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禦 抵禦,御駕親征 | yù | ①驾驶车马;泛指驾驭一切运行或飞行之物。御车。御者。亦可指车夫。《论语·为政篇》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庄子·徐无鬼》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以降秦。陈胜葬砀,谥曰隐王。汉武帝刘彻《武帝求茂才异等诏》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资治通鉴 汉纪十六》王使寿成御,郎中令遂参乘。《后汉书 吕布传》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城飞堑。②封建社会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管理,管教:“百官御事”。御下。御众。《孟子·梁惠王上》《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汉 贾谊《过秦论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资治通鉴 晋纪四》陛下以法禁宽纵,积之有素,未可一旦以直绳御下,此诚时宜也。《宋书 本纪武帝上》于时东伐诸帅,御军无律,士卒暴掠,甚为百姓所苦。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后娶篇》以贤父御孝子,合得终于天性,而后妻间之,伯奇遂放。《北史 本纪卷七北齐文帝高洋》兼以法驭下,不避权贵。《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五》(刘)福武人,不知书,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③对帝王、王/皇后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御用。御览。御旨。御赐。御驾亲征。《汉书 王莽传中》苇然闵汉氏之终不可济,亹亹左右之不得从意,为之三夜不御寝,三日不御食。《晋书 武帝纪》省郡国御调,禁乐府靡丽百戏之伎及雕文游畋之具。《北史·后妃传上·魏文明皇后冯氏》:“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相当于穿)縵繒而已。”《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五十二》三月,辛巳,帝(宋光宗)疾稍愈,始御延和殿听政。④抵挡:防御。御敌。御寒。《周文 展禽论祀爰居》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荀子《荣辱篇》: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歛蓄藏以继之也。《孟子·梁惠王上》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晋纪总论》古先哲王知其然也,是以捍其大患,御其大灾。明 刘基《卖柑者言》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⑤皇帝指挥。癸已,上(隋炀帝)始御师,进至辽水。⑥穿戴;佩带。使用;应用。《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汉书 王莽传中》莽常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遂於沔阳设坛场,陈兵列众,群臣陪位,读奏讫,御王冠於先主。唐甄《潜书·卿牧》:“三代尊卣不御,汝定陶器不御。”潘岳《秋兴赋》:“藉莞蒻,御夹衣。”宋 曹组《蓦山溪 梅》:“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此处为“涂抹”)《文选·江淹》:“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此处的御指喝酒) |
御案 | yù’àn | 帝王专用的桌子。宋 何薳《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上指御案间端研,使就用之。”《四游记·玉帝起赛宝通明会》:“钟离取出羽扇一把,献上御案。”《水浒传第八十二回》便叫抬上御案,拂开诏纸,天子就御案上亲书丹诏。 |
御宝 | yùbǎo | 皇帝、君主的御印。《水浒传第八十二回》左右近臣,捧过御宝,天子自行用讫。 |
御备 | yùbèi | 防备。《北齐书·慕容俨传》俨随方御备,瑱等不能克。"《旧唐书·朱瑄传》及徐泗平,全忠乃移兵攻郓。三四年间,每春秋入其境剽掠……瑄御备殚竭。前蜀 杜光庭《录异记·忠》长家苑囿城隍,不啻百里,若外兵来逼,须有御备。《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六十》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御备一面,以为后图,策之次也。 |
