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èng

①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证明。保证。证实。作证。对证。论证。人证。物证。②凭据,帮助断定事理的东西:证据。凭证。证书。出入证。证章。有诗为证。证券。

证案

zhèng’àn

指与案件有牵连的人。《史记·酷吏列传》:“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汉书·元帝纪》:“今不良之吏,覆案小罪,征召证案,兴不急之事,以妨百姓。”

证龟成鳖

zhèngguīchéngbiē

将乌龟说成甲鱼。比喻蓄意歪曲,颠倒是非。宋 苏轼《东坡志林 贾氏五不可》:“晋武帝欲为太子娶妇。卫瓘曰:‘贾氏有五不可:青、黑、短、妒而无子。’竟为群臣所誉娶之,竟以亡晋。……俚语曰‘证龟成鳖’,此未足怪也。以此观之、当云‘证龟成蛇’。……”

证果zhèngguǒ

①佛教语。谓佛教徒经过长期修行而悟入妙道。亦泛指修行得道。《花月痕第二十回》故此饿不能死,打不能死,该一一偿了清楚,然后与痴珠证果情场,所以百折千回,不能解脱。②比喻事情最后取得成就。

证向/證曏

zhèngxiàng

证明。《庄子·秋水》:“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郭象注:“曏,明也。”清 方苞《兄百川墓志铭》:“宿松朱字緑,以经世之学自负,其议论证曏经史,横从穿贯,闻者莫不屈服。”

证左

证佐

zhèngzuǒ

①证人。《史记·五宗世家》:“天子遣大行騫验王后及问王勃,请逮勃所与姦诸证左,王又匿之。”《百喻经·说人喜瞋喻》:“若引证佐,用自明白。”《汉书 王莽传中》召会吏民,逮捕证左,郡县赋敛,递相赇赂。《新唐书·张易之传》:“后问:‘孰为证左?’易之曰:‘凤阁舍人张説。’”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事皆子虚乌有,证佐亦莫不倒戈。”②证据。《朱子语类卷六五》:“这箇只且恁地,无大段分晓证左。”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为真为伪,漫无证佐。”

zhèng/zhēng

方言,发愣,发呆:发怔。怔怔zhèngzhèng:方言,形容发呆的样子。怔怔地站着。怔忡:中医指心悸,患者感到心脏跳动得很厉害。怔忪:惊惧。

zhèng

①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作动词表示“制定政令”。唐 韩愈原道为之政以率其怠倦…②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③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④姓。

政本

zhèngběn

①为政的根本。《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宋 曾巩《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追封三代益进封妻制》朕稽于古以正百官,惟尚书政本。《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九》中书政本之地,舍人之职,不特掌行词命而已,故事,亦许缴驳。②借指尚书。《清史稿·刚果贝勒巴雅喇传》然内襄政本,外领师干,与明所谓不临民、不治事者乃絶相反。

政柄

zhèngbǐng

政治权力。《左·昭公七年》郑虽无腆,抑谚曰:“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四》时政柄为史弥远所专,郑清之劝帝(宋理宗)深居讲道学,而(李)知孝等亦窃道学馀论,为帝所许。

政出多门

zhèngchūduōmén

政令出自许多部门。如果一个部门政出多门,这个上级这么说,那个上级又那么定,什么事都不好办。先秦 左丘明《左传 成公十六年》:“鲁之有季孟,犹晋之有栾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谋曰:‘晋政多门,不可从也。’”

政道

zhèngdào

施政的方略。《后汉书·安帝纪论》:“孝安虽称尊享御,而权归邓氏,至乃损彻膳服,克念政道。”《宋书 卷九 后废帝纪》思仰述圣猷,勉弘政道,兴言多士,常想得人。《新唐书·褚遂良传》:“进善人,共成政道。”宋 王安石《夔》:“夫治至於鸟兽、草木,而人有礼以节文之,则政道成矣。”清 龚自珍《明良论四》:“政道者,天子与百官之所图也。”

政地

zhèngdì

处理政事的地方。指朝廷。《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元)绛在翰林,谄事王安石,而安石德曾公亮之助巳,欲引其子孝宽于政地以报之,由是二人同升。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忠定季子崇实,闲因与予商榷骈俪,以为此最不可忽,先公居政地,闲以此观人。"明 沈德符《野获编·词林·戊辰词林大拜》:"盖戊辰诸公,在政地者几十年,更无别籍中人,尤称盛事。"《清史稿·世祖纪二》:"如刘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于心,乃容其久任政地。"

政尔

zhèng’ěr

正当。政,通"正"。《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帝(宋太祖赵匡胤)笑曰:“吾意政尔,故试卿(赵普)耳。”

政府

zhèngfǔ

“政府”其名,起源于唐宋时期的“政事堂”和宋朝的“二府”两名之合称。唐宋时中央机关机构为三省六部,即尚书省,下设吏、礼、户、兵、刑、工六部,主管行政事务;中书省起草政令,实为秘书班子;门下省掌管出纳和常命,有审查诏令权力。唐朝为提高工作效率将中书省和门下省有时合署办公,称为“政事堂”。宋朝将“政事堂”设于中书省内,称为中书。宋初年还设立了枢密使,主管军事,其官署称为枢密院。并将中书省和枢密院并称为“二府”。“政事堂”和“二府”合称即为后来的“政府”。《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六》帝(宋神宗)委任政府,责以太平。

