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 zhēng I.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II. 参见zhèng。 |
正赤 | zhèngchì | 大红。晋 葛洪《抱朴子·登涉》:“(沙蝨)其大如毛髮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大痛,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行动也。”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九尾觥》:“螭首如血,正赤。”清 姚鼐《登泰山记》: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
正旦 | zhēngdàn | ①正月初一。来年正旦。《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后汉书·党锢传·陈翔》:“时正旦朝贺,大将军梁冀威仪不整。”唐 元稹《酬复言》诗:“苦思正旦酬白雪,闲观风色动青旗。”《明史·彭韶传》:“正旦者,岁事之始。”②传统戏曲脚色名。简称“旦”。由宋杂剧、金院本的“装旦”演变而来。在剧中扮演女主角。元杂剧、明清传奇及一些地方戏剧中都有此角色,在京剧里称作“青衣”。元 关汉卿《窦娥冤》(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楔子:“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清 孔尚任《桃花扇·选优》:“还是我老妥做了天下第一个正旦。”《儒林外史 第五三回》:“他公公在临春班做正旦,小时也是极有名头的。” |
正旦日 | zhēngdànrì | 农历正月初一。 |
正朔 | zhēngshuò | ①谓帝王新颁的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武帝后,直至现今的农历,都用夏制,即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晋书 愍帝纪总论》掩唐虞之旧域,班正朔于八荒。《宋书 卷十 顺帝纪》行宋正朔,上书不为表,答表不为诏。②农历正月初一。 |
征徵 徵召,象徵;遠征 | zhēng I. | ①走远路(多指军队):征途。长征。《礼记·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唐 李白《送友人 诗》:“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②征讨,征调:出征。南征北战。《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③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征兵。应征入伍。征招。《史记 吕太后本纪》赵相徵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徵上大将军陆逊辅太子登,掌武昌留事。《晋书 元帝纪》(永昌元年)三月,徵征西将军戴若思、镇北将军刘隗还卫京都。唐 韩愈《石鼓歌》:“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④征收:征税。《孟子.公孙丑上》:“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⑤征用:征地。⑥征求:征稿。征文。⑦证明;证验:文献足征。信而有征。有实物可征。信而有征。《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礼记·中庸》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庄子·列御寇》九徵至,不肖人得矣。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⑧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征候。象征。特征。《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兵未战而先见败徵,此可谓知兵矣。西汉·贾谊《治安策》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晋 刘琨《劝进表》符瑞之表,天人有征。《聊斋志异 骂鸭》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⑨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聊斋志异 姊妹易嫁》张徵知其姓氏,大异之。⑩收捕。《晋书 文帝纪》泰熙元年春正月,槛车征(邓)艾。II.参见zhǐ。 |
征鞍 | zhēng’ān | 犹征马。指旅行者所乘的马。唐 杜审言《经行岚州诗》:“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宋 谢薖《蝶恋花词》:“留定征鞍君且住,人间岂有无愁处。”明 屠隆《綵毫记·湘娥思忆》:“王孙何处解征鞍,灵妃怨,瑶瑟与谁弹?”清 吴伟业《阻雪》:“关山虽胜路难堪,才上征鞍又解骖。”刘国钧《饯春词之一》:“若个多情解相忆,征鞍还带落花飞。” |