御笔 | yùbǐ | ①谓帝王亲笔所书或所画。《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令勰为露布……及就,尤类帝文,有人见者,咸谓御笔。”明 沈德符《野获编·内阁三·阁臣进御笔》:“今上四年六月,江陵张公为首揆,进阁中所藏世宗御笔圣谕六十三道。”②借指圣旨。《续资治通鉴 宋纪九十二》(王)安中方草第三疏,翼日求对,中夜有扣门者曰:“适御笔,中丞除翰林学士,日下供职矣。”安中叹曰:“吾祸其在此乎!”自是(蔡)京之势益盛。《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十一》自靖康后,从官以御笔除拜自此始。 |
御厨 | yùchú | ①供皇帝饮食的厨房。唐 杜甫《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二》:“后宫内职量留一百人……御厨五十人。”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张齐贤语》:“正如监御厨三十年,临老,反煮粥不了也。”②指皇帝厨房中的厨师。《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举族从帝而北,以宫女五十、宦官三十、东西班五十、医官一、控鹤官四、御厨七、茶酒肆三、仪鸞司三、六军士二十人从。” |
御床 | yùchuáng | 皇帝用的坐卧之具。造玉御床。《三国志·魏志·曹真传》:“先帝詔陛下、秦王及臣升御牀,把臣臂,深以后事为念。”《晋书 宣帝纪》引入嘉福殿卧内,升御床。唐 薛逢《宫词》:“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牀。”《资治通鉴 宋纪二》上(刘宋文帝)欲封王昙首、王华等,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唐 贾岛《送安南惟鉴法师诗》:“讲经春殿里,花遶御牀飞。”明 刘基《煌煌京洛行》:“妖星入太极,胡雏登御床。” |
御道 | yùdào | 专供皇帝走的路。《故宫博物院》: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后汉书·虞延传》:“帝乃临御道之馆亲録囚徒。”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唐 杜甫《伤春》诗之三:“烟尘昏御道,耆旧把天衣。”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扬州御道,自北桥始。” |
御殿 | yùdiàn | ①宫殿。《后汉书·灵帝纪》:“熹平五年,冬十月壬午,御殿后槐树自拔倒竖。”②犹御朝。《续资治通鉴 宋纪三》春,正月,甲寅朔,(宋太祖赵匡胤)不御殿。《清史稿·礼志七》:“清初太祖创业,建元天命,正月朔即位,贝勒、羣臣集殿前,按翼序立。皇帝御殿,皆跪。”《东周列国志 第九十三回》:“明日御殿,即命具车马,给驿券,放孟尝君还齐。至函谷关,夜方半,关门下钥已久。”《清史稿·礼志七》:“帝御太和殿,引见毕,赐坐赐茶,悉准常仪。如是日不御殿,各官行礼午门外。 |
御风 | yùfēng | ①乘风飞行。御:驾驭。《列子·黄帝第二》: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三峡》:“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宋 苏轼《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②借指仙家。宋苏轼《和陶郭主簿 诗之二》:“愿因骑鲸李,追此御风列,丈夫贵出世,功名岂人杰。” |
御服 | yùfú | 帝王所用的衣服。《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椒房仪法,御服舆驾,所发诸官署,及所造作,遗赐外家群臣妾。”《宋书·恩倖传序》:“侍中身奉奏事,又分掌御服。”《魏书 皇后列传 卷一》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上释御服,服法衣,行清净大舍,名曰“羯磨”。 |
御福 | yùfú | 拒绝福佑。《庄子·徐无鬼》:“今夫子闻之而泣,是御福也。”陆德明释文:“御,距也,逆也。” |
御府 | yùfǔ | ①帝王的府库。《汉书 王莽传》禁列侯以下不得挟黄金,输御府受直,然卒不与直。《晋书 武帝纪》戊辰,下诏大弘俭约,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颁赐王公以下各在差。《宋书 卷十顺帝纪》可罢省御府二署。②指主管御府的人。③御史的官署。《晋书 元帝纪》罢御府及诸郡丞,置博士员五人。④主藏禁中图书秘记的官署。 |
御沟 | yùgōu | 流经皇宫的河道。晋 崔豹《古今注·都邑》:“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谓植高杨於其上也。一曰羊沟 ,谓羊喜抵触垣墙,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也。”宋 万俟咏《三台 清明应制》:“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婢至,则宫中有神守护,徘徊御沟间,数月不得入。《聊斋志异 爱才》御沟之水可托,无劳云英之咏。 |
