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í

①踯躅:徘徊不进,如“他踯躅在街头”。②(

踯躅

zhízhú

①徘徊不前;驻足。踯躅不前的收入分配改革或迎来实质性突破。《庄子·秋水》踯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两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汉 佚名《古诗 孔雀东南飞》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南朝宋 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南朝梁 江淹 《别赋》:“知离梦之躑躅,意别魂之飞扬。”宋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但见牧童樵叟,歌吟上下,与夫惊禽骇兽,悲鸣踯躅而咿嘤。②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唐 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诗》:“晚叶尚开红踯躅,秋房初结白芙蓉。”清 赵翼《肇璜殁后其子以君手植杜鹃一本见贻 诗》:“一枝踯躅赠留贻,老瓦盆经手泽滋。”郭沫若杜鹃:“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

zhí

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跖骨。踏,踩。③盗跖:中国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申氏》:“士人子,不能亢宗,而辱门户、羞先人,跖而生,不如夷而死。”参见“桀跖jiézhí

跖狗吠尧

跖犬吠尧

zhígǒufèiyáo

zhíquǎnfèiyáo

比喻各为其主。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不计较骂他的貂勃,备酒宴向貂勃请教错在哪里?貂勃回答说跖犬吠尧并不是尧不圣明而是各为其主。《新唐书·孙伏加传》且跖狗吠尧,吠非其主。《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跖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旧唐书·李靖传》且犬吠非其主,无容同叛逆之科,此蒯通所以免大戮于汉祖也。

zhí I.

徘徊。《说文》蹢,住足也。又如:踣蹢躅(徘徊不进的样子)蹢躅zhízhú: 徘徊不前的样子。II.dí兽蹄。《诗·小雅》有豕白蹢,烝涉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