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I.

①比方:比喻。譬喻。②明白,了解,知晓:不言而喻。家喻户晓。已喻其意。《论语·里仁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怀。”唐 李商隐《韩碑》:“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明 刘基《司马季主论卜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清史稿卷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今将变法之意,布告天下,使百姓咸喻朕心,共知其君之可恃。③说明,使人了解:晓喻。喻之以理。劝喻。礼记·大学》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晋书 文帝纪》公卿将校皆诣府喻旨,帝以礼辞让。《晋书 谢安传》王坦之书喻之,不从,衣冠效之,遂以成俗。④通“愉”。《庄子·齐物论自喻适志与!⑤姓。II.参见yú。

喻世yùshì

告诫世人,使明白道理。此签以管鲍分金,来劝喻世人不要因利忘义。明 冯梦龙写有《喻世明言》一书。

喻意

yùyì

表明意思。《淮南子·要略》:“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以穿通窘滞,决瀆壅塞,引人之意,繫之无极。”《晋书 武帝纪》主者喻意,非大事皆使王官表上之。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张文峙》:“(张文峙)与 归安茅元仪善。茅死,有姬杨宛 ,以才色称。戚畹田弘遇欲得之,以千金寿文寺,求喻意,文寺絶弗与通。”

喻旨

喻指

yùzhǐ

知晓旨意;喻示旨意。《三国志·蜀志·黄忠传:“马(马超)张(张飞)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关羽)遥闻之,恐必不悦。”《三国志·魏志·国渊传》:“(国渊)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晋书·王猛载记》:“ 坚(苻坚)不许,遣其侍中梁讜诣鄴喻旨,猛(王猛)乃视事如前。”《晋书 谢安传》乃上疏逊位,诏遣侍中、尚书喻旨。

①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手旨。晓。《资治通鉴 齐纪三》太子(萧)长懋素忌(萧)子响,(萧)顺之之发建康也,太子密谕顺之,使早为之所,勿令得还。《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三》乙未,以田锡为左谏议大夫,仍遣中使谕锡曰:“第安心著述,必无差出。欲升殿者听先奏。”《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三》当选左右谏臣,使讽谕于未形,忖画于至密。《聊斋志异 谕鬼》谕后各宜潜踪, 勿犹怙恶。②(使)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史记 孝文本纪》“边臣兵吏又不能谕吾内志,以重吾不德也。”“以谕朕意於单于。”《汉书 王莽传》臣无愚智,民无男女,皆谕至意。《资治通鉴 汉纪三十》诸长吏牧守皆自乱斗中兵而死,贼非敢欲杀之也,而莽终不谕其故。③古同“喻”,比方。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谕单yùdān

旧指上级给下级的手令或告戒的文书。《官场现形记第五回》:“便拿硃笔写了一纸諭单,贴在二堂之上,晓諭那些幕友门丁。”《天雨花第二六回》:“面前案桌推翻倒,諭单扯得碎纷纷。”

谕德

yùdé

官名,唐朝开始设置,秩正四品下,掌对皇太子教谕道德。清朝废除。左右谕德各属左右春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十五》(鲁)宗道为谕德时,居近酒肆,尝微行就饮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始自酒肆来。《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一》太常少卿兼左谕德尤袤言于太子曰:“大权所在,天下所争趋,甚可惧也。愿殿下事无大小,一取上旨而后行;情无厚薄,一付众议而后定。”《续资治通鉴 元纪三十二》集贤大学士兼太子左谕德许有壬,以老病乞致仁,许之。《清史稿·高宗纪一》(乾隆九年九月)丙寅,赏雷鋐额外谕德,食俸。按,因清废此官,故署官用“额外”。

谕教

yùjiào

晓谕教诲。见教。何所谕教?《管子·宙合》:“故諭教者取辟焉。”刘向《说苑·君道》:“諭教犹未竭也。”《资治通鉴·文帝前六年》:“太子之善,在於早諭教与选左右。”胡三省注引颜师古曰:“諭,晓告也。”

谕劝

yùquàn

上级对下属的劝告。《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九》时官廪所储无几,即延州民有粟者,(多尔济巴勒)亲酌酒谕劝之而贷其粟,约俟朝廷颁钞至,即还其直,民无不从者。《"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督军闻知,派教育厅长至各校'谕劝',学生与之辩论。"

谕帖


yùtiē晓告的文帖。宋德富《简明中国通史故事第156篇》(林则徐)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

谕意

yùyì

表明意思;示意。《吕氏春秋·离谓》:“言者,以諭意也。”《汉书·严助传》:“上嘉淮南之意,美将卒之功,乃令严助諭意风指於南越。”宋 岳珂《桯史·陈了翁始末》:“陈了翁在徽祖朝,名重一时,为右司员外郎。曾文肃布敬之,欲引以附己,屡荐於上,使人諭意,以将大用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三十三》秦桧盛时,尝遣人谕意,欲得(里)焘一通问,即召用之,焘迄不与通,坐此偃蹇州县二十年。

谕旨

yùzhǐ

①晓谕帝旨。《资治通鉴 梁纪一》上(南梁武帝萧衍)遣左右陈建孙送刘季连子弟三人入蜀,使谕旨慰劳。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杨大年不愿富贵》:“真宗将立明肃作后,令丁谓諭旨於杨大年,令作册文。”《金史·宣宗纪中》:“庚戌,皇后生辰,詔百官免贺,仍諭旨曰‘时方多难,将来长春节亦免贺礼’。”②皇帝的诏令。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大行皇帝面諭,立皇太子。伊等即假传諭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一》:“用人行政,明降諭旨。”孙犁《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

谕指

yùzhǐ

①表明意思。指,通“旨”。《晋书·卫恒传》:“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諭指,用於卒迫。”②晓谕帝旨。指,通“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始,赵鼎议遣彦质至川陕諭指西帅。”《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四》及大政,俱使谕指于公卿。

①更,越:愈甚。愈加。愈发。愈益。愈演愈烈。②较好,胜过:孰愈(哪个好)?彼愈于此。《礼记·檀弓 有子之言似夫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论语·公冶长篇》子谓子贡曰:“女与(颜)回也孰愈?”《论语·先进篇》子贡问:“师(颛孙师即子张)与商(卜商即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孟子·离娄下》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告子下》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资治通鉴 汉纪十二》其居国中甚重,得众心愈于王。《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五》辽主曰:“北枢密院军国重任,久阙其人,耶律阿苏、萧额特勒二人孰愈?”③病好了,恢复常态:痊愈。病愈。《庄子·天地》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八》邢恕曰:“家有桃著白花,可愈人主疾,其说出《道藏》,幸枉一观。”宋 苏轼《喜雨亭记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④恢复,修复、复原:愈之(恢复原来的样子)。自愈(不借助外力,本身修复)。私愈(私下的慢慢恢复/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