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 | zhèn | ①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震夷伯之庙”。震霆。②雷:“烨烨震电。”③巨大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震撼。震荡。震颤。震响。震动。声震遐迩。④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震。身子不由得一震。⑤特指“地震”:震灾。震源。震中。震级。震情。防震。抗震。余震。⑥〔震旦〕佛教经籍中的译名,指中国。⑦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震惊。震怒。震骇。震慑。 |
震怖 | zhènbù | 惊恐或使惊恐。恐天下震怖。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旃裘zhānqiú之君长,咸震怖。《后汉书 光武帝纪上》赤眉望见震怖,遣使乞降。《南齐书·萧昭胄传》建武以来,高武王侯居常震怖,朝不保夕,至是尤甚。《三国演义 第三回》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五》自金人侵攻江、淮,一时宿将,莫不震怖惕息,独(建)王处之恬然不惧,廷臣有奏请王为元帅者。 |
震荡 | zhèndàng | ①动摇,摇荡。动荡不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之素志,进欲龙驤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②流离迁徙。 |
震悼 | zhèndào | 惊愕悲悼。《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朕用夙兴假寐,震悼于厥心。 |
震电 | zhèndiàn | ①电闪雷鸣。《春秋·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秦、雍二州地震裂,水泉涌出,金象生毛,长安大风震电,坏屋杀人,坚惧而愈修德政焉。《魏书·北海王详传》:“其夜暴风震电,拔其庭中桐树大十围,倒立本处。”宋 叶适《故知广州敷文阁待制薛公墓志铭》:“是冬,震电大雪,冰厚尺餘。”②喻盛怒。《左传·昭公五年》:“今君奋焉震电冯怒,虐执使臣,将以衅鼓,则吴知所备矣。”清 冯桂芬《与吉抚部书》:“若隐约其词,万一圣天子震电含怒,詰责主名,为事更大。”③喻隆隆的车声。清 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重冈四合如重城,震电万车争殷轔。” |
震叠 | zhèndié | 震惊,恐惧。《晋书 文帝纪》巴汉震叠,江源云彻,地平天成,诚在斯举。唐 裴度《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震叠诸夏也,不敢角其胜负,而止候其存亡。”《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三十五》皆朕(宋高宗)威不足以震叠,德不足以绥怀,负尔万邦,于兹三纪,抚心自悼,流涕无从。宋 陆游《上二府论都邑札子》:“相公威名,震叠殊方。”清 林则徐《会奏夷人趸船尽数呈缴烟土折》:“抑赖谕旨严明,德威震叠,不独禁令行于内地,且使风声播及重洋。” |
震耳欲聋 | zhèn‘ěryùlóng | 耳朵都要振聋了。形容很大;特别响。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
震服 | zhènfú | ①慑服,畏惧屈服。东汉 王粲《俞儿舞歌·矛俞新福歌》:“初建国家,匡九州,蛮荆震服,五刃三革休。”《晋书 文帝纪》前者明公西征灵州,北临沙漠,榆中以西,望风震服,羌戎来驰,回首内向,东诛叛逆,全军独克。文选·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榆中以西,望风震服。”张铣注:“震,惊也。”②震惊佩服。海默《云中人》:“没想到我这句话引出了他们令人震服的豪言壮语。” |
震古铄今 震古烁今 | zhèn’gǔshuòjīn | 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清·谭嗣同《仁学》四六:“美释黑奴而封之……称震古铄今之仁政焉。”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六回:吴帅无论怎样威望,怎比得上老帅的勋高望重,震古烁今。徐迟《我们工地的农场》工地上,大坝上,到处弥漫着一片开天辟地,震古铄今的气势。 |
震骇 | zhènhài | 惊惧。晋 刘琨《劝进表》昔者惠公虏秦,晋国震骇。《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帝在城东双堂,事出仓卒,内外震骇。 |
震撼人心 | zhènhànrénxīn | 震:震动;撼:动摇。指某件事对人震动很大。人们听到震撼人心的消息时都激动得流泪了。 “四人帮”被粉碎,是震撼人心的特大喜讯。 |
震惶 | zhènhuáng | 震惊而惶恐。晋 刘琨《劝进表》况臣等荷宠三世,位厕鼎司,闻问震惶,精爽飞越,且惊且惋,五情无主,举哀朔垂,上下泣血。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汝虎啸谷,百兽震惶。 |