征拜 | zhēngbài | 征召授官。《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晋书 谢安传》顷之征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中护军。《隋书 帝纪卷三炀帝杨广上》其年,征拜雍州牧、内史令。 |
征剥 征剥 | zhēngbāo | 征收剥削。《资治通鉴 唐纪三十一》林甫恨韦坚不已,遣使于循河及江、淮州县求坚罪,收系纲典船夫,溢于牢狱,征/征剥逋负,延及邻伍,皆裸露死于公府,至林甫薨乃止。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比年旱歉,先圣忧人,特诏逋科悉皆蠲免。而实敢肆诬罔,复令征剥。” |
征备 | zhēngbèi | 征服。备,通“服”。桓宽《盐铁论·诛秦》:“诗云:‘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不征备,则暴害不息。故先帝兴义兵以征厥罪。”《周书·明帝纪》:“自周有天下以来,虽经赦宥,而事迹可知者,有司宜即推穷。得实之日,免其罪,征备如法。”参见“征服”。 |
征比/徵比 | zhēngbǐ | ①谓征用人力并考校其服役成绩。《周礼·地官·县正》:“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郑玄注:“徵,徵召也。比,案比。”贾公彦疏:“谓政教号令、徵发校比之等也。”②称征收钱粮而比较其多寡之数。《镜花缘 第九十九回》以后必须好好学算盘,倘把算盘学精,就是替人管管钱谷徵比也是好的。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政事三》:“南方之吏,又日困於徵比之劳。” |
徵兵 | zhēngbīng | ①按照兵役法的规定,征集应征公民到军队服现役。②征调兵力。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徵兵九江王(黥)布。布称疾不往,使将将数千人行。 |
徵藏史 征藏史 | zhēngcángshǐ | 上古主管籍之官。《庄子·天道》:“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陆德明释文:“司马云:‘徵藏,藏名也。’一云:‘徵,也。’”成玄英疏:“(徵藏史)犹今之祕书官,职坟籍。”后特指老聃。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 章炳麟《原道上》:“孔父受业於徵藏史,韩非传其书。” |
征尘 | zhēngchén | 远行中身上沾染上的尘土。满是征尘的衣襟。宋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
征创 征创 | zhēngchuàng | 犹惩戒。征,通“惩”。《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五》其长恶弗悛者,必重置典宪,投之荒远,庶几咸知征创,守道向方,悉为皇极至正之归,以成圣明极辨之治。黄药眠《五月歌》他们起来征创了昏愦的官僚,演成了壮美的暴动。 |
征调 | zhēngdiào | 征集调用力人或物资。明·高明《琵琶记·丹陛陈情》譬如四方战争多征调,从军远戍沙场草,也只是为国忘家怎惮劳?《金史·卢亨嗣传》是时兵兴,征调烦急。《清史稿卷五·世祖纪二》乃民生犹未尽遂,贪吏犹未尽除,滇、黔伏戎未靖,征调时闻。 |
征铎 | zhēngduó |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唐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征发 | zhēngfā | 谓征集调遣人力或物资。《史记·平准书》:“法既益严,吏多废免。兵革数动,民多买复及五大夫,征发之士益鲜。”《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汉书 王莽传下》数改钱货,征发烦数,军旅骚动,四夷并侵。晋 干宝《搜神记卷五》:“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宋 陈师道《后山丛谈卷三》:“自五代来,契丹岁压境,及中国征发,即引去。”清 杭世骏《质疑·诸史》:“观周礼·大司徒比闾族党之法,以及车马甲兵力役追胥,种种征发,皆出于井田。”巴金《长生塔》“就从这天起征发的命令下来了,成千成百的‘贱民’络绎不绝地象囚犯一般从山中、从海边给押到京城里来。” |
征伐 | zhēngfá | 讨伐;出兵攻打。《韩非子 五蠹》汤武征伐。《论语·季氏篇》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晋书 文帝纪》公爰整六军,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维诛殛。《晋书 愍帝纪》神略独断,征伐四克,维御群后,大权在己。 |
