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ēn

①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相对:真诚。真谛。真挚。真心。逼真。认真。真才实学。真知灼见。②确实,的确:真好。真正。真切。③清楚,显明:看得真。咬字很真。④本性,本原:纯真。天真。⑤人的肖像:传(chuán)真。写真。⑥汉字的楷书:真字。真书。真草隶篆。⑦姓。

真才实学

zhēncáishíxué

真正的才华和学识。实:真。一百个说空话的人,不如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实干家。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实学。”

真草

zhēncǎo

①亦作“真艸”书体名,真书和草书,即楷书和草书。《史记·三王世家褚少孙论》:“谨论次其真草詔书,编於左方,令览者自通其意而解説之。”《后汉书·列女传·陈留董祀妻》:“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浄,因书之,真艸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②真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诗八十八》:“真草对天享天福,假草对天落地狱。”

真独简贵

zhēndújiǎnguì

独处时谨慎,富贵时简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真独简贵,不减父祖。”宋·陆游《贺新提举启》恭惟某官,躬真独简贵之资,蕴笃实诚形之学。

真犯zhēnfàn指情真罪实的犯人。《水浒传第六十二回》虽是在梁山泊住了许多时,这个是扶同诖误,难问真犯。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问拟》:“真犯死罪,宜加显戮者也。”

真假难辨

zhēnjiǎnánbiàn

辨:辨别。真假分辨不清。《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

真践zhēnjiàn

犹实践;真正实行。《花月痕第十五回》:“试问苍苍,当日长生殿里,私誓果能真践?只地久天长,离恨无限!”

真金不镀

zhēnjīnbùdù

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用不到装饰。真金不镀,用不着担心,我们肯定会成功的。唐·李绅《答章孝标》:“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真君

zhēnjūn

①谓主宰。《庄子·齐物论》:“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宋 苏轼《告五岳文》:“天为真君,帝为真宰。”②道教对神仙的尊称。亦泛称修行得道的人。西游记中指玉帝的外甥二郎神。南朝梁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左卿仙侯真君许君 。”宋 徐铉《送德迈道人之豫章诗》:“楼中西岭真君宅,门外南州处士家。”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我向来封为王,有血食之奉,故威福得行;今号为真君,虽尊人以素食祭我,无血食之养,故无威福之灵。”③北魏 拓跋焘(太武帝)于公元440-451年所用年号太平真君的省称。 唐 刘知几《史通·断限》:“魏本出於杂种,窃亦自号真君。”

真泠

zhēnlíng

《庄子·山木》:“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泠,晓也,谓以真道晓语禹也。泠或为命,又作令。命,犹教也。”王引之以为是“乃命”之讹:“迺”字误为“直”,再误为“真”;“命”与“令”古字通。泠,唐写本亦作“命”。 王说是。后用以指帝王遗命。清 恽敬《续辨微论》:“授受大事,太后何事真泠时始及之耶?”

真龙

zhēnlóng

①龙。真,谓非其他变种。王充《论衡·乱龙》:“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土哉?”唐 杨炯《从弟杨去溢墓志铭》:“至如白雪迴光,清风度曲,崔亭伯真龙之气,扬子云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餘力。” 宋 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诗》:“伪凤易悦楚,真龙反惊叶。”②称骏马。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明 陈子龙《献马行》:“世上纷纷尽凡马,一入天廐成真龙。”③比喻皇帝。明 高启《穆陵行》:“幸逢中国真龙飞,一函雨露江南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大凡真龙降生,没有一定之地,不信,你但看朱洪武皇帝。”

真龙活现

zhēnlónghuóxiàn

形容逼真。蒋光慈《短裤党》二:“他每一次所做的传单,都是说的真龙活现也似的。”柳杞《好年胜景》四:计策的内容和保证是:要求每个前去执行任务的小伙子大胆说谎话,而且谎话要说得有鼻子有眼,真龙活现,毫不含糊。