御极 | yùjí | 登极;即位。先生处于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陈书·后主纪》:“高宗(陈顼)爰自在田,雅量宏廓,登庸御极,民归其厚。惠以使下,宽以容众。”《续资治通鉴 元纪十》陛下(元成宗铁穆耳)自御极以来,所赐诸王、公主、驸马、勋臣,为数不轻,向之所储,散之殆尽。《明史 卷十八 世宗二》世宗御极之初,力除一切弊政,天下翕然称治。 |
御将 | yùjiāng | 牵制或干预将帅。驾驭将帅。《孙膑兵法·篡卒》:“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不得众,不胜。”宋 苏洵《术论上·御将》:“御相以礼,御将以术。” |
御街 | yùjiē | 京城中皇帝出行的街道。《晋书·苻坚载记上》:“高平徐统有知人之鉴,遇坚於路,异之,执其手曰:‘苻郎,此官之御街,小儿取戏於此,不畏司隶缚耶?’”唐 李洞《赠入内供奉僧诗》:“数条雀尾来南海,一道蝉声噪御街。”《古今小说·赵伯昇茶肆遇仁宗》:“(仁宗)与苗太监一般打扮,出了朝门之外,径往御街并各处巷陌游行。”清 顾炎武《常熟归生陈生书来以诗答之》:“先朝旧事君休问,鼓角凄其满御街。” |
御寇 | yùkòu | ①即列御寇。相传为战国郑人,属道家者流。②抗击敌寇。《晋书 宣帝纪》会孙权帅兵西过,朝议以樊、襄阳无谷,不可以御寇。 |
御柳 | yùliǔ | ①宫禁中的柳树。唐 沉佺期《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 诗》:“御柳垂仙掖,公槐覆礼闈。”唐 曹松《长安春日诗》:“御柳舞着水,野鶯啼破春。”唐 韩翃《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明 宋讷《壬子秋过故宫诗之六》:“上林春去宫花落,金水霜来御柳黄。”②树名。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今闽中有一种柳,其叶如松,而垂长数尺,其榦亦与柳不类。俗名为御柳。” |
御炉 御鑪 | yùlú | 御用的香炉。唐 柳宗元《省试观庆云图诗》:“抱日依龙袞,非烟近御炉。”前蜀 薛昭蕴《小重山词之二》:“忆昔在昭阳,舞衣红綬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宋 黄庭坚《乞姚花诗之二》:“乞取好花天上看,宫衣黄带御鑪风。”《西游记第十二回》绛纱烛,御炉香,霭霭堂堂。 |
御路 | yùlù | ①即御道。《晋书·五行志中》:“太和末,童謡曰:‘犁牛耕御路,白门种少麦。’”唐 王泠然《汴河柳诗》:“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宋 范成大《州桥》: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参见“御道”。 ②天子的车驾。路,通“輅”。唐 宋之问《扈从登封告成颁应制诗》:“御路迴中岳,天营接下都。” |
御旅 | yùlǚ | 负责迎接行旅的人;旅店管事者。《荀子·荣辱》:“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杨倞注:“御,读为‘迓’。迓旅,迎旅也。” |
御马 | yùmǎ | ①驾驭马匹。荀悦《申鉴·政体》:“自近御远,犹夫御马焉,和於手而调於衔,则可以使马。”清 洪昇《长生殿·侦报》:“他遣何千年賫表,奏称献马三千匹,每马一匹,有甲士二人,又有二人御马,一人芻牧,共三五一万五千人,护送入京。”②指乘马,骑马。《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帝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旧唐书·礼仪志三》:“玄宗御马而登,侍臣从。”③御用之马。亦指帝王赏赐的马。唐 杜甫《丹青引》:“先帝御马五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曹霸 …… 天寳末詔写御马及功臣像,笔墨沉著,神采生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若有蜀兵来,我愿将天子所赐玉带一条,御马一匹与你。”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又赏赐他御马一百匹,太仆马一千匹,铁鞭五百只。” |
御辇 | yùniǎn | 皇帝乘车。亦指皇帝乘坐的车子。《北史·魏纪三·高祖孝文帝》:“帝初法服御輦,祀西郊。”《南史 本纪卷七梁武帝中》(太清元年夏四月)丁亥,服衮冕。御辇还宫。《隋书·礼仪志五》:“徐爰释问云:‘天子御輦,侍中陪乘。’”唐 沉佺期《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主家山第早春归,御輦春游绕翠微。”明 沉德符《野获编·徵梦·妖梦》:“伪楚张邦昌 为中书舍人时,梦乘宣和帝御輦,拥仪卫以出,回视輦后,二马相逐。” |
御女 | yùnǚ | ①御妻。②谓男子与妇女交合。《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乃黄帝、客成公、彭祖御女之术,又可取乐,又可长生。 |
御穷 | yùqióng | 对付困窘,对付贫穷。《诗·邶风·谷凤》:“宴尔新婚,以我御穷。”朱熹注“御,当也。”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妻宋氏加封宜人制》:“当相夫?仕之时,能自励御穷之操。”《聊斋志异 青梅》梅又以刺绣作业,售且速,贾人候门以购,惟恐弗得。得资稍可御穷。《聊斋志异 云翠仙》郎以贫故,日焦心。我又不能御穷,分郎忧,中岂不愧怍? |