征夫 | zhēngfū | ①行人。汉·王粲《登楼赋》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②出征的兵将。《敦煌曲子词·鹊踏枝》:“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宋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征服 | zhēngfú | ①人类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对象,使其接受、服从、顺从。如“征服顽敌”、“征服大自然”、“征服奥斯曼帝国”。宋 欧阳修《会圣宫颂》序:“太宗征服绥来,遂一海内。”②个人威望、影响等所及或者出众的才华、宽阔的胸襟、高尚的道德或智慧使人信服、折服、心悦诚服。浩然《艳阳天》第三二章:“不论相貌人品,萧长春都是出格的,都可以征服人。”③出征将士之衣服。明 朱有炖《义勇辞金》第三折:“都弃了强弓硬弩,丢下些衲袄征服。” |
征符 | zhēngfú | 预兆与征验。《后汉书·袁绍传》:“览古今之举措,覩兴败之徵符。” |
征赋 徵賦 | zhēngfù | 赋税。征收。《国语·吴语》:“舍其愆令,轻其征赋。”《韩非子·显学》:“徵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饉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宋书·顺帝纪》:“丹雘之饰,糜耗难訾;宝赂之费,徵赋靡计。”唐 杜甫《宿花石戍诗》:“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某土之民,避旱暵饥饉与征赋徭役之事,将徙占他郡。” |
征歌 | zhēnggē | 征招歌伎。《封神演义 第七回》如陛下荒淫酒色,征歌逐伎,穷奢极欲… |
征贵 | zhēngguì | ①谓寻找可卖高价处出售。《史记·货殖列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司马贞索隐:“徵,求也。谓此处物贱,求彼贵卖之。” ②预示物价将高涨。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申屠蟠》:“物贵极徵贱,贱极徵贵,凡事皆然。至于极重,而不可復加,则其势必反趋于轻。” |
征鸿 | zhēnghóng | 即征雁。南朝梁 江淹《赤亭渚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五代 孙光宪《浣溪沙》:“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宋 陈亮《好事近词》:“懒向碧云深处,问征鸿消息。”宋 王禹偁《点绛唇·感兴词》:“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宋 赵长卿《临江仙 暮春》:“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qiáo)悴(cuì)有谁怜。”明 刘基《自都回至通州诗之二》:“西风吹青冥,征鸿暮萧萧。”清 龚自珍《贺新凉词》:“儂有词场云水外,但凭栏送尽征鸿字。”参见“征雁”。 |
征贱 | zhēngjiàn | ①谓寻找物价低贱处购货。《史记·货殖列传》:“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徵贵,贵之徵贱,各劝其业,乐其事。” ②预示物价将低落。 明 冯梦龙《智囊补·明智·申屠蟠》:“物贵极徵贱,贱极徵贵,凡事皆然。至于极重,而不可復加,则其势必反趋于轻。” |
征进 | zhēngjìn | 进军征伐。《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大军每年征进,行者有暴露之苦,居者负输挽之劳。《三国演义 第二八回》于是遂起军往汝南驻札,招军买马,徐图征进。张篁溪《记自立会》派将固守,再筹征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隐士乔静真告穆呼哩曰:“今观天象,未可征进。” |
征驹 | zhēngjū | 战马。《三国演义第四九回》:“一百弓弩手各跨征驹,往南屏山来。” |
征举/徵举 | zhēngjǔ | 征召举荐。唐 韩愈《薛公墓志铭》:“(公)忠厚而好学,不应徵举,沉浮閭巷间。”《杨家将 第五回》今特招募雄勇,再议征举。《清史稿·世宗纪》:“己未,徵举博学鸿词。” |
征科 | zhēngkē | 征收赋税。《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比来新旧征科色目,一切罢之。《元史·世祖纪七》:“诏江南浙西等处毋非理征科扰民。” |
征利 | zhēnglì | 取利。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
征敛 | zhēngliǎn | 征收赋税。唐 元结《贼退示官吏 诗序》: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宋曾巩《泰山祈雨文》:“念此疲民,弊于征敛。”《资治通鉴 齐纪二》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明史·太祖纪二》:“民被兵燹,困征敛。” 章炳麟《检论·商鞅》:“此其鹄惟在于刑,其刑惟在于任威斩断……任天子之重征敛,恣调发而已矣。” |
