生长北方,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

指挥若定

zhǐhuīruòdìng

指挥起来稳操胜算,镇定自如。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唐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

指麾

zhǐhuī

①调度安排。《晋书 文帝纪》吕尚,磻溪之渔者也,一朝指麾,乃封营丘。《资治通鉴 唐纪七十四》李克用复遣使上表曰:臣今身无官爵,名是罪人,不敢归陛下(昭宗李晔)藩方,且欲于河中寄寓,进退行止,伏俟指麾。②手语。《史记 淮阴侯列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指麾可定

zhǐhuīkědìng

谓一经调度安排,不须多久,局势即可平定。《史记·陈丞相世家》:“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汉书·陈平传》作“天下指麾即定矣”。《后汉书·公孙瓒传》:“我昔驱畔胡于塞表,扫黄巾于孟津,当此之时,谓天下指麾可定。”《陈书·蔡景历传》:“是时高宗鋭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亦作“指挥可定 ”。 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上》:“某生长北方,闻燕人思归之情切矣,今若举事,指挥可定。”

指诲

zhǐhuì

指导教诲。刘大观《玉磬山房文集》卷四《孝廉方正傅君柳崖墓志铭》:“君晚年娱志林泉,手录前贤遗事,为《忠》、《孝》、《廉》、《节》四卷,指诲诸孙,为立身行己之要,则其人生平可知矣。” 《聊斋志异 胡梦》毕(怡庵)求指诲。女曰:“奔之为术,在人自悟,我何能益君?朝夕渐染,或当有异。”

指讦

zhǐjié

指摘攻讦。《后汉书·王符传》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六》一岁之中,(成遵)言事并举劾凡七十馀章,皆指讦时弊。清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总兵陈国瑞骄暴取戾》于是刘陈二人,皆禀诉于曾文正公,互相指讦。

指鹿为马

指鹿作马

zhǐlùwéimǎ

zhǐlùzuòmǎ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羣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羣臣皆畏高。”后以“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后汉书·窦宪传》:“深思前过,夺主田园时,何用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旧唐书·仆固怀恩传》:“陛下必信矫词,何殊指鹿为马?”《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东床已招佳选,何知改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郭沫若《蒲剑集·文化与战争》:“倒黑为白,指鹿为马,日本的社会秩序早就为这些文化刽子手所毁坏无遗了。”亦作“指马”。《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唐 贺兰进明《古意 诗之一》:“秦庭初指鹿,羣盗满山东。”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内重之弊,必有奸臣指鹿之患。”清 吴伟业《读史杂感诗》:“国中惟指马,阃外尽从龙。”清 孔尚任《桃花扇 馀韵》:“指马谁攻秦相诈,入林都畏阮生狂。”参见“马鹿易形”。

指马zhǐmǎ

①战国时名家公孙龙提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白马非马”等命题,讨论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庄子·齐物论则谓“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谓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应各任自然,不分彼此、是非、长短、多少。后遂以“指马”为争辩是非、差别的代称。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諭,未知孰是。”②见“指鹿为马”。

指名

zhǐmíng

①犹知名;著名。谓其人之名受人注意。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②犹知名;著名。谓诗文、技艺等受人注意。③指出姓名。④指出罪名。

指名道姓

zhǐmíngdàoxìng

指出别人的名字和姓氏。张天民《创业》:“华程继续指名道姓地批评,毫不容情。”欧阳山《三家巷》一:人家又没有指名道姓,你动不动就东拉西扯地胡缠些什么?

指目

zhǐmù

①手指而目视之。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②引申为瞩目。

指拟

zhǐnǐ

指望,指靠。《资治通鉴 唐纪七》臣光曰: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宗)、明(宗)、肃(宗)、代(宗)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宋史·河渠志二》:“盖孝先、俞瑾等知合用物料五千余万,未有指拟,见买数计,经岁未及毫厘,度事理终不可为,故为大言。”《金史·白华传》:“今耕稼已废,粮斛将尽,四外援兵,皆不可指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丰储仓初为额一百五十万石,不为不多,然积之既久,宁免朽腐!异时缓急,必失指拟。

指切

zhǐqiē

指摘;指责。《东观汉记·崔骃传》:“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舍斥己之至谏,进无用之虚文,指切着明,罕称于代。”《续资治通鉴 元纪四》 中书舍人曾肇亦言:“祖宗以来,臣僚所上章疏,未尝编写,盖缘人臣指切朝政,弹击臣下,皆是忘身为国,不顾后祸。”明 归有光《玉岩先生文集 序》:“公奋不顾身,指切时事。”李广田《论文学教育》:“他们不但看明了事实,而且敢于‘指切事实’。”