政躬zhènggōng

①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犹尊体。 曾朴《孽海花第十一回》谁知行文过去,恰因飞蝶丽政躬不适,一直未得回文,连雯青赴俄国的日期都耽搁了。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②借指政务。郑振铎《取火者的逮捕·埃娥》:“就在那夕阳西沉的天涯的一角,宙士安放了美丽的埃娥,以备他政躬闲暇的时候的享用。”

政化

zhènghuà

政治和教化。《北史 本纪卷九北周明帝宇文毓所可恨者,朕享大位,可谓四年矣,不能使政化修理,黎庶丰足。

政绩

zhèngjì

指施政的成绩。政绩斐然。《晋书 惠帝纪》成都王(司马)颖自在储贰,政绩亏损,四海失望,不可承重,其以王还第。《晋书 元帝纪》其有政绩可述,刑狱得中,人无怨讼,久而日新。

政简刑清

zhèngjiǎnxíngqīng

指官吏的政绩显著;社会安定;人民乐业。政简:施行轻微的赋役或减免繁文缛节的政治措施。刑清:很少施用刑罚。西汉 司马迁《史记 齐太公世家》:“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晚清文学丛钞 中国现在记》第十一回:安太爷做了一年嘉兴县令,倒是政简刑清,上司很说他能干。

政教

zhèngjiào

①指刑赏与教化。《战国策 苏秦以连横说秦》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②政治教令。《史记·货殖列传》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

政理

zhènglǐ

①谓为政之道。《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晋书 符坚载纪上》王猛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②谓有卓越的政绩。③政治。

政令不一

zhènglìngbùyī

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帅贱多宠,政令不壹。”《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政平讼理

zhèngpíngsònglǐ

政平:政治安定;讼理;官司得到调解。国家安定,官司很快得到正确处理。形容政治清明。《晋书 武帝纪》兴化之本,由政平讼理也。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五》朕闻政平讼理,则民安其业;告讦易俗,则礼义兴行。《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苟律例轻重失宜,官吏舞文出入,政平讼理,其道曷由。

政清人和

zhèngqīngrénhé

政治清明,人心归向,上下团结。《晋书·诸葛恢传》:“会稽内史诸葛恢莅官三年,政清人和,为诸郡首。”

政事

zhèngshì

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政府施政的事务。过问政事。《孟子·尽心下》无政事,则财用不足。《孟子·尽心下》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晋书 惠帝纪》帝之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

政首

zhèngshǒu

政治上的首要大事。《孔丛子·答问》:“昔周代殷 ,乃兴灭继絶,以为政首。”《魏书孝文帝元宏纪》农惟政首,稷实民先,澍雨丰洽,所宜敦励。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序》:“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政术

zhèngshù

政治方略。《后汉书·安帝纪》:“举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直言极諫者,各一人。”《晋书 武帝纪》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又特明吏事,留心政术,简靖宽和,坦于任使。《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内外卿士文武众司,若有智周政术,心练治体,救民俗之疾苦,辩禁网之疏密者,各进忠谠,无所隐讳。指刑狱之事。唐 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政术甘疎诞,词场媿服膺。”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谓‘以君权变法,则欧美之政术器艺,可数年而尽举之。’”

政通人和

zhèngtōngrénhé

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清 钱泳《履园丛话·旧闻·吴留村》:“政通人和,市民感戴。”清 鲍廷博 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及擢守严陵 ,政通人和,始从事於梨枣。”

政务

zhèngwù

政府的事务性工作,泛指行政事务。终日忙于政务。《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勤于政务,孜孜无怠。

政刑

zhèngxíng

政令和刑罚。《左传 子产坏晋馆垣》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左传·隐公十一年》:“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孟子·公孙丑上》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晋书 武帝纪》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新唐书·王缙传》:“大历政刑,日以堙陵,由縉与元载、杜鸿渐倡之也。”清 恽敬《春秋说上》:“然而失政刑者,天下之共主也,天下不得不奉其所失之政刑。”

政以贿成

zhèngyǐhuìchéng

谓贿赂公行,政治腐败。《左传·襄公十年》:“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贿成,而刑放于宠。” 杜预注:“随财制政。”梁书·武帝纪下:“然朱异之徒,作威作福,挟朋树党,政以贿成。”《新唐书·柳泽传》:“顷者韦氏蛊乱,奸臣同恶,政以贿成,官以宠进。”《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元载)每众中大言,自谓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弄权舞智,政以贿成,僭侈无度。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卖官鬻爵,政以贿成。”

政由己出

zhèngyóujǐchū

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西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章炳麟《为民报封禁事移让日本内务大臣平田东助书 三》独有为贵大臣告者,台阁之上,政由己出,龙行虎步,高下在心。

癥結;症候

zhèng I.

病,病状:病症。症状。症候。不治之症。对症下药。II.zhēng症结:a.腹内结块的病;b.喻问题难解决的关键。

症候

zhènghòu

症状的复合。中医的征,即表征,表现出的现象。候,时令名,五天为一候美,这里指长时间的有规律性的外在表现。《说岳全传 第十三回》:“令尊不知害的什么症候?如今却在何处?” 《聊斋志异 司文郎》僧疑其问医者,便诘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