御人 | yùrén | ①侍女;侍妾。《国语·晋语五》:“郤献子聘于齐 ,齐顷公使妇人观而笑之…… 却献子伐齐。齐侯来,献之以得殞命之礼,曰:‘寡君使克 也,不腆弊邑之礼,为君之辱,敢归诸下执政,以整御人。’”韦昭 注:“御人,妇人。愿以此报君御人之笑己者。”《汉书·王莽传下》:“(王莽)备和嬪、美御、和人三,位视公;嬪人九,视卿;美人二十七,视大夫;御人八十一,视元士;凡百二十人,皆佩印韍,执弓韣。”②制驭他人;驾驭他人。以武力制人而夺其财货。《孟子·万章下》:“今有御人於国门之外者。”赵岐 注:“御人,以兵御人而夺之货。” 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言官论人》:“又如戊申年一礼部郎,论首揆朱山阴 十二大罪,其事之装饰不足言,至谓矿税、棍徒,皆其家人所得,御人之货,尽归朱私槖。”《汉书·张汤传》:“禹志在奉公孤立,而汤舞知以御人。” 颜师古注:“舞弄其智,制御它人。”《南史·张融传》:“时议以融 非御人才,竟不果。”③驾驭车马的人。《南史·江湛传》:“无兼衣餘食,尝为上所召,遇澣衣,称疾经日,衣成然后起。牛饿,御人求草,湛良久曰:‘可与饮。’”④指与人口头应对交锋。《论语·公冶长篇》:“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⑤以武力制人而夺其财货。《孟子·万章下》:“今有御人於国门之外者。”赵岐注:“御人,以兵御人而夺之货。” 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言官论人》:“又如戊申年一礼部郎,论首揆朱山阴十二大罪,其事之装饰不足言,至谓矿税、棍徒,皆其家人所得,御人之货,尽归朱私槖。” |
御戎 | yùróng | ①驾御军车。也指为君主驾御军车的甲士。《左传·桓公三年》:“韩万御戎,梁弘为右。”《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纠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资治通鉴 魏纪六》零陵太守殷札言于吴主曰:“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莅事。陛下身自御戎,取乱侮亡…”杨伯峻注:“御戎统率诸御。御戎为驾御国君戎车之御,诸御则驾一般兵车之御。”《国语·晋语三》:“以家僕徒为右,步扬御戎。”韦昭注:“御戎,御公戎车也。”②引申为参与军事行动。《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 ”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晋春秋:“陛下身自御戎,取乱侮。”《北齐书·高叡传》:“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叡节度。”《续资治通鉴 宋纪七十一》未行,帝(宋神宗)问(张)方平以祖宗御戎之策。 |
御膳 | yùshàn | 帝王的饮食。《汉书·王莽传上》:“衣重练,减御膳。”《晋书 武帝纪》(咸宁五年三月)乙亥,以百姓饥馑,减御膳之半。唐 刘禹锡《代谢赐酒食状》:“伏以恩降王人,荣分御膳。”明 唐顺之《旸谷吴公传》:“其分御膳,啖公有左右近幸所不能得,而公得之。” |
御膳房 | yùshànfáng | 参见膳房。 |
御史 | yùshǐ |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汉书 王莽传》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五》癸丑,(宋神宗)诏:“翰林学士、御史中丞、侍御史知杂事举材堪御史者各二人。”明王鏊《亲政篇》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清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朝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
御史台 | yùshǐtái | 中国古代监察官署名称,又名“宪台”。《资治通鉴 唐纪五十九》(崔)发怒,命擒以入,曳之于庭。时已昏黑,良久,诘之,乃中使也。上(敬宗李湛)收发,系御史台。《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七十六》蒙古主(忽必烈)既立,遂命僧子聪及许衡定内外官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
御史大夫 | yùshǐdàifū | 官名。秦置。因之,为御史台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与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后改称大司空;司空。晋以后多不置。唐复置,实权已轻,至宋又多缺而不补,明废。 |