真龙天子

zhēnlóngtiānzǐ

旧时认为皇帝是天上的真龙下凡,因以为皇帝的代称。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她想,既然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真龙天子已经出世,说不定这真龙天子就是李闯王。”萧军《八月的乡村》九:真龙天子一出世,天下也许就太平了。

真面目

zhēnmiànmù

真实的面貌和色彩。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真命天子

zhēnmìngtiānzǐ

旧时所谓秉承天命降世的皇帝。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四卷:“先生二十五六年前,便识透宋朝的真命天子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第八十回:我早就算定真命天子已经降世。

真朴

zhēnpiáo

纯真朴实。唐 赵璘《因话录 卷四》:“及温入,下牀抚其背曰:‘尔是吕渭儿子耶?’ 温泫然降阶,田亦不止,其真朴如此。” 宋 吕祖谦《萧果卿祭酒挽章》:“平生但真朴,直上绝枝条。” 清 周亮工《寓园示韩秀才》诗:“茗粥能真朴,林园任淡浓。” 朱自清《读诗集》:“修人君以轻倩、真朴胜,但有时不免纤巧与浮浅,如《柳》、《心爱的》两首便是。”

真凭实据

zhēnpíngshíjù

真实可靠的凭据。处理任何案件,都必须有真凭实据。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50回:“这方子上都盖有他的姓名图书,是个真凭实据。”

真炁zhēnqì

为天地之精气。真正的道家修行者,也讲究“盘坐”、“静坐”,闭目盘膝而坐,目的是通过调整气息出入,运行天地真炁,内外相济,提升能量,调动元神、高我。

真卿墨迹zhēnqīngmòjì

指颜真卿的手迹,即用墨书写的手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耶。

真情实感

zhēnqíngshígǎn

真挚的感情,实在的感受。孙犁《秀露集·欧阳修的散文》:“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郭小川《昆仑行》诗:古老的神话,未必没有真情实感。

真人

zhēnrén

①亲身和活着的人。在银幕上,但决非真人。②道教称有养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做称号。《庄子·徐无鬼》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三张道陵七试赵升一年丹成,服之。真人年六十余,自服丹药,容颜转少,如三十岁后生模样。③《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后因指统一天下的所谓真命天子。《晋书 元帝纪》元帝之渡江也,乃五百二十六年,真人之应在于此矣。

真人不露相zhēnrénbúlòuxiàng不:为变调字,此处读bú。指得道的人不以形相现于人前。借喻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分。《西游记第九十九回》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真善zhēnshàn

尽善,完美。 明 归有光《制论·史称安隗素行何如》:“愚读史,未尝不叹安隗所处之真善,而又以嘉范曄之知言也。” 朱柏庐《朱子家训》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真书zhēnshū

汉字主要书体之一。亦称'今隶'、'楷书'、'正书'。产生于汉末,至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创制法则,隶、楷遂完全分流,别为两体。钟繇《贺克捷表》、《墓田丙舍》,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是真书中的极品。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晋卫夫人笔阵图》:"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

真态

zhēntài

本色;天然风致。唐 独孤及《和李尚书画射虎图歌》:“居然画中见真态,若务除恶不顾私。”宋 姜夔《续书谱·真》:“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宋 曹组《蓦山溪 梅》:“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金 张建《俊师定庵诗》:“轻风一荡激,真态互掀簸。”

真伪莫辨

zhēnwěimòbiàn

莫:不。真假分辨不清。《隋书·经籍志》:“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鲁迅《华盖集续编 马上支日记》上午,空六来谈;全谈些报纸上所载的事,真伪莫辨。

真相毕露

zhēnxiāngbìlù

真面目完全显露出来。原先他还想狡辩,但后来真相毕露,才使他哑口无言。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经陛下醉之以酒,酒醉则真相毕露。”