指趣/指趋zhǐqù

①宗旨,意义。②志趣。③意向;意图。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篇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指囷相赠zhǐqūnxiāngzèng

指着谷仓,表示要赠送给他人。形容慷慨资助朋友。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指囷相赠”。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赠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宽心住数日,待江北探细的回,别有区处。’”

指日

zhǐrì

犹不日。谓为期不远。三国魏 曹植《应诏诗》:“弭节长騖,指日遄征。”《晋书 符坚载纪上》若决一旦之机,可指日而定。唐 韩愈《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餐。”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急出,则客去远。闻其故,惊颜如土,大哭曰:‘此祸水也,指日赤吾族矣!’”陈毅潜艇上留题诗》:“大哉新中国,指日富且强。”

指日可待

zhǐrìkědài

指日:可以指出的日期。待:期待。指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清·钱彩《说岳全 第三十一回》:“是以我主上神佑,泥马渡江,正位金陵,用贤任能,中兴指日可待。”清·梁启超《日俄战役关于国际法上中国之地位及各种问题》:“斐然成章,指日可待。”

指日可下

zhǐrìkěxià

指明日可以攻下。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故臣以为兵出沐阳,则山东指日可下。”郭沫若《革命春秋 北伐途次》这最后的抵抗如被冲破,武昌城便指日可下。

指桑骂槐

zhǐsāngmàhuái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骂乙。三十六计第二十六计。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他每日那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指山说磨

zhǐshānshuōmò

比喻错此说彼。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回:“如何远打周折,指山说磨,拿人家来比。”

指射

zhǐshè

①犹指定。《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八》:“近闻百执事等,或亲居内职,或贵列廷臣……经由列镇,干挠诸侯,指射职员,安排亲昵,或潜示意旨,或显发书题。”《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元年》:“既闻被水贫乏者六百余家,于左藏南库每家支钱五贯,仍许于沿江地指射盖屋。”②宋制,某些在选官员可以自行选定任官地点,称为“指射”。宋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如近日三司献言,使天下郡选一人催驱三司文字,许之先次指射,以酬其劳。”《宋史·选举志五》:“川峡、闽、广,阻远险恶,中州之人,多不愿仕其地……始立八路定差之制,许中州及土著在选者随意就差,名曰‘指射’。”

指实

zhǐshí

①指明实际情况。汉 王充《论衡·自纪》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旧唐书·薛登传》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②犹实据。《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曹锡宝劾和珅家人刘全,不能指实,加恩革职留任。《西游记 第三九回》正是老孙思无指实,与弟八戒,夜入园中,打破花园,寻着埋藏之所。③核实。指,通“稽”。《荀子·正名》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④证实。指,通“稽”。《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谁知他定要见丈夫的骨血,方能指实。

指使

zhǐshǐ

①指挥;支使。任凭机遇指使,漫无目的地行动。唐 柳宗元《梓人传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②煽动某人去做某事。指使人推翻政府。

指手画脚

zhǐshǒuhuàjiǎo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2回:“只见宝玉跑至围屏灯前,指手画脚,信口批评。”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

指授

zhǐshòu

①指导;传授。班固《白虎通·三教》:“立三教以相指授。”唐 韩愈《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故连二岁大熟。”《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见昇长二人道心坚固,乃将生平所得秘诀,细细指授。”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②犹指示。《晋书·文帝纪》:“公奇画指授,制胜千里。”《魏书 卷四 世祖纪上》命将出师,指授节度,从命者无不制胜,违爽者率多败失。《新唐书·李吉甫传》:“又请自往招元济,苟逆志不悛,得指授羣帅俘贼以献天子。”明 陈子龙《伤春诗之二》:“詔书频指授,使者日倥傯。”

指数

zhǐshù

①与一特定时间当作100的数量相比的表示数量变动的数字(如成本物价或生产量)。②写在一个数学符号、数学式或量的右上角的一个符号,用以指示应完成的某种数学运算。③用手指着数。宋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指擿

zhǐtī

用手指抓搔。《列子·黄帝》:“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②指出,挑出缺点错误。《后汉书·李固传》:“陛下宜开石室,陈图书,招会羣儒,引问失得,指擿变象,以求天意。”宋 欧阳修《论吕夷简札子》:“盖其在位之日,专夺国权,胁制中外,人皆畏之,莫敢指擿。”

指天画地

zhǐtiānhuàdì

本指道教画符。汉 应劭《风俗通 皇霸》:“指天画地,神仙潜通。”清 曾朴《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唐先生方站在台上,兴高采烈,指天画地的在那里开始他的雄辩。

指天射鱼

zhǐtiānshèyú

向着天空去射河里的鱼。比喻办事一定落空。汉·刘向《说苑·尊贤》:“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指天誓日

zhǐtiānshìrì

指着苍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态度坚定或忠诚。他指天誓日地表示愿意与之同生死共祸福。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其若可信。”

