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 | yú I. | ①同“余”,我:予智自雄(自夸聪明,妄自夸大)。予取予求(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后指任意索取)。《论语·述而篇》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论语·先进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汉书 王莽传》咨尔婴,昔皇天右乃太祖,历世十二,享国二百一十载,历数在于予躬。唐 韩愈《原毁》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唐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苏轼《赤壁赋》悠远茫茫。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续资治通鉴 元纪二十五》文皇(元文宗)寻悟其(雅克特穆尔)妄,有旨传次于予(元惠宗)。《聊斋志异 罗祖》沂水刘宗玉向予言之甚详。予笑曰:“今世诸檀越,不求为圣贤,但望成佛祖。请遍告之:若要立地成佛,须放下刀子去。”②连词,相当于“而”。《诗·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II.参见yǔ。 |
予取予求 | yúqǔyúqiú | 予:我,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要,现多用于表示任意求取,取索无厌。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予取予求”。宋·范仲淹《淡交若水赋》:“甘言者不可不畏;澡行者予取予求。”清·钱谦益《外制集序》:“久之而增华加厉,铺张藻饰,予取予求,无复体要。” 徐铸成《报海旧闻》四五:“他们是老板,可以予取予求,不受任何限制。” |
予违汝弼 | yúwéirǔbì | 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尚书·益稷》:“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孔传:“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隋书·高颎等传赞》:“君邪而不能正言,国亡而情均众庶。予违汝弼,徒闻其语;疾风劲草,未见其人。”唐 吴兢《贞观政要·公平》:“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
伃 | yú | 倢伃jiéyú:妃嫔称号,一作“婕妤”。《汉书·外戚传》。汉武帝置,为妃嫔之首。元帝时因增设昭仪,退居第二。曹魏时退居十二等中的第九。晋时尚在九嫔之内。南朝宋以下,降至九嫔以下,至清废。 |
妤 | yú | 基本字义同“婕”,表示漂亮、聪慧、美丽,意义优美。也是中国汉代宫中女官名。自魏晋至明代多沿置。《史记·外戚世家》写道:“常以婕妤迁为皇后”。 |