征敛无度 | zhēngliǎnwúdù | 征:征收。敛:聚。指统治者无限度地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亦作“征敛无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年》:“布常无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 |
征令 徵令 | zhēnglìng | ①征召及施令。《周礼·天官·宰夫》:“掌百官府之徵令。”郑玄注:“徵令,趋走给召呼。”贾谊《新书·解悬》:“蛮夷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②谓宣布征役或征赋的法令。《周礼·天官·司书》:“三岁,则大计羣吏之治……以逆羣吏之徵令。”孙诒让《正义》:“徵令,谓宣布法令,通晐徵役、徵赋二义。”③惩罚的命令。徵,通“惩”。《韩非子·难一》:“当世之行事都丞之下徵令者,不辟尊贵,不就卑贱” 陈奇猷集释:“徵、惩通……徵令,惩罚之令也。” |
征虏 | zhēnglǔ | ①指东汉祭遵,中兴名将。祭遵封征虏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事见《后汉书·祭遵传》。清 顾炎武《上吴侍郎旸》诗:“征虏投壶暇,东山赌墅优。”②征虏将军,古代统兵将领名称。汉代始置,祭遵曾任此职。魏晋南朝沿置,是重要的统兵将领之一。《晋书 元帝纪》徐龛寇东莞,遣太子左卫率羊鉴行征虏将军,统徐州刺史蔡豹讨之。 |
征轮 | zhēnglún | 远行人乘的车。唐 王维《观别者诗》:“挥泪逐前侣,含悽动征轮。”宋 韩缜《凤箫吟 芳草词》:“绣幃人念远,暗垂珠露,泣送征轮。”《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若是尊神不嫌秽褻,暂息天上征轮,少敍人间恩爱。”夏曾佑《丙申三月将改官出都和青来前辈》:“连天芳草送征轮,未免低徊去国身。” |
征马 | zhēngmǎ | ①远行的马。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饲征马令硬实法:细剉芻……和穀豆秣之。”石声注:“征马,是能远行的马。” 南朝梁 江淹《别赋》:“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②战马。南朝梁 江淹《征怨诗》:“何日边尘静,庭前征马还。”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鷙鸟休巢,征马踟躕。”《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元年》:“又献征马万五千匹。”胡三省注:“征马,战马也。” |
征名责实 | zhēngmíngzéshí | 指考察其名以求其实,就其言而观其行,以求名实相符。亦作“循名责实”。《陈书宣帝纪》:“方欲仗兹舟楫,委成股肱,征名责实,取宁多士。” |
征南 | zhēngnán | ①指晋征南大将军羊祜。南朝陈 徐陵《欧阳頠德政碑》:“范卿宝鼎,復述台司之功;羊叟高碑,更纪征南之德。”②指晋杜预。预卒赠征南大将军。唐 杜甫《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征南多兴绪,事业闇相亲。” 仇兆鳌注:“杜征南係公始祖,故用以赠严。”清 钱谦益《杜弢武全集 序》:“敏而好学,被服儒素,以其先征南为师法。”章炳麟《再与刘光书》:“征南取以解经,於情转愜。”③唐时李中丞。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
征袍 | zhēngpáo | ①出征将士穿的战袍。唐 李白《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明 杨基《桂林与蒋张二指挥观兵诗》:“大字青旗写豹韜,连环金锁束征袍。”②旅人穿的长衣。明 高明《琵琶记·才俊登程》:“緑阴红雨,征袍上染惹芳尘。” |
征辔 | zhēngpèi | 远行之马的缰绳,亦指远行的马。宋 欧阳修《踏莎行词》:“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轡。” |
征蓬 | zhēngpéng | ①犹飘蓬。比喻飘泊的旅人。唐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②泛指远行之人。 |
征鼙 | zhēngpí | 出征的鼓声。亦比喻战事。《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征鼙倒海翻江振,铁骑追风卷地来。 |
征取 征取 | zhēngqǔ | 征收索取;征求取得。《南史·陈纪下·后主》税江税市,征取百端。《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一》方今重征之弊,莫甚于沿江,如蕲之江口,池之雁汊,自昔号为大小法场,言其征取酷如杀人。清 阮元《小沧浪笔谈 卷三》明年冬,秋帆先生来抚齐鲁,同有勒成一书之志。遂商榷条例,博稽群籍,征取全省碑刻搨本。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四节》谋害法不得行,改取废立法,宣称“帝久病不能君天”,密电南省各总督抚,征取同意。 |
