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

①往杯盏里倒饮料:斟茶。斟酒。宋·柳永《鹤冲天》词:“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 叶清臣《贺圣朝 留别》:“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宋 戴复古《柳梢青 岳阳楼》:“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②古代指精羹汁:厨人进斟。

斟灌

zhēn'guàn

古国名。夏之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北。《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鄩,灭夏后相 。” 孔颖达疏:“二斟,夏同姓诸侯。”《史记·夏本纪》“中康崩,子帝相立”张守节《正义引唐李泰等括地志》:“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

斟量zhēnliàng

酌量;估量。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豉法》:“布豆尺寸之数,盖是大率中平之言矣。冷即须微厚,热则须微薄,尤须以意斟量之。”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宋 王安石《与沉道原书之一》:“见黄吉父,説四姐甚瘦悴,恐久蔬食而然,切须斟量,勿使成疾。”

斟酌

zhēnzhuó

反复考虑以后决定取舍。再三斟酌。参见“句斟字酌”。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浅斟缓酌。陶潜《移居》独自斟酌。《魏书 孝文帝元宏纪》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安排;摆布。《颜氏家训·杂艺》至为一字,唯见数点,或妄斟酌,逐便转移。

斟酌损益

zhēnzhuósǔnyì

倒酒不满曰斟,过满曰酌,宜适中。故比喻反覆地考虑:斟酌定夺。斟酌损益。再三斟酌。请你斟酌办理。斟酌:考虑;损:减少;益:增加。仔细考虑,斟情酌理,掌握分寸。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兹据另议章程五条,无非就自然之利斟酌损益。”

zhēn

①斫木砧。也泛指捶或砸东西时用的垫板。《战国策·秦策》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腰)不足以待斧钺。又如:椹板(切菜用的木板);椹斧(砧和斧)。椹质(砧):刑具,古代斩首用的垫板。椹板zhēnbǎn:切菜用的木板。椹斧zhēnfǔ:砧和斧。②射箭用的靶子。

zhēn

①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砧板。砧子。用于洗衣的砧子。宋 贺铸《杵声齐 砧面莹》:“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聊斋志异 丐仙》下一女子,捣绛红之衣于砧上,艳丽无双。《聊斋志异 真生》贾(子龙)不磨甎而磨砧;真变色欲与争,而砧已化为浑金,反石于真。②古代用于斩首或腰斩的刑具,犯人伏其上以受刑。如:砧斧(砧板与斧钺。古代杀人刑具)锻捶金属用的垫座。如:铁砧。③泛指物体下部的垫基。《营造法式》造门砧之制,长三尺五寸。④捣衣声。唐·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月明遥听远村砧。⑤形状和作用像砧子的:砧骨(听骨之一)。砧木。 

砧杵

zhēnchǔ

亦作“碪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南朝宋 鲍令晖《题书后寄行人 诗》:“砧杵夜不发,高门昼常关。”唐 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诗》:“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唐 韩翃《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宋 苏轼《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诗之二》:“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宋 姜夔《齐天乐词》:“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元 商衟《新水令套曲》:“愁闻砧杵敲,倦听宾鸿叫。”清 纳兰性德《浪淘沙 词》:“野宿近荒城,碪杵无声。”

砧基簿

zhēnjībù

登载田亩四至的簿册。《文献通考·田赋五》(左司员外郎李椿年)令各户各乡造砧基簿。"宋 曹彦约《新知澧州朝辞上殿札子》:"夫契书者,交易之祖也;砧基簿者,税役之祖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七》欲更不画图,又造砧基簿,止令逐保排定,十户为一甲,令递相纠合,从实供帐二本,积年所隐,一切不问。

砧声

zhēnshēng

亦作“碪声”。捣衣声。唐 李颀《送魏万之京诗》:“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唐 韩翃《同题游仙观》: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金 元好问《短日诗》:“短日碪声急,重云雁影深。”明 刘基《秋日即事诗之十三》:“雁行却向城头过,何处砧声隐隐闻。”明 徐复祚《投梭记·赛魔》:“砧声续断来,孤舟冷落无聊赖,人在天涯音信乖。”

zhēn

①审查,鉴别:甄审。甄别。甄选。甄录(选择录用)。甄品(鉴别品评)。甄拔(甄别人材而荐举使用)。《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臣闻河图、洛书,五经谶、纬,孔子所甄,验应自远。②制造陶器的转轮;制造陶器:甄陶(引申为对人的陶冶和造就)。《晋书 元帝纪》赖先后之德、宗庙之灵,皇帝嗣建,旧物克甄。③姓。