真相大白

zhēnxiàngdàbái

真相:佛教用语;指本来面目;大白:彻底弄清楚了。真实情况完全弄清楚了。经过公安干警一个多月的严密侦察,这桩案件终于真相大白。《花城》1981年第1期:“要是能把他的疯病治好了,就可以真相大白了。”

真心诚意

zhēnxīnchéngyì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假。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他相信献忠确实是真心诚意地归顺朝廷。

真心实意

zhēnxīnshíyì

心意真实诚恳;毫无虚假。形容没有丝毫虚伪。真心实意,才能找到知己。元 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常言道:海深须见底,各办着个真心实意。”

真心真意

zhēnxīnzhēnyì

犹真心实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我也将真心真意瞒起来,都只用假意试探。”欧阳山《苦斗》第二十二章:你猜炳哥怎么说的?他说他从前真心真意爱过的,只有一个人。真心真意好过的,也只有一个人。

真凶实犯

zhēnxiōngshífàn

真正的罪犯。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快快出去查明受害的百姓,赶紧指出真凶实犯,本县立刻就要办人!”

真意

zhēnyì

①真实的意义,真谛。生命的真意。晋 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真实的心意。真心真意。③真实的意思,本意。他说的并不是我的真意。

真元

zhēnyuán

指元气,本性。“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满志,逐物意移”

真源

zhēnyuán

谓本源,本性。南朝梁 刘潜《和昭明太子钟山解讲诗》:“廻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唐 赵元一《奉天录序》:“缅寻太古之初,真源一味,自然朴略,不同浮华,虽垂不载。”唐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宋 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四》:“真源未纯熟,习气餘陋劣。譬如已放鹰,中夜时掣紲。”明 李贽《答邓石阳书》:“於伦物上加明察,则可以达本而识真源。”《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救世歌》:“故往古之时,人性尤明,真源未失,皆知敬拜天父上主皇上帝。”

真宰

zhēnzǎi

①宇宙的主宰。《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唐 杜甫《遣兴诗之一》:“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吞声勿復道,真宰意茫茫。”清 方文《初度书怀诗之五》:“山灵畏其诚,一夜移千磊,匹夫有至性,可以贯真宰。” 郭沫若《百花齐放·菜子花诗》:“劳动人民是真正的宇宙真宰。”②指自然之性。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志深轩冕,而汎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清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老氏所以言‘常使民无知无欲’,彼自外其形骸,贵其真宰。”③指君主。《魏书·段承根传》:“徇竞争驰,天机莫践,不有真宰,榛棘谁揃。”

真赃实犯

zhēnzāngshífàn

赃物是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明 徐渭《女状元》第三出:“临邛卓家失了盗,那伙做公的没处拿真赃实犯。”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五回:“吴良,如今真赃实犯,还不实说么?”

真真假假

zhēnzhēnjiǎjiǎ

指真假难辨。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2回:“这姓铁的一个少年人,明明为贪色,却真真假假,百般哄诱他不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

真正

zhēnzhèng

①名实完全相符。晋 葛洪《抱朴子 自序》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真正中华民国。②确实;的确。他刚才真正来过,我不骗你。

真知灼见

真知卓见

zhēnzhīzhuójiàn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的认识和见解。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真知灼见者尚且有误,何况其他!”江藩《汉学师承记 顾炎武》两家之学皆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汉学为不可废耳,多倚墙之见,依违之言,岂真知灼见者哉!郭沫若《盲肠炎·向自由王国飞跃》:“我的旧信稿,不敢说是甚么真知卓见,不过在此提供出来,聊以供朋友们的讨论罢了。”

真珠

zhēnzhū

①即珍珠。形圆如豆,乳白色,有光泽,是某些软体动物(如蚌)壳内所产。为珍贵的装饰品,并可入药。唐 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②指帘子。南唐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③指酒。④荔枝的一种。⑤指美人之泪。⑥指露珠,水珠。

zhēn

以至诚感动神灵而得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