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 | zhēn | ①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结球形坚果,称“榛子”,果仁可食。木材可做器物。②丛杂的草木:榛芜。莽榛。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引申为指幽僻的地方)。 |
榛梗 | zhēn’gěng | ①丛生的杂木。喻指荒僻之地。《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山中险峻,先无蹊径,但冒履榛梗,昼夜兼行。"②阻碍,障碍。南朝 陈 徐陵《陈公九锡文》:"长驱岭峤,梦想京畿。缘道酋豪,递为榛梗。"《周书·韦孝宽传》:"窃以大周土宇,跨据关河 ……唯彼赵魏,独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东略。"③谓隔阂、嫌怨。唐 杜甫 《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诗:"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资治通鉴 后唐纪八》朕(后唐闵帝李从厚)于兄弟间不至榛梗,诸公以社稷大计见告,朕何敢违!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夫人捉臂流涕,力白前过,几不自容,曰:'若不少记榛梗,请偕归。'" |
榛棘 | zhēnjí | ①犹荆棘。汉 王粲《从军诗 之五》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宋 曾巩《秋怀 诗》出门榛棘不可行,终岁蒿藜尚谁恤。《续资治通鉴 元纪六》乃相要地为三屯,迁其众守之,每屯五百人以备贼,且垦废田榛棘,使贼不得为巢穴,降者有故田宅,尽还之,无者使杂耕屯中。②引申为阻塞。宋 谢采伯《密斋笔记 卷一》此三小人伤政害国,言路榛棘,外敌侵陵,可为痛哭。 |
榛莽 | zhēnmǎng | 丛杂的草木。唐 李白《古风 之十四》:“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虽岁侵淮、蜀,军将惟利剽杀,城无居民,野皆榛莽。明 刘基《苦斋记》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 |
榛薮 | zhēnsǒu | 山林,丛林。 三国魏 曹植《七启》:“于是磎填谷塞,榛薮平夷。缘山置罝。弥野张罘。” 《资治通鉴 魏纪六》由是天下鼎沸,奸宄并争,宗庙焚为灰烬,宫室变为榛薮。晋 陆云《荣启期赞》:“遂放志一丘,灭景榛薮。居真思乐之林,利涉忘忧之沼。” 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虽出幽谷,迁于乔木,然为二物之计,未若栖窜于林薄,摄生乎榛薮也。” |
榛芜 | zhēnwú | ①草木丛杂。丛杂的草木。唐 元季川《山中晚兴》诗:"华叶随风扬,珍条杂榛芜。"徐特立《公园设立管见》:"更用园丁数人,辟治当道的榛芜,及清洁林中道路,保护林中树木。"②烦琐累赘。梗塞,阻碍。仇兆鳌注:“榛芜,言道路梗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是皆正路之榛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酒愈涌上,倒榛芜中。③荒废,衰微。明 张煌言《乡荐经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抑自父兄之教不先,而孝弟其榛芜矣。”④自谦之词。比喻微贱,草味。 唐 杜甫 《赠韦左丞丈济》诗:“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⑤如草莽、草寇。《北史周本纪》:“燕、赵榛芜又窃名号。朕上述先志,下顺人心,遂与王公将帅,共平东夏。” |
榛墟 | zhēnxū | 指荒野。晋 夏侯湛《秋可哀赋》:“雁擢翼於太清,燕蟠形乎榛墟。”《新唐书·逆臣传上·史朝义》:“当此时,洛阳诸郡人相食,城邑榛墟。”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甲寅间,有莱阳生至稷下,有亲友二三人亦在诛数,因市楮帛,酹奠榛墟。” 何垠注:“榛墟,荒野也。” |
臻 | zhēn | ①达到:日臻完善。学臻阃奥。《三国志。吴书 吴主传》:“朕以不明,何以臻兹?”“然性多嫌忌,果於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隋书 帝纪卷二高祖杨坚下》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清史稿卷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非夫宫府一体,将相协和,何以臻兹?②到,来到:百福并臻。福寿常臻。灾异屡臻。嘉瑞沓臻。国祸继臻。“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汉书·王莽传上》:“天符仍臻,元气大同。”《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美声广誉,登而上闻,则福禄其臻而社稷安矣。《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三》今天心未豫,灾异屡降,水旱迭臻,方当隆宽广问,褒直尽下之时也《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责让以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资治通鉴 汉纪四十二》今天心未得,隔并屡臻,青、冀之域,淫雨漏河,徐、岱之滨,海水盆溢,兖、豫蝗滋生。《资治通鉴 晋纪一》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三》天祸凉室,忧患仍臻。参见“荐臻”。 |
臻道 | zhēndào | 实现目标的道路。臻道名字的含义为马到成功、十全十美、功成名就、高风亮节、登峰造极、千里之志之义。《隋书 帝纪卷一高祖杨坚下》朕为帝王,志存爱养,时有臻道,不敢宁息。 |
臻至 | zhēnzhì | 谓极好;达到极点。《夜谭随录 崔秀才》:刘叹曰:“今日何幸,群公臻至,赐我百朋,所恨座中唯少崔秀才一人耳!崔若在,必能知我之为此举也!”《聊斋志异 郭生》郭有抄本,爱惜臻至。 |
溱 | zhēn | ①古水名,在今中国河南省。② 溱溱a.众多,繁盛,如“百谷溱溱,庶卉蕃芜”;b.出汗的样子,如“汗出溱溱”;c.舒展的样子,如“物出溱溱”。③古同“臻”,至,到。《汉书 王莽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溱,太平已洽。 |
溱洧 | zhēnwěi | ①溱水与洧水。在今河南省。《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孟子·离娄下》:“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於溱洧。”赵岐注:“溱洧,水名。” 唐 白居易《经溱洧诗》:“郑风变已尽,溱洧 至今清。”②《诗·郑风篇名》。诗写男女春游之乐。旧注谓其“刺淫乱也”,后因以“溱洧”指淫乱。宋 陆游《避暑漫抄·群居解颐》:“元和初,达官与中外之亲为婚者,先已涉溱洧 之讥。” 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微词·舜禹诗》:“元祐中,大官有婚于中表者,已涉 溱洧之嫌。”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以其初涉溱 洧,故旌不及,今亦不著其氏族也。” |
蓁 | zhēn | 一般用来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或荆棘丛生的样子,多用于人名。《诗经·周南·桃夭》有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庄子·徐无鬼》众狙见之,恂然弃而走,逃于深蓁。 |
蓁莽 | zhēnmǎng | ①杂乱丛生的草木。宋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蓁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明 陈所闻《中秋同齐王孙瑞堂春堂虎丘坐月》词:“披蓁莽,英雄曾此据封疆。”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见殿后一院,石路光明,无复蓁莽。” 《聊斋志异 蜇蛇》靠山石壁,壁上多杂草蓁莽。②引申为纷乱。郑观应《盛世危言·教养》:“於是老者、智者必授其精巧之法於少者、愚者,以为觅食之具矣,此教养之道所由兆基於蓁莽之世也。” |
蓁蓁 | zhēnzhēn | 草叶茂盛,泛指植物茂盛貌。《诗经·周南·桃夭》有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
𡻈 | 𡻈屿:地名,在福建。 | |
獉 | zhēn | ①獉狉pī:草木丛杂,野兽出没的原始景象,如“若以中国师徒,委之波涛漂渺之中,拘之风土獉狉之地,真乃入于幽谷。”②同“榛” ,榛狉zhēnpī:形容不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