征榷 | zhēngquè | 谓国家征收商品税与官府专卖。宋 曾巩《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算,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九》户部下诸路州军,应税赋征榷,其一半见钱,听民间以全会折纳,严戢欺抑等弊。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二》凡盐酒征榷,一切以钱为税。 |
征人 | zhēngrén | ①远行的人。晋 陶潜《答庞参军 诗》:“勗哉征人,在始思终。”宋 楼钥《荆坑道中诗》:“古涧随山转,征人趁水行。”明 杨慎《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元诗》:“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清 尤侗《闻鹧鸪》:“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鲁迅《赠日本歌人诗》:“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②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晋 葛洪《抱朴子·过》:“劲鋭望尘而冰泮,征人倒戈而奔北。”唐 苏拯《古塞下诗》:“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 张乔《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唐 高适《燕歌行》:“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明 高启《春日言怀诗》:“征人新战殁,饮恨沉黄泥。”明 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陈毅《东征初抵高淳诗》:“步哨呼觉征人起,欣然夜半到高淳 。”③唐代亦专指临时招募的兵士。《唐律·擅兴》:“诸拣点卫士(征人亦同)取舍不平者,一人杖七十,三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长孙无忌疏议:“征人谓非卫士,临时募行者。” |
征缮 | zhēngshàn | 征集财赋,修缮兵器,准备打仗。《左传 阴饴甥对秦伯》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不惮征缮以立(姬)圉也。《左传·僖公十五年》:“征缮以辅孺子。”杜预注:“征,赋也;缮,治也。”《宣和遗事 后集》此乃晋惠公征缮立圉yǔ之策,汉高祖迎太公、吕后之谋也。《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夷虏跳梁,大兵远驻西边,一切征缮,秦民甚属劳苦。 |
征商 | zhēngshāng | ①征收商业税。《孟子·公孙丑下》:“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朱熹集注:“后世缘此遂征商人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陛下注意将臣,然武举唱第名在一二者,固蒙褒擢,余皆任以榷酤、征商之事。”②往来贩卖。 宋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旧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征商,不得留难,故操舟者富厚。” |
征士 | zhēngshì | ①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隐士。《文选·颜延之》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张铣题注:“陶潜隐居,有诏礼征为著作郎,不就,故谓征士。” 《清史稿卷八 圣祖本纪三》赐盩厔征士李颙御书“操志清洁”匾额。②征求人才。唐 李颀《赠别穆元林 诗》明主日征士,吏曹何忽贤? |
征戍 | zhēngshù | 远行屯守边疆。《后汉书·冯绲传》:“时荆州兵朱盖等,征戍役久,财赏不赡,忿恚,复作乱。”南朝宋 颜延之《还至梁城作诗》:“眇默轨路长,憔悴征戍勤。”《魏书 献文帝拓跋弘纪》征戍之人,亡窜非一,虽罪合刑书,每加哀宥。《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五》德宗颁制曰:“然以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泽靡不究,情未上通,事既拥隔,人怀疑阻。”唐 高适《燕歌行序》:“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唐 沉佺期《古意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清 马銮《木兰诗》:“幸不琵琶终马上,何妨征戍老红颜。” |
徵祥 征祥 | zhēngxiáng | 征兆。亦特指祥兆。《晋书 元帝纪》时四方竞上符瑞,帝曰:“孤负四海之责,未能思愆,何徵祥之有?”《南史 本纪卷六梁武帝》帝既屡有征祥,心益自负。 |