震击 | zhènjī | 震动击打。《晋书 文帝纪》奇兵震击,而硃异摧破。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四》:“音波愈长,在某时内震击耳鼓的波动数愈少。”王愿坚《普通劳动者》:“这雨来得又突然又猛烈,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姚雪垠《长夜二》:“‘你们是干啥子的?’一个跑在最前的麻脸土匪喘着气问,声音像擂鼓一样的震击着人的耳膜。” |
震悸 | zhènjì | 震惊恐惧。《列子·黄帝》:“怛然内热,惕然震悸。”唐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唐 李峤《为李景谌让天官尚书表》:“宠命载临,震悸交集。”宋 王安石《谢执政启》:“势则便安,心焉震悸。” |
震惧 | zhènjù | 震惊,惧怕。《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於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晋书 孝武帝纪》顷玄象忒愆,上天表异,仰观斯变,震惧于怀。《晋书·孙恩传》:“畿内诸县处处蜂起,朝廷震惧,内外戒严。”《宋书 本纪武帝上》贼震惧夺气,因其惧而奔之,并弃甲散走, 斩其大帅姚盛。《明史·万元吉传》:“於是两广、云南军不战而溃……会闻汀州破,人情益震惧。” |
震恐 | zhènkǒng | 惊恐。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晋书 文帝纪》蜀之遗黎,犹怀震恐,纵有异志,无能为也。唐 柳宗元《晋问》:“文公之霸也,援秦破楚,囊括齐宋,曹卫解裂,鲁郑震恐。”《明史·于谦传》:“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餘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明 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二》:“他是把我们弱者拿来做个榜样,在一般学生面前显示一番威风,好教别人震恐。” |
震栗 | zhènlì | 亦作“震栗”。①惊惧、战栗。《汉书·赵广传》:“广既至数月,诛原褚首恶,郡中震栗。”宋 苏辙《北狄论》:“兵之所至,天下震栗。”王西彦曙:“他说这些话时,声音发颤,全身都震栗起来。”《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六》龟到职,州郡重足震栗,省息经用,岁以亿计。《资治通鉴 晋纪二十二》(王猛)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②使惊惧。南朝梁 江淹《报袁叔明书》:“至乃一说之奇,惊畏左右;一剑之功,震栗邻国。” |
震聋发聩 | zhènlóngfākuì | 使昏昧糊涂,不明事理的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刘心武《写在水仙花旁》一:“一旦有满足这种要求的作品出现,形同震聋发聩,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
震怒 | zhènnù | 非常愤怒,盛怒。这消息使他震怒。《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尝于东山游宴,以关陇未平,投杯震怒。唐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
震慑 | zhènshè | 震惊,慑服。《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德刑并用,戡济艰虞,群凶授首,强邻震慑。 |
震悚 | zhènsǒng | 震惊惶恐。《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等备位,不能匡救祸乱,式遏奸逆,奉令震悚,肝心悼栗。”唐 韩愈《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承命震悚,再欣再跃,无任荣抃之至。”《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二》上用法严,百官震悚。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司马》:“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 鲁迅《彷徨·孤独者》偶然在旧书摊前停留,却不禁使我觉到震悚,因为在那里陈列着一部汲古阁初印本史记索隐,正是连殳的书。 |
震肃 | zhènsù | 因慑于威猛之政而风气肃然。东汉 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百司震肃,饕餮风靡。”《晋书 载记第十三章符坚传》于是百僚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风化大行。《宋书·刘怀慎传》:“为政严猛,境内震肃。”宋 苏舜钦《韩公行状》:“移亳州。郡本多盗……密发卒尽捕得百餘人,尸於市,郡中震肃,讫公去不復有盗。”《三国演义 第七五回》:“忽见一人取民间箬笠以盖鎧甲,蒙喝左右执下问之……自是三军震肃。”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二·慈安皇太后圣德》:“东宫太后独纳太常寺卿李棠阶之奏,命斩桂清,以警逃将,天下为之震肃。” |
