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職 | zhí | ①职务,分(fèn)内应做的事:职业。职务。职守。职权。天职。尽职。② 职位,执行事务所处的一定地位:职工。职位。职员。职称。以身殉职。③旧时公文用语,下属对上司的自称:卑职。职当奉命。④掌管:职掌。左拾遗曲江张九龄又曰:“自君侯(姚元之)职相国之重,持用人之权,而浅中弱植之徒,已延颈企踵而至,谄亲戚以求誉,媚宾客以取容,其间岂不有才,怕失在于无耻。”元之嘉纳其言。⑤由于:职此而已。《左传 驹支不屈于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汉 扬雄《逐贫赋》厥咎安在?职汝为之! |
职典 | zhídiǎn | 主管。《后汉书·史弼传》:“臣职禁兵,备御非常,而妄知藩国,干犯至戚,罪不容诛。”《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九》敞备数股肱,职典贼曹,欲亲至发所,以纠其变。《资治通鉴 晋纪二》(羊)祜历事二世,职典枢要,凡谋议损益,皆焚其草,世莫得闻 |
职方 | zhífānɡ | ①古指职掌方面之官。《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摈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郑玄注:"职,主也,是伯分主东西者。" 孔颖达疏:"是职方者,言二伯于是职主当方之事也。"《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二》甲子,职方员外郎丹阳吴淑上言:“诸路所纳闰年图,当在职方收掌,近者并纳仪鸾司。伏以天下山川险要,皆王室之秘奥,国家之急务,故《周礼》职方氏掌天下图籍,又诏士训以夹王车。"《明史·奸臣传·马士英》:"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②犹版图。泛指国家疆土。 |
职分 | zhífèn | ①职务范围内应尽的责任。职分难明。诸葛亮《出师表》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明 黄宗羲《原君》为君之职分。②官职;官位。 |
职贡 | zhígòng | 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之于晋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资治通鉴 唐纪十二》毫州刺史裴行庄奏请伐高丽,上(李世民)曰:“高丽王(高)武职贡不绝,为贼臣所弑,朕哀之甚深,固不忘也。…”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摩揭陀国婆罗阿迭多王崇敬佛法,爱育黎元,以大族王淫刑虐政,自守疆埸,不供职贡。”《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嵯颠遣使上表,称:“蛮比修职贡,岂敢犯边,…”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山海若时共职贡,郊原何处有戈兵。” 参见“贡职”。 |
职竞 | zhíjìng | ①《诗·小雅·十月之交》:“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职,只;竞,争。后遂以“职竞”用为专事竞逐之意。《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 晋 左思《魏都赋》:“闲居隘巷,室迩心遐,富仁宠义,职竞弗罗。” 《资治通鉴 晋纪八》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国体,职竞寻常,自相楚剥。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②谓职务繁剧。《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吊,且送葬,曰:‘敝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是以不得助执绋,使求从舆人。’”杜预注:“竞,遽jù也。” |
职名 | zhímíng | ①犹职衔。《六部成语注解.吏部》:“职名:此员官职姓名。” 《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职明赛过读书家,伶俐不输长大汉。②书写官衔和姓名的名帖。亦泛指名刺。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五出》:“职名早投,职名早投,大家去上书陈情,拥入皇州。” |
职事 | zhíshì | ①职务;职业。任职。《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如狱讼诬枉,职事纰缪,惰公存私,害民利己者,无或隐昧。②旧时官吏仪仗的一种。即官品牌。 |
职司 | zhísī | ①职务;职责。忠于职司。唐 李商隐《韩碑》:“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零一》及是中书侍郎张悫与(刘)豫有河北职司之旧,力荐于朝,除知济南府。②执掌。职司机要,切勿大意。《左传·成公二年》:"今叔父克遂有功于齐,而不使命卿镇抚王室,所使来抚余一人,而巩伯实来,未有职司于王室,又奸先王之礼。" |
职职 | zhízhí | 繁多貌。《庄子·至乐》:“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 成玄英疏:“职职,繁多貌也。”《宋史·乐志十二》:“丰年穰穰,美芳职职。” |
侄 | zhí | 弟兄的儿子,同辈男性亲友的儿子:侄儿。侄女。叔侄。子侄辈。侄孙。 |
侄娣 | zhídì | 指古代诸侯贵族之女出嫁,以侄女和妹妹从嫁为媵妾者。《礼记·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孔颖达疏:侄是妻之兄女,娣是妻之妹,从妻来为妾也。《公羊传·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 |
摭 | zhí | ①拾取,摘取:摭拾。采摭。参见“掎摭jǐzhí“。《汉书 司马迁传》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梧。《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殿直安守忠、郑怀德,皆乘驿诣边受事,(王)汉忠待之不厚,遂相与捃摭汉忠密事以闻。《续资治通鉴 宋纪四十七》元瑜又言:“前除夏竦为枢密使,谏臣数人摭其旧过,召至都门而罢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三》凡内外大小之臣,囊封来上,或直或巽,或切或泛,无所不有,陛下亦尝摭其一二,见之施行,且褒赏之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一》台谏乃因得言而释私憾,摭细微而遗巨奸,迁谪降黜,或出非辜。②挑剔。摭赖(挑剔诬赖);摭罗(挑剔、罗织)。《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诸臣毋歧方隅,毋立门户,毋挟忿肆诬,毋摭嫌苛讦,庶还荡平之治。 |
摭实 | zhíshí | 摘取事实;指据实说明道理。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博士渤海徐公谠为余言之。岂曰语怪,亦以摭实,故传之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七》且史才甚难,务摭实而去爱憎,乃为良史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可令国史院摭实刊修,播告天下。” |
摭拾 | zhíshí | ①收取;采集。摭拾趣闻。《解人颐》钱德苍序:搜索古今,摭拾卮辞,最脍炙人口。摭拾趣闻。《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浸忤僧格意,摭拾台事百端,(董)文用日与辨论,不为屈。《明史卷八 仁宗》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练成狱。《明史卷六 本纪第六》命自今御史巡行察吏毋得摭拾人言,贤否皆具实迹以闻。《清史稿卷九 世宗本纪》臣工条奏,宜据实敷陈,不当摭拾塞责。《聊斋志异 医术》既归,贫无业,乃摭拾海上方,即市廛中除地作肆,设鱼牙蜂房,谋升斗于口舌之间,而人亦未之奇也]。②犹挑剔。明 沈德符《野获编·著述·吕焦二书》:“丁酉,焦又不幸承乏典试,遂借闱事摭拾之,调外去。” |
蹠 | zhí | ①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蹠骨。②脚掌。西汉·贾谊《治安策》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