征效 | zhēngxiào | 效验;征兆。 三国魏 应璩《与广川长岑文瑜书》:“修之历旬,静无征效。”《后汉书·张衡传》:“且律历、卦候、九宫、风角,数有征效。”《太平广记卷一一四》引《法苑珠林》:“积(道积)受请之夕,梦二狮子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絶。既寤叹曰:‘兽王自在,则表法流无滞;宝珠自涌,又喻檀施不穷。冥运潜符,征效斯在。’” |
征行 | zhēngxíng | ①远行,旅行。《国语·晋语四》:“夙夜征行,不遑启处,犹惧无及。”宋 苏轼《张寺丞益斋》诗:“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②从军出征。《三国志·魏志·曹真传》:“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四》惟尔将士,无以征行为劳,戮力一心,以成大功,当厚加旌赏。③谓从正道前行。汉 蔡邕《伤故栗赋》:“树遐方之佳木兮,于灵宇之前庭。通二门以征行兮,夹阶除而列生。” |
征须 | zhēngxū | 求取。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徵须福佑,亦为不少矣。” |
征雁 | zhēngyàn | 亦作“征鴈”。迁徙的雁,多指秋天南飞的雁。南朝 梁 刘潜《从军行》:“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鴈肥。”唐 李涉《送魏简能东游》诗之二:“燕市悲歌又送君,目随征雁过寒云。”宋秦观《忆秦娥》词:“愁如织,两行征雁,数声羌笛。”明 高启《送张员外从军越上》诗:“秋声万里随征鴈,南北 长江 竟谁限?” |
征徭 | zhēngyáo | 赋税与傜役。《红楼梦第五十回》史湘云诗:“加絮念征徭。坳垤审夷险,” |
征衣 | zhēngyī | ①旅人之衣。唐 岑参《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宋 刘儗《诉衷情词》:“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宋 岳飞《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清 孙枝蔚《出门诗》:“冻树鷄鸣早,征衣烛灭迟。”②出征将士之衣。唐 赵嘏《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髮,报秋榆叶落征衣。”宋 司马光《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宋 贺铸《杵声齐 砧面莹》:“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宋 文天祥《南安军》:“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清 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③泛指军服。续范亭《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宋 曹勋《饮马歌》:“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
征役 | zhēngyì | ①赋税与徭役。《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灋……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贾公彦疏:“征谓税之,役谓繇役。”《诗·唐风·鸨羽序》:“鴇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顷者以来,民多征役,岁又水旱,年谷有损,而吏或不良,侵夺民时,以致饥困。《晋书 元帝纪》其免中州良人遭难为扬州诸郡僮客者,以备征役。《晋书 王羲之传》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及其后世,或任使不均,或苦於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则有北山之感,鴇羽之嗟。”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国初因沿明制,稍加损益,税敛极薄,征役几絶。”②行役。晋 潘岳《西征赋》:“俾万乘之盛尊,降遥思於征役。”唐 孟郊《奉同朝贤送新罗使诗》:“安危所繫重,征役谁能穷?”清 唐甄《潜书·太子》:“凡教太子……行道,则见征役之劳;止舍,则见羈旅之劳。” |
征战 | zhēngzhàn | 出征打仗。千里征战。唐 李白《关山月》:“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 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征棹/征櫂 | zhēngzhào | 指远行的船。宋 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