震惕 | zhèntì | 震惊畏惧。《晋书 孝武帝纪》顷者上天垂监,谴告屡彰,朕有惧焉,震惕于心。唐 元稹《代谕淮西书》:"自是蛮夷慑窜,戎臣震惕,相与奔走朝阙之不暇。"前蜀 杜光庭《张相公九曜醮词》:"扪心震惕,沥恳归依。"《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八》栗栗震惕,敢不钦承。清 钱泳《履园丛话·祥异·尘霾》:"京城忽有暴风自东南来,俄顷之间尘霾四塞……圣心震惕。" |
震天动地 | zhèntiāndòngdì | 震动了天地。形容声势浩大。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河水》:“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1回:“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 |
震霆 | zhèntíng | 霹雳,轰雷。汉 扬雄《长杨赋》疾如奔星,击如震霆。旧题 宋 苏轼《艾子杂说》龙曰:吾喜则时降膏泽,使五谷丰稔;怒则先之以暴风,次之以震霆,继之以飞电,使千里之内,寸草不留。《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九》盖震霆者,上天至怒之威。 |
震畏 | zhènwèi | 惊惧或使惊惧。《后汉书·明帝纪》:“夙夜震畏,不敢荒寧。”《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新唐书·韦见素传》:“绳纠吏治,所至震畏。” |
震眩 | zhènxuàn | 震惊眩惑。《国语·周语下》:“若视听不和而有震眩,则味入不精。”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主客相搏,山川震眩。” 清 薛福成《书石达开就擒事》:“(石达开)善陟奇险,躡幽径,恣其出没,使官军震眩失措,莫之能防。” |
震耀 震曜 震燿 | zhènyào | ①雷声震动,电光闪耀。极言其威猛之状。《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杜预注:“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狱,以象类之。”《汉书·叙传下》:“靁电皆至,天威震耀,五刑之作,是则是效。”《后汉书·应劭传》:“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燿杀戮也。”②震动,显耀。《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及烈祖明皇帝躬征吴蜀,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唐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由是正气直声,震耀朝右。”清 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道德之宏,文章之富,将必有震燿寰区,称乎今日之武功而又将倍焉蓰焉者。”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且夫我中国固具有囊括宇内,震耀全球,抚视万国,凌轢五洲之资格者也。”③震耳耀目。唐 柳宗元《非国语下·伍员》:“以彼庸蔽奇怪之语,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后世之耳目。” |
震詟 | zhènzhé | 震惊畏惧;使震惊恐惧。《汉书·张汤传》:“乃遣山(狄山)乘鄣。至月余,匈奴斩山头而去。是后羣臣震詟。”《晋书 文帝纪》会新平羌胡叛,帝击破之,遂耀兵灵州,北虏震詟,叛者悉降。宋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慎重刑罚,则笞杖之法,足以震詟顽狡。”周素园《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二章附录:“今我民党,赓续起义……如火如荼,如熊如罴,满吏震詟。”《纪泰山铭》:肆余与夫二三臣,稽虞《典》,绎汉制,张皇六师,震詟九宇。 |
震震 | zhènzhèn | ①形容声音宏大响亮。多指雷、鼓、车马之声。《汉书·礼乐志》:“靁震震,电燿燿。”文选·潘岳《藉田赋》:“震震填填,尘騖连天。”刘良 注:“震震,车马声也。”唐 张说《东都酺宴诗之三》:“震震灵鼉起,翔翔云舞来。”两汉《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②威严壮盛貌。扬雄《太玄·释》:“次七,震震不侮,濯漱其訽。”司马光集注:“震震有威严之貌。”晋 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赫赫震震,开务有謐。”③迅猛貌。《尉缭子·武议》:“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刘寅直解:“震震者,动之疾而不可御也。”④抖动貌。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莲香》:“生窥问其谁,妓自言为鬼。生大惧,齿震震有声。” |
震主之威 | zhènzhǔzhīwēi | 谓使君主畏忌的威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晋书·明帝纪》:“属王敦挟震主之威,将移神器。”清 朱琦《名实论》:“古有负盖名之功而思持其后,挟震主之威而唯恐不终。” |
侲 | zhèn I. | 侲子:古代在迷信活动中用以驱疫逐鬼的儿童。II.zhēn养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