御世 | yùshì | 治理天下。《鬼谷子·忤合》:“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 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圣明御世,唯贤是宝。”北周 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法王御世,天人论道。”《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赏罚二柄,乃御世之衔勒,治天下者,苟赏罚至公,未有不致太平者。”太平天囯 洪仁玕《诛妖檄文》:“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大开天恩,恩命我真圣主及救世幼主下凡御世。” |
御榻 | yùtà | 皇帝的坐卧具。《北齐书·赵彦深传》:“自皇建以还,礼遇稍重,每引见或升御榻,常呼官号而不名也。”唐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参见“玉花骢”。《资治通鉴·唐高宗武德五年》:“杜伏威入朝,延升御榻。”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戆子》:“主今居言路,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主亦沽直而为之乎?” |
御侮 | yùwǔ | 抵抗外来欺侮。御侮待用之军。《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今社稷之难,急于陇、蜀,(曹)操外吞天子,内残群寮,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三》(武宗李炎)又赐张仲武诏,以“回鹘余烬未灭,塞上多虞,专委卿御侮。”(王)元逵、(何)弘敬得诏,悚息听命。《续资治通鉴 宋纪六十九》先王收勇力之士皆属于军右者,欲以备御侮之用,则记诵何所施!邹韬奋《经历 三二》:“我们要积极提倡民族统一战线,来抢救我们的国家,要全国团结御侮,一致对外。” |
御物 | yùwù | ①帝王专用之物。《史记·吴王濞列传》:“今卬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资治通鉴·汉献帝兴平二年》:“弃御物、符策、典籍,略无所遗。”胡三省注:“凡乘舆服御之物,皆为御物。”②驾御万物。《晋书 武帝纪》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晋 干宝《晋纪总论》:“行任数以御物,而知人善采拔。”《魏书·高祖纪下》:“凡为人君,患於不均,不能推诚御物。”《续资治通鉴 宋纪五十九》伏见陛下推心御物,端拱渊默,群臣各以其事有所疏奏,陛下不复询访利害,考察得失,一皆可之。③凭借他物。文选·刘孝标《辩命论》:“必御物以效灵,亦凭人而成象,譬夫王之冕旒,任百官以司职。”刘良注:“言人若托以运命而不求於物,不凭於人,则运命或不相符也。若乘物凭人,或亦呈其灵象也。御,犹乘也。” |
御下 | yùxià | 控制对待下属。《续资治通鉴 宋纪一百二十二》(吴)玠御下严而有恩,故士乐为之死。《聊斋志异 小梅》女御下常宽,非笑不语;然婢贱戏押时,遥见之,则默默无声。 |
御下蔽上 | yùxiàbìshàng | 御:统治。控制下属,蒙骗上级。《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二》(赵光义)谓近臣曰:“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武勇次之。”宋·朱熹《已酉拟上封事》:“妒贤嫉能,御下蔽上,而不忧其有害于圣政也。” |
御香 | yùxiāng | 朝会时殿中设炉燃香。唐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诗》:“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
御幸 | yùxìng | ①谓皇帝驾临。《汉书·元帝纪》:“詔曰:‘其令诸宫馆希御幸者勿缮治,太僕减穀食马,水衡省肉食兽。’”《唐律疏议·职制·御幸舟船有误》:“诸御幸舟船,误不牢固者,工匠绞。”②谓皇帝与妇女交合。《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太后居显阳殿,上於闺房之内礼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内,故人间或有丑声。”《资治通鉴 汉纪二十五》臣闻许美人及故中宫史曹宫皆御幸孝成皇帝,产子;子隐不见。 |
御衣 | yùyī | 帝王所着的衣服。《汉书 霍光传》光遣宗正刘德至曾孙家尚冠里,洗沐赐御衣。《后汉书·丁鸿传》:“永平十年詔徵,鸿至即召见,説文侯之命篇,赐御衣及綬。”唐 李峤《春日游苑喜雨应诏诗》:“密雨迎仙步,低雨拂御衣。”唐 王昌龄《长信怨》:“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唐 王建《赠王枢密诗》:“脱下御衣偏得著,进来龙马每教骑。”《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始命太僕卿冯延鲁、卫尉少卿钟謨使於唐,赐以御衣、玉带等及犒军帛十万。” |