甄拔

zhēnbá

甄别选拔。《晋书·山涛传》:“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旌命三十余人,皆显名当时。” 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宋 曾巩《祭欧阳少师文》:“爱养人材,奬成诱掖,甄拔寒素,振兴滞屈,以为己任,无有废咈。” 清 钮琇《觚剩·英豪举动》:“熊公廷弼当督学江南时……凡有嶲才宿学,甄拔无遗。”《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七》凡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其(刘秉忠)所甄拔,后皆为名臣。

甄采zhēncǎi

鉴别采用,选择采用。黄侃《汉唐玄学论》:“此时道家言论可供甄采者,良堇堇也。”

甄奖

zhēnjiǎng

嘉奖;赏识称扬。旧唐书·宪宗纪下》:"诏毁家徇国故徐州刺史李洧等十一家子孙,并宜甄奖。"《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南山党项部)若再犯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将吏有功者甄奖,死伤者优恤,灵、夏、四道百姓,给复三年,邻道量免租税。《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藩府代移之际,皆奏仓库蓄积之数,以羡余多为课绩,朝廷亦办而甄奖。宋史·河渠志一》并许诣阙上书,附驿条奏,朕当亲览,用其所长,勉副询求,当示甄奖。《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四十四》部使者、郡守,其为朕(宋孝宗)察郡邑廉吏来上,朕将甄奖,待以不次。明 李东阳《桃溪杂稿 序》:"所作《京都十景》律诗,精刻有法,为呆斋刘公、竹岩柯公所甄奖。"

甄奇录异

zhēnqílùyì

谓选拔录用优秀的人才。《三国志·吴志·步骘传》:“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李肃、周条、石幹十一人,甄别形状。”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李肃)善论议,臧否得中,甄奇录异,荐述后进,题目品藻,曲有条贯,众以此服之。”

甄收

zhēnshōu

审核录用。《通典·职官二二》:"其有不被举论,但全旧名,任参常调,自当修进,更俟甄收,暂罢岁时,何负此辈。"宋 王禹偁《茶园十二韵》:"茂育知天意,甄收荷主恩。"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岂谓草芥之贱微,尚烦朝廷之纪录,开其恫悔,许以甄收。"

甄心动惧

zhēnxīndòngjù

敬慎而保持警惕。《逸周书·道法》:“甄心动惧日顷。”《文献通考·经籍五》:“独顷公有赂王请命之事,其谥又为甄心动惧之名,如汉诸侯王必其尝以罪谪,然后加以此谥,以是意其必有弃贤用佞之失。”

甄叙

zhēnxù

经甄别而加以提升或任用。唐 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将士等俱以纯诚,奋其勇节……其已经甄叙者,更与超三资进改。"《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干德二年》:"(选人)取历任中多课绩而无阙失者,当与量材甄叙。"《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宋徽宗)诏:“罪废人稍加甄叙能安分守者,不俟满岁,各与叙进,以责来效。”清 朱琦《感事诗》微劳获甄叙,厮卒溷hùn青紫。《清史稿卷十五 高宗本纪六》以大学士阿桂等书上谕不能称旨,停甄叙,侍郎成策等下部议处。

甄擢

zhēnzhuó

遴选擢用。《南史·刘之遴传》此南阳刘之遴,学优未仕,水镜所宜甄擢。《新唐书·选举志下》名迹稍著者,吏部随材甄擢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其或献替推诚,弥缝励节,言事有裨于时政,抗章不避于天诛,则请行甄擢以劝众焉。《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一》大理评事韩维,尝预南省高荐,好古嗜学,安于退静,并乞特赐甄擢。 陈康祺《郎潜纪闻 卷九》三徐既贵,每奉命握文柄,太夫人必以矢慎矢公,甄擢寒畯为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