征镇 | zhēngzhèn | ①魏晋以来,将军、大将军的称号,有征东、镇东、征西、镇西之类,监临军事,守卫地方,总称征镇。《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今羣公卿士,股肱之辅,四方征镇宣力之佐,皆积德累功,忠勤帝室。”后因以称地方长官。《晋书·怀帝纪》:“帝谓使者曰:‘为我语诸征镇,若今日尚可救,后则无逮矣。’时莫有至者。”《晋书 怀帝纪》(永嘉五年)秋七月,大司马王浚承制假立太子,置百官,署征镇。《晋书 愍帝纪》巨猾滔天,帝京危急,诸侯无释位之志,征镇阙勤王之举,故君臣窘迫,以至杀辱云。《晋书 葛洪传》及(嵇)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②指征镇统辖的地区或人民。《新唐书·狄仁杰传》:“今边垂未寧,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宋 陆游《桃园忆故人词之五》:“泪尽两河征镇,日望中兴运。” |
征逐 | zhēngzhú | 亦“徵逐”。指朋友频繁交往、相互宴请。酒食相征逐。唐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 悦,酒食游戏相徵逐。” |
征租 | zhēngzū | 征收租税。《北齐书·苏琼传》:“州计户徵租,復欲推其贷粟。”《陈书·后主纪》:“其有新闢塍畎,进垦蒿莱,广袤勿得度量,征租悉皆停免。”唐 韩愈《嗟哉董生行》:“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徵租更索钱。”宋 陆游《野兴诗之二》:“敲门唯有徵租吏,好事元无送米僧。” |
怔 | zhēng/zhèng | 惊惧。惊恐。大家一怔神儿,牲口就跑远了。《晋书·王濬传》惶怖怔营,无地自厝。《红楼梦 第26回》: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 《红楼梦 第27回》: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 |
怔忡 | zhēngchōng | ①中医病名。患者心脏跳动剧烈的一种症状。《红楼梦 第七十回》:“弄的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病。” 《聊斋志异 冯木匠》静听之,众已熟眠。私心怔忡,窃望其误投也。 ②犹怔忪。谓惊恐不安。《聊斋志异 聂小倩》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聊斋志异 任秀》既睡,心怔忡,苦不得眠。《聊斋志异 梦狼》心怔忡不宁,辞欲出,而群狼阻道。 |
怔忡之疾 | zhēngchōngzhījí | 是一种中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悸、惊惕不安等症状,通常由情志失常、久病体虚等因素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引起。怔忡之疾相当于西医的心悸病,患者常感到心跳加快,心慌不安,甚至无法控制。《红楼梦第七十回》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 |
怔营 | zhēngyíng | 惶恐不安。蔡邕《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臣邕怔营慙怖,屏气累息,不知所自投处。”晋 陶潜《咏荆轲》:“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唐 刘禹锡《请朝觐表》:“无任恳悃怔营之至。”清 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作诗赠之》:“盈庭多首鼠,中路復怔营。” |
怔怔 | zhèngzhèng | 呆愣的样子。《花月痕第十五回》贾忠和大家怔怔的站着,荷生反覆沉吟一会,猛见贾忠们兀自站着,便说道:“你们散去罢。” |
怔忪 | zhēngzhōng | 惊恐不安。清 史震林《西青散记 卷二》:“双卿素胆小……闻暗响,即怔忪不宁。” 章炳麟《徐锡麟等哀辞》:“百吏怔忪,穿墙跳匿。” |
症癥 癥結;症候 | zhēng I. | 症结:a.腹内结块的病;b.喻问题难解决的关键。II. 参见zhèng。 |
钲 | zhēng | 铜锣。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钲息旗靡。宋 苏轼《新城道中 其一》: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资治通鉴 秦纪一》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注:金声则钲声。《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二》侯小叔期以夜中鸣钲,内外相应。参见“银钲”。 |
钲鼓 | zhēnggǔ | ①钲和鼓。古代行军或歌舞时用以指挥进退、动静的两种乐器。《汉书·平帝纪》:“遣执金吾候陈茂假以钲鼓,募汝南、南阳勇敢吏士三百人。”《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每拜跪,节以钲鼓……歌已,俯伏,钲作,复揖舞。”金师拓《游同乐园 诗》:“可怜欢乐极,钲鼓散云和。” 姚华曲海一勺·骈史下:“或壮丽而为江山,或喧阗而为钲鼓。”《聊斋志异 莲花公主》酒数行,笙歌作于下,钲鼓不鸣,音声幽细。《聊斋志异 江城》闻门外钲鼓,辄握发出,憨然引眺,千人指视,恬不为怪。②并称以言兵事。《汉书·东方朔传》:“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