御宇 | yùyǔ | 统治天下。《晋书 武帝纪》“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南齐书·礼志下》方今圣历御宇,垂训无穷。《陈书 本纪卷六后主陈叔宝》昔睿后宰民,哲王御宇,虽德称汪濊,明能普烛,犹复纡己乞言,降情访道,高咨岳牧,下听舆台,故能政若神明,事无悔吝。唐 白居易《长恨歌》:“汉王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清史稿卷十三 高宗本纪四》(乾隆)三十一年春正月壬申朔,诏以御宇三十年,函夏谧宁,寰宇式辟,自本年始,普免各省漕粮一次。《清史稿卷二十 文宗本纪》乡使假年御宇,安有后来之伏患哉?清 孔尚任《桃花扇·设朝》臣伏愿登庸御宇,早继高位。 |
御苑 | yùyuàn | 皇帝、君主的花园。京城。唐 李颀《送魏万之京》:“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
御札 | yùzhá | 帝王的书札;手诏。《资治通鉴 唐纪六十五》事有不可者,(韦)澳辄曰:“兹事须降御札,方敢施行。”淹留至旦,上(宣宗李忱)疏论之;上多从之。《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七》:“出御札示中书门下。”《宋史·职官志一》:“凡命令之体有七……曰御札,布告登封、郊祀、宗祀及大号令,则用之。”《续资治通鉴 宋纪十一》帝(赵光义)听政之暇,每以观书及笔法为意,尝遣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王)著,著曰:“未尽善也。” |
御者 | yùzhě | ①驾御车马的人。《仪礼·既夕礼》:“御者执策,立于马后。”《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三国魏 曹植《洛神赋》:“尔廼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覩一丽人,于巖之畔,廼援御者而告之。”②侍从。《仪礼·既夕礼》:“御者四人皆坐持体。”郑玄注:“御者,今时侍从之人。”《韩非子·内储说下》:“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后汉书·梁冀传》:“寿见宫,輒屏御者,託以言事,因与私焉。”《资治通鉴·哀帝建平元年》:“帝与昭仪坐,使御者于客子解篋缄,未已。” 胡三省注:“御者,侍者也。”③谓值班的小吏。《礼记·文王世子》:“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监之御者曰:‘今日之安否何如?’”郑玄注:“御,如今小史直日矣。” |
御正 | yùzhèng | ①控驭使不偏斜。《管子·戒》:“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②官名。北周所置。《周书·申徽传》:“明帝(宇文毓)以御正任总丝纶,更崇其术为上大夫,员四人,号大御正,又以徽为之。”北周 庾信《周太子太保步陆逞神道碑》:“御正以官触父名,不拜。”《北史 本纪卷十北周武帝宇文邕》明帝(宇文毓)即位,迁柱国,授蒲州刺史,入为大司空,行御正,进封鲁国公,领宗师。《资治通鉴·陈文帝天嘉二年》:“六月,乙酉,周使御正殷不害来聘。”胡三省注:“周书·申徽传曰:‘御正,任专丝纶’,盖中书舍人之职也。《北史·卢辩传》:‘武成元年,增置御正四人,位上大夫。’考之唐六则曰:‘后周依周官,春官府置内史中大夫,掌王言,盖比中书监、令之任,后又增为上大夫……’然则为御正者,亦代言之职,在帝左右,又亲密於中书。杜佑通:‘御正属天官府。’”③官名。五代宫中女官。《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至庄宗时,后宫之数尤多,有昭容,昭仪,昭媛,出使、御正……其餘名号,不可胜纪。” |
篽 | yù | ①禁苑。②囿养。 |
篽佺 | yùquán | 一种仪物。 |
籞 | yù | 苑囿的墙垣、篱笆;遮蔽。帝王的禁苑。池水中编竹篱养鱼。遮蔽。 |
驭 | yù | ①驾驶马车:驾驭。驭手。驭卒(马夫)。②统率,控制:“以八柄诏王驭群臣”。 |
驭气 | yùqì | 驾驭云气;乘风。唐 陈鸿《长恨歌传》:“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唐 白居易《长恨歌》:“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即方士能隐形入见,而金釵、鈿盒,有物有质,又岂驭气者所能擕带!”清 姚鼐《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作歌》:“驭气终超万物表,东岱西峨復何论。” |
驭俗 | yùsú | 整治习俗。《宋书·明帝纪》:“况朕尚德戡乱,依仁驭俗,宜每就弘简,以隆至治。”《宋书 卷十 顺帝纪》故以检奢轨化,敦俭驭俗。 |
驭下 | yùxià | 统治部下、百姓。《晋书·姚泓载记》:“君等参赞朝化,弘昭政轨,不务仁恕之道,惟欲严法酷刑,岂是安上驭下之理乎!”《新唐书·来济传》:“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续资治通鉴 宋纪二十六》知宜州刘永规,驭下严酷,六月,乙卯,军校陈进因众怨鼓噪,杀永规,拥判官卢成均为师,僭号南平王,据城反。清 昭连《啸亭杂录·佟襄毅伯》:“公虽无赫名,然驭下最严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