指望zhǐwang

动词,一心期待;盼望。指望今年有个好收成。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俺衙内,大财大礼,娶将你来,指望百年偕老。”指望儿,名词。所指望的;盼头:这病还有指望儿。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大凡人不做指望,到也不在心上;一做指望,便痴心妄想,时刻难过。”

指瑕

zhǐxiá

指出文章写作中的毛病。指摘缺点。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璧有瑕,请指示王。"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有《指瑕》篇。《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王勃……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秘书郎直史馆管城梁周翰上言曰:“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似非允当。臣心惑焉。”不报。《续资治通鉴 宋纪八十》若指瑕掩善,则朝无可用之人。

指雁为羹

zhǐyànwéigēng

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元 宋方壶《醉花阴 赶苏卿》:“当初指雁为羹,似充饥画饼,道无情却有情。”明·朱有燉《半夜朝元》第一折:“假相期不志诚,恰便似指雁为羹。”

指意

zhǐyì

“指”通“旨”,目的,用意。意旨,意图。汉 司马迁《史记 车涉世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史记·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

指喻

zhǐyù

指正告知。《指喻》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一篇散文。文中借郑君生病而未能及时医治,几乎酿成大错之事,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是一篇典型的以小喻大借事说理的文章。

指约

zhǐyuē

①谓旨意简约。《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②约束。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阶前僧众……擎拳合掌,要奴献与贼盗。指约不住,一地里闹鑊鐸。”③指环。参见“指环”。

指掌

zhǐzhǎng

①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説。子曰:‘不知也。知其説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晋 葛洪《抱朴子·对俗》:“苟得其要,则八极之外,如在指掌;百代之远,有若同时。”宋 司马光 刘道原《十国纪年 序》:“坐听其谈,滚滚无穷,上下数千载间,细大之事如指掌。”清 昭槤《啸亭杂录·舒梁阿三公远见》:“尝见梁文庄诗正掌户部时上疏稿,核计度支盈絀,如在指掌。”②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三国志·魏志·锺会传》:“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今我伐之,如指掌耳。”《晋书 文帝纪》取蜀如指掌,而众人皆言不可,唯(钟)会与吾意同。唐 白行简《李娃传》:“生亦自负,视上第如指掌。”《辽史·太宗纪下》:“非汴州炎热,水土难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③手指和手掌。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文则琳琅堕於笔端,武则鉤铬摧於指掌。”晋 葛洪《抱朴子·诘鲍》:“是犹闢滔天之源,激不测之流,塞之以撮壤,障之以指掌也。”④抵掌,击掌。徐干《中论·谴交》:“然掷目指掌,高谈大语。”晋 道恒《释驳论》:“或指掌空谈,坐食百姓。”《明史·奸臣传·马士英》:“大鋮掀髯指掌,日谈兵,国安甚喜。”

指爪

zhǐzhǎo

①指甲。②趾甲;爪子。③喻痕迹。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指踪

zhǐzōng

亦作“指纵”。①发踪指示。比喻指挥谋划。《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汉书·萧何传》作“发纵指示”。《后汉书·荀彧传》:“是故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唐 费冠卿《闲居即事 诗》:“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踪。”②比喻指挥。《资治通鉴 唐纪十四》长孙无忌对曰:“…陛下(李世民)未冠,身亲行阵,凡出奇制胜,皆上禀圣谋,诸将奉成算而已。今日之事,乞陛下指踪!”宋 范仲淹《奏乞拣沿边年高病患军员》:“若人员不甚得力,则向下兵士,例各骄惰,不受指踪,多致败退。”明 冯梦龙《智囊补·语智·李晟》:“公为元帅,得专号令,晟将一军受指纵而已。”

指捴

zhǐzǒng

捴”同“总”,即统领。《陈书 本纪卷一高祖武帝陈霸先》洎乎石头、姑孰,流髓履肠,一朝指捴,六合清晏。北宋·欧阳修旧唐书·薛登传》至如武艺,则赵云虽勇,资诸葛之指捴;周勃虽雄,乏陈平之计略。若使樊哙萧何之任,必失指纵之机;使萧何戏下之军,亦无免主之效。斗将长于摧锋,谋将审于料事

zhǐ

意为意旨;意图。字本作“指”。《说文》恉,意也。《广雅·释诂三》恉,志也。鲁迅《书信·致曹聚仁》其实此文无关宏恉。又如:恉趣(旨趣);恉要(要旨);恉谊(意义)。参见“合指”。

zhǐ

一种有机化合物,是酸与醇经由脱水反应而得。分子量小者有水果香味;分子量高者 是